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地方变相出让风景资源及其土地,扭曲了景区的公共属性。如今,这一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景区保护困境突围已迫在眉睫
在三亚市大东海景区西侧,有一段山崖,怪石嶙峋甚是壮观,且其上刻有“福”“缘”等字,因而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人文景观。由于摩崖石刻紧邻开阔、优美的大东海风景区,因此被赋予“福如东海”等寓意,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澜赏景。
家住附近的李晨,很多年前就频频前往摩崖石刻赏景。海上美景与陡峭的崖壁相得益彰,给人以鬼斧神工之感。据李晨说,当年,每次登上那条古味十足,由石板铺就的小径,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由于不收门票,前往观瞻的游客常常络绎不绝,观海拍照、悠闲垂钓的更是大有人在。
然而,从2009年起,李晨再也无法进入这个怡人的景区了。与他同样感到失落的,还有大批慕名前来的游客。原因是,从2009年开始,这里进行“大修”,摩崖石刻被“圈占”了。从2011年初起,山路更是被人为设置了一道“关卡”,来人被告知:除非是三亚山海天大酒店入住的客人,其余一概不准入内。
“只有本酒店客人才能入内”
“酒店保安告诉我,‘只有本酒店客人才能入内’。那我们这些不需要住店的本地人,是不是就再也看不到这些景区了?”李晨不解地说。
据山海天酒店负责人介绍,由于长时间无人管理,石刻景区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游人沿路乱丢东西,有的人来钓鱼把死鱼烂虾到处乱扔,臭气熏天。“这都对酒店的经营产生了影响”。所以酒店陆续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初步建成了现在的“福文化长廊”。修建栈道、设立关卡正是为了加强对景观的保护与管理。
“要参观石刻,游客必须通过我们酒店的区域,而且我们酒店为了打造‘福文化长廊’也投入了巨资。”酒店方面称,建“福文化长廊”并没有经过有关部门审批,但目前这片景观已经成了酒店的一个独特产品,只对该酒店客人开放。
上述负责人表示,酒店方从未想过要主动建设“长廊”,压根就没把“长廊”当成一个项目,更没有打算利用“长廊”来赢利,只是暂时拿不出一个合理的管理方案,才不得已设置了“关卡”,酒店管理层正在研究新的管理办法。
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三亚市旅游、文体、规划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均表示,目前对这片石刻景观并不太了解,近日将组织专家前往实地调研,会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听取各方的意见。由于石刻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将共同协商如何保护、开发这片石刻景观,使之成为三亚新的文化旅游景点。
实际上,在海南,不仅仅这一处景观被“私有”。在三亚亚龙湾等地,酒店对海滩均形成了密集的“合围之势”,“私人海滩”等酒店宣传册随处可见。由于大大小小的酒店连在一起,沙滩都被“占领”,普通游客如果不知情,很有可能找不到自由漫步的沙滩,更别提游览所谓的海岸线了。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风景名胜区俨然成了“唐僧肉”,商业化、城市化和私有化侵蚀风景名胜区的现象愈演愈烈,公共资源在一些风景区成为私有者的“天堂”,临水而建的各处豪宅肢解了作为公众资源的城市景观。以南京莫愁湖为代表的临湖富豪们的“私家花园”,杭州西湖岸线的四十多家高门槛会员制会所,都人为的把普通游客隔离在外;而云南大理洱海也正在遭受破坏性开发,极目望去,到处是林立的别墅群。
这些,都成为风景名胜区“私有化”愈演愈烈的一个缩影。
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
公众景区和景点,理论上属于公众所有,哪一个管理者也无权将其变为“私用”,而公权者身为管理者不仅不能善待和维系其公共属性,反而变着法将景区景点当成“敛财工具”,违背的是公权属性,同时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
早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就规定,“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景区土地,也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等。”但相关开发仍屡禁不止。
在谈到三亚海滩私占现象时,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毅武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酒店在没有所有权的景观上随意添加岗哨,拒绝游客进入,属于违规操作。他认为,公共旅游资源的“私有化”,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和不作为。
海南大学副教授赵全鹏也表示,公共资源经营性的使用必须通过行政审批、招标和拍卖等方式依法取得,非经营性的使用则应坚守其公益性。
除了政府部门监管不利,公共景区维护费用紧缺也是造成景区私有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由于国内各大城市为普惠民生,相继推出风景名胜区、公园、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免费或者低价参观的政策,但一些地方公共财政对景区维护与保养的财政投入却采取差额拨款措施,所以景区私占或者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现象自然应运而生。在此情景下,需要的是公共财政资金的足额投入。
对美国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各式各样的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吸引游客的地方之一。 美国视国家公园为最宝贵的国家财富之一,以相对于美国普通家庭收入而言极低的门票价格对公众开放。国家公园日常开支由联邦政府拨款,作为非营利机构专注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完全没有“创收”一说。
退一步说,公共资源商业化试水也未尝不可,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下明亮的地下大厅和“卡鲁塞尔”大厅,是卢浮宫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游客进入后仿佛到了一个豪华的购物中心,商店、书店、时装店等鳞次栉比。不过,这里严禁小商小贩设摊叫卖,以保持卢浮宫所应有的那种高雅的文化氛围。此外,卢浮宫还向全社会开放,为各类临时性的艺术展览、学术报告会和其他文化活动有偿提供场地和服务。
由此可见,在景区开发中,最可怕的不是公共资源的商业化,而是私有化。
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是地方政府的基本使命,本应依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而非一味夸大经济目标,擅用滥用名胜古迹资源实现经济利益。否则,造成的伤害将不仅仅是自然界和旅游业的,而是对社会、民族和子孙后代整体利益的背负。
在三亚市大东海景区西侧,有一段山崖,怪石嶙峋甚是壮观,且其上刻有“福”“缘”等字,因而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人文景观。由于摩崖石刻紧邻开阔、优美的大东海风景区,因此被赋予“福如东海”等寓意,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澜赏景。
家住附近的李晨,很多年前就频频前往摩崖石刻赏景。海上美景与陡峭的崖壁相得益彰,给人以鬼斧神工之感。据李晨说,当年,每次登上那条古味十足,由石板铺就的小径,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由于不收门票,前往观瞻的游客常常络绎不绝,观海拍照、悠闲垂钓的更是大有人在。
然而,从2009年起,李晨再也无法进入这个怡人的景区了。与他同样感到失落的,还有大批慕名前来的游客。原因是,从2009年开始,这里进行“大修”,摩崖石刻被“圈占”了。从2011年初起,山路更是被人为设置了一道“关卡”,来人被告知:除非是三亚山海天大酒店入住的客人,其余一概不准入内。
“只有本酒店客人才能入内”
“酒店保安告诉我,‘只有本酒店客人才能入内’。那我们这些不需要住店的本地人,是不是就再也看不到这些景区了?”李晨不解地说。
据山海天酒店负责人介绍,由于长时间无人管理,石刻景区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游人沿路乱丢东西,有的人来钓鱼把死鱼烂虾到处乱扔,臭气熏天。“这都对酒店的经营产生了影响”。所以酒店陆续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初步建成了现在的“福文化长廊”。修建栈道、设立关卡正是为了加强对景观的保护与管理。
“要参观石刻,游客必须通过我们酒店的区域,而且我们酒店为了打造‘福文化长廊’也投入了巨资。”酒店方面称,建“福文化长廊”并没有经过有关部门审批,但目前这片景观已经成了酒店的一个独特产品,只对该酒店客人开放。
上述负责人表示,酒店方从未想过要主动建设“长廊”,压根就没把“长廊”当成一个项目,更没有打算利用“长廊”来赢利,只是暂时拿不出一个合理的管理方案,才不得已设置了“关卡”,酒店管理层正在研究新的管理办法。
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三亚市旅游、文体、规划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均表示,目前对这片石刻景观并不太了解,近日将组织专家前往实地调研,会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听取各方的意见。由于石刻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将共同协商如何保护、开发这片石刻景观,使之成为三亚新的文化旅游景点。
实际上,在海南,不仅仅这一处景观被“私有”。在三亚亚龙湾等地,酒店对海滩均形成了密集的“合围之势”,“私人海滩”等酒店宣传册随处可见。由于大大小小的酒店连在一起,沙滩都被“占领”,普通游客如果不知情,很有可能找不到自由漫步的沙滩,更别提游览所谓的海岸线了。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风景名胜区俨然成了“唐僧肉”,商业化、城市化和私有化侵蚀风景名胜区的现象愈演愈烈,公共资源在一些风景区成为私有者的“天堂”,临水而建的各处豪宅肢解了作为公众资源的城市景观。以南京莫愁湖为代表的临湖富豪们的“私家花园”,杭州西湖岸线的四十多家高门槛会员制会所,都人为的把普通游客隔离在外;而云南大理洱海也正在遭受破坏性开发,极目望去,到处是林立的别墅群。
这些,都成为风景名胜区“私有化”愈演愈烈的一个缩影。
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
公众景区和景点,理论上属于公众所有,哪一个管理者也无权将其变为“私用”,而公权者身为管理者不仅不能善待和维系其公共属性,反而变着法将景区景点当成“敛财工具”,违背的是公权属性,同时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
早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就规定,“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景区土地,也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等。”但相关开发仍屡禁不止。
在谈到三亚海滩私占现象时,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毅武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酒店在没有所有权的景观上随意添加岗哨,拒绝游客进入,属于违规操作。他认为,公共旅游资源的“私有化”,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和不作为。
海南大学副教授赵全鹏也表示,公共资源经营性的使用必须通过行政审批、招标和拍卖等方式依法取得,非经营性的使用则应坚守其公益性。
除了政府部门监管不利,公共景区维护费用紧缺也是造成景区私有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由于国内各大城市为普惠民生,相继推出风景名胜区、公园、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免费或者低价参观的政策,但一些地方公共财政对景区维护与保养的财政投入却采取差额拨款措施,所以景区私占或者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现象自然应运而生。在此情景下,需要的是公共财政资金的足额投入。
对美国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各式各样的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吸引游客的地方之一。 美国视国家公园为最宝贵的国家财富之一,以相对于美国普通家庭收入而言极低的门票价格对公众开放。国家公园日常开支由联邦政府拨款,作为非营利机构专注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完全没有“创收”一说。
退一步说,公共资源商业化试水也未尝不可,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下明亮的地下大厅和“卡鲁塞尔”大厅,是卢浮宫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游客进入后仿佛到了一个豪华的购物中心,商店、书店、时装店等鳞次栉比。不过,这里严禁小商小贩设摊叫卖,以保持卢浮宫所应有的那种高雅的文化氛围。此外,卢浮宫还向全社会开放,为各类临时性的艺术展览、学术报告会和其他文化活动有偿提供场地和服务。
由此可见,在景区开发中,最可怕的不是公共资源的商业化,而是私有化。
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是地方政府的基本使命,本应依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而非一味夸大经济目标,擅用滥用名胜古迹资源实现经济利益。否则,造成的伤害将不仅仅是自然界和旅游业的,而是对社会、民族和子孙后代整体利益的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