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真情萦绕笔尖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han3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是要激发学生的真情,才能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我在学生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初中学生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的真情?《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下面是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重视周记训练,丰富学生的情感积淀
  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勾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地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教师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积沉下来,在作文中不时表露出来。
  二、每天一个小故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伟人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的情感作用很大。除此之外,那些名垂至今的古人,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中淹没,在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十几岁的学生,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彰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在历史洪流中迷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或与之交流、畅谈。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地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有的学生为了弄清《诗经》中黄河的清浊,翻找史料;有的学生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心灵的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三、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材中包含丰富的情感个案:《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屈原列传》中屈原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隐忍以有所为”的坚忍深沉催人奋进;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例如,用苏丹大灾荒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赛”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美妙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当然,这些图片或影片不仅是为了看而看,必须结合诗句和成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
  四、教师“下水”,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去外地听一个教师的作文课,那位教师真的有一些“老”:形象、语言(在如今提倡普通话教学的大形势下,方言在课堂上的确有一些不合时宜),连举的事例都是他自己六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把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写作方法天衣无缝地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地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20分钟课程就在教师煽情的故事和学生激情的回应中过去。我想,我如果在这个班,一定不会为思路展不开担心。毕竟,能“切问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教师浓缩提炼,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现象,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这能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和思维的扩展。只要学生能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真情实感,并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加以表达,其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参考资料:
  1.刘国正《作文教学和实和活——在井冈山作文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
  2.张建师《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阳光校园出版社。
  3.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
其他文献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往往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设置为教学目标,从而把它们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只充当一个毫无发言权的,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他们的主观感受、思想情感根本无法得到真实的表达。而新课程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强调“以人为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实、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师生在教学中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过程,教师不但要给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语文,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可见,语文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使用口头语言,所以,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语文教学“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现代社会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口头表达能力也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  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只要孩子开口说话
[摘 要:当代民营图书工作室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从刚刚萌芽几乎是“盗版书商”代名词的窘迫时期,到后来迅速发展,市场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再到如今新媒体时代面对着巨大冲击,部分民营图书工作室依然坚守初心,出版纸质图书,守护“墨韵书香”。]  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更多的读者从看纸质图书演变为看电子书籍,各种阅读移动终端层出不穷,一批更便捷、更多元化的阅读APP接连涌现,这给纸质图书出版带来了
西方世界里一直有一个传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头雄狮。20世纪的西方人嘲笑着说:“什么雄狮,明明是东亚病夫!”同样在20世纪,西方人又看到了雄狮的苏醒——黑枪和炮火攻克不了中国人的国土,鸦片和战争消磨不掉中国人的血性。  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呢?  北望珠三角,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政策的支持、人民的奋斗成
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传状”单元。  本文作于公元814年,此时作者贬居永州。虽然距段太尉被害(783)已有三十年,但朝中仍有人散布流言,说段秀实的这一举动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柳宗元深知段为人刚直,“遇不可,必达其志”,认为是其自身性格使然。出于对段秀实忠勇行为的深深敬仰,同时寄寓自己的满腔热情,经多方走访调查、反复核对,为
[摘 要:唐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对外交流频繁。使得这个时期各民族文化及风格兼容并蓄,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其中也促进了审美美学的发展。在当时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唐代各民族的女性的社会阶层及地位的研究,了解能够影响其审美性的政治、宗族等客观外部因素,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唐代;女性;民族;社会地位]  唐代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合法继承权。它们可以是独立的门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通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优劣进行有效的讲解和评论,达到“拨乱反正、再上台阶”的目的。好的作文讲评课往往给学生“恍然大悟”的收获。  那么,如何上好一堂作文讲评课呢?我以为,作文讲评课可以在“示范、欣赏、质疑与突破”四个方面着力,最终落点在“思”与“用”字上。“思”就是教会学生“思考、思辨、思维、思想”;“用”就是要让学生在一次一次因思想、情感、信息沟通的需要而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窗边的小豆豆》  有教师曾经这样批评学生:“连语文都不会,你还有啥能会?!”言下之意语文似乎不就是读读背背?应该是最容易学的。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作文中早已溃不成军:书写潦草,句子不通,已经不容乐观;文章平淡、情调低沉,甚至把抒情文章写得像检讨书,则
[摘 要:振兴民族声乐事业是弘扬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重要契机,也是我国音乐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则是重中之重。本文从流行音乐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可行性作为切入点,结合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以及特征展开剖析,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所带来的契机与挑战。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流行音乐;发展]  中国现当代的民族声乐是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不断融合各家之所
  一、问题的提出  新学期开始不久,有学生反映,以前的老师教文言文时采用逐字逐句串讲法,一节课下来,书上记得满满当当,字句的意思特别清楚。可是,现任老师不再仔细翻译字句,而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赏析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布局等,一节课下来,笔记没记多少,好像文句还有很多不能说清说透的感觉,心里很是着急。  与此相反,苦于学生议论文无观点可写、无论据可用,有的高三语文教师在课上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