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自己最坏的敌人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己管不住自己
  有些人可能会遭遇这样的情况,当走下楼梯,或跑了很长的距离时,膝盖会有点疼。而且这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更糟,但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一系列的力量练习。
  如果每周做几次,膝盖的状况就能改善,常规的练习只需要15分钟,可以在家里做。即使如此,很多人还是不能养成习惯。比如他们告诉自己会在每天下班之后开始练习,但是当设定的闹钟响起时,他们经常发现自己做了别的事情,看电视、看书或聊天,而不是力量练习。直到晚上临睡前才会懊恼,然后在心里暗暗保证和发誓:明天一定要做这该死的练习。
  但这个模式会一直循环下去,第二天快要结束时,仍旧只是重复前个晚上的誓言,直到某天,膝盖再次受伤。
  可能你的膝盖没受过伤,但是应该有很多人经常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口口声声说要减肥,每天吃的少一点,运动多一点,可实际上就是挪不动椅子上的屁股,面对可乐、炸鸡、薯片等高热量的食品以及碳酸饮料,又觉得美味无比,禁不住尝了一块又一块,喝了一口又一口。
  即时的快乐最吸引
  希腊哲学家对这种行为设定了一个描述词:无自制力,即我们与对自己好的意见作对。而无自制力有时被称为“意志薄弱”。
  为什么我们会与对自己有利的意见作对呢?
  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不只是个人的失败,而是由于我们所有人都有的认知偏差——“时间矛盾”,现在的我们倾向于给未来折算成等价的现有价值。
  比方说,如果让人们在一个更小但却更方便的回报,和在一个更大但却延迟的回报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时间会给人们的决定带来一个有趣的影响。
  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游戏:研究人员询问志愿者,如果现在给他500元和在2年后给1000元,那么有多少人会选择马上就可得到的500元?结果很多人举起了手。
  但是,如果要人们选择是6年内给500元还是8年内给1000元的话,结果却很不一样,很少有人选择500元。
  尽管这是同样的选择,只是在不同的时间而已,但上面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人们通过计算未来的折现,会优先选择较小、却更直接的回报。
  回到之前的例子,人们在要加强膝盖练习、减肥的时候,反而选择了看电视、聊天,那是因为这些乐趣是即时的、更直接的,而每天锻炼带来的益处不可能立即显现。当然如果有一种锻炼能立竿见影,恐怕还是有不少人愿意立刻去锻炼的。
  与自己战斗
  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因为这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而无自制力最常见表现,就是拖延、拖延再拖延。
  这样的症状,其实跟我们的大脑有关。长期规划,比如为退休老去后节省资金或实施一个锻炼计划,这些都是在大脑的前额叶皮质中实施。但是我们大脑还有边缘系统,这是与前额叶皮质“相反”的系统,专注于提供即时的满足感,而且这个系统具有更强的强制性。
  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大脑就像一栋2层楼的房子,每一层都有一类不同的居民。此时,边缘系统就相当于住在第一层的年轻夫妇,他们充满活力和激情,并专注于现在的娱乐;前额叶皮质就相当于楼上的老夫妇,他们勤勤恳恳,节省资金,付抵押贷款,让房子整洁有序。
  这样看来,无自制力就是一个“现在的你”对付“未来的自己”的游戏。例如,属于现在的边缘系统会影响你,宁愿看手机、浏览网页,也不愿意低头看题解答;但是属于未来的前额叶皮质会影响你,要复习解题,而不是玩手机,因为过两天可能就要模拟考试了。两种影响同时进行,就像是大脑中出现了“恶魔”(现在)和“天使”(未来),正在激烈地争吵着。
  克服无自制力,也就意味着你要保证未来的自我超越现在的自我。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克服呢?
  一项有关市场营销的研究发现,那些看到自己未来成果的电脑效果图的参与者,往往会选择未来承诺的奖励,而不是选择现有的直接、金额较小的奖励。而另一项研究也表明了给人们展示他们未来(老去)的照片,可以激励人们厉行节约,以备将来养老之需。
  另外,研究发现,对于短期“满足”的选择和行为,如果实施惩罚制度的话,或许可以让人们舍弃短期“满足”,帮助人们实现长期计划。研究人员还找到了另一个窍门:延迟。当你感觉受到诱惑时,仅仅是1分钟或2分钟的延迟考虑,就能让你更容易做出理性的选择。
  研究人员认为,现代的社会环境也不容忽视,它使我们更容易无自制力,比如说互联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一会儿微信好友发来信息,一会儿朋友圈有了新评论,使得人们在某件事上“无限拖延”。据调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无自制力或慢性拖延症的人数,已经增长了500%。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控制和扭转无自制力症状,还需要改变一下自己周围的环境。
其他文献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有的时候你感觉你的手机振动了,但从口袋里掏出来一看,却发现根本就没有短信或者电话。这就是“幽灵振动综合症”。  从心理学上说,这种幻觉很容易产生。人们长时间使用一个东西,这东西也就无形之中成为身体的一个部分,例如长期戴眼镜的人,摘下眼镜后,还是会时不时地扶下鼻子上已经不存在的镜框。同样地,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习惯,让我们的身体已经习惯了手机振动,再加上“假设引导寻觅”心理,即你有一
看看右边这两个魔方上的红色色块,图1中的红色色块在黄光的影响下偏向橙色,而图2中的红色色块在蓝光的映照下偏紫。你之所以能够判断出来这些偏橙或偏紫的色块实际上是红色的,是因为你的大脑将它们解读为在黄光和蓝光影响下的红色色块。这种错觉是知觉常恒性的一个例子。这一机制使我们能够在不同环境,尤其是不同照明光线下,对同一个物体的知觉能够保持恒定准确。  恒常性错觉是具有适应性的。想象一下,要是我们的祖先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