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发症;处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2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98-0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伤口小、疤痕不明显、术后粘连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等一系列优点,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微创治疗手段之一。由于采用腹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瘢痕较轻,容易被患者接受。但随着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的扩大,也发现这一手术方法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一样会出现很多术后并发症。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进行了关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数据统计,获得了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两年半时间,对87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了利用腹腔镜的剔除手术。患者年龄最小24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4岁,经产妇61例,未产妇26例。其中单发肌瘤69例,其中浆膜下肌瘤13例,肌壁间肌瘤48例,阔韧带肌瘤8例;多发肌瘤18例。子宫肌瘤最大直径77cm,最小直径32cm。
12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患者肚脐处开约1-15mm切口,通过切口向患者体内灌注二氧化碳,保持患者腹部内压在13-15mmHg上下。然后在麦氏点和反麦氏点各开一个切口,约15mm。通过肚脐处开口放入腹腔镜,在其余开口置入手术器械。通过腹腔镜仔细观察患者子宫肌瘤形态、大小以及外部关系。将肌瘤结节从肌瘤体中剥离出来。将肌瘤结节用粉碎器粉碎成细微小块并取出。使用电凝止血,并用可吸收线缝合创伤面。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放置导管引流。
2结果
87例手术都是在腹腔镜下完成的,手术时间30至85min,平均44min,均未出现大出血。术后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神经损伤,2例皮下出血,1例压疮,2例肩部和肋部疼痛。所有手术患者并未出现病危或死亡现象。
3讨论
手术过程中所出现了2例神经损伤,其中1例是因手术过程中患者体位摆放不当造成的,另1例由于肩托和两臂固定不当造成的臂从神经受损。针对患者体位摆放不当的状况,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患者上肢外展不能超过九十度,手术医生和助手最好不要碰及患者手臂。与此同时,放于支腿架上的双腿不能分开过大,防止坐骨神经和股神经被拉伤。尽管患者双腿放置高些便于手术操作,但不能高于头部,此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手术台的高度。用双侧肩托固定患者锁骨时,应在肩托内侧加软垫以避免患者受伤。为避免引起患者小腿软组织损伤和损伤腓神经,尤其要注意将患者小腿安置在支撑物上,并且要注意患者脚部保持正常体温。在手术过程中会对下肢膝关节进行固定,要注意约束带不能过紧。手术过程持续超过60min,术后要对患者受压迫的腿部、肩部以及其他肢体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一般来说,通过腹腔镜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所造成的神经损伤是很快可以自愈的。对于超过3天仍然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利用理疗和针灸的方法予以治疗。
术后总结分析2例皮下出血均是由于穿刺器置入不当造成腹壁血管破裂引发的。为了避免类似情况,术前一定要对手术预期进行充分评估,多方讨论手术方案。在置入穿刺器时,要避免碰及腹壁血管,做好层次的分离工作。在手术过程中一旦出现腹壁血管严重破裂并造成大量出血,应及时全层缝合腹壁。对于轻微腹壁血管破裂造成的少量出血,可以使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由于腹壁与输尿管、膀胱和肠管距离很近,在使用双极电凝时要尤其注意不能碰及这些部位。在使用钳夹进行止血时,也要确保没有钳到其他部位,否则极容易造成其他脏器的破裂或血管损伤。非常轻微的皮下出血基本可以很快自行吸收,一般性的皮下出血可以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予以处置。
1例压疮的出现可能使因为皮下组织在手术过程中长时间受到挤压造成的。为此,一方面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另一方面要注意手术过程中使用约束带的松紧程度,一般以15-2cm空隙为宜。一般来说,压疮多出现在骨头隆起的部位,为此,在手术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软垫来减少骨隆部位的受压迫程度。对于身体消瘦的患者,这些保护措施更要进一步加强。在手术过程中要完全避免放置手术器械的托盘压及患者身体部位的情况,否则在患者麻醉和接受手术的过程中极容易受伤。
1例肩部疼痛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腹内压力过高造成的,也就是二氧化碳气体注入过多引发的。经过临床证实,注入二氧化碳来平衡患者腹部内压应该在14mmHg左右为宜。另外,由于术后二氧化碳气体在腹腔内有残留,对膈肌末梢神经会有刺激,容易造成肩部或肋部的疼痛感。因此,手术后应嘱家属尽量让患者排出体内残留的二氧化碳,可以在仰卧的过程中采取上屈膝的方式,还要在术后尽可能多在床上翻身,对于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应该让其多做缓慢散步的活动。
总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比较成功的手术方式,一般来说不会产生重大的并发症。但为了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和改善手术质量,一定要全方位了解这项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积极地应对,这既是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也是医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体现。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2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98-0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伤口小、疤痕不明显、术后粘连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等一系列优点,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微创治疗手段之一。由于采用腹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瘢痕较轻,容易被患者接受。但随着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的扩大,也发现这一手术方法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一样会出现很多术后并发症。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进行了关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数据统计,获得了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两年半时间,对87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了利用腹腔镜的剔除手术。患者年龄最小24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4岁,经产妇61例,未产妇26例。其中单发肌瘤69例,其中浆膜下肌瘤13例,肌壁间肌瘤48例,阔韧带肌瘤8例;多发肌瘤18例。子宫肌瘤最大直径77cm,最小直径32cm。
12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患者肚脐处开约1-15mm切口,通过切口向患者体内灌注二氧化碳,保持患者腹部内压在13-15mmHg上下。然后在麦氏点和反麦氏点各开一个切口,约15mm。通过肚脐处开口放入腹腔镜,在其余开口置入手术器械。通过腹腔镜仔细观察患者子宫肌瘤形态、大小以及外部关系。将肌瘤结节从肌瘤体中剥离出来。将肌瘤结节用粉碎器粉碎成细微小块并取出。使用电凝止血,并用可吸收线缝合创伤面。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放置导管引流。
2结果
87例手术都是在腹腔镜下完成的,手术时间30至85min,平均44min,均未出现大出血。术后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神经损伤,2例皮下出血,1例压疮,2例肩部和肋部疼痛。所有手术患者并未出现病危或死亡现象。
3讨论
手术过程中所出现了2例神经损伤,其中1例是因手术过程中患者体位摆放不当造成的,另1例由于肩托和两臂固定不当造成的臂从神经受损。针对患者体位摆放不当的状况,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患者上肢外展不能超过九十度,手术医生和助手最好不要碰及患者手臂。与此同时,放于支腿架上的双腿不能分开过大,防止坐骨神经和股神经被拉伤。尽管患者双腿放置高些便于手术操作,但不能高于头部,此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手术台的高度。用双侧肩托固定患者锁骨时,应在肩托内侧加软垫以避免患者受伤。为避免引起患者小腿软组织损伤和损伤腓神经,尤其要注意将患者小腿安置在支撑物上,并且要注意患者脚部保持正常体温。在手术过程中会对下肢膝关节进行固定,要注意约束带不能过紧。手术过程持续超过60min,术后要对患者受压迫的腿部、肩部以及其他肢体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一般来说,通过腹腔镜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所造成的神经损伤是很快可以自愈的。对于超过3天仍然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利用理疗和针灸的方法予以治疗。
术后总结分析2例皮下出血均是由于穿刺器置入不当造成腹壁血管破裂引发的。为了避免类似情况,术前一定要对手术预期进行充分评估,多方讨论手术方案。在置入穿刺器时,要避免碰及腹壁血管,做好层次的分离工作。在手术过程中一旦出现腹壁血管严重破裂并造成大量出血,应及时全层缝合腹壁。对于轻微腹壁血管破裂造成的少量出血,可以使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由于腹壁与输尿管、膀胱和肠管距离很近,在使用双极电凝时要尤其注意不能碰及这些部位。在使用钳夹进行止血时,也要确保没有钳到其他部位,否则极容易造成其他脏器的破裂或血管损伤。非常轻微的皮下出血基本可以很快自行吸收,一般性的皮下出血可以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予以处置。
1例压疮的出现可能使因为皮下组织在手术过程中长时间受到挤压造成的。为此,一方面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另一方面要注意手术过程中使用约束带的松紧程度,一般以15-2cm空隙为宜。一般来说,压疮多出现在骨头隆起的部位,为此,在手术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软垫来减少骨隆部位的受压迫程度。对于身体消瘦的患者,这些保护措施更要进一步加强。在手术过程中要完全避免放置手术器械的托盘压及患者身体部位的情况,否则在患者麻醉和接受手术的过程中极容易受伤。
1例肩部疼痛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腹内压力过高造成的,也就是二氧化碳气体注入过多引发的。经过临床证实,注入二氧化碳来平衡患者腹部内压应该在14mmHg左右为宜。另外,由于术后二氧化碳气体在腹腔内有残留,对膈肌末梢神经会有刺激,容易造成肩部或肋部的疼痛感。因此,手术后应嘱家属尽量让患者排出体内残留的二氧化碳,可以在仰卧的过程中采取上屈膝的方式,还要在术后尽可能多在床上翻身,对于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应该让其多做缓慢散步的活动。
总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比较成功的手术方式,一般来说不会产生重大的并发症。但为了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和改善手术质量,一定要全方位了解这项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积极地应对,这既是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也是医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