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大家好。通过前两节课,我发现我们班是思维特别活跃的班级,也是知识比较丰富的班级。同时我也发现了我们班的一些秘密,比如班级里有“朗读担当”,有“苏轼代言人”。(学生大笑)这节课已经是第三节语文课了,大家累了吗?
生:累。
师:这节课我们相对轻松一点,以最舒适的姿态来上这节课,从阅读的最初感受来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大家感觉什么是诗?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认为,诗歌首先必须是美的。它可能是悲伤的,可能是喜悦的,无论怎么样,它都是美的。还有我认为诗歌是有特色的,我喜欢大胆的、浪漫的,它能够大胆想象,突破现实的框架。
师:那你应该很喜欢李白的《蜀道难》。
生1:您说得对。
师:我可以这样进行总结,第一,诗是用来言情的;第二,诗是我的。
生2:我觉得诗是一张纸,这张纸背后,永远都有一个世界,或许这是一个小世界,它只是属于作者的小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大,它跨越时空,是属于我们这些后来人的。它可能与我们有共鸣,也可能是和我们对立的。这个世界里上演着悲喜剧,这里有旅途的悲伤,离别的伤感,有得众的高兴,还有人生的得意。但是,如果你不能通过一张纸,看到背后的那个世界的话,那么你一辈子也只能停留在这个世界的表面,一旦你走进了那个世界,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令你留恋的、徘徊的,你也不愿意走出来的。(学生热烈鼓掌)
师:我被这个同学的话震撼到了。诗,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它可能是作者的,也可能是我们的。诗里面有喜有悲,有是有非,有美有丑。所以我们看中国的诗歌篇幅很短,但是这些诗却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生3:我再说三个字,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诗言志”。作者不管在诗里写了什么,最终都要落实到“志”上。
师: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志”?该怎样读懂这个“志”呢?
生3:就是指诗人的情感。我们要走近诗人,读懂诗人,才能读懂诗歌的感情。读懂这些感情,也就读懂了这首诗歌,也就是读懂了那时那刻的诗人。
师:然后再读懂我们自己。
下面是老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朗读PPT上的内容)
诗是有魔力的。诗中的每一颗心都有灵性,每一种情愫都有缘起,一鸿一雁,一草一花,耳闻之而有情,目遇之而有色。多情的诗人用文字给世间万物涂抹了自己的颜色。
今天,我们来走进韦庄的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拨弄文字的琴弦,让自己、让我们心生涟漪。我们一起循着诗人平平仄仄的脚印来仄仄平平地走进诗人的心灵。
可能有一天我们能从诗人的心灵感受中,获取我们自己的人生感受。
初读,走近诗文
师:我们知道学习文本的第一步都是读。我们就先来“初读,走近诗文”。大家一起来读这篇作品,注意读音句读。(学生齐读)
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首诗歌的字词理解上,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生1:我感觉诗人在这首诗里面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感受。但是我看到注释关于背景的介绍,我又感觉到诗文背后有深层的含义,可是又我理解不了,体会不到。请老师帮忙解释。
师:这名同学的问题已经直指诗歌的情感了。我们循着自己对诗文的了解,要想破解诗歌情感的密码,必须首先怎么样呢?
生2:必须读懂诗歌写了什么。
师:这个同学的问题,我们先留一个悬念。这堂课结束的时候你仍然要发言。说什么呢?说说通过这节课,你是不是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同学们也通过这节课一起来看一看,诗歌有没有魔力,课堂有没有魔力,能不能解决她的问题。
我们回到刚才这个问题角度上,字词理解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没有疑问)
要读懂诗,首先要读懂诗最浅层的含义。
请这位同学说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只合”是什么意思?
生3:“只应”的意思。
师:只应,只应该。好,请坐。“江南老”?
生4 :(答不出来,沉思。)
师:她一直在帮你,让她来好吗?
生5:我觉得“江南老”是说,只应该在江南老去。
师:谁呢?
生5:游人。
师:游人只应该在江南老去。好,请坐。(对生4)明白了吧?
生4:明白了。
师:“画船听雨眠”中的“画船”呢?
生6:画舫、游船。
师:画舫?游船?把它整合一下。什么样的游船?
生6:漂亮的游船。
师:漂亮的游船。如果更契合古风的话,是不是应该是画着美丽的中国风古画的船。
生7:“兰舟催发”的中兰舟与此相似。(生小声议论:“这个好,妙极!”)
师:“皓腕凝霜雪”中“皓腕”?
生8:双臂像月亮一样洁白。(生笑)
师:请坐。通过这一点,我们能想象到这是
一个……
同学们共同答:美女。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字面意思的确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赏读,初略诗情
师:那我们进入到下一步“赏读,初略诗情”。在这个环节,老师首先想对大家进行一番表扬。我昨天把预习作业收上来,通过判阅预习作业,对大家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发现,大家有两个很相似的地方。第一,优秀的潜质是相似的。(大屏幕)(生笑)请看大屏幕(张泊山同学预习作业)。
这是哪位同学?(生举手)哦,是位帅哥。我们能看到字如其人。
再看大屏幕(杜津同学预习作业)这位同学,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有思考,有疑惑,有体悟,有自己”。
第二,从大家的预习作业可以看到,同学的整体素读感受是一致的。(大屏幕“素读感受一致”)这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同学的预习作业,甚至没有被展现预习作业的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这首诗表达了韦庄对于江南的喜爱之情。(大屏幕)本来老师的课堂设置不是这样的,但看到好多同学都是这样理解的,那我们先从同學们的第一感受入手。你从哪里看出这首诗表达了韦庄对于江南的喜爱之情?你们怎么会有这种感受的?(生思考) 师:你有这种感受吗?说说你怎么产生这种感受的。
生1:首先是他说“游人只合江南老”,游人只应在江南老去,这里直接透露了这种感情。他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他把江南的景色写得特别美,生活写得特别惬意。还有下片,他把江南的女子描写得特别美丽、典雅。从这些都透露出他对江南特别喜爱。
师:你从哪儿看出江南女子特别美丽、典雅的?
生1:“人似月”“凝霜雪”。
师:请你具体描绘一下吧。
生1:江南的典型的雨巷,有一个女子穿着比较淡雅一点的旗袍。
师:不能是大红大紫的对吧?
生1:对。撑着一把油纸伞,比较清瘦,看不清她的脸,然后有雾的感觉。就是……(语塞)
师:其实你眼中的美女,完全是《雨巷》當中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般的姑娘。
生1:颜色不一样。
师:颜色不一样,你打算怎么改?
生1:就是淡绿色那种……
师:老师感觉,这可能不是颜色不一样的问题,我们所选用的服饰、颜色、场景、道具,其实都是想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所以同学可以想一想,《雨巷》当中丁香般的姑娘,和作者眼中的这个美丽的、令他喜爱的江南姑娘是不是完全一样。我们同学抓住了一个人物,说明在江南让作者流连忘返的是这里的
人美。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江南的美?
生2:江南的美还体现在舒服。
师:这个词很笼统。结合诗文,帮我们解释这种感受。
生2:上片“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指躺在画船里面,听着雨,自己安眠。这种感觉就好像雨天在家睡觉一样,睡得比较快,睡得时间比较长。
师:老师有一个疑惑,作者在这里像你一样睡着了吗?
生2:我认为,他是—(语塞)
师:听雨眠。
生2: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师:他始终认为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请坐。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3:没有睡着。
师:为什么不睡着呢?
生3:因为……我觉得他没有理由睡觉。(生笑)
师:好,请坐。我们一起走到诗境当中。作者喜爱江南之景,当面对这么美的风景时,他会睡觉吗?(生小声说:“沉醉于美景。”)对,那为什么还要“眠”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就是一种陶醉的、让人神往的、忘我的感受,“画船听雨眠”。
生4:老师,为什么这个“眠”不可以形容雨的感觉呢?我坐在画船上,听着雨打画船的声音,它不像苏轼那首《定风波》里“穿林打叶”的特别大的声音,而是特别轻微的,江南烟雨那样细碎的声音。这样不是更符合他所说的“春水碧于天”吗?往远处是春水,一片碧绿,上下天光。我,坐在画船上,我听见的是那些细碎的声音,细碎的雨,像是从天上投下的细沙。
师:那“眠”呢?
生4:“眠”,我不把它理解为一个动词,我感觉它更像一个陪衬。一个“衬”字,去衬这个雨。
师:这是我们这个同学的一个解读。我们从同学的解读中真正看到了什么叫诗境当中还有一个“我”。不管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眠”字,其实我们所极力创设、营造的这个氛围还是“美”。包括“春水碧于天”的“碧”字,大家去想,我们常说“碧玉”,那个“碧水”“碧天”怎么理解?
生齐声说:澄澈、透亮透亮的。
师:所以我们看到此时的江南在作者眼中,景也美,人也美,生活也美。我们感觉他对江南非常喜爱。刚刚有同学提到一句“游人只合江南老”。游人只应该在江南老去,因为江南好啊。
生5:诗文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回乡就肝肠寸断啊?
生6:因为江南美、江南好啊。
师:江南美,作者喜爱江南,这是我们同学素读的直接感受。
质疑问难,读出深意
师:在预习作业中,老师还发现了另类的声音,同学有这样的质疑。(PPT展示)
杨洋:诗文只是简单地表达对江南的依恋热
爱吗?
宋扬:作者为何只念江南,不念故乡?
不知名同学:作者尾句引出故乡是否有特殊的用意?本文只是单纯抒发对江南的喜爱之情吗?
魏晋:诗人一点不想念家乡吗?
还有以下同学问出相同的问题(展现人名)
师:大家提到这些问题的初衷,可能是因为我们总是会想家的,千古的诗人们也总是想家的,那么这篇诗文的情感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对江南的喜爱之情吗?大家需要什么?
生: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师:很懂行!(生笑)
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孤贫力学,才敏过人,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混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后离长安来到洛阳。洛阳也不安宁,于是携家眷来江南避难,避难江南十五年。(PPT展示,生读)
师:你抓住了这里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你了解
诗文?
生:避难、战乱、失散。
师:还挺押韵。(生笑)
师:大家结合背景思考一下,作者是否只表达了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生1:是否还有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师:那老师想追问你一下,你觉得韦庄在这里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政客?他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还是一个当代世界的和平战士?
生1:他是一位诗人,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
师:所以刚才的情感有些脱离知人论世的认知规律了。因为这首诗首先是作者的。
生2:作者是在江南避难,被动地生活在这里,他不是不想回乡,而是不能回乡,所以是在用江南的美景来麻痹自己,不让自己去想家乡,一想到家乡就肝肠寸断。 师:不仅还乡须断肠,连思乡也断肠,程度更甚。我们再回到诗文,为什么还乡须断肠?
生3:因为过春风十里,尽青青!(师生鼓掌)
师:我们都是语文同人,这句话不必多言,自当心领神会!我们入情入境地设想,如果作者回到故乡,他会见到什么?
生4:应该是荒草丛生、城墙破败的荒凉景象,因为当时正值战乱。
师:正如他自己在《秦妇吟》中所言“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比破败还要凄惨,所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老师还想追问一句,为什么是“莫”?换成“未老不还乡”可以吗?
生:(思考,无语)
师:何为“莫”?陆游曾在《钗头凤》中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不让自己想念自己的原配妻子,如果是“不不不”呢,有什么区别?
生5:“莫”是“不要”的意思,“不”是不想,“莫”是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去想,是一种心理暗示。
师:实际上他忘得了吗?
生5:忘不了。
师:我们在主观上忘不了的时候,我们才暗示自己:不要,不要,千万不要。 “未老莫还乡”大家读出了什么内容呢?
生6:我觉得这首诗有无奈之情。
师:无奈?
生6:对,我回乡的话,能见到的已经是一副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场景,所以我最热爱的故乡的现状我是没有能力去改变的,所以表示的是无奈。
师:回去会断肠,不回去也痛苦不已。
那老师接下来想问,既然回与不回都让作者心头郁结不已,为什么作者在江南却看到了“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美景?如果这首诗想要统一在思乡的主旨之下的话,这四句诗该怎么理解?
师:那你来说一说,我看你挺渴望发言的。
生7:乐景写哀请。
师:怎么体味呢?
生7:以江南的美景、江南人的美丽、生活的美好,来衬托诗人内心想还乡却不能还的矛盾心理,来使他的思乡之情更为深沉。
师:在第一节课我已经领教了大家对高考题的熟悉程度了。我刚才说了,其实我们两节课上下来已经非常累了,老师希望大家说出你最想说出的话。他的家乡有没有碧于蓝天的春水?
生:有。(回答得有些犹豫)
师:有或者有过?
生:有过。
师:他曾经的家乡是不是也有过“画船听
雨眠”?
生:有过。
師:他的家乡也有过垆边似月的美人。但是那些都是—
生:过去
师:过去,曾经。大家可能都听过一首歌,赵雷的《画》,听过吗?
生:没有
师:没有啊,还有一首,李荣浩的《李白》。
生:哦!(听过,生笑)
师:还有一首,许巍的《故乡》。
生:哦!(生笑)
师:李荣浩的《李白》当中说:“要是能重来,我愿是李白。” “要是能重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8:不能重来了,所以我只能用假设来实现我的人生。
师:许巍在他的《故乡》当中有几句词,老师特别喜欢:“总是梦里看到自己走在归乡路上,你站在夕阳下面容颜娇艳,那是你衣裙漫飞,那是你温柔似水。”许巍为什么要给自己创设一个归乡的梦境呢?
生:回不去了。
师:赵雷唱过《画》。赵雷说:“为寂寞的夜空画上一个月亮,把我画在那月亮下面歌唱。”但是,那是画,而不是现实。所以我们会发现,当现实无法实现的时候,诗人、歌者,包括我们自己,可能
都会—
生:幻想、假设。
师:但是我们无奈地发现,人生没有假如。
如果你是诗人,身在江南,看到了这么美的人,听到了这么诗意的雨,领略了这么美好的生活,你此时是什么心情呢?我们会潇洒地挥一挥衣袖说“哎呀,江南太好啦,我在这儿终老吧,我的那个故乡,随他去”吗?
生:不会。
师:我们在见到异乡的美景的时候,可能更会想到家乡的—
生:美!
师:但是这种美是之前的、曾经的,再也回不去了。那么,刚才同学在分析的时候说“江南可美了”,现在呢?
生:还是故乡美。
师:现在的故乡呢?
生9:突然一看,我在这儿,这儿跟我的故乡原来都是(很美),我的故乡那么美,我在这儿,想我的故乡现在满目疮痍,什么都没了,有一种凄凉的感受。本来是属于自己的,但是没了,在这儿我是一个异乡客,在这儿看到这个美丽的景象,就感觉……(语言混乱状)
师:你帮老师读一读这四句吧。“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你打算读出什么样的感受?
生9:有感情朗读,缓慢,略低沉。
师:你试图读出什么感受?浪漫?喜爱?
生9: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9:伤。
师:我们的“朗读担当”,你试图读出什么样的感受?
生10:我先读一读。(有感情朗读)我试图读出他通过描写江南的美景,从而表达对故乡美景的怀恋。在这怀恋之中,我觉得他还带着一丝丝的感伤和忧愁。
师:当我们随着作者一路走来,突然感受到江南的美景似乎没有那么让我们陶醉了。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两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你们又读出了什么样的深意呢?还是说“江南这么好,我还是在这儿终老一生吧”?哪些字给了你一种启发?
生11:我觉得“只合”。“人人尽说江南好”大家都说江南好,但是游人却只应该,如果没有“只”的话,那就是“应该老去”,按理说应该是说得通的。但他说“只合”就好像“只能够,只应该”在江南老去,而且是“游人”,就好像有一种无奈的感觉,没有办法再回到故乡,就只能在这个地方终老。 师:你是不是想表达:作者在已经无从选择之后做出的一种最无奈的选择—我只应该,只能在这儿老去。你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吗?
生11:差不多
师:作者想在江南老去吗?
生:不想。
师:但是能去哪儿呢?
生:不知道。
师:所以我只应该在这儿老去。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想在这儿老去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2:游人。我觉得这是“游人”告诉我,不是他(作者)自己本身想在这里老去的。是因为他自己本身是一个游人,居无定所的游人,没有归途的游人。
师:什么是游人?游览的人?
生12:不是的,老师。就是没有家的,我突然想到郑愁予的那首诗《错误》,里面说“我不是归人,我只是过客。”
师:我明白了,游人就是游子。游子只应该在江南老去。大家还要注意一点,诗句第一句中的“人人尽说”,什么是“人人”,如何翻译?
生13:大家,别人。
师:那“我”呢?
生13:“我”不这样认为,那都是“别人”说的,这里再好也不是我的故乡,也不如家乡好。
师:如果一开始我们认为这是一首赞美江南的诗,从这首诗里我们读出了美好、陶醉,那么现在我们又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回答你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吗?(请课堂开始时质疑的学生回答)
生14:可以了。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美景,作者并不是说想在这里及时行乐,此时江南的美景就是作者的回忆,就是曾经家乡的美景,詩文背后写出对家乡战乱的无奈,他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在江南寻找心灵的安慰,他无路可回,只能把异乡当作故乡,在此老去,他在这里借江南之景弥补心灵的空缺,实际是一种人生孤独。
再读诗文,焕然一新
师:到此,你能为我们读一下这首诗吗?读出你的心灵感受。
生14:朗读。(掌声响起)
师:大家的掌声表达对这位同学理解和朗读的欣赏。
生15:老师,我不想读诗,我想说这样一个事。我觉得韦庄眼里的江南是他梦中的故乡,他看着什么都像是他故乡的景色,这是我故乡的水,这是我故乡的船,这是我故乡卖酒的小店里的姑娘,她站在那里,清清爽爽静荷塘,这真的是他梦中的故乡。也许我不能用朗读来完全表达我心中的感受,但是是诗人自己的那一声哀叹凝结成了这样美妙的诗歌,架起了通向人心的桥梁。(生鼓掌)
师:这一声哀叹,让我想到了人生。大家不希望自己经历那样的人生坎坷。一路走来,想想苏轼,再想想韦庄,我们总是祝愿自己一生顺遂,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人生难免经历这样的苦痛,我们也渐渐地能读懂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能读懂诗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读懂诗人“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孤独,这或许是人生必经之路。但是我希望大家,归来之后,仍是今天的少年。我希望大家在今后重读韦庄的《菩萨蛮》时,我们仍能够看到诗中那碧蓝的天,听到那醉人的雨声,看到世间最美的人,那时我们就是人生的赢家。
老师读完这首诗有这样的感受。(展示PPT)
江南,我看见了蔚蓝的天,和比天更澄澈的江水;我听到了淅沥的雨声,和比雨还动人的心弦;曾经我觉得江南是我留恋的江南;如今我懂得,眼前是故乡的曾经,故乡才是心中的安宁。
所以天下人的心里会有共通的情愫,我心安处,便是吾乡!
我们回到开头的那段话。(展示PPT)
诗是有魔力的。诗中的每一颗心都有灵性,每一种情愫都有缘起,今天,我们一起循着诗人平平仄仄的脚印来仄仄平平地走进诗人的心灵,也平平仄仄地写下了自己的诗篇。
诗的确是有魔力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生:累。
师:这节课我们相对轻松一点,以最舒适的姿态来上这节课,从阅读的最初感受来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大家感觉什么是诗?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认为,诗歌首先必须是美的。它可能是悲伤的,可能是喜悦的,无论怎么样,它都是美的。还有我认为诗歌是有特色的,我喜欢大胆的、浪漫的,它能够大胆想象,突破现实的框架。
师:那你应该很喜欢李白的《蜀道难》。
生1:您说得对。
师:我可以这样进行总结,第一,诗是用来言情的;第二,诗是我的。
生2:我觉得诗是一张纸,这张纸背后,永远都有一个世界,或许这是一个小世界,它只是属于作者的小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大,它跨越时空,是属于我们这些后来人的。它可能与我们有共鸣,也可能是和我们对立的。这个世界里上演着悲喜剧,这里有旅途的悲伤,离别的伤感,有得众的高兴,还有人生的得意。但是,如果你不能通过一张纸,看到背后的那个世界的话,那么你一辈子也只能停留在这个世界的表面,一旦你走进了那个世界,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令你留恋的、徘徊的,你也不愿意走出来的。(学生热烈鼓掌)
师:我被这个同学的话震撼到了。诗,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它可能是作者的,也可能是我们的。诗里面有喜有悲,有是有非,有美有丑。所以我们看中国的诗歌篇幅很短,但是这些诗却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生3:我再说三个字,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诗言志”。作者不管在诗里写了什么,最终都要落实到“志”上。
师: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志”?该怎样读懂这个“志”呢?
生3:就是指诗人的情感。我们要走近诗人,读懂诗人,才能读懂诗歌的感情。读懂这些感情,也就读懂了这首诗歌,也就是读懂了那时那刻的诗人。
师:然后再读懂我们自己。
下面是老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朗读PPT上的内容)
诗是有魔力的。诗中的每一颗心都有灵性,每一种情愫都有缘起,一鸿一雁,一草一花,耳闻之而有情,目遇之而有色。多情的诗人用文字给世间万物涂抹了自己的颜色。
今天,我们来走进韦庄的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拨弄文字的琴弦,让自己、让我们心生涟漪。我们一起循着诗人平平仄仄的脚印来仄仄平平地走进诗人的心灵。
可能有一天我们能从诗人的心灵感受中,获取我们自己的人生感受。
初读,走近诗文
师:我们知道学习文本的第一步都是读。我们就先来“初读,走近诗文”。大家一起来读这篇作品,注意读音句读。(学生齐读)
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首诗歌的字词理解上,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生1:我感觉诗人在这首诗里面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感受。但是我看到注释关于背景的介绍,我又感觉到诗文背后有深层的含义,可是又我理解不了,体会不到。请老师帮忙解释。
师:这名同学的问题已经直指诗歌的情感了。我们循着自己对诗文的了解,要想破解诗歌情感的密码,必须首先怎么样呢?
生2:必须读懂诗歌写了什么。
师:这个同学的问题,我们先留一个悬念。这堂课结束的时候你仍然要发言。说什么呢?说说通过这节课,你是不是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同学们也通过这节课一起来看一看,诗歌有没有魔力,课堂有没有魔力,能不能解决她的问题。
我们回到刚才这个问题角度上,字词理解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没有疑问)
要读懂诗,首先要读懂诗最浅层的含义。
请这位同学说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只合”是什么意思?
生3:“只应”的意思。
师:只应,只应该。好,请坐。“江南老”?
生4 :(答不出来,沉思。)
师:她一直在帮你,让她来好吗?
生5:我觉得“江南老”是说,只应该在江南老去。
师:谁呢?
生5:游人。
师:游人只应该在江南老去。好,请坐。(对生4)明白了吧?
生4:明白了。
师:“画船听雨眠”中的“画船”呢?
生6:画舫、游船。
师:画舫?游船?把它整合一下。什么样的游船?
生6:漂亮的游船。
师:漂亮的游船。如果更契合古风的话,是不是应该是画着美丽的中国风古画的船。
生7:“兰舟催发”的中兰舟与此相似。(生小声议论:“这个好,妙极!”)
师:“皓腕凝霜雪”中“皓腕”?
生8:双臂像月亮一样洁白。(生笑)
师:请坐。通过这一点,我们能想象到这是
一个……
同学们共同答:美女。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字面意思的确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赏读,初略诗情
师:那我们进入到下一步“赏读,初略诗情”。在这个环节,老师首先想对大家进行一番表扬。我昨天把预习作业收上来,通过判阅预习作业,对大家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发现,大家有两个很相似的地方。第一,优秀的潜质是相似的。(大屏幕)(生笑)请看大屏幕(张泊山同学预习作业)。
这是哪位同学?(生举手)哦,是位帅哥。我们能看到字如其人。
再看大屏幕(杜津同学预习作业)这位同学,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有思考,有疑惑,有体悟,有自己”。
第二,从大家的预习作业可以看到,同学的整体素读感受是一致的。(大屏幕“素读感受一致”)这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同学的预习作业,甚至没有被展现预习作业的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这首诗表达了韦庄对于江南的喜爱之情。(大屏幕)本来老师的课堂设置不是这样的,但看到好多同学都是这样理解的,那我们先从同學们的第一感受入手。你从哪里看出这首诗表达了韦庄对于江南的喜爱之情?你们怎么会有这种感受的?(生思考) 师:你有这种感受吗?说说你怎么产生这种感受的。
生1:首先是他说“游人只合江南老”,游人只应在江南老去,这里直接透露了这种感情。他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他把江南的景色写得特别美,生活写得特别惬意。还有下片,他把江南的女子描写得特别美丽、典雅。从这些都透露出他对江南特别喜爱。
师:你从哪儿看出江南女子特别美丽、典雅的?
生1:“人似月”“凝霜雪”。
师:请你具体描绘一下吧。
生1:江南的典型的雨巷,有一个女子穿着比较淡雅一点的旗袍。
师:不能是大红大紫的对吧?
生1:对。撑着一把油纸伞,比较清瘦,看不清她的脸,然后有雾的感觉。就是……(语塞)
师:其实你眼中的美女,完全是《雨巷》當中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般的姑娘。
生1:颜色不一样。
师:颜色不一样,你打算怎么改?
生1:就是淡绿色那种……
师:老师感觉,这可能不是颜色不一样的问题,我们所选用的服饰、颜色、场景、道具,其实都是想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所以同学可以想一想,《雨巷》当中丁香般的姑娘,和作者眼中的这个美丽的、令他喜爱的江南姑娘是不是完全一样。我们同学抓住了一个人物,说明在江南让作者流连忘返的是这里的
人美。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江南的美?
生2:江南的美还体现在舒服。
师:这个词很笼统。结合诗文,帮我们解释这种感受。
生2:上片“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指躺在画船里面,听着雨,自己安眠。这种感觉就好像雨天在家睡觉一样,睡得比较快,睡得时间比较长。
师:老师有一个疑惑,作者在这里像你一样睡着了吗?
生2:我认为,他是—(语塞)
师:听雨眠。
生2: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师:他始终认为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请坐。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3:没有睡着。
师:为什么不睡着呢?
生3:因为……我觉得他没有理由睡觉。(生笑)
师:好,请坐。我们一起走到诗境当中。作者喜爱江南之景,当面对这么美的风景时,他会睡觉吗?(生小声说:“沉醉于美景。”)对,那为什么还要“眠”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就是一种陶醉的、让人神往的、忘我的感受,“画船听雨眠”。
生4:老师,为什么这个“眠”不可以形容雨的感觉呢?我坐在画船上,听着雨打画船的声音,它不像苏轼那首《定风波》里“穿林打叶”的特别大的声音,而是特别轻微的,江南烟雨那样细碎的声音。这样不是更符合他所说的“春水碧于天”吗?往远处是春水,一片碧绿,上下天光。我,坐在画船上,我听见的是那些细碎的声音,细碎的雨,像是从天上投下的细沙。
师:那“眠”呢?
生4:“眠”,我不把它理解为一个动词,我感觉它更像一个陪衬。一个“衬”字,去衬这个雨。
师:这是我们这个同学的一个解读。我们从同学的解读中真正看到了什么叫诗境当中还有一个“我”。不管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眠”字,其实我们所极力创设、营造的这个氛围还是“美”。包括“春水碧于天”的“碧”字,大家去想,我们常说“碧玉”,那个“碧水”“碧天”怎么理解?
生齐声说:澄澈、透亮透亮的。
师:所以我们看到此时的江南在作者眼中,景也美,人也美,生活也美。我们感觉他对江南非常喜爱。刚刚有同学提到一句“游人只合江南老”。游人只应该在江南老去,因为江南好啊。
生5:诗文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回乡就肝肠寸断啊?
生6:因为江南美、江南好啊。
师:江南美,作者喜爱江南,这是我们同学素读的直接感受。
质疑问难,读出深意
师:在预习作业中,老师还发现了另类的声音,同学有这样的质疑。(PPT展示)
杨洋:诗文只是简单地表达对江南的依恋热
爱吗?
宋扬:作者为何只念江南,不念故乡?
不知名同学:作者尾句引出故乡是否有特殊的用意?本文只是单纯抒发对江南的喜爱之情吗?
魏晋:诗人一点不想念家乡吗?
还有以下同学问出相同的问题(展现人名)
师:大家提到这些问题的初衷,可能是因为我们总是会想家的,千古的诗人们也总是想家的,那么这篇诗文的情感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对江南的喜爱之情吗?大家需要什么?
生: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师:很懂行!(生笑)
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孤贫力学,才敏过人,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混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后离长安来到洛阳。洛阳也不安宁,于是携家眷来江南避难,避难江南十五年。(PPT展示,生读)
师:你抓住了这里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你了解
诗文?
生:避难、战乱、失散。
师:还挺押韵。(生笑)
师:大家结合背景思考一下,作者是否只表达了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生1:是否还有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师:那老师想追问你一下,你觉得韦庄在这里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政客?他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还是一个当代世界的和平战士?
生1:他是一位诗人,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
师:所以刚才的情感有些脱离知人论世的认知规律了。因为这首诗首先是作者的。
生2:作者是在江南避难,被动地生活在这里,他不是不想回乡,而是不能回乡,所以是在用江南的美景来麻痹自己,不让自己去想家乡,一想到家乡就肝肠寸断。 师:不仅还乡须断肠,连思乡也断肠,程度更甚。我们再回到诗文,为什么还乡须断肠?
生3:因为过春风十里,尽青青!(师生鼓掌)
师:我们都是语文同人,这句话不必多言,自当心领神会!我们入情入境地设想,如果作者回到故乡,他会见到什么?
生4:应该是荒草丛生、城墙破败的荒凉景象,因为当时正值战乱。
师:正如他自己在《秦妇吟》中所言“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比破败还要凄惨,所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老师还想追问一句,为什么是“莫”?换成“未老不还乡”可以吗?
生:(思考,无语)
师:何为“莫”?陆游曾在《钗头凤》中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不让自己想念自己的原配妻子,如果是“不不不”呢,有什么区别?
生5:“莫”是“不要”的意思,“不”是不想,“莫”是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去想,是一种心理暗示。
师:实际上他忘得了吗?
生5:忘不了。
师:我们在主观上忘不了的时候,我们才暗示自己:不要,不要,千万不要。 “未老莫还乡”大家读出了什么内容呢?
生6:我觉得这首诗有无奈之情。
师:无奈?
生6:对,我回乡的话,能见到的已经是一副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场景,所以我最热爱的故乡的现状我是没有能力去改变的,所以表示的是无奈。
师:回去会断肠,不回去也痛苦不已。
那老师接下来想问,既然回与不回都让作者心头郁结不已,为什么作者在江南却看到了“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美景?如果这首诗想要统一在思乡的主旨之下的话,这四句诗该怎么理解?
师:那你来说一说,我看你挺渴望发言的。
生7:乐景写哀请。
师:怎么体味呢?
生7:以江南的美景、江南人的美丽、生活的美好,来衬托诗人内心想还乡却不能还的矛盾心理,来使他的思乡之情更为深沉。
师:在第一节课我已经领教了大家对高考题的熟悉程度了。我刚才说了,其实我们两节课上下来已经非常累了,老师希望大家说出你最想说出的话。他的家乡有没有碧于蓝天的春水?
生:有。(回答得有些犹豫)
师:有或者有过?
生:有过。
师:他曾经的家乡是不是也有过“画船听
雨眠”?
生:有过。
師:他的家乡也有过垆边似月的美人。但是那些都是—
生:过去
师:过去,曾经。大家可能都听过一首歌,赵雷的《画》,听过吗?
生:没有
师:没有啊,还有一首,李荣浩的《李白》。
生:哦!(听过,生笑)
师:还有一首,许巍的《故乡》。
生:哦!(生笑)
师:李荣浩的《李白》当中说:“要是能重来,我愿是李白。” “要是能重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8:不能重来了,所以我只能用假设来实现我的人生。
师:许巍在他的《故乡》当中有几句词,老师特别喜欢:“总是梦里看到自己走在归乡路上,你站在夕阳下面容颜娇艳,那是你衣裙漫飞,那是你温柔似水。”许巍为什么要给自己创设一个归乡的梦境呢?
生:回不去了。
师:赵雷唱过《画》。赵雷说:“为寂寞的夜空画上一个月亮,把我画在那月亮下面歌唱。”但是,那是画,而不是现实。所以我们会发现,当现实无法实现的时候,诗人、歌者,包括我们自己,可能
都会—
生:幻想、假设。
师:但是我们无奈地发现,人生没有假如。
如果你是诗人,身在江南,看到了这么美的人,听到了这么诗意的雨,领略了这么美好的生活,你此时是什么心情呢?我们会潇洒地挥一挥衣袖说“哎呀,江南太好啦,我在这儿终老吧,我的那个故乡,随他去”吗?
生:不会。
师:我们在见到异乡的美景的时候,可能更会想到家乡的—
生:美!
师:但是这种美是之前的、曾经的,再也回不去了。那么,刚才同学在分析的时候说“江南可美了”,现在呢?
生:还是故乡美。
师:现在的故乡呢?
生9:突然一看,我在这儿,这儿跟我的故乡原来都是(很美),我的故乡那么美,我在这儿,想我的故乡现在满目疮痍,什么都没了,有一种凄凉的感受。本来是属于自己的,但是没了,在这儿我是一个异乡客,在这儿看到这个美丽的景象,就感觉……(语言混乱状)
师:你帮老师读一读这四句吧。“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你打算读出什么样的感受?
生9:有感情朗读,缓慢,略低沉。
师:你试图读出什么感受?浪漫?喜爱?
生9: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9:伤。
师:我们的“朗读担当”,你试图读出什么样的感受?
生10:我先读一读。(有感情朗读)我试图读出他通过描写江南的美景,从而表达对故乡美景的怀恋。在这怀恋之中,我觉得他还带着一丝丝的感伤和忧愁。
师:当我们随着作者一路走来,突然感受到江南的美景似乎没有那么让我们陶醉了。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两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你们又读出了什么样的深意呢?还是说“江南这么好,我还是在这儿终老一生吧”?哪些字给了你一种启发?
生11:我觉得“只合”。“人人尽说江南好”大家都说江南好,但是游人却只应该,如果没有“只”的话,那就是“应该老去”,按理说应该是说得通的。但他说“只合”就好像“只能够,只应该”在江南老去,而且是“游人”,就好像有一种无奈的感觉,没有办法再回到故乡,就只能在这个地方终老。 师:你是不是想表达:作者在已经无从选择之后做出的一种最无奈的选择—我只应该,只能在这儿老去。你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吗?
生11:差不多
师:作者想在江南老去吗?
生:不想。
师:但是能去哪儿呢?
生:不知道。
师:所以我只应该在这儿老去。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想在这儿老去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2:游人。我觉得这是“游人”告诉我,不是他(作者)自己本身想在这里老去的。是因为他自己本身是一个游人,居无定所的游人,没有归途的游人。
师:什么是游人?游览的人?
生12:不是的,老师。就是没有家的,我突然想到郑愁予的那首诗《错误》,里面说“我不是归人,我只是过客。”
师:我明白了,游人就是游子。游子只应该在江南老去。大家还要注意一点,诗句第一句中的“人人尽说”,什么是“人人”,如何翻译?
生13:大家,别人。
师:那“我”呢?
生13:“我”不这样认为,那都是“别人”说的,这里再好也不是我的故乡,也不如家乡好。
师:如果一开始我们认为这是一首赞美江南的诗,从这首诗里我们读出了美好、陶醉,那么现在我们又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回答你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吗?(请课堂开始时质疑的学生回答)
生14:可以了。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美景,作者并不是说想在这里及时行乐,此时江南的美景就是作者的回忆,就是曾经家乡的美景,詩文背后写出对家乡战乱的无奈,他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在江南寻找心灵的安慰,他无路可回,只能把异乡当作故乡,在此老去,他在这里借江南之景弥补心灵的空缺,实际是一种人生孤独。
再读诗文,焕然一新
师:到此,你能为我们读一下这首诗吗?读出你的心灵感受。
生14:朗读。(掌声响起)
师:大家的掌声表达对这位同学理解和朗读的欣赏。
生15:老师,我不想读诗,我想说这样一个事。我觉得韦庄眼里的江南是他梦中的故乡,他看着什么都像是他故乡的景色,这是我故乡的水,这是我故乡的船,这是我故乡卖酒的小店里的姑娘,她站在那里,清清爽爽静荷塘,这真的是他梦中的故乡。也许我不能用朗读来完全表达我心中的感受,但是是诗人自己的那一声哀叹凝结成了这样美妙的诗歌,架起了通向人心的桥梁。(生鼓掌)
师:这一声哀叹,让我想到了人生。大家不希望自己经历那样的人生坎坷。一路走来,想想苏轼,再想想韦庄,我们总是祝愿自己一生顺遂,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人生难免经历这样的苦痛,我们也渐渐地能读懂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能读懂诗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读懂诗人“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孤独,这或许是人生必经之路。但是我希望大家,归来之后,仍是今天的少年。我希望大家在今后重读韦庄的《菩萨蛮》时,我们仍能够看到诗中那碧蓝的天,听到那醉人的雨声,看到世间最美的人,那时我们就是人生的赢家。
老师读完这首诗有这样的感受。(展示PPT)
江南,我看见了蔚蓝的天,和比天更澄澈的江水;我听到了淅沥的雨声,和比雨还动人的心弦;曾经我觉得江南是我留恋的江南;如今我懂得,眼前是故乡的曾经,故乡才是心中的安宁。
所以天下人的心里会有共通的情愫,我心安处,便是吾乡!
我们回到开头的那段话。(展示PPT)
诗是有魔力的。诗中的每一颗心都有灵性,每一种情愫都有缘起,今天,我们一起循着诗人平平仄仄的脚印来仄仄平平地走进诗人的心灵,也平平仄仄地写下了自己的诗篇。
诗的确是有魔力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