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庄子,晚于老子。如果说道家思想创始于老子,集大成于庄子的话,那么,列子就是居于他们之间,承前启后最关键的人物。
不过,列子的名气好像没有孔子、老子、庄子那么大,或许因为经过战乱,他的作品留下得太少了,仅存一部《列子》,还是后人根据残卷,编纂辑录而成的。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先秦思想史上的经典,“辩日”是其中最有名的寓言之一。
故事说的是:孔子去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儿在辩论,争得面红耳赤,就问道:“见过小孩子们争夺食物和玩具,却没见过如此空口对峙的,居然还这么认真!你们在说什么呢?”
一个小孩儿说道:“我认为清晨太阳刚露头的时候离我们近,到中午就离我们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坚决地摇头,说道:“你说得不对!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我们远,越到中午就离我们越近了。”
前一个小孩儿又说:“难道你没有看见,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中午的时候就变成小餐盘大小了,这不是远了看着小、近了看着大的道理吗?”
后一个小孩儿立刻辩驳道:“那你怎么解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清清凉凉,越到中午越發炎热,就像是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难道不是离人越近越热、越远越凉的道理吗?”
两个孩子谁也不能说服谁,不约而同把目光移向了一旁的孔子:“听说你是博学的圣人,就请你评判,我们谁说得有道理?”
被这一问,孔子倒愣住了,他脑子飞快地转,可还不能就这个问题给出答案,无奈,他只能呆立在那里,一声不吭。
“好吧。谁说你对诸事都有见地呢?”
两个孩子笑着摇摇头。
想一想
小儿辩论,圣人哑口,一任天真胜过满腹经纶,余味无穷。
谁家的这两个小孩儿?怎么和别人家的都不太一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几十年上百年,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谁会去想太阳的大小冷热——该冷的时候就冷,该热的时候总归要热。这难道不是瞎操心吗?亲人乡邻定会觉得,这无非是乡间小儿最愚蠢最幼稚的心思。
旁人觉得很无聊,但过路的孑L子觉得很奇特,他不打扰他们,而是认真地倾听。
孔子自己是大学问家,也许能说些什么呢,可是,听完了,却发现什么也说不出,因为,这两个小儿说的事情,自己从来都没听说过,更没有想过,对于这个问题,自己是无知的。
孔子无奈,只能闭嘴,那场面有点尴尬,他不得不接受小孩子们的失望和调侃。 列子笔下的孔子是诚实的、谦逊的,他承认,即便像自己这样博学的人也有无知的时候,所以,此刻他选择了沉默。
在两个小孩子眼里没有盲目的崇拜和恭敬,在他们天然的思想里,在他们认真的探求面前,谁都不特殊,谁都可以被质疑,除非他能给出让人信服的观点。所以,即便面前站了孑L子,他们依然直言不讳:孰为汝多知乎?
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是最可宝贵的,即便显露暂时的无知和幼稚。突破同于视听、囿于生存的浅陋常识,探索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道理,这是进步、文明的关键一步,人们的愚蠢、蒙昧不就是因为不思索、不质疑么?
不是那些经验丰富的大人,偏偏是两个初涉人世的小孩儿提出了一个人人都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问题,却把孔子也问倒了,这里面蕴含的是什么寓意呢?
在知识和真理面前,谁都是平等的,名望权势都不管用,可是,习惯、习俗又是多么的强大和顽固,会让人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于是,渐渐地就不再思考,不再探索了。这也许就是2500年前的先哲列子想要表达的价值理念。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而时至今日,我们更应该以创新的眼光、多角度的思维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读一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见于《列子·汤问》
不过,列子的名气好像没有孔子、老子、庄子那么大,或许因为经过战乱,他的作品留下得太少了,仅存一部《列子》,还是后人根据残卷,编纂辑录而成的。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先秦思想史上的经典,“辩日”是其中最有名的寓言之一。
故事说的是:孔子去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儿在辩论,争得面红耳赤,就问道:“见过小孩子们争夺食物和玩具,却没见过如此空口对峙的,居然还这么认真!你们在说什么呢?”
一个小孩儿说道:“我认为清晨太阳刚露头的时候离我们近,到中午就离我们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坚决地摇头,说道:“你说得不对!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我们远,越到中午就离我们越近了。”
前一个小孩儿又说:“难道你没有看见,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中午的时候就变成小餐盘大小了,这不是远了看着小、近了看着大的道理吗?”
后一个小孩儿立刻辩驳道:“那你怎么解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清清凉凉,越到中午越發炎热,就像是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难道不是离人越近越热、越远越凉的道理吗?”
两个孩子谁也不能说服谁,不约而同把目光移向了一旁的孔子:“听说你是博学的圣人,就请你评判,我们谁说得有道理?”
被这一问,孔子倒愣住了,他脑子飞快地转,可还不能就这个问题给出答案,无奈,他只能呆立在那里,一声不吭。
“好吧。谁说你对诸事都有见地呢?”
两个孩子笑着摇摇头。
想一想
小儿辩论,圣人哑口,一任天真胜过满腹经纶,余味无穷。
谁家的这两个小孩儿?怎么和别人家的都不太一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几十年上百年,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谁会去想太阳的大小冷热——该冷的时候就冷,该热的时候总归要热。这难道不是瞎操心吗?亲人乡邻定会觉得,这无非是乡间小儿最愚蠢最幼稚的心思。
旁人觉得很无聊,但过路的孑L子觉得很奇特,他不打扰他们,而是认真地倾听。
孔子自己是大学问家,也许能说些什么呢,可是,听完了,却发现什么也说不出,因为,这两个小儿说的事情,自己从来都没听说过,更没有想过,对于这个问题,自己是无知的。
孔子无奈,只能闭嘴,那场面有点尴尬,他不得不接受小孩子们的失望和调侃。 列子笔下的孔子是诚实的、谦逊的,他承认,即便像自己这样博学的人也有无知的时候,所以,此刻他选择了沉默。
在两个小孩子眼里没有盲目的崇拜和恭敬,在他们天然的思想里,在他们认真的探求面前,谁都不特殊,谁都可以被质疑,除非他能给出让人信服的观点。所以,即便面前站了孑L子,他们依然直言不讳:孰为汝多知乎?
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是最可宝贵的,即便显露暂时的无知和幼稚。突破同于视听、囿于生存的浅陋常识,探索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道理,这是进步、文明的关键一步,人们的愚蠢、蒙昧不就是因为不思索、不质疑么?
不是那些经验丰富的大人,偏偏是两个初涉人世的小孩儿提出了一个人人都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问题,却把孔子也问倒了,这里面蕴含的是什么寓意呢?
在知识和真理面前,谁都是平等的,名望权势都不管用,可是,习惯、习俗又是多么的强大和顽固,会让人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于是,渐渐地就不再思考,不再探索了。这也许就是2500年前的先哲列子想要表达的价值理念。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而时至今日,我们更应该以创新的眼光、多角度的思维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读一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见于《列子·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