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关注民生幸福”成了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民生是国之根本,民富才能国强。然而,不同阶层对幸福的理解和衡量标准是不同的,作为外来人口集中的惠州,大批异地务工人员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石。他们的幸福成为构建和谐惠州,提高惠州整体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异地务工人员一头紧系农村,一头紧系城市,提高异地务工人员的幸福感,不仅有利于调动其投身建设发展的积极性,更关系城乡地区的统筹发展,对于加快转型升级,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幸福广东,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将结合惠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现状,对影响他们幸福指数的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异地务工人员;幸福;医疗
一、惠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现状
近年来,随着惠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惠州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有所增加。具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增长快
根据惠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市的异地务工人数约为150万人,对比2006年,在册登记的外来工有67.89万名增长了近3倍。外来务工总人数占全市总人数的36.94%。其中外省异地务工人员约占47%,本省内异地务工人员约占53%。主要分布在惠城、仲恺、惠阳淡水、惠东吉隆等工业集中区。
2.年轻化
据惠州市总工会就惠州市异地务工人员的年龄调查发现,80后、90后农民工占到了惠州异地务工人员的69.94%。也就是说,惠州异地务工人员年龄大多数集中在19~30岁。从年龄构成看,18~45岁的占83.1%,45~55岁的占17.9%,由此可见,异地务工热源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
3.集中化
异地务工人员大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制造业、建筑、餐饮、服务、保洁、保姆等一些脏苦累的工种,因为这些工种需要大量能吃苦耐劳的人员。他们大多数在“三资”“三来一补”和民营企业中就业,多为企业的生产线普通工和服务行业的服务员,极少人在质检和生产管理岗位工作。按惠州异地务工人口从事行业人数所占比重高低排序分别为:制造业为44.4%、农作物种植业为14.4%、批发零售业6.2%、住宿餐饮业6.2%、居民服务业5.2%、畜牧业4.2%、建筑业2.9%。
二、影响惠州异地务工人员幸福指数的因素
针对惠州异地务工人员的情况,以下将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分析:
1.“我要在这里活下来”
(1)收入。民以食为天,收入是保障“食”的基石。异地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是决定其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根据省政府日前发布的《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惠州再次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2013年5月1日起,惠州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将从目前每月950元上调为1130元,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目前每小时9.3元上调为11.1元。然而,根据记者随后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务工者表示此上调跟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惠州异地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在1800元~2500元左右,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带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实惠不大。因此,如何进一步保证异地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提高他们的待遇,出台相关的保障政策是惠州异地务工人员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住房。住房是实现更好发展的保障。调查显示,惠州异地务工人员中租住者所占比例最大,为71.4%,单位提供住房的占19.7%,自己购买住房的占6.9%,借住的占3.1%。可见惠州的异地务工人员居住的主要是出租房和单位集体宿舍,条件较差,生活质量不高。对此,惠州市政府颁布了《惠州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其中指出,到“十二五”末期,全市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公租房的保障对象除主要面向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还将扩大到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但政府要对异地务工人员入住申请制度进一步完善,还应当出台鼓励措施使雇佣单位主动积极地完善员工住宿条件来吸引和留住异地务工人员。
(3)医疗保障。有一位农民工曾在中央电视台访谈节目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打工的什么都不怕,就怕生病。”这句话不仅是一个异地务工人员的想法,它代表了广大异地务工者的心声。力气是出门在外打拼的异地务工人员的收入源泉。近两年惠州医疗改革使大多数异地务工人员感受到了实惠,然而由于很多异地务工人员以及他们的子女户籍不在惠州的问题,他们看病还是很麻烦,需要户籍地证明等,导致延误了病情。对于这些问题,惠州政府应该逐个击破,优化异地务工人员的看病和保障制度,精简流程,使异地务工人员在惠州看病更方便快捷。
2.“这里让我们觉得很安心”
(1)社会经济保障。异地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突如其来的大事花光多年积蓄甚至还负债累累,使生活陷入无助的境地。对于这个情况,政府应出台一些针对惠州异地务工人员的政策和措施,如建立异地务工人员扶持基金会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公共安全保障。由于异地务工人员租住的房子大都比较简陋且地段较偏,多为是抢劫盗窃案的高发区。政府要加强对那些异地务工人员聚集地的监管力度,减少危险事件发生的几率,保证惠州城的和谐稳定,让异地务工人员获得安全感。
3.“本地人,外地人,来到惠州就是一家人”
(1)社会文化。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发展方向,自2011年以来,惠州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从建设“惠民之州”升级到“建设幸福惠州”,这是“建设幸福广东在惠州”的具体表现。惠州三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2年凭借“幸福文化”荣登“2012中国最具特色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榜首,并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入选“2012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排名第四。这些都为异地务工人员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
(2)精神文化建设。在农民工的日常消费中,基本生活开支占比很高,有46.4%的人表示日常基本开支占总支出的80%以上,有71.9%的人表示文化娱乐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在10%以下,这说明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少。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很少,以看电视为主,平时由于工作时间长,且大都是体力劳动,他们很难享受到城市生活的精彩,他们的精神生活不充实,幸福感何来?为了改善这种境况,政府应加大公共娱乐设施的投入,企业可给表现优秀的异地务工人员增加免费旅游的机会,定期举办异地务工人员的联谊活动等。
(3)参政议政。通过参政议政,异地务工人员才能更好地反映其利益诉求,促使相关部门切实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通过参政议政,他们可以在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社会舆论对异地务工人员的关注,号召公众力量保护他们的权益。异地务工人员不是本地人,难免会出现难以融入当地生活的情况。因此,提高异地务工人员在工作地的政治参与比例,可以逐渐建立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对惠州的认同感,并且也能更好地削弱“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概念,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这也是“一家人”的具体表现。
4.“我们也渴望被尊重”
异地务工人员肯吃苦,凭着自己的双手每个月能挣几千元的工资,可是他们依然觉得不快乐,原因是职业的差异化。他们的职业大多是本地人不愿意干的“脏苦累”的工作,使他们觉得自卑,没有安全感,担心不被社会认可和尊重。异地务工人员来惠州的目的是为了过上比在家乡更好的生活,赢得属于自己的尊严。针对这个层次的需要,需要社会各界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需要大力宣传异地务工人员的贡献,通過各种舆论,把他们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二是加大企业管理层中异地务工人员的比例;三是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招考应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给长期异地务工人员,适当降低录用门槛。
5.“我要飞得更高”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渴望上升的空间,对于大多异地务工人员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接受教育不多,但他们却渴望再教育的机会,他们来惠州就是为了得到比在家乡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政府应为异地务工人员尽量争取平等教育的机会,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提高学历。用人单位内部应当减少“空降领导”,优化“内部晋升制度”,让异地务工人员能在公平的晋升平台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异地务工人员;幸福;医疗
一、惠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现状
近年来,随着惠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惠州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有所增加。具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增长快
根据惠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市的异地务工人数约为150万人,对比2006年,在册登记的外来工有67.89万名增长了近3倍。外来务工总人数占全市总人数的36.94%。其中外省异地务工人员约占47%,本省内异地务工人员约占53%。主要分布在惠城、仲恺、惠阳淡水、惠东吉隆等工业集中区。
2.年轻化
据惠州市总工会就惠州市异地务工人员的年龄调查发现,80后、90后农民工占到了惠州异地务工人员的69.94%。也就是说,惠州异地务工人员年龄大多数集中在19~30岁。从年龄构成看,18~45岁的占83.1%,45~55岁的占17.9%,由此可见,异地务工热源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
3.集中化
异地务工人员大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制造业、建筑、餐饮、服务、保洁、保姆等一些脏苦累的工种,因为这些工种需要大量能吃苦耐劳的人员。他们大多数在“三资”“三来一补”和民营企业中就业,多为企业的生产线普通工和服务行业的服务员,极少人在质检和生产管理岗位工作。按惠州异地务工人口从事行业人数所占比重高低排序分别为:制造业为44.4%、农作物种植业为14.4%、批发零售业6.2%、住宿餐饮业6.2%、居民服务业5.2%、畜牧业4.2%、建筑业2.9%。
二、影响惠州异地务工人员幸福指数的因素
针对惠州异地务工人员的情况,以下将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分析:
1.“我要在这里活下来”
(1)收入。民以食为天,收入是保障“食”的基石。异地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是决定其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根据省政府日前发布的《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惠州再次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2013年5月1日起,惠州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将从目前每月950元上调为1130元,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目前每小时9.3元上调为11.1元。然而,根据记者随后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务工者表示此上调跟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惠州异地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在1800元~2500元左右,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带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实惠不大。因此,如何进一步保证异地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提高他们的待遇,出台相关的保障政策是惠州异地务工人员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住房。住房是实现更好发展的保障。调查显示,惠州异地务工人员中租住者所占比例最大,为71.4%,单位提供住房的占19.7%,自己购买住房的占6.9%,借住的占3.1%。可见惠州的异地务工人员居住的主要是出租房和单位集体宿舍,条件较差,生活质量不高。对此,惠州市政府颁布了《惠州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其中指出,到“十二五”末期,全市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公租房的保障对象除主要面向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还将扩大到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但政府要对异地务工人员入住申请制度进一步完善,还应当出台鼓励措施使雇佣单位主动积极地完善员工住宿条件来吸引和留住异地务工人员。
(3)医疗保障。有一位农民工曾在中央电视台访谈节目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打工的什么都不怕,就怕生病。”这句话不仅是一个异地务工人员的想法,它代表了广大异地务工者的心声。力气是出门在外打拼的异地务工人员的收入源泉。近两年惠州医疗改革使大多数异地务工人员感受到了实惠,然而由于很多异地务工人员以及他们的子女户籍不在惠州的问题,他们看病还是很麻烦,需要户籍地证明等,导致延误了病情。对于这些问题,惠州政府应该逐个击破,优化异地务工人员的看病和保障制度,精简流程,使异地务工人员在惠州看病更方便快捷。
2.“这里让我们觉得很安心”
(1)社会经济保障。异地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突如其来的大事花光多年积蓄甚至还负债累累,使生活陷入无助的境地。对于这个情况,政府应出台一些针对惠州异地务工人员的政策和措施,如建立异地务工人员扶持基金会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公共安全保障。由于异地务工人员租住的房子大都比较简陋且地段较偏,多为是抢劫盗窃案的高发区。政府要加强对那些异地务工人员聚集地的监管力度,减少危险事件发生的几率,保证惠州城的和谐稳定,让异地务工人员获得安全感。
3.“本地人,外地人,来到惠州就是一家人”
(1)社会文化。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发展方向,自2011年以来,惠州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从建设“惠民之州”升级到“建设幸福惠州”,这是“建设幸福广东在惠州”的具体表现。惠州三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2年凭借“幸福文化”荣登“2012中国最具特色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榜首,并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入选“2012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排名第四。这些都为异地务工人员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
(2)精神文化建设。在农民工的日常消费中,基本生活开支占比很高,有46.4%的人表示日常基本开支占总支出的80%以上,有71.9%的人表示文化娱乐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在10%以下,这说明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少。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很少,以看电视为主,平时由于工作时间长,且大都是体力劳动,他们很难享受到城市生活的精彩,他们的精神生活不充实,幸福感何来?为了改善这种境况,政府应加大公共娱乐设施的投入,企业可给表现优秀的异地务工人员增加免费旅游的机会,定期举办异地务工人员的联谊活动等。
(3)参政议政。通过参政议政,异地务工人员才能更好地反映其利益诉求,促使相关部门切实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通过参政议政,他们可以在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社会舆论对异地务工人员的关注,号召公众力量保护他们的权益。异地务工人员不是本地人,难免会出现难以融入当地生活的情况。因此,提高异地务工人员在工作地的政治参与比例,可以逐渐建立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对惠州的认同感,并且也能更好地削弱“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概念,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这也是“一家人”的具体表现。
4.“我们也渴望被尊重”
异地务工人员肯吃苦,凭着自己的双手每个月能挣几千元的工资,可是他们依然觉得不快乐,原因是职业的差异化。他们的职业大多是本地人不愿意干的“脏苦累”的工作,使他们觉得自卑,没有安全感,担心不被社会认可和尊重。异地务工人员来惠州的目的是为了过上比在家乡更好的生活,赢得属于自己的尊严。针对这个层次的需要,需要社会各界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需要大力宣传异地务工人员的贡献,通過各种舆论,把他们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二是加大企业管理层中异地务工人员的比例;三是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招考应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给长期异地务工人员,适当降低录用门槛。
5.“我要飞得更高”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渴望上升的空间,对于大多异地务工人员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接受教育不多,但他们却渴望再教育的机会,他们来惠州就是为了得到比在家乡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政府应为异地务工人员尽量争取平等教育的机会,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提高学历。用人单位内部应当减少“空降领导”,优化“内部晋升制度”,让异地务工人员能在公平的晋升平台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