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x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文关怀缺失问题日益凸显,背离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已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居民幸福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城镇化建设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对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以人为本;人文关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然而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其中人文关怀的不足就是重要的一条。这不仅有违我们城镇化建设的初衷,也不利于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更会加深人民群众对城镇化、现代化的误解,造成社会发展合力弱化、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缺失
  在当下的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城镇扩张与贫富分化并存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不合实际的发展战略,中国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张与农民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个别地方的城镇化实际上是靠牺牲农民利益、减少农民实际收人发展起来的。而面对城镇化所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城市难题也更加复杂难解。大量的城郊农民尚未获得城镇创业就业资本,没有实现职业身份转换,就被迫进入城市,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也日趋尖锐。
  2.现代化进程与传承文化的衔接矛盾凸显
  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存在发展经济与传承文化的矛盾。人类之所以建造城市,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人选择来到城市生活,是因为它更适合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更能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大规模地进行旧城改造隔断了传承千年的历史文脉,许多城市片面追求外观“高大上”的大规划、大手笔,导致城市没有过去、没有特色,缺乏人文关怀。城镇化进程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交往方式,导致人的社会属性减弱,人与人的感情淡化。
  3.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改善的异调矛盾日益显现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本应同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一些城市却把城镇化当作增加财政收入和GDP增长的手段,当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来搞,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能源资源枯竭、城镇文化缺失、人际关系冷漠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改善的异调矛盾日益显现。
  二、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1.以人为本是城镇化的价值追求
  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把大力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作为主要内容。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把“以物为本”的传统思维方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新型思维方式。用“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来化解城镇化问题,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好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的问题。
  2.坚持唯物辩证法是城镇化的方法论要求
  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关系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重大战略,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唯物辩证法认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也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并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也要做到正确分析各地遇到的具体矛盾,注重城镇量的控制与质的提升,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升华认识水平。
  3.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城镇化的最高追求
  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应当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能力、个性和社会关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这都离不开城乡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城镇化的社会功能应是推动公民社会角色的矫正与转换,构建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新型人格。每一个城镇居民既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要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城镇化的应然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人最需要的是心灵的健康与解放。只有给予城乡居民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实现了人的精神解放,才能充分释放出城镇化发展的无穷魅力。
  三、体现人文关怀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尽快实现城镇化发展战略由资本逻辑向以人本逻辑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
  1.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开放包容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代精神,也是增强城镇发展后劲的力量所在。为了更好地发展城镇,必须彻底打破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城乡创业就业壁垒,搭建更广阔的城镇创业平台,制定实施宽松、和谐、有人情味的城镇准入制度,让更多的人能够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自由生活、施展才华、实现价值。
  2.以改善民生为抓手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应秉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目标,逐步减少并消除城乡贫困,使城镇居民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城乡居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要着重保障失地农民、城市困难群众的正当权益,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从而不断壮大中等收入阶层。要培育发展城镇特色文化,弘扬以伦理关怀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精神,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3.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自觉参与是城镇发展的活力所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要坚持“人民城镇人民建,人民城镇为人民”的原则,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智慧。从城镇规划布局到建设管理,都要让群众参与进来,征求群众意见,吸收群众智慧成果,及时纠偏。要创造更多的途径和方式,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建设城镇、发展城镇的活动中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城镇建设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在制定城市规划过程中,从了解规划到评议规划,从参与规划制定到监督规划实施,都要吸收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其中。
  4.在发展中不断改善
  发展中的问题也必须要在发展中得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发现规律、掌握特点、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完成我们认识和实践水平的飞跃。因此,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我们也必须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成功。
  参考文献: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N].人民日报,2014-3-17(9).
  [2]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贺图强(1984— ),男,研究生学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