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保教结合的原则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尤为重要。在活动之前根据需要准备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及情绪状态;根据季节特点调整幼儿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内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准备活动、活动中的及时观察与科学调整、关注个别。
关键词:幼儿体育活动;保育工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先强调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认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迅速且十分重要的时期,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幼儿体质,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并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园孩子对危险的认识不够,遇到危险自我保护能力弱,任何伤害都可能波及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把保育工作有机地渗透到体育活动的各环节。
一、保育工作在体育活动各环节的渗透
(一)活动前的保育
1、根据需要准备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老师要检查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的安全性,提醒幼儿如厕,检查幼儿的着装是否便于运动,鞋带是否系牢,衣服口袋及其饰物是否存有不安全因素。
2、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及情绪状态。活动前,老师必须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及情绪状态,采取相应的保育措施。如:对于活动中容易出汗的孩子,事先在孩子的背上垫上汗巾吸汗,活动后抽出汗巾以防捂汗感冒。对体质差或刚恢复健康的幼儿在活动中就要适当减少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于情绪低落、胆小内向的孩子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调动情绪并打消个别幼儿对体育活动的恐惧心理,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3、根据季节特点调整幼儿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内容。春秋季节户外活动时间相对特长,活动内容不受限制。而冬夏两季由于受气温影响,在暴冷暴热天,可将户外活动时间相对缩短,并根据季节变化将活动时间相对长移至接近中午和清早。场地选择也需变化,冬天可选择向阳背风处,活动量也可适当增加,如跑、跳的活动、活动量大的传统游戏;而夏天则要选择背阴凉爽处,活动量需相对减少,如组织平衡、钻的活动。
(二)活动中的保育
1、充分的准备活动。组织活动时首先要进行3-5分钟的热身活动、唤醒机体,使幼儿全身的骨骼得到舒展、心脏工作强度逐渐加大,防止突然的剧烈运动给机体带来损伤。
2、活动中的及时观察与科学调整。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察、摸、问等途径,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时对幼儿的活动量和密度进行调节。
察:老师要随时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脸色、出汗情况及动作表现。幼儿的脸色红润,满头大汗,活动的幅度较大,说明幼儿的活动量大,这时教师要适时调整,并提醒这些幼儿注意休息,防止幼儿的运动过度。反之,幼儿脸色无变化,动作幅度小,老师就必须提高其活动量,达到运动的目的。
摸:对于外部表征不明显的幼儿,教师还需经常摸摸他的额头、颈部,采取相应的保育措施,如及时减衣等。
问:教师在活动中随时注意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询问掌握幼儿的运动量及情绪状态、生理、心理需求。比如问问幼儿是否需要休息、小便、喝水等。
3、提高对个别幼儿的关注
4、处理好集体和个别幼儿之间的关系,对个别体弱等特殊儿童进行跟踪观察和指导,确保每位幼儿在保教人员的控制中。每个幼儿对运动的密度和强度需求是不同的,保育员要做到时时心中有孩子,眼中有孩子,注意到孩子的个别差异。肥胖幼儿应注意勤擦汗,并在幼儿的背部事先垫好汗巾,活动后及时地抽掉,预防感冒;体质差、病弱、营养不良的幼儿应适当减少他们的运动量,运动过度时要提醒他们注意休息。
(三)活动后的保育
体育活动后的保育工作对幼儿平稳地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后要注意稳定幼儿的情绪,由兴奋转为平和,并注意运动后动静交替的相互衔接,不能让幼儿在活动后突然停顿下来或马上坐下休息。可以在操场上漫步一会儿再回教室,等幼儿情绪平稳后再坐下。
二、幼儿自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一)提供充分的运动机会
俗话说“千般呵护,莫如自护”。幼儿具备运动经验有助于减少危险,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活泼好运、积极体育活动的孩子,他们无论是奔跑蹦跳还是钻爬攀登,动作都非常灵活熟练,具有瞬间的反应能力,相对来说磕磕碰碰就少一些。而那些平时很少运动的孩子,由于运动经验不足,活動中动作就显得相对笨拙,遇到危险反应较慢,比较容易受伤。
(二)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1、学会自我调节活动量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知道锻炼身体要使身体发热、出微汗,才能达到效果。如果察觉自己出了好多汗、脸红、气急,那就要停下休息了。当发现别人活动量过大时会及时提醒别人停止活动,稍稍休息。而对于那些活动量较小的孩子,我们则以鼓励、暗示或集体表扬等形式调动起他们的活动积极性以增大他们的活动量。
2、正确使用运动器材
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时,只有教会幼儿正确使用运动器材的方法,才能保证幼儿与器材的相互作用中的安全性。
3、自觉遵守活动规则
规则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活动中幼儿的安全。良好的秩序感,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也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游戏《小猴摘桃》中要求幼儿要自觉排队依次通过小桥(平衡木),到河对岸去摘桃,过桥时不能推挤,以免掉到河中。
4、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及幼儿的练习巩固,熟练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如奔跑时不能低头向前猛冲,要观察周围的情况,避免和同伴相互碰撞;从高处往下跳时一定要先起跳,落地时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半蹲。
(三)提高家长的保育意识
幼儿自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仅靠幼儿园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提高家长的保育意识,家园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发现。每当节假日或双休日后,幼儿来园时生病和受伤的比较多,从中看出家长缺乏保育意识。
总之,体育活动中教师要重视保育工作,保教人员要将幼儿放在首位,使自己的眼中充满幼儿的影子,掌握正确的保育方法,把保育工作有机地渗透到体育运动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幼儿的自护意思与能力,加强幼儿对外界环境、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康庆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11
[2] 黄欣欣.托幼机构园长及保健、保育、炊事人员工作实用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关键词:幼儿体育活动;保育工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先强调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认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迅速且十分重要的时期,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幼儿体质,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并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园孩子对危险的认识不够,遇到危险自我保护能力弱,任何伤害都可能波及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把保育工作有机地渗透到体育活动的各环节。
一、保育工作在体育活动各环节的渗透
(一)活动前的保育
1、根据需要准备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老师要检查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的安全性,提醒幼儿如厕,检查幼儿的着装是否便于运动,鞋带是否系牢,衣服口袋及其饰物是否存有不安全因素。
2、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及情绪状态。活动前,老师必须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及情绪状态,采取相应的保育措施。如:对于活动中容易出汗的孩子,事先在孩子的背上垫上汗巾吸汗,活动后抽出汗巾以防捂汗感冒。对体质差或刚恢复健康的幼儿在活动中就要适当减少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于情绪低落、胆小内向的孩子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调动情绪并打消个别幼儿对体育活动的恐惧心理,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3、根据季节特点调整幼儿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内容。春秋季节户外活动时间相对特长,活动内容不受限制。而冬夏两季由于受气温影响,在暴冷暴热天,可将户外活动时间相对缩短,并根据季节变化将活动时间相对长移至接近中午和清早。场地选择也需变化,冬天可选择向阳背风处,活动量也可适当增加,如跑、跳的活动、活动量大的传统游戏;而夏天则要选择背阴凉爽处,活动量需相对减少,如组织平衡、钻的活动。
(二)活动中的保育
1、充分的准备活动。组织活动时首先要进行3-5分钟的热身活动、唤醒机体,使幼儿全身的骨骼得到舒展、心脏工作强度逐渐加大,防止突然的剧烈运动给机体带来损伤。
2、活动中的及时观察与科学调整。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察、摸、问等途径,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时对幼儿的活动量和密度进行调节。
察:老师要随时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脸色、出汗情况及动作表现。幼儿的脸色红润,满头大汗,活动的幅度较大,说明幼儿的活动量大,这时教师要适时调整,并提醒这些幼儿注意休息,防止幼儿的运动过度。反之,幼儿脸色无变化,动作幅度小,老师就必须提高其活动量,达到运动的目的。
摸:对于外部表征不明显的幼儿,教师还需经常摸摸他的额头、颈部,采取相应的保育措施,如及时减衣等。
问:教师在活动中随时注意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询问掌握幼儿的运动量及情绪状态、生理、心理需求。比如问问幼儿是否需要休息、小便、喝水等。
3、提高对个别幼儿的关注
4、处理好集体和个别幼儿之间的关系,对个别体弱等特殊儿童进行跟踪观察和指导,确保每位幼儿在保教人员的控制中。每个幼儿对运动的密度和强度需求是不同的,保育员要做到时时心中有孩子,眼中有孩子,注意到孩子的个别差异。肥胖幼儿应注意勤擦汗,并在幼儿的背部事先垫好汗巾,活动后及时地抽掉,预防感冒;体质差、病弱、营养不良的幼儿应适当减少他们的运动量,运动过度时要提醒他们注意休息。
(三)活动后的保育
体育活动后的保育工作对幼儿平稳地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后要注意稳定幼儿的情绪,由兴奋转为平和,并注意运动后动静交替的相互衔接,不能让幼儿在活动后突然停顿下来或马上坐下休息。可以在操场上漫步一会儿再回教室,等幼儿情绪平稳后再坐下。
二、幼儿自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一)提供充分的运动机会
俗话说“千般呵护,莫如自护”。幼儿具备运动经验有助于减少危险,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活泼好运、积极体育活动的孩子,他们无论是奔跑蹦跳还是钻爬攀登,动作都非常灵活熟练,具有瞬间的反应能力,相对来说磕磕碰碰就少一些。而那些平时很少运动的孩子,由于运动经验不足,活動中动作就显得相对笨拙,遇到危险反应较慢,比较容易受伤。
(二)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1、学会自我调节活动量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知道锻炼身体要使身体发热、出微汗,才能达到效果。如果察觉自己出了好多汗、脸红、气急,那就要停下休息了。当发现别人活动量过大时会及时提醒别人停止活动,稍稍休息。而对于那些活动量较小的孩子,我们则以鼓励、暗示或集体表扬等形式调动起他们的活动积极性以增大他们的活动量。
2、正确使用运动器材
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时,只有教会幼儿正确使用运动器材的方法,才能保证幼儿与器材的相互作用中的安全性。
3、自觉遵守活动规则
规则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活动中幼儿的安全。良好的秩序感,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也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游戏《小猴摘桃》中要求幼儿要自觉排队依次通过小桥(平衡木),到河对岸去摘桃,过桥时不能推挤,以免掉到河中。
4、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及幼儿的练习巩固,熟练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如奔跑时不能低头向前猛冲,要观察周围的情况,避免和同伴相互碰撞;从高处往下跳时一定要先起跳,落地时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半蹲。
(三)提高家长的保育意识
幼儿自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仅靠幼儿园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提高家长的保育意识,家园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发现。每当节假日或双休日后,幼儿来园时生病和受伤的比较多,从中看出家长缺乏保育意识。
总之,体育活动中教师要重视保育工作,保教人员要将幼儿放在首位,使自己的眼中充满幼儿的影子,掌握正确的保育方法,把保育工作有机地渗透到体育运动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幼儿的自护意思与能力,加强幼儿对外界环境、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康庆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11
[2] 黄欣欣.托幼机构园长及保健、保育、炊事人员工作实用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