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如果语感的能力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就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多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有效的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向这一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老师范读,熏染语感
教师示范朗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可以起到“熏染语感” 的作用。教师通过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也融入在课文里,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观察老师朗读课文时的表情及形体动作,将单纯的听与有意识的“看”结合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协调工作,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从而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在《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中,小红马、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心理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范读,同时加以传神的面部表情和适当的形体动作,把课文中几个角色说话时的心理表达出来。我發现,学生看我范读时,神情非常专注。他们的表情会随着我的表情变化而变化。当范读结束后,我指名学生朗读时,学生的劲头十足,朗读特别动情、有味,不仅语气、语调,就连老师的表情也模仿到位了。
二、创设情境,触发语感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初步感知课文意境,唤醒学生的情境思维,并能触发语感,并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大屏幕展示蝴蝶一路飞行去山谷聚会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老师配着画面进行解说:“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人们就把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看到了成千上万只蝴蝶在这里聚会的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学生争相发言,孩子的情绪是最易受到感染的,大家都被蝴蝶谷美丽的景象所感染了。这时老师问:“那谁能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呢?”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朗读,完全沉浸在蝴蝶谷迷人的景色中。有些学生还在朗读中建议“蝴蝶谷”一词可以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读的时候可以想象那儿的迷人景色。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
三、品析文字,把握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提高语感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感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在《荷花》一课中,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一句中的“冒”用词非常精妙,我们可以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原词的意境。先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中,你最欣赏哪个词?换其它的词再读一读,品味一下,效果一样吗?学生换了很多,比如“长、挤、钻……”,这时老师再问:叶圣陶先生是语言大师,他为什么选择了“冒”字?你能读懂他的想法吗?有学生回答这个“冒”字写出了荷花生机勃勃的样子。老师又追问:你能在“冒出来”的前面再加一个形容词吗?它仿佛要干什么?你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们当作人来说一说吗?这时学生已经能感悟到这个“冒”字所蕴含的生机。通过替换词语、品析比较,学生就会感悟到语言文字惟妙惟肖的表达效果,品味了语言,发展了语感。
语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敏锐的语感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条件。因此,语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不断实践,不断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正确语感才能够形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225600)
一、老师范读,熏染语感
教师示范朗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可以起到“熏染语感” 的作用。教师通过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也融入在课文里,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观察老师朗读课文时的表情及形体动作,将单纯的听与有意识的“看”结合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协调工作,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从而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在《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中,小红马、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心理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范读,同时加以传神的面部表情和适当的形体动作,把课文中几个角色说话时的心理表达出来。我發现,学生看我范读时,神情非常专注。他们的表情会随着我的表情变化而变化。当范读结束后,我指名学生朗读时,学生的劲头十足,朗读特别动情、有味,不仅语气、语调,就连老师的表情也模仿到位了。
二、创设情境,触发语感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初步感知课文意境,唤醒学生的情境思维,并能触发语感,并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大屏幕展示蝴蝶一路飞行去山谷聚会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老师配着画面进行解说:“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人们就把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看到了成千上万只蝴蝶在这里聚会的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学生争相发言,孩子的情绪是最易受到感染的,大家都被蝴蝶谷美丽的景象所感染了。这时老师问:“那谁能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呢?”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朗读,完全沉浸在蝴蝶谷迷人的景色中。有些学生还在朗读中建议“蝴蝶谷”一词可以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读的时候可以想象那儿的迷人景色。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
三、品析文字,把握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提高语感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感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在《荷花》一课中,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一句中的“冒”用词非常精妙,我们可以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原词的意境。先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中,你最欣赏哪个词?换其它的词再读一读,品味一下,效果一样吗?学生换了很多,比如“长、挤、钻……”,这时老师再问:叶圣陶先生是语言大师,他为什么选择了“冒”字?你能读懂他的想法吗?有学生回答这个“冒”字写出了荷花生机勃勃的样子。老师又追问:你能在“冒出来”的前面再加一个形容词吗?它仿佛要干什么?你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们当作人来说一说吗?这时学生已经能感悟到这个“冒”字所蕴含的生机。通过替换词语、品析比较,学生就会感悟到语言文字惟妙惟肖的表达效果,品味了语言,发展了语感。
语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敏锐的语感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条件。因此,语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不断实践,不断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正确语感才能够形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