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导致当下语文教育局面不容乐观。片面追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致使教师教学目标偏离轨道,教学模式和内容过于单一,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缺陷。因为阅读和语文在培养人才的终极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且二者关系密切,所以,将学生阅读情况和阅读水平作为衡量语文教学质量乃至整体语文教育水平的标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来促进语文学习,也是平衡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应试教育;语文;阅读;人文性;工具性
一、当前语文教育学习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所谓应试教育,即片面追求分数,把考试作为获取更好教育机会的观念和方式。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应试教育的主体地位未能被撼动。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语文教育的局面不容乐观。最新修订的《义务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体现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满足日常人际交流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学习,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审美情感,释放想象力,健全人格。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强,使语文的教与学活动不自觉地倾向于对工具性的片面追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以角逐分数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忽视了语文学习的人文价值取向。著名教育学家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成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与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1]他将阅读作为衡量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尺,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二、“阅读缺失”的原因
现阶段,中小学生阅读却处在“缺失”的状态,在一切为考试服务,一切以考纲为基准的要求下,教师把阅读当作训练材料,提倡题海战术,不仅磨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侵占了阅读时间。考试带来的焦虑感引发了学生的浮躁心理,即使处在阅读的过程中,也难以产生阅读快感。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家长对阅读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阅读“闲书”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不主张孩子阅读,种种原因导致了语文学习与阅读脱离的现状。
三、阅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其实,语文学习与阅读密切相关,可以说“语文的学习本质就是多读书”。[2]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结合语境对生词进行理解性记忆,其掌握效果会远好于被迫的机械记忆。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速度,文字理解能力和情感把握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在不断诵读和积累的过程中,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日常沟通交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除了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还承担着“立人”的使命。通过文化浸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完善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优秀的书籍能够感染人,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自觉接受来自审美的、情感的、思想上的教育,[3]在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培育了健全的人格。个性化的阅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人伦关怀意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思维活力。倡导通过阅读的方式学习语文,其本质就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阅读激发求知欲,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摆脱应试教育对思想的禁锢,走出思维死角,拥有创造力,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四、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路径
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促进语文学习,充分展现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那么,如何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从新的视角重新定义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语文教学无论是着眼于技能培养,还是人格的塑造,其終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给予阅读这一行为活动充分的认可。强化学生的阅读观念,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提倡少做题,多阅读,将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多媒体的配备为教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教师要树立电子科技化意识,将电子科技运用到到教学活动当中。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对诗歌进行背景音乐设置,唤醒学生的情感性,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品味。经典作品是最好的精神养料。但由于历史的间隔,审美意蕴的深刻,写作技巧的花样翻新,在学生中并不受欢迎。教师要注意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经典名著导读时深入浅出[5]。充分利用电子网络媒体,对经典名著进行艺术性展示。文学是人学,播放由名著改编的电影,通过生动的图像展示,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自身与经典的距离,引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资源的整合
因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应试,在阅读方法的掌握和阅读能力上有所欠缺。教师要立足课文,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再针对阅读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方法的指导。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达为优秀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针对教材中的经典选本,教师可利用电子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听专业学者解读和资深教师授课,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国家通过数字信息媒体,以MOOC的形式开放了众多文学类精品课程,涵盖了大量名师的阅读教学视频。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好这一平台,语文课堂之外继续深入学习,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由于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加深,教育的观念在不断更新,教育的手段的也在发生改变,人们对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语文教师要积极研读新课标文件,避免备课过程中零敲碎打,在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基础上,在备课设计中细化和落实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教师自身也应具有阅读意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在网络科技化的信息时代,具备相应电子信息素养,掌握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运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完善自身知识储备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培养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
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使阅读载体发生改变。通过智能手机和网络媒体的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当代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之一。互联网信息量丰富,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教师应普及数字化阅读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甄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只有在鱼龙混杂的阅读书目中搜寻到有价值的文本加以阅读,才能从中感受到人文熏陶的愉悦,从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6]在语文教育形势严峻的今天,国家教育要求重新站在人文性的角度,依靠阅读来焕发语文教学的生机,提倡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2]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版,第148页。
[3]余虹:《关怀生命的美育探寻》,载《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3期。
[4]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载《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
[5]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6]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页。
关键词:应试教育;语文;阅读;人文性;工具性
一、当前语文教育学习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所谓应试教育,即片面追求分数,把考试作为获取更好教育机会的观念和方式。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应试教育的主体地位未能被撼动。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语文教育的局面不容乐观。最新修订的《义务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体现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满足日常人际交流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学习,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审美情感,释放想象力,健全人格。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强,使语文的教与学活动不自觉地倾向于对工具性的片面追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以角逐分数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忽视了语文学习的人文价值取向。著名教育学家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成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与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1]他将阅读作为衡量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尺,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二、“阅读缺失”的原因
现阶段,中小学生阅读却处在“缺失”的状态,在一切为考试服务,一切以考纲为基准的要求下,教师把阅读当作训练材料,提倡题海战术,不仅磨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侵占了阅读时间。考试带来的焦虑感引发了学生的浮躁心理,即使处在阅读的过程中,也难以产生阅读快感。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家长对阅读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阅读“闲书”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不主张孩子阅读,种种原因导致了语文学习与阅读脱离的现状。
三、阅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其实,语文学习与阅读密切相关,可以说“语文的学习本质就是多读书”。[2]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结合语境对生词进行理解性记忆,其掌握效果会远好于被迫的机械记忆。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速度,文字理解能力和情感把握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在不断诵读和积累的过程中,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日常沟通交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除了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还承担着“立人”的使命。通过文化浸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完善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优秀的书籍能够感染人,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自觉接受来自审美的、情感的、思想上的教育,[3]在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培育了健全的人格。个性化的阅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人伦关怀意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思维活力。倡导通过阅读的方式学习语文,其本质就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阅读激发求知欲,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摆脱应试教育对思想的禁锢,走出思维死角,拥有创造力,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四、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路径
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促进语文学习,充分展现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那么,如何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从新的视角重新定义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语文教学无论是着眼于技能培养,还是人格的塑造,其終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给予阅读这一行为活动充分的认可。强化学生的阅读观念,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提倡少做题,多阅读,将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多媒体的配备为教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教师要树立电子科技化意识,将电子科技运用到到教学活动当中。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对诗歌进行背景音乐设置,唤醒学生的情感性,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品味。经典作品是最好的精神养料。但由于历史的间隔,审美意蕴的深刻,写作技巧的花样翻新,在学生中并不受欢迎。教师要注意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经典名著导读时深入浅出[5]。充分利用电子网络媒体,对经典名著进行艺术性展示。文学是人学,播放由名著改编的电影,通过生动的图像展示,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自身与经典的距离,引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资源的整合
因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应试,在阅读方法的掌握和阅读能力上有所欠缺。教师要立足课文,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再针对阅读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方法的指导。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达为优秀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针对教材中的经典选本,教师可利用电子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听专业学者解读和资深教师授课,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国家通过数字信息媒体,以MOOC的形式开放了众多文学类精品课程,涵盖了大量名师的阅读教学视频。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好这一平台,语文课堂之外继续深入学习,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由于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加深,教育的观念在不断更新,教育的手段的也在发生改变,人们对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语文教师要积极研读新课标文件,避免备课过程中零敲碎打,在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基础上,在备课设计中细化和落实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教师自身也应具有阅读意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在网络科技化的信息时代,具备相应电子信息素养,掌握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运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完善自身知识储备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培养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
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使阅读载体发生改变。通过智能手机和网络媒体的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当代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之一。互联网信息量丰富,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教师应普及数字化阅读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甄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只有在鱼龙混杂的阅读书目中搜寻到有价值的文本加以阅读,才能从中感受到人文熏陶的愉悦,从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6]在语文教育形势严峻的今天,国家教育要求重新站在人文性的角度,依靠阅读来焕发语文教学的生机,提倡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2]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版,第148页。
[3]余虹:《关怀生命的美育探寻》,载《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3期。
[4]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载《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
[5]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6]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