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土壤中的菌核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散发后侵入花瓣或老叶为害,带菌的花瓣凋落到叶片上后菌丝侵入叶片,并通过叶柄侵入茎秆,产生有毒物质破坏水分和养分在油菜茎秆中的输导。发病植株以茎秆受害更重,初显浅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发展为轮纹状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时产生绵絮状白色菌丝,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内生鼠粪状菌核。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折断,致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该病一般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苯胼咪唑类药物防治,但是很多地方反映,油菜菌核病对这类农药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因此在防治时最好换用其他农药。可选用的药剂有:
啶酰菌胺。此药剂为50%啶酰菌胺,是一种苯胺类新型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适用期用该药显著高于多菌灵的防治效果。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油菜菌核病,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用药量为24~26克,发生偏重的年份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36~48克,兑水50公斤,在油菜盛花期均匀喷雾。
氯啶菌酯。此药剂目前上市的为15%氯啶菌酯乳油。在油菜产区试验,每次每667平方米用15%氯啶菌酯乳油44克、55克、66克,兑水50~60公斤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0.5%、82.8%、87.9%。对照药剂处理每次每667平方米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5克,防治效果为74%,产量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率为13.7%左右。用药应抓住在盛花期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用15%氯啶菌酯乳油55~66克兑水60公斤喷雾,隔7~10天再喷1次药,对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较好。
使百克(咪鲜胺)。在油菜主产区用25%使百克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明显好于用多菌灵。一般情况下,油菜盛花期,每667平方米使用25%使百克乳油3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1次的防治效果为51%~94%,平均效果为66%,高于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兑水喷雾的防效。各地试验表明,每667平方米用25%使百克40毫升兑水喷雾的防效,比用50%多菌灵150克兑水喷雾的防效高10%以上。其最佳用药期在油菜的盛花期至盛花末期。在中等发生期,于适期内一次喷药即可控制危害。在严重发生期或花期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应在油菜盛花期和盛花末期各用药1次,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湖南 曹涤环)
啶酰菌胺。此药剂为50%啶酰菌胺,是一种苯胺类新型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适用期用该药显著高于多菌灵的防治效果。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油菜菌核病,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用药量为24~26克,发生偏重的年份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36~48克,兑水50公斤,在油菜盛花期均匀喷雾。
氯啶菌酯。此药剂目前上市的为15%氯啶菌酯乳油。在油菜产区试验,每次每667平方米用15%氯啶菌酯乳油44克、55克、66克,兑水50~60公斤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0.5%、82.8%、87.9%。对照药剂处理每次每667平方米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5克,防治效果为74%,产量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率为13.7%左右。用药应抓住在盛花期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用15%氯啶菌酯乳油55~66克兑水60公斤喷雾,隔7~10天再喷1次药,对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较好。
使百克(咪鲜胺)。在油菜主产区用25%使百克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明显好于用多菌灵。一般情况下,油菜盛花期,每667平方米使用25%使百克乳油3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1次的防治效果为51%~94%,平均效果为66%,高于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兑水喷雾的防效。各地试验表明,每667平方米用25%使百克40毫升兑水喷雾的防效,比用50%多菌灵150克兑水喷雾的防效高10%以上。其最佳用药期在油菜的盛花期至盛花末期。在中等发生期,于适期内一次喷药即可控制危害。在严重发生期或花期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应在油菜盛花期和盛花末期各用药1次,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湖南 曹涤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