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VEL:英雄的出处

来源 :商业价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6年宣告破产到《复仇者联盟》跻身全球影史票房第三,Marvel借助好莱坞的力量完成了自身的“救赎”,也让超级英雄题材电影成为了一门有利可图的大生意。
  5月4日上映的《复仇者联盟》正在将一个又一个的北美票房纪录踩在脚下。
  首映周末2.074亿美元的票房将前纪录保持者《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挑落马下;上映17天累计票房突破4.5亿美元,轻松超越《蝙蝠侠前传2:暗夜骑士》27天的纪录;上映仅23天票房就突破5亿美元,《阿凡达》所保持的32天纪录就此作古。
  截至目前,《复仇者联盟》已经在全球收获了14.24亿美元的票房,这一成绩已经使它超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成功跻身全球影史票房纪录的三甲(暂列第三)。而它5.91亿美元的北美票房亦使它超越《蝙蝠侠前传2:暗夜骑士》,成为北美历史票房榜的第三。
  无论是魔法少年哈利·波特还是翩翩君子蝙蝠侠,在美国队长、绿巨人、钢铁侠和雷神的夹击之下无不败下阵来。
  不熟悉美国漫画的国内观众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复仇者联盟》中没有看到国人熟知的超人和蝙蝠侠,这其实是因为美国超级英雄形象主要分属两家不同的漫画公司——Marvel和DC。风头正劲的《复仇者联盟》正是Marvel的作品,而超人和蝙蝠侠则隶属DC。
  新世纪以来,Marvel旗下的超级英雄们已经出尽了风头,X战警、蜘蛛侠、神奇四侠、绿巨人、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等Marvel旗下的超级英雄陆续走上大银幕并逐渐为全球观众所熟知,而在票房上,Marvel也将老对手DC远远甩在了身后。
  起死回生
  别看Marvel公司的英雄们这些年来银幕上春风得意,其实这家公司在1996年曾一度陷入破产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后期“漫画市场”泡沫破裂,超级英雄漫画销量锐减,漫画中屡屡于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们终于在现实世界中遭遇了他们也无法解决的大麻烦,曾经的救世主们变成了等待解救的对象。
  在危难时刻向超级英雄们伸出援手的是好莱坞的电影公司。1998年,完成破产重组的Marvel为了筹集资金摆脱危机,开始向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兜售旗下超级英雄形象的电影改编权。
  其实,Marvel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华纳将DC的超人形象搬上大银幕时,Marvel就曾寻求与好莱坞片商的合作,但是受制于当时的电脑特技水平,Marvel旗下超级英雄的特殊技能在大银幕上很难呈现——比如蜘蛛侠边吐丝边在摩天大楼间穿梭和绿巨人的变身过程,相比之下,超人的飞行能力和力大无穷实现起来就容易许多。
  30年后,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终于让曾经的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2002年,索尼斥资1.4亿美元投拍的《蜘蛛侠》在全球豪取8.22亿美元的票房佳绩(北美票房4.04亿美元),毫无争议拿下了当年的北美票房冠军(当年全球票房榜第三)。不过,Marvel仅仅从《蜘蛛侠》的票房中分到了微不足道的3000万美元,因为早在1999年Marvel就已经将蜘蛛侠的电影改编权低价卖给了索尼。
  眼看《蜘蛛侠》票房飘红而自己却只能看着索尼“吃肉”,这让Marvel相当不爽,2003年Marvel以超范围使用蜘蛛侠形象为由将索尼告上了法庭,企图收回对蜘蛛侠的电影版权,不过,索尼最终以放弃蜘蛛侠电视版权为代价保住了电影版权。
  2004年和2007年,索尼又先后推出了《蜘蛛侠2》和《蜘蛛侠3》,虽然两部续集的吸金能力比第一部稍有下降,但《蜘蛛侠》三部曲仍为索尼在全球范围创造了25亿美元的票房佳绩。紧随其后,索尼还将推出全新版本的《超凡蜘蛛侠》。
  利用Marvel超级英雄形象赚到大钱的不仅索尼一家,20世纪福克斯制作的5部《X战警》系列电影迄今已在全球拿下了18.9亿美元的票房,而Marvel仅仅从中分到了可怜的2600万美元。
  对于在20世纪90年代元气受损的Marvel来说,当时出售超级英雄影视改编权的举措其实是一种不错的权宜之计,这不仅是出于缓解公司财政危机的需要,更重要的原因是,好莱坞大片动辄上亿美元的投资以及可能遭遇的票房滑铁卢是Marvel无法承受的,通过出售版权,Marvel不仅不用承担风险,还能稳获一笔授权费用。
  不过这样做的弊端同样显而易见,在索尼和20世纪福克斯利用Marvel的英雄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Marvel却只有眼巴巴干看的份。于是,已经恢复元气的Marvel决定改变过去简单的授权模式。2005年,Marvel向美林证券贷款5.25亿美元并与派拉蒙签署了10部电影的发行协议,开始亲自打造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
  Marvel筹拍的第一部影片是《钢铁侠》。这其实也是Marvel的一次豪赌。Marvel起用名不见经传的好莱坞三线演员乔恩·费儒作为影片的导演,并找来一度深受毒品困扰,丑闻缠身的“问题人物”小罗伯特·唐尼扮演钢铁侠托尼·斯塔克。
  Marvel最终赌赢了这把,2008年暑期档上映的《钢铁侠》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这部投资1.4亿美元的影片最终拿下了5.8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而3.18亿美元的北美票房也让它成为当年北美票房榜的第二名(第一名被《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夺去)。
  此后,Marvel乘胜追击,于同年8月推出了《无敌浩克》(也就是新版的绿巨人),该片赶在暑期档末期拿下了2.6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虽然这一成绩与5年前饱受批评的李安版《绿巨人》相比并没有大幅提高,但至少在观众口碑上拯救了绿巨人,IMDb上《绿巨人》的评分仅有5.7分,而《无敌浩克》的评分则达到了7分。
  2009年8月,迪士尼宣布以4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arvel,从而获得了Marvel旗下5000多漫画角色的所有权。此后,迪士尼还以1.5亿美元的价格从派拉蒙的手中收回了《复仇者联盟》和《钢铁侠3》的发行权。   2010年,《钢铁侠2》上映,最终拿下6.24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其中北美票房3.12亿美元,在当年的北美票房榜上排名第三。
  2011年,Marvel一连推出两部电影,5月上映的《雷神》拿下4.49亿美元的全球票房;11月上映的《美国队长》亦有不错的表现,全球票房达到3.69亿美元。
  2008年至今仅仅四年时间,Marvel制作的六部超级英雄电影部部大卖,从未失手,在全球创造了37.17亿美元的票房佳绩。电影上的成功,也帮助这家公司最终走出了破产的阴影。
  一盘很大的棋
  从2008年的《钢铁侠》到今年的《复仇者联盟》,Marvel其实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细心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钢铁侠》片尾演职员表结束后出现的“彩蛋”情节:神盾局局长Nick Fury(也就是《复仇者联盟》中的黑人独眼龙老大)不请自来出现在钢铁侠的家中,并提出要与他商谈“复仇者联盟”的事情。这一桥段正是要为以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果不其然,《钢铁侠》上映一周后,Marvel就对外公布了庞大的拍摄计划:包括《钢铁侠2》、《雷神》、《美国队长》和《复仇者联盟》都已经提上日程。
  为了将这些相互独立的超级英雄电影串联在一起,Marvel在每部影片中都精心设置了“彩蛋”,虽然这是好莱坞电影的惯用手段,但是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于那些剧情连贯的系列电影当中,而Marvel的几部影片在情节上都是独立成篇,并无关联,因此“彩蛋”的设置就显得格外重要。
  《复仇者联盟》之前的5部电影片尾的“彩蛋”剧情全部都在为今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做铺垫,这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将彼此独立的电影串联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Marvel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团队编写电影系列的时间轴,以便梳理清楚不同英雄电影间的关系。此外,Marvel还会在每部影片中设置诸多细节线索,使不同的电影之间能够相互呼应。
  Marvel在《复仇者联盟》的片尾部分同样埋藏了“彩蛋”:漫画原作中的大反派“灭霸”(Thanos)终于登场亮相,这也预示着续作当中复仇者联盟与邪恶势力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今年年内,Marvel还将在11月份推出《雷神2》,此外,《钢铁侠3》也已开拍,预计明年5月上映。
  与Marvel超级英雄大串联的电影套路相比,老对手DC的超级英雄电影则更喜欢“单兵作战”。其实,众多超级英雄联合起来抵御外敌的点子最早是DC的创意,DC的漫画中有超人、蝙蝠侠所领衔的正义联盟,Marvel的复仇者联盟正是受到了DC正义联盟的启发。
  由于在1969年就被华纳收购,因此DC的超级英雄很早就登上了好莱坞的大银幕,从1978年-1997这20年间,华纳先后推出了四部《超人》系列电影和五部《蝙蝠侠》系列电影,不过除了各自的头两部取得过不俗的票房成绩外,其余几部的票房均惨遭滑铁卢。
  1997年,华纳投资1.25亿美元精心打造并给予厚望的第五部蝙蝠侠电影——《蝙蝠侠与罗宾》上映,然而它在北美仅取得可怜的1.07亿美元的票房,排名当年北美票房榜的第12位,惨淡的成绩让华纳终止了超级英雄系列的拍摄计划。
  在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超级英雄题材电影成了华纳的禁区,整整6年时间里,华纳没有再推出一部DC超级英雄电影,公司转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哈利·波特》系列的制作当中。直到2002年《蜘蛛侠》大获成功之后,华纳才又重新开始了超级英雄电影的拍摄,并在2004年以后陆续推出了《猫女》、《超人归来》等作品,不过大都市场表现平平,唯有在2008年上映的《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出人意料地拿下了当年北美以及全球票房的双料冠军(这一年并没有《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上映)。
  对于当时的华纳来说,《哈利·波特》系列才是公司电影业务的支柱,DC的超级英雄只能算作“配菜”。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转变。
  去年上映的《哈利·波特与与死亡圣器(下)》为《哈利波特》系列彻底画上了句号。8部《哈利·波特》系列取得了77.6亿美元的票房神话,平均每部9.6亿的票房成绩让它成为华纳不折不扣的摇钱树。它的谢幕也意味着华纳需要寻求新的题材填补哈利波特留下的空白。而过去10年间,华纳出品的影片只有《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10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能够与《哈利·波特》系列相媲美。
  2009年9月,在迪士尼宣布收购Marvel之后,华纳旋即也宣布将DC漫画公司改组为DC娱乐公司,以应对迪士尼和Marvel的挑战。
  今年7月,《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的崛起》即将上映,另一部DC超级英雄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也预计将在明年6月推出。而随着《复仇者联盟》风靡全球,华纳竟然也一改过去让超级英雄“单打独斗”的作风,准备将《美国正义联盟》搬上银幕。要知道,两年前的纽约Comic-Con动漫展上,DC的首席创意官Geoff Johns还曾公开表示华纳和DC无意效仿Marvel筹拍《复仇者联盟》,并对Marvel超级英雄大杂烩的拍片方式颇为不屑。
  虽然在漫画世界里,Marvel的超级英雄与DC的超级英雄向来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或许很快就将上演《复仇者联盟》对阵《美国正义联盟》这样“关公战秦琼”的好戏。
  “正能量”经济
  近年来在好莱坞电影所掀起的超级英雄风潮实际上已经是历史上超级英雄的第三次大规模流行了。美国漫画迷将这三次流行分别称为“旧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以及“新黄金时代”。
  “旧黄金时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白银时代”是美苏“冷战”的高潮,而“新黄金时代”则基本对应“9·11”事件以来的10年时间。
  将超级英雄的三次流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不难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愈是社会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超级英雄作品就愈受欢迎,因为超级英雄所代表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这恰恰是社会动荡时人们最需要的。   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2002年上映的《蜘蛛侠》能够拿下当年北美票房冠军——刚刚经历了“9·11”重创的美国人需要蜘蛛侠所代表的“正能量”来激励自己走出阴影。
  不过,超级英雄题材电影繁荣的背后亦有隐忧。今日美国社会的氛围已经与10年前大不相同,去年五月,本·拉登被美军击毙后,恐怖主义的威胁已经逐步退却,超级英雄电影在美国兴盛的土壤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复仇者联盟》的确将超级英雄题材电影推向了巅峰,但它同时也透支了观众的热情,Marvel让多个超级英雄出现在同一部电影当中,这样的手法对于看惯了单个超级英雄的观众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因为相当于花一张电影票的钱看了4场电影,何乐而不为?不过,这样的招数第一次有效,第二次再使,观众就未必还会买账了。更重要的是,华纳和索尼正在重新集中资源加入这场超级英雄间的商业战争,在《复仇者》系列的示范效应之下,未来几年的超级英雄题材电影很有可能泛滥成灾。
  Marvel似乎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超级英雄在北美市场上的“新黄金时代”或许已经接近尾声了,而应对这种趋势的最好方式就是开辟新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自然成为了Marvel的首选目标。
  去年四月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Marvel宣布以“漫威”的名字正式登陆中国。最近开拍的《钢铁侠3》除了将在中国取景之外,还已经确定会有中国演员加盟演出。不仅如此,4月17日,迪士尼和Marvel还宣布引入来自中国的DMG娱乐公司将参与到《钢铁侠3》的制作中。
  Marvel的这一决策相当高明,或许是已经意识到在《复仇者联盟》之后,超级英雄题材电影的票房可能会出现大幅跳水,因此,引入第三方投资者能够帮助公司分担票房风险,而且拉本土公司入伙还会为《钢铁侠3》在中国市场的发行和推广带来不少便利。
  更让人吃惊的一则消息来自6月18日的上海电影节上,成立不久的国影基金宣布已经完成3亿美元的融资,未来将投资10部合拍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与Marvel元老,《蜘蛛侠》之父斯坦·李合作的影片,斯坦·李将专门为中国观众量身打造一位中国版的超级英雄。
  不过,超级英雄题材电影是否真的适合中国,暂时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虽然《复仇者联盟》在中国拿到了5.7亿元的票房,在今年国内已经公映的影片中排名第二,但是Marvel制作的其他几部电影在中国的表现却并不理想,除了《钢铁侠2》在2010年取得过1.9亿元的票房外,去年上映的《雷神》和《美国队长》在国内的票房分别只有区区9800万和9520万,仅位列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的第36和第38位。
  Marvel未来能否在中国市场上复制在美国的成功,还需要大家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本文是作者作为河北省政府和河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的高级访问学者,在加拿大半年学习与研究期间,结合专业的相关性,并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切身体会,写出的有
本文针对中国联通关心的"交换机系统接通率"和"交换机语音接通率"这两项指标,结合GSM网络的信令消息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了接通率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根据本人多年
本文针对国内长途传送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网络优化的重要性,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优化策略和方法,为长途传送网络的后续建设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