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因此,本人认为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立足于促进每个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是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学生发展的规律,创设素质教育、全面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本人多年数学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特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尝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但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呢?科学实验研究证明问题的创设必须符合一下三方面的要求:1、有一定的认知价值;2、问题可以被认知;3、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解决。
例如,在讲《圆的特性》这节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学生们很容易的就回答到能滚动起来,我接着发问:那车轮也可以做成椭圆的形状,椭圆也可以滚动啊!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始料未及,都产生了兴趣,互相讨论起来。于是我引导学生:如果车轮做成椭圆形的,在行走时会出现什么状况,这时有些学生明白了:椭圆可以滚动,但是滚动起来不平稳,不圆滑,肯定走不快的。这样学生就能从新的认识水平上解释圆的定义:用圆周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一定,然后我再组织大家讨论交流,并现场演示,巩固学习效果。
二、重视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材已经非常系统、全面,知识体系经过综合编排,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提前阅读教材,学生能进行自我探索,对知识有初步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前预习的环节,多鼓励学生提前预习,主动探索数学的奥妙。在教学中,我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点,正式上课前都会安排学生进行5至10分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整节课的来龙去脉,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进行课堂预习的同时,我大胆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超前预习,一部分学生可以预习到超过教学进度一章的内容,并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有时他们之间还进行预习比赛。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实现了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在教授《集合》时,针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数集的记法都是特定的,此时通过课前预习的环节,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三、结合课程标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使用教材的方法,但一个标准是用“活”教材。只有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开始讲解一本教材前,一般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教学内容重新编排,精心设计成探究、建模等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即把教材中的一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探究性材料,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或者根据学生“举手不及 跃而可获”的认知水平,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习题,以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或通过布置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作业,使“知识巩固”向“知识发现”发展等。
四、将学生作业生活化,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课后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则是学生习得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布置作业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具有生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中, 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作业,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上进行自主探究,使所学的新知识能够得到拓展与延伸,并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如学习完數列后,在《按揭贷款购房研究》、《家庭理财研究》等问题中设计一份作业,提高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经济事件的正确认识。
五、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数学产生于实际应用的需求中,不论用数学方法解决哪一类实际问题都要建立数学模型。其中欧氏几何属于古老的数学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生物学中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等则都是数学建模的光辉典范。计算机的广泛引入使数学建模在生态、地质、航空等方面也有了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应用。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学生对数学建模往往很感兴趣,如“投资交易”、“手机付费”、“分期付款”、“教育储蓄”等现象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趣味性很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
六、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掌握学习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下面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谈几点策略:
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情境,变“书面陈述”为“动态介绍”,如“立体几何”的导入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立体感,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与好奇心。
利用多媒体创设质疑的情境,变“机械讲授”为“自主探究”。如在讲授“正方体截面”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正方体截面”的图像,根据图像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提出探究型问题:“图像中那个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如果是正方体,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又有几个呢?”,“怎样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用刀砍在正方体的木头上,会出现什么形状?”……
利用多媒体创设想象的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延伸”。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制作出“离心率与圆锥曲线的形状”,以此来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并在课件中让二次曲线连续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探索。
总之,新课改以来数学教学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活用教材,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是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学生发展的规律,创设素质教育、全面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本人多年数学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特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尝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但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呢?科学实验研究证明问题的创设必须符合一下三方面的要求:1、有一定的认知价值;2、问题可以被认知;3、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解决。
例如,在讲《圆的特性》这节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学生们很容易的就回答到能滚动起来,我接着发问:那车轮也可以做成椭圆的形状,椭圆也可以滚动啊!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始料未及,都产生了兴趣,互相讨论起来。于是我引导学生:如果车轮做成椭圆形的,在行走时会出现什么状况,这时有些学生明白了:椭圆可以滚动,但是滚动起来不平稳,不圆滑,肯定走不快的。这样学生就能从新的认识水平上解释圆的定义:用圆周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一定,然后我再组织大家讨论交流,并现场演示,巩固学习效果。
二、重视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材已经非常系统、全面,知识体系经过综合编排,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提前阅读教材,学生能进行自我探索,对知识有初步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前预习的环节,多鼓励学生提前预习,主动探索数学的奥妙。在教学中,我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点,正式上课前都会安排学生进行5至10分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整节课的来龙去脉,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进行课堂预习的同时,我大胆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超前预习,一部分学生可以预习到超过教学进度一章的内容,并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有时他们之间还进行预习比赛。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实现了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在教授《集合》时,针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数集的记法都是特定的,此时通过课前预习的环节,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三、结合课程标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使用教材的方法,但一个标准是用“活”教材。只有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开始讲解一本教材前,一般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教学内容重新编排,精心设计成探究、建模等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即把教材中的一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探究性材料,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或者根据学生“举手不及 跃而可获”的认知水平,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习题,以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或通过布置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作业,使“知识巩固”向“知识发现”发展等。
四、将学生作业生活化,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课后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则是学生习得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布置作业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具有生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中, 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作业,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上进行自主探究,使所学的新知识能够得到拓展与延伸,并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如学习完數列后,在《按揭贷款购房研究》、《家庭理财研究》等问题中设计一份作业,提高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经济事件的正确认识。
五、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数学产生于实际应用的需求中,不论用数学方法解决哪一类实际问题都要建立数学模型。其中欧氏几何属于古老的数学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生物学中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等则都是数学建模的光辉典范。计算机的广泛引入使数学建模在生态、地质、航空等方面也有了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应用。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学生对数学建模往往很感兴趣,如“投资交易”、“手机付费”、“分期付款”、“教育储蓄”等现象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趣味性很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
六、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掌握学习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下面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谈几点策略:
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情境,变“书面陈述”为“动态介绍”,如“立体几何”的导入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立体感,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与好奇心。
利用多媒体创设质疑的情境,变“机械讲授”为“自主探究”。如在讲授“正方体截面”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正方体截面”的图像,根据图像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提出探究型问题:“图像中那个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如果是正方体,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又有几个呢?”,“怎样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用刀砍在正方体的木头上,会出现什么形状?”……
利用多媒体创设想象的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延伸”。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制作出“离心率与圆锥曲线的形状”,以此来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并在课件中让二次曲线连续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探索。
总之,新课改以来数学教学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活用教材,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