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学术性分析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9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功能定位是期刊的灵魂,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可反映出期刊的学术水平,因核心期刊的特殊地位,理应坚持学术本位,将学术功能摆在首位。而从功能定位的角度考察档案学核心期刊,其学术性有待提高。强化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学术功能,相对弱化其工具功能和文化功能才是使其走上繁荣的正途。
  关键词:档案学;期刊;功能定位;学术性
  
  1 核心期刊
  
  对于学术期刊,依据其办刊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的高低,又有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之分。“所谓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载某学科文献密度大,定载率、引文率及利用率相对较高,代表该学科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核心期刊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集中性,指少量的一组核心期刊集中了某学科大部分高质量论文:二是代表性。指某一学科的一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代表着这一学科的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三是学科性,指的是核心期刊总与某一学科联系在一起:四是权威性。指核心期刊的确定必须得到公认:五是相对性,指核心期刊相对于非核心期刊,仅具有相对意义,不是绝对的。尽管如今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这一说法及这种学术评价方式提出了质疑,但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核心期刊论”是最客观、最科学、最有效的一种学术评价方式,或者说是最不坏的一种。
  
  2 档案学期刊的主要功能
  
  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可以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办刊的宗旨,即期刊功能定位;二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期刊的规范性。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功能定位是灵魂,所载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生命线,期刊规范是形象。本文中,笔者将仅从期刊功能定位的角度,对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学术性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中国档案学期刊的主要功能有三。首先,对于国家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而言,档案期刊是宣传国家有关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报道近期周家档案事业概况的工具,是档案工作者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实践问题的平台,是指导档案工作者更好地做好实践工作的“老师”。其次,对于档案学这门学科而言,它是展示档案学学科实力和学科形象的窗口,是档案学人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是培育和锻炼学科新人的特殊阵地。再次,由于档案是文明的产物、文化的源泉,是人类遗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档案期刊也就有了通过介绍档案和档案工作来展示和弘扬历史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功能。笔者将以上三种功能简称为工具功能、学术功能和文化功能。中国档案学核心期刊基本都具备上述三种功能中的一种或几种,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必须具备哪一种功能或应以哪一种功能为主,毋庸置疑,核心期刊是某学科领域学术期刊中的“佼佼者”,它们理应更加注重其学术性的塑造,甚至可以说其办刊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因此,上述问题的答案是:档案学核心期刊必须具备学术功能且应以学术功能为主!但据笔者调查,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学术功能有待加强。
  
  3 档案学核心期刊学术性不强的两种表现
  
  3.1 工具功能倾向性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档案期刊中工作指导类期刊占80%以上,若只对核心期刊进行统计,情况也是如此。笔者对13种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大概的归纳,除《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和《档案管理》将办刊宗旨定位于交流学术思想、传播档案知识外。包括《中国档案》在内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的功能定位都基本一致:均是以宣传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报道近期国家(或本省)的档案工作概况、促进档案学术研究和介绍档案工作经验为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促进学术研究虽然是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功能之一,但绝大多数期刊均不是以这一功能为主,而“促进档案学术研究”仿佛成为“宣传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报道近期国家(或本省)的档案工作概况、介绍档案工作经验”的陪衬之物,具有明显的工具功能倾向性。胡鸿杰教授在《中国档案期刊的基本状况与功能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档案期刊的行政色彩浓重。”或许这正是中国档案期刊工具功能倾向性的原因所在。笔者留意到,除《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外,其余几乎所有档案期刊的每期封面上都会印有“主办单位:XX(国家或省或市)档案局、XX(国家或省或市)档案学会”,但在笔者看来,实际的办刊主体就是XX(国家或省或市)档案局,XX(国家或省或市)档案学会在办刊过程中是基本没有话语权的。因为“这些期刊在开办之初,大都作为各级各类档案行政组织的一项业务内容;期刊编辑部(或期刊社)就是档案行政组织的一个内部机构,或者隶属于档案行政组织的内部机构:档案期刊的编辑人员也就当然地成为档案行政组织的成员;档案期刊的印刷费用属于行政(或事业)组织的开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档案期刊的出版发行是作为档案行政组织的一项工作任务,通过下发文件的方式解决的”。这样看来,档案学术期刊基本是由档案行政组织所创,期刊编辑与出版发行工作也由档案行政组织包办,那么有如此的期刊功能定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3.2 文化功能倾向性
  近年来,由于受到档案行政体制的制约和市场化竞争的影响,许多档案学者都认为档案学期刊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陷入了困境,并认为,要走出困境必须改变档案学期刊的功能定位。于是,学者们对绝大多数档案期刊的这种工具功能倾向性提出了质疑:“目前,不少档案学期刊以机关刊物的面貌出现。翻开一看,某某首长的会议讲话、某某文件批示等赫然醒目,占据相当多的版面……”“遗憾的是,此间诞生的档案专业期刊,大多以效法为选择,以《档案工作》的特点为特点,以《档案工作》的模式为模式,不约而同地踏上了一条‘集中统一’的办刊之路……绝大多数的办刊宗旨保持一律。成为《档案工作》在各地的翻版。”为了走出困境,少数几种核心期刊率先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新的办刊理念和功能定位,即立足档案,找到档案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传播档案文化,尽量使档案期刊通俗化、大众化,应该说这种办刊理念与功能定位是富有创意的,使得档案期刊从“以官为本”走向了“以民为本”,这是符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发展趋势的。但笔者认为,这种转变只能说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社会转型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被动回应,也就是说,这一新的功能定位也不能使档案学核心期刊从根本上走出目前的困境,而且,若稍有不慎,甚至会误入歧途。要使档案期刊走向民众,被民众所接受,就必须迎合大众的品味和需求,即大众想看什么,档案期刊就登什么。毋庸置疑,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档案的确与社会生活之间有许多契合点,但同样是从档案中挖掘出的引人入胜的历史轶事与深奥难懂的档案学理论相比,一般大众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看前者。那么,以大众需求为导向而办出的期刊的学术水平必然会大打折扣。目前,在一些核心期刊中,由档案 引出的历史故事或名人轶事占了相当多的版面。更有甚者,极少数居然将与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毫不相干的散文、杂文、诗歌搬上档案学期刊,还美其名曰加强档案学期刊的文化休闲功能。要知道,任何期刊所载内容都有其底线,档案学期刊的底线就是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出版方针的前提下,刊登与档案现象相关的内容!
  其实,笔者并无意苛求所有的档案期刊都将办刊宗旨定位于学术交流,都像《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一样,整本期刊全是严肃的理论探讨,一些期刊定位于展示地方文化、传播档案文化是无可厚非的,这也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要讲求一个度。作为核心期刊而言,将文化休闲功能作为主要的期刊功能定位肯定是不足取的。作为专业学术期刊,学术性是本身地位的体现,尤其作为专业核心期刊,其代表着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更应该坚持学术本位,档案核心期刊不仅是传播档案知识、进行档案学学术交流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肩负着振兴档案学这门学科的重任!因此,笔者认为,档案学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应以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为主要办刊宗旨和理念,这才是使其走向真正繁荣的正途。
  
  4 一点感想
  
  学术期刊是文化媒介中独特的一类,其研究学说理论的深度与探讨方法技术的精度,使它在媒介星群中,常常成为远离热点的“冷”媒介。大多数读者不参与,极少数读者却高度参与。可以说在品种繁多的期刊方阵中,学术性刊物发挥特殊的媒介功能,它能引入深思,是“小众刊物”,伹又是精英刊物,承担的责任重大。核心期刊更是如此。档案学期刊的读者主要来自四个层面:有关领导、档案人员、档案院系师生以及关心档案工作的有关人员。乐观地看,档案学期刊有着唯我独有、他人所无的有利空间;有着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但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限制,档案学期刊的受众面十分有限,与其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去做如此收效甚微的事,还不如老老实实坚持自己的学术本位,做一些档案学核心期刊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叶继元,核心期刊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54.
  [2]郭红解,档案期刊的资源配置、社会定位和环境建设[J].档案学通讯,2002(6).
  [3]胡鸿杰,中国档案期刊的基本状况与功能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5(1).
  [4]张庆锋、倪波,中国档案学期刊研究初探[J].档案学研究,2001(1).
  [5]姜龙飞,档案期刊的困境与再选择[J].中国档案,1998(9),[6]王振铎,期刊五论[A],高等教育研究[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35.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来稿日期:2009-05-02)
其他文献
由于不能局限于档案界视野之内探讨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所以有必要跳出档案管理领域看问题。  广义地看,档案内容的真实,是指档案记载的内容与该内容所针对的社會活动的客观实际相吻合。对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鉴定,首先强调对内容的“真伪鉴定”,其次是内容的“准确性鉴定”和“完整性鉴定”。而档案的“原始性”,则是通过档案形成过程的真实来保证,这虽不属于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范畴,但却是各种信息记录成为档案的必
为配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河南省档案馆举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在众多的展品中,有一件关于韩沅波的《孙逸仙大学 党员批评计划案》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这份档案是我馆赴境外征集档案的一个缩影。为丰富馆藏,2018年,我馆派专人赴俄罗斯国家政治历史文化档案馆征集关于河南籍革命烈士档案,这次共征集档案158份,上述所说的韩沅波《孙逸仙大学 党员批评计划案》便是其中
近年来,全国档案学术界和档案部门兴起社会记忆研究和实践热潮,通过跨界,极大地拓展了档案工作范围。以吴江为例,吴江档案局通过提出建设地方文化服务平台、打造社会生活资料库、出版回忆录、开展口述档案资料征集等方式,打造社会记忆档案化的吴江样本,将社会记忆固化下来,流传久远,既丰富社会记忆的内涵,也拓展了档案工作的外延。  本文主要通过概述吴江档案工作接受社会记忆理论以及由此取得的成果,分析在整理社会记忆
摘 要:统计2004年~2013年《档案管理》3111篇发文的参考文献,从篇均引用、引文新颖度、文献类型分布方面进行整体概述,为与王新才等“国内档案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研究(2004~2013)”比较,将网络文献、译文及外文文献独立设项,与中文的期刊、图书、报纸等文献作详细分析,以期为档案学科与《档案管理》期刊建设、作者参考文献的著录引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档案管理》;参考文献;文献
摘 要:档案就业是连接档案学专业教育和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图情招聘”微信公众号2017年度招聘信息为研究对象,对1025个招聘单位的档案岗位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对招聘信息发布时间、招聘岗位、数量、招聘单位类型、所在地区、招聘单位要求、招聘信息的关注度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当前社会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并分析其特征,然后从求职者、培养单位和招聘单位等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档案学
摘要:电子档案是“转化”或“处理”而来,不是“建设”而来。理想化电子档案工作环境的功能设计在现实环境下缺乏可行性,仅靠加大档案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并非电子档案工作的有效保障措施,唯有转变思维方式,学会运用信息化思维、技术性思维和商业化思维,才是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大数据;电子档案工作;思考;商榷  《档案管理》2013年第6期刊发了张淑芳同志撰写的《浅议“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子档案建设趋势
1 基层检察院诉讼档案工作的现状  1.1 对诉讼档案工作重视程度逐年增加。1950年11月滑县人民检察署成立时无下设机构,至1972年在公安编制内设立了“检察股”,“文革”前的业务档案留存在公安局。1978年滑县人民检察院恢复重建后,建院以来的档案材料,由于重视不够无专人管理,保存得不够完整。1986年设立了档案室,及时将保存在县公安局“文革”前的业务档案及资料归入滑县检察院。自1979年恢复重
济源市五龙口镇的王寨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在当地并不算富裕,有1600口人,耕地面积1500亩,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村子,村民团结,干群关系和谐,村政建设、农村经济、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档案工作井井有条。所有这些,如同超强的磁场,吸引着国家、省、市档案局的领导频频光临。  有一位普通的老人,在村委会一间普通的屋子里,以33年漫长时间的坚守,用档案真实地记录和守护着一段历史。
摘 要:按照信息的存在形式划分,数据文件是电子文件的重要类别之一。本文界定了数据文件的概念和本质属性,总结了数据文件面临的管理难题,即来源复杂、系统依赖程度高和缺乏真实性保障。从具体案例入手,在实践层面分析了数据文件的归档价值、真实性保障途径和归档流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数据文件归档工作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文件;电子文件;元数据  Abstracts: According to
摘 要:个人档案信息的效用能够通过共享得到发挥。在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背景下,虽然信息共享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是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真实性、保密性与可用性等也面临被破坏的风险,共享活动的开展因而受阻。考虑到共享者很难通过自律应对这一困境,我国宜立足于档案管理与建设的实情并借鉴欧美经验,通过立法来规制共享者的行为,从而改变其任意共享信息的不良偏好,促使其在完善自身管理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有序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