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它有助于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朗读,将其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常常会像“小和尚念经”般的“唱读”,即不管一句话的长短,总是以词为单位,一词一顿。句末一字,不管是轻声还是第四声,一律拖得很长。重音出现在每句的相应位置,高低轮回,每句重复着同一腔调。“唱读”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它严重阻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唱读”现象的发生,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促进学生正确理解、表达课文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我尝试着对“唱读”进行一些有效的纠偏。
一、听比评赏。激发兴趣
(一) 听一听,比一比,了解“唱读”的危害
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常常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况,就算教师给他指出多遍,他也未必能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儿,认识到自己朗读的不足。于是,我用MP3对学生的原始朗读进行了录音与播放,让学生听听自己的声音,并把自己的朗读和老师的朗读作对比与评价。比较之后,学生们都觉得自己读课文真是太难听了。我顺势告诉他们这样的朗读就叫“唱读”,“唱读”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会严重影响大家朗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所以应该努力把这个坏习惯改掉。
(二) 赏一赏,评一评,激发纠偏的热情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唱读”纠偏,我请学生们欣赏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朗读及朗读大赛视频,看完后让他们说说感受,体会朗读的美感,明白自己要想拥有这么“美丽”的朗读,首先必须纠正“唱读”的坏习惯。学生们的热情高涨,在自由朗读课文的时候,常常可以听见他们相互提醒,或者反复地读某个句子,只为了跟“唱读”划清界限。
二、示范朗读。教授技巧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的感染作用非常大,因此教师应不断地修炼自己的朗读基本功,准确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和情感。示范朗读是对“唱读”纠偏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
对于一些长句,除了示范朗读之外,教师还要教给一些朗读的技巧,让学生懂得运用停顿、语气轻重、语速快慢等技法来较好地把握。具体操作时,我重点就以下两方面进行纠偏:
(一) 让节奏有变化
“唱读”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节奏雷同,比如,学生常常会按这样的节奏来读这句话——“学/一样/本领/腰/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我就示范朗读,让学生模仿以下节奏读——”学一样,“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他学不成。”再配以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这样一来,学生“唱读”的现象就不见了,学生自己也觉得非常神奇。把这个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平时自己试着改变句子朗读的节奏,对“唱读”纠偏十分有效。
(二) 让尾音降下来
学生在朗读停顿时,特别容易把最末尾的字的读音上扬,这样“唱读”的感觉就特别重,尤其在“的、地、得”的后面,如学生在读“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一句时,将“的”字后面的音拖得很长,且都上扬,非常难听。如果把“的”的字音降下来,朗读效果要好得多。在这个方面,教师要多提醒,多范读,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尾音上扬”敏感起来,自觉地去纠偏,努力让尾音降下来。这样,拖腔拖调的情况就会明显有改观。
三、改变形式。杜绝唱读
教师在组织朗读教学时,应尽量丰富朗读的形式,使“唱读”无机可乘。
(一) 变“读两遍”为“读一遍”
这里的读,指的是读词语。很多语文教师在让学生读词语的时候,习惯于每个词语读两遍,追求读词语时声音的整齐划一,但笔者却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读词要求正好助长了“唱读”习惯的形成。比如“呼唤”一词的朗读,要求学生读两遍的时候他们自然就读成了“呼唤一呼唤一”,而这样的腔调恰好暴露了“唱读”最明显的特征——一词一顿。于是,我把读两遍的要求改为读一遍,并强调要有感情地读词语,(后文有论述)还特别重视了词语之间的停顿,效果挺好。
(二) 变齐读为多种形式读
受“从众心理”驱使,学生在齐读时容易拖腔带调,因此我在组织学生朗读时,较少采用齐读的方式,而是努力丰富朗读的形式。我常用的朗读方式是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同桌朗读、师生对读等等,以有效避免“唱读”现象的发生。
四、循序渐进,感情朗读
上面所讲的都是外在的纠偏方式,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才能真正让学生对“唱读”进行纠偏。
(一) 词语人手感情读
语文教师大多重视对课文的朗读指导,却很容易忽视对词语的朗读指导,其实文不离句,句不离词,词语的朗读指导非常重要。“唱读”的纠偏就应从词语的朗读人手,要求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来读词,表现词的感情色彩以及自己对词的理解。比如“兴高采烈”一词,就用高兴的语气、稍快的语速来读;“汹涌澎湃”一词,就要读出大海的气势等等。然后把词语放到具体的句子中进行朗读,学生既能联系上下文深入地体会词义,又能准确地用朗读来加以表现。
(二) 联系生活本色读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炉火纯青,而他的朗读指导更显示出和谐本真、绿色天然之妙,他“纵容”学生“只需读得跟生活中说话一样自然”即可。这样的做法务实、本色和温润,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来纠偏。比如,“你中饭吃过了吗”一问,可先请学生互相问问,生活中怎样询问别人有没有吃过中饭,然后将“你中饭吃过了吗”以书面方式呈现,再读读。通过联系生活,将口头说话与书面朗读相比较,以加强纠偏的有效性。
(三) 理解感悟个性读
只有在真正理解了课文、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解读之后,学生才能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因此朗读不仅需要技法的支撑,更需要学生在悉心聆听文本之后作出自己的鉴赏与判定。比如,儿童诗《小雨和小草》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小雨,小雨,你真好”这一句时声音太响,说明他们尚未真正领会词句的意思,如果让学生结合“细细的小雨慢慢地飘,绿绿的小草轻轻地摇”来理解“亲一亲”“抱一抱”,领悟小草对小雨是在说“悄悄话”,他们读好课文自然就能水到渠成了。
(四) 创设情境想象读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或者饰演文中的角色,也是“唱读”纠偏的好方法。比如,学习《脚印》一文“你看,你看,我会画梅花(竹叶)”,可以请学生扮演小狗(小鸡),教师引读“小狗(小鸡)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了小狗(小鸡)的脚印”“看到自己留下的脚印,高兴吗?”“看到自己的脚印像梅花(竹叶),觉得神奇吗?”用这样充满情趣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细致地体味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和节奏之美,必然会少了“唱读”的痕迹。
通过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唱读”纠偏,加上一些朗读实践活动,学生“唱读”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得到了明显激发,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朗读品味有了一定的提升。
(浙江省绍兴市鹤池苑小学312000)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唱读”现象的发生,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促进学生正确理解、表达课文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我尝试着对“唱读”进行一些有效的纠偏。
一、听比评赏。激发兴趣
(一) 听一听,比一比,了解“唱读”的危害
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常常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况,就算教师给他指出多遍,他也未必能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儿,认识到自己朗读的不足。于是,我用MP3对学生的原始朗读进行了录音与播放,让学生听听自己的声音,并把自己的朗读和老师的朗读作对比与评价。比较之后,学生们都觉得自己读课文真是太难听了。我顺势告诉他们这样的朗读就叫“唱读”,“唱读”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会严重影响大家朗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所以应该努力把这个坏习惯改掉。
(二) 赏一赏,评一评,激发纠偏的热情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唱读”纠偏,我请学生们欣赏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朗读及朗读大赛视频,看完后让他们说说感受,体会朗读的美感,明白自己要想拥有这么“美丽”的朗读,首先必须纠正“唱读”的坏习惯。学生们的热情高涨,在自由朗读课文的时候,常常可以听见他们相互提醒,或者反复地读某个句子,只为了跟“唱读”划清界限。
二、示范朗读。教授技巧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的感染作用非常大,因此教师应不断地修炼自己的朗读基本功,准确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和情感。示范朗读是对“唱读”纠偏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
对于一些长句,除了示范朗读之外,教师还要教给一些朗读的技巧,让学生懂得运用停顿、语气轻重、语速快慢等技法来较好地把握。具体操作时,我重点就以下两方面进行纠偏:
(一) 让节奏有变化
“唱读”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节奏雷同,比如,学生常常会按这样的节奏来读这句话——“学/一样/本领/腰/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我就示范朗读,让学生模仿以下节奏读——”学一样,“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他学不成。”再配以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这样一来,学生“唱读”的现象就不见了,学生自己也觉得非常神奇。把这个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平时自己试着改变句子朗读的节奏,对“唱读”纠偏十分有效。
(二) 让尾音降下来
学生在朗读停顿时,特别容易把最末尾的字的读音上扬,这样“唱读”的感觉就特别重,尤其在“的、地、得”的后面,如学生在读“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一句时,将“的”字后面的音拖得很长,且都上扬,非常难听。如果把“的”的字音降下来,朗读效果要好得多。在这个方面,教师要多提醒,多范读,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尾音上扬”敏感起来,自觉地去纠偏,努力让尾音降下来。这样,拖腔拖调的情况就会明显有改观。
三、改变形式。杜绝唱读
教师在组织朗读教学时,应尽量丰富朗读的形式,使“唱读”无机可乘。
(一) 变“读两遍”为“读一遍”
这里的读,指的是读词语。很多语文教师在让学生读词语的时候,习惯于每个词语读两遍,追求读词语时声音的整齐划一,但笔者却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读词要求正好助长了“唱读”习惯的形成。比如“呼唤”一词的朗读,要求学生读两遍的时候他们自然就读成了“呼唤一呼唤一”,而这样的腔调恰好暴露了“唱读”最明显的特征——一词一顿。于是,我把读两遍的要求改为读一遍,并强调要有感情地读词语,(后文有论述)还特别重视了词语之间的停顿,效果挺好。
(二) 变齐读为多种形式读
受“从众心理”驱使,学生在齐读时容易拖腔带调,因此我在组织学生朗读时,较少采用齐读的方式,而是努力丰富朗读的形式。我常用的朗读方式是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同桌朗读、师生对读等等,以有效避免“唱读”现象的发生。
四、循序渐进,感情朗读
上面所讲的都是外在的纠偏方式,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才能真正让学生对“唱读”进行纠偏。
(一) 词语人手感情读
语文教师大多重视对课文的朗读指导,却很容易忽视对词语的朗读指导,其实文不离句,句不离词,词语的朗读指导非常重要。“唱读”的纠偏就应从词语的朗读人手,要求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来读词,表现词的感情色彩以及自己对词的理解。比如“兴高采烈”一词,就用高兴的语气、稍快的语速来读;“汹涌澎湃”一词,就要读出大海的气势等等。然后把词语放到具体的句子中进行朗读,学生既能联系上下文深入地体会词义,又能准确地用朗读来加以表现。
(二) 联系生活本色读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炉火纯青,而他的朗读指导更显示出和谐本真、绿色天然之妙,他“纵容”学生“只需读得跟生活中说话一样自然”即可。这样的做法务实、本色和温润,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来纠偏。比如,“你中饭吃过了吗”一问,可先请学生互相问问,生活中怎样询问别人有没有吃过中饭,然后将“你中饭吃过了吗”以书面方式呈现,再读读。通过联系生活,将口头说话与书面朗读相比较,以加强纠偏的有效性。
(三) 理解感悟个性读
只有在真正理解了课文、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解读之后,学生才能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因此朗读不仅需要技法的支撑,更需要学生在悉心聆听文本之后作出自己的鉴赏与判定。比如,儿童诗《小雨和小草》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小雨,小雨,你真好”这一句时声音太响,说明他们尚未真正领会词句的意思,如果让学生结合“细细的小雨慢慢地飘,绿绿的小草轻轻地摇”来理解“亲一亲”“抱一抱”,领悟小草对小雨是在说“悄悄话”,他们读好课文自然就能水到渠成了。
(四) 创设情境想象读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或者饰演文中的角色,也是“唱读”纠偏的好方法。比如,学习《脚印》一文“你看,你看,我会画梅花(竹叶)”,可以请学生扮演小狗(小鸡),教师引读“小狗(小鸡)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了小狗(小鸡)的脚印”“看到自己留下的脚印,高兴吗?”“看到自己的脚印像梅花(竹叶),觉得神奇吗?”用这样充满情趣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细致地体味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和节奏之美,必然会少了“唱读”的痕迹。
通过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唱读”纠偏,加上一些朗读实践活动,学生“唱读”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得到了明显激发,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朗读品味有了一定的提升。
(浙江省绍兴市鹤池苑小学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