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虽然喜欢听好话是人之常情,但古往今来,也有少数敢于坚持真理和原则的人。他们刚正不阿,对帝王也敢犯颜极谏。其中少数人侥幸得遇明主,能够匡正时弊,青史留名;多数人则没那么幸运,赤胆忠心最终换来的是暴君、昏君的血腥屠刀,非但不能有所作为,反而死于非命。
魏 征 忧国忧民,犯颜进谏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卷七》
故事墙 唐太宗登基后,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但到了贞观中期,唐太宗开始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却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中,连续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在此疏中,他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去积聚好的德行和仁义。
妙解趣谈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许多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非唐太宗时期的魏征莫属。魏征一生之中直谏二百多次,且多次在朝堂上直指唐太宗的过失,令其尴尬不已。唐太宗和魏征,一个敢于犯颜极谏;一个虚心接受。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君臣之间能以良师益友般的感情相交的,莫过于魏征与唐太宗了。
关龙逄 以死谏君的忠臣
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宫谷。又为石室瑶台,关龙逄谏,桀言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则亡。”以龙逄为妖言而杀之。其后复于山谷下作宫在上,耆老相与谏,桀又以为妖言而杀之。
夏桀之时,费昌之河上,见二日在东者烂烂将起;在西者沉沉将灭,若疾雷之声。昌问于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东殷。”于是费昌徙族归殷。
武王伐纣至盟津,渡河,大风波。武王操戈秉麾麾之,风波立霁。
鲁阳公与韩战酣而日暮,援戈麾之,日返三舍。
选自《博物志·卷七》
故事墙 夏朝时,有一个名叫赵梁的人,专门给桀出主意,教他如何享乐,如何发泄怒火,如何鱼肉百姓。导致全国一片乌烟瘴气。桀亲近佞臣,排斥忠良,有谏者皆杀之。桀的所作所为,使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因此,关龙逄多次向桀进谏,提醒他关心百姓和国家,但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后,关龙逄决定以献黄图,进行死谏。
妙解趣谈 武死战,文死谏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为国尽忠追求的最高境界,多少武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文官犯颜极谏,用生命书写的忠臣义士的不朽篇章。在我国历史上,开创死谏先河的第一人当属关龙逄。关龙逄虽因谏而死,但他爱国、爱民、冒死直谏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
海瑞 清正廉明,刚正不阿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冠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曰……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六》
故事墙 嘉靖帝晚年听信方术之士蛊惑,沉迷于修道,不在朝堂处理政务,深居西苑,二十多年来群臣不敢劝谏。嘉靖四十五年,海瑞被吏部尚书选拔为户部主事。他从地方官变为京官后所作的第一件事,就震惊了朝野。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一日,剛刚上任的海瑞抬着一副棺材入宫面圣。他向嘉靖帝上奏了《治安疏》,洋洋洒洒几千字,痛心疾首地批评了嘉靖帝。他自知此去九死一生,于是临行前把家人托付给朋友,并交代了后事。
妙解趣谈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去亲人般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了他的遗像,供在自己家里。关于海瑞的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唇枪舌剑
如何看待古代谏臣死谏的做法?
@驰 瑞 对死谏的做法我无法苟同。对于一个不愿听取不同意见的帝王,何必白费口舌、据理力争?司马迁在汉武帝决心要严办李陵,诛其三族时为其辩护,结果身受宫刑,生不如死。况且,死谏即便丢了性命,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意义何在呢?
@孙晓辉 我认为,为人臣子应当直言,但谏言时也要懂得如何说,而不是死谏。比如,战国时期的齐国大臣邹忌面对自古以来劝谏君主奖励群臣和吏民进谏的难题,竟然用一个自己的故事就让齐威王广开言路,选拔人才,奖励贤臣,使齐国逐渐走向强盛。这样做不是比生硬地讲道理、套宗法、死谏更有效、更容易让君主接受吗?
魏 征 忧国忧民,犯颜进谏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卷七》
故事墙 唐太宗登基后,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但到了贞观中期,唐太宗开始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却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中,连续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在此疏中,他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去积聚好的德行和仁义。
妙解趣谈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许多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非唐太宗时期的魏征莫属。魏征一生之中直谏二百多次,且多次在朝堂上直指唐太宗的过失,令其尴尬不已。唐太宗和魏征,一个敢于犯颜极谏;一个虚心接受。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君臣之间能以良师益友般的感情相交的,莫过于魏征与唐太宗了。
关龙逄 以死谏君的忠臣
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宫谷。又为石室瑶台,关龙逄谏,桀言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则亡。”以龙逄为妖言而杀之。其后复于山谷下作宫在上,耆老相与谏,桀又以为妖言而杀之。
夏桀之时,费昌之河上,见二日在东者烂烂将起;在西者沉沉将灭,若疾雷之声。昌问于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东殷。”于是费昌徙族归殷。
武王伐纣至盟津,渡河,大风波。武王操戈秉麾麾之,风波立霁。
鲁阳公与韩战酣而日暮,援戈麾之,日返三舍。
选自《博物志·卷七》
故事墙 夏朝时,有一个名叫赵梁的人,专门给桀出主意,教他如何享乐,如何发泄怒火,如何鱼肉百姓。导致全国一片乌烟瘴气。桀亲近佞臣,排斥忠良,有谏者皆杀之。桀的所作所为,使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因此,关龙逄多次向桀进谏,提醒他关心百姓和国家,但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后,关龙逄决定以献黄图,进行死谏。
妙解趣谈 武死战,文死谏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为国尽忠追求的最高境界,多少武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文官犯颜极谏,用生命书写的忠臣义士的不朽篇章。在我国历史上,开创死谏先河的第一人当属关龙逄。关龙逄虽因谏而死,但他爱国、爱民、冒死直谏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
海瑞 清正廉明,刚正不阿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冠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曰……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六》
故事墙 嘉靖帝晚年听信方术之士蛊惑,沉迷于修道,不在朝堂处理政务,深居西苑,二十多年来群臣不敢劝谏。嘉靖四十五年,海瑞被吏部尚书选拔为户部主事。他从地方官变为京官后所作的第一件事,就震惊了朝野。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一日,剛刚上任的海瑞抬着一副棺材入宫面圣。他向嘉靖帝上奏了《治安疏》,洋洋洒洒几千字,痛心疾首地批评了嘉靖帝。他自知此去九死一生,于是临行前把家人托付给朋友,并交代了后事。
妙解趣谈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去亲人般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了他的遗像,供在自己家里。关于海瑞的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唇枪舌剑
如何看待古代谏臣死谏的做法?
@驰 瑞 对死谏的做法我无法苟同。对于一个不愿听取不同意见的帝王,何必白费口舌、据理力争?司马迁在汉武帝决心要严办李陵,诛其三族时为其辩护,结果身受宫刑,生不如死。况且,死谏即便丢了性命,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意义何在呢?
@孙晓辉 我认为,为人臣子应当直言,但谏言时也要懂得如何说,而不是死谏。比如,战国时期的齐国大臣邹忌面对自古以来劝谏君主奖励群臣和吏民进谏的难题,竟然用一个自己的故事就让齐威王广开言路,选拔人才,奖励贤臣,使齐国逐渐走向强盛。这样做不是比生硬地讲道理、套宗法、死谏更有效、更容易让君主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