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48-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
1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陶冶情操
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审美对象,教师要善于去传情达意,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美引起学生感官的愉快,引起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细致观察,用优美而带有韵味的语言,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表达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在教学描写漓江水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有关漓江的图片及插图,这些图片有远景,有近景,甚至有对水的特写镜头,在欣赏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描绘出自己对漓江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漓江水的美。接着,让学生看着挂图,教师用恰当的语气范读课文,重点突出水的“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并让学生概括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接着,我又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漓江水靜得怎样,清得怎样,绿得怎样,并找出三个句子的句型规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感受,变换句式、造句等,理解漓江水的美。由于学生接受了作者那设身处地的感受,巧妙的比喻,漓江那独特的形态美、质感美以及色彩美,大大激发学生的美感。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漓江水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教师进一步启发:作者是怎样展示漓江水的美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泛舟漓江,轻抚漓江水,感受它的美吧。顺利地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意境中。
2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学生了解文中大意后,让学生驰情于优美的描写中,使课文中的情感输入学生的大脑中,与学生心灵交融,产生强烈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进行诱导,让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于作品展示的情感空间中去感受美,从而产生“启迪效应”,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在教学《月光曲》第九节时,我使用了感情朗读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这一节,作者通过写皮鞋匠听到《月光曲》而产生的联想,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理解作者巧妙的用笔,以《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我开始范读课文,并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及时贴出三幅海上月夜图,为学生提供一个鲜明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如第一个画面,学生提供“微波粼粼”一词,明确这时的大海是平静的,夜是静谧的。从月亮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而知大海又是明朗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既然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一景象,那么,这时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反复读想,驰骋想象,他们纷纷得出:这时的音乐应该是十分优美、舒缓,而又轻微低沉的。学生带着兴奋而又好奇的语气说出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等待着老师的评议。然而我并没有立即作结论,而是让他们听乐曲第一章的典型选段,学生听后,立即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他们为自己的理解力而惊喜!我又鼓励他们:你们能不能在读课文时朗读出这种感觉来呢?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在不断读和评议,学生朗读越来越与音乐相一致。接下来的两个画面,我放手让他们自学,自己去体会去感受。由于恰当地运用音乐和图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和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他们的朗读与音乐交融在一起,我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力而惊喜。他们被作者创作出来的情感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最后,他们听着音乐看着图画,复述课文,大都能准确无误地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有的同学还随着音乐创造性地进行复述,神情十分投入,如痴如醉,老师也被感染了。因为这样,课文最后一段“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学生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他们还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人们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让学生驰情其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带着问题去阅读,升华感情
如《小音乐家杨科》第11、12节,写酷爱音乐的杨科,在音乐那强大的力量推动下,走进地主的食具间看小提琴,被人抓住,挨打的经过,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杨科为了一个小小的愿望而受到了极其不合理的惩罚,深刻地展现了杨科的悲惨命运。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我使用感情朗读、音乐渲染、角色置换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引导学生将自己设想成杨科,想象自己正一步步走向危险去实现自己迫切的愿望。低沉而紧张的朗读,配上低沉而紧张的音乐,读出杨科内心愈来愈厉害的恐惧、无奈与痛苦。杨科不小心触动琴弦而发出的一下轻微而凄惨的响声,震撼了杨科,也震撼了学生,因为正是这一个响声,把杨科推下了万丈深渊!学生终于体会到“凄惨的响声”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此时学生神情紧张、痛苦、悲伤,以致在改写第12节中杨科挨打情节时,学生都成功地再现杨科遇到蛮不讲理的毒打场面,有的学生甚至写到:听到地主仆人那粗鲁的问声“谁在那儿?”时,杨科吓呆了,他憋着气,浑身颤抖,头脑一片空白,他知道自己肯定逃不掉了。他蜷缩在墙角下,无神的大眼睛睁得大大的,嘴里只在不停地低声申辩:“我不是小偷,我只是想看看小提琴呀……”,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极度痛恨与控诉,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在今天的中国,像杨科这样一个有音乐天才的孩子,才能得到重视和培养,从而激发起自己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热爱。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倒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教学。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亮点,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
1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陶冶情操
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审美对象,教师要善于去传情达意,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美引起学生感官的愉快,引起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细致观察,用优美而带有韵味的语言,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表达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在教学描写漓江水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有关漓江的图片及插图,这些图片有远景,有近景,甚至有对水的特写镜头,在欣赏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描绘出自己对漓江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漓江水的美。接着,让学生看着挂图,教师用恰当的语气范读课文,重点突出水的“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并让学生概括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接着,我又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漓江水靜得怎样,清得怎样,绿得怎样,并找出三个句子的句型规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感受,变换句式、造句等,理解漓江水的美。由于学生接受了作者那设身处地的感受,巧妙的比喻,漓江那独特的形态美、质感美以及色彩美,大大激发学生的美感。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漓江水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教师进一步启发:作者是怎样展示漓江水的美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泛舟漓江,轻抚漓江水,感受它的美吧。顺利地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意境中。
2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学生了解文中大意后,让学生驰情于优美的描写中,使课文中的情感输入学生的大脑中,与学生心灵交融,产生强烈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进行诱导,让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于作品展示的情感空间中去感受美,从而产生“启迪效应”,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在教学《月光曲》第九节时,我使用了感情朗读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这一节,作者通过写皮鞋匠听到《月光曲》而产生的联想,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理解作者巧妙的用笔,以《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我开始范读课文,并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及时贴出三幅海上月夜图,为学生提供一个鲜明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如第一个画面,学生提供“微波粼粼”一词,明确这时的大海是平静的,夜是静谧的。从月亮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而知大海又是明朗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既然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一景象,那么,这时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反复读想,驰骋想象,他们纷纷得出:这时的音乐应该是十分优美、舒缓,而又轻微低沉的。学生带着兴奋而又好奇的语气说出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等待着老师的评议。然而我并没有立即作结论,而是让他们听乐曲第一章的典型选段,学生听后,立即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他们为自己的理解力而惊喜!我又鼓励他们:你们能不能在读课文时朗读出这种感觉来呢?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在不断读和评议,学生朗读越来越与音乐相一致。接下来的两个画面,我放手让他们自学,自己去体会去感受。由于恰当地运用音乐和图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和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他们的朗读与音乐交融在一起,我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力而惊喜。他们被作者创作出来的情感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最后,他们听着音乐看着图画,复述课文,大都能准确无误地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有的同学还随着音乐创造性地进行复述,神情十分投入,如痴如醉,老师也被感染了。因为这样,课文最后一段“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学生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他们还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人们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让学生驰情其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带着问题去阅读,升华感情
如《小音乐家杨科》第11、12节,写酷爱音乐的杨科,在音乐那强大的力量推动下,走进地主的食具间看小提琴,被人抓住,挨打的经过,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杨科为了一个小小的愿望而受到了极其不合理的惩罚,深刻地展现了杨科的悲惨命运。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我使用感情朗读、音乐渲染、角色置换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引导学生将自己设想成杨科,想象自己正一步步走向危险去实现自己迫切的愿望。低沉而紧张的朗读,配上低沉而紧张的音乐,读出杨科内心愈来愈厉害的恐惧、无奈与痛苦。杨科不小心触动琴弦而发出的一下轻微而凄惨的响声,震撼了杨科,也震撼了学生,因为正是这一个响声,把杨科推下了万丈深渊!学生终于体会到“凄惨的响声”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此时学生神情紧张、痛苦、悲伤,以致在改写第12节中杨科挨打情节时,学生都成功地再现杨科遇到蛮不讲理的毒打场面,有的学生甚至写到:听到地主仆人那粗鲁的问声“谁在那儿?”时,杨科吓呆了,他憋着气,浑身颤抖,头脑一片空白,他知道自己肯定逃不掉了。他蜷缩在墙角下,无神的大眼睛睁得大大的,嘴里只在不停地低声申辩:“我不是小偷,我只是想看看小提琴呀……”,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极度痛恨与控诉,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在今天的中国,像杨科这样一个有音乐天才的孩子,才能得到重视和培养,从而激发起自己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热爱。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倒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教学。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亮点,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