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细胞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大鼠腹壁动脉穿支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macrophage)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大鼠腹壁动脉穿支(DEP)皮瓣模型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DEP皮瓣模型,分别给与大鼠GM-CSF(Ⅰ组)、腹腔巨噬细胞(Ⅱ组)、GM-CSF联合巨噬细胞(Ⅲ组)及生理盐水(Ⅳ组).术后第7天取皮瓣,测算皮瓣成活面积、微血管密度(MVD),天狼腥红染色检测胶原沉积,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I型胶原(Collagen Ⅰ)、Ⅲ型胶原(Collagen 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的基因表达.结果 皮瓣成活率Ⅰ组(53.08±8.76)%和Ⅱ组(47.95±4.92)%均高于对照组(43.28±5.27)%而低于Ⅲ组(61.68±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含量Ⅰ、Ⅲ组(16.34±2.47)%、(19.41±2.01)%均高于对照组(13.19±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Ⅱ组(12.50±2.66)%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 Ⅰ~Ⅲ组(24.82±4.18、24.30±3.02、29.82±4.74)均高于Ⅳ组(21.37±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Ⅲ组MVD较其他两组MVD更高.Ⅰ组皮瓣Collagen Ⅰ、EMMPRIN、MMP2和VEGFR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皮瓣EMMPRIN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皮瓣Collagen Ⅰ、Collagen Ⅲ、EMMPRIN、MMP2和VEGFR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较对照组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大鼠GM-CSF和过继巨噬细胞通过促进皮瓣内胶原合成(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及分解(EMMPRIN、MMP2)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促进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R)的表达,促进了皮瓣胶原重塑和血管生成,最终促进了大鼠DEP皮瓣的成活.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在浙江省传染病暴发早期探测中的效果.方法 以浙江省2008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相关病种的预警信号数及初步
聚合酶链反应对诊断多种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在基础和临床医学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文就该技术的原理、类型,以及在眼科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做了综述.
目的 研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手术前后股骨骨密度的变化,讨论术后患儿发生骨折的可能性及如何减少骨折的发生.方法 采用美国Norland XR46骨密度扫描仪,以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
目的 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婴儿血管瘤患儿于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间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动态观察患儿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变化及不良反
目的 了解我国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治疗策略、血糖控制及达标情况.方法 对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中,年龄≥50岁新诊断或病程在1年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20个月内血糖
目的探讨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在喘息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62例门诊或住院喘息性肺炎患儿中28例有哮喘高危因素;同期本院健康体检儿童22例作为健康对照
目的 动态观察小鼠感染曼氏裂头蚴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了解曼氏裂头蚴对组织的损害.方法 从黑斑蛙体内检获曼氏裂头蚴,口服法以3条/只感染昆明小鼠,于感染后第2~ 10周分别处死
用NaNO3作氮源,分别作了氮浓度的5个水平对球等鞭金藻H29的相对生长速率、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显示,H29的相对生长率和总脂含量随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
目的 总结12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再次急诊换瓣及围术期急救处理经验.方法 对2005-03~2011-01瓣膜置换后行急诊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心功能Ⅱ级2例,Ⅲ级9例,
目的 分析应用微型钛板掌侧固定治疗近节指骨骨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对15例18指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做掌侧“Z”形切口,骨折复位后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2d开始主动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