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节奏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被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当前音乐课堂研究与探讨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音乐课堂;节奏教学;措施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灵魂,是音乐要素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学生的节奏感有天生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对于这一点,音乐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正视学生音乐素质的差异。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强烈的音乐节奏感让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共鸣”,让音乐与学生的情感进行交流,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并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整体乐感。
一、初中音乐课堂节奏训练实施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节奏教学训练亦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节奏意识,并使学生在节奏感强的音乐氛围中实现自身节奏感的自行构建。
2.视听心理学理论
音乐教学活动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张扬,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所以,在节奏训练方面,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材料、教学方式要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切忌千篇一律,要经常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节奏训练的最优化教学。
二、初中音乐节奏教学的具体实施
1.通过听说和模仿进行训练
首先让学生对节奏产生兴趣,并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节奏是无处不在、充满活力的。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导语提示学生(今天我们正式开讲前,先播放一段音频,大家在听的过程中好好思考,听完会有问题问大家,回答正确的同学有奖励),由此再展开课程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播放不同的声音,如动物的叫声、流水的声音、车辆鸣笛的声音、时钟的嘀嗒声等。之后,教师让学生模仿其中感兴趣的声音,并回答声源是什么。学生在此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升高,争相模仿听到的声音,教师揭晓答案并给予优秀学生一定的奖励。声音的模仿不仅锻炼了学生声音节奏的模仿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体态律动教学的运用
体态律动是既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又符合音乐特点和规律的一种极好的音乐教育手段,强调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游戏等方式训练音乐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理解、表现音乐。律动是在真实情感体验和正确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作为音乐聆听者主动参与音乐的第一个最自然的表现行为。在律动与节奏教学中,可以先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理解音符的时值和时值的组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在歌唱中进行节奏的训练
歌曲的演唱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节奏感的方法。但在新歌演唱之前,教师可通过对乐曲中韵律的简化,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字符记录乐曲的节奏。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曲谱的教学。
曲谱中的01 23│56│06 12│35│,可以让学生简单地写出以下节奏:0 大 大大│大 大│0 大 大大│大 大│;又比如乐谱中的:66 1 2││:3·5 5│3 1 2│6 _│,可以让学生简单地写出:大大 大大│大·大大│大大 大│大—│。学生在简单节奏的书写过程中,对节奏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在以后曲谱的学习中便能对其中的节奏很好地掌握。另外,教师在歌曲教学中还可以编排不同的乐器进行节奏的组合演奏:一组跟教师的钢琴唱谱,一组用固定节奏拍打手掌,另一组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新歌教学中不同形式的节奏表现会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新歌的节奏和曲谱,为下一步的歌词融入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创造有利条件。
4.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乐器来领悟节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态,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变废为宝的神奇能力。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空塑料瓶装入沙子变成沙锤,将废旧的瓶瓶罐罐制作成敲打乐器等。
在《跳吧跳吧》这课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使用自制的鼓来模仿手鼓节奏。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能锻炼学生动手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自制乐器的演奏掌握歌曲的节奏。这种自己动手参与的成就感,能让学生快速地学会音乐的节奏,对学生以后的人生经历也很有帮助。
总之,节奏感训练能够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脚都协同配合得到锻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自身的节奏感得到提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节奏意识的学习是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是“教”与“学”相结合的桥梁,是音乐理论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也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学习过程。节奏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阴建波.浅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
关键词:音乐课堂;节奏教学;措施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灵魂,是音乐要素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学生的节奏感有天生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对于这一点,音乐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正视学生音乐素质的差异。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强烈的音乐节奏感让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共鸣”,让音乐与学生的情感进行交流,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并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整体乐感。
一、初中音乐课堂节奏训练实施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节奏教学训练亦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节奏意识,并使学生在节奏感强的音乐氛围中实现自身节奏感的自行构建。
2.视听心理学理论
音乐教学活动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张扬,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所以,在节奏训练方面,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材料、教学方式要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切忌千篇一律,要经常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节奏训练的最优化教学。
二、初中音乐节奏教学的具体实施
1.通过听说和模仿进行训练
首先让学生对节奏产生兴趣,并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节奏是无处不在、充满活力的。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导语提示学生(今天我们正式开讲前,先播放一段音频,大家在听的过程中好好思考,听完会有问题问大家,回答正确的同学有奖励),由此再展开课程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播放不同的声音,如动物的叫声、流水的声音、车辆鸣笛的声音、时钟的嘀嗒声等。之后,教师让学生模仿其中感兴趣的声音,并回答声源是什么。学生在此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升高,争相模仿听到的声音,教师揭晓答案并给予优秀学生一定的奖励。声音的模仿不仅锻炼了学生声音节奏的模仿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体态律动教学的运用
体态律动是既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又符合音乐特点和规律的一种极好的音乐教育手段,强调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游戏等方式训练音乐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理解、表现音乐。律动是在真实情感体验和正确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作为音乐聆听者主动参与音乐的第一个最自然的表现行为。在律动与节奏教学中,可以先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理解音符的时值和时值的组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在歌唱中进行节奏的训练
歌曲的演唱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节奏感的方法。但在新歌演唱之前,教师可通过对乐曲中韵律的简化,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字符记录乐曲的节奏。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曲谱的教学。
曲谱中的01 23│56│06 12│35│,可以让学生简单地写出以下节奏:0 大 大大│大 大│0 大 大大│大 大│;又比如乐谱中的:66 1 2││:3·5 5│3 1 2│6 _│,可以让学生简单地写出:大大 大大│大·大大│大大 大│大—│。学生在简单节奏的书写过程中,对节奏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在以后曲谱的学习中便能对其中的节奏很好地掌握。另外,教师在歌曲教学中还可以编排不同的乐器进行节奏的组合演奏:一组跟教师的钢琴唱谱,一组用固定节奏拍打手掌,另一组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新歌教学中不同形式的节奏表现会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新歌的节奏和曲谱,为下一步的歌词融入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创造有利条件。
4.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乐器来领悟节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态,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变废为宝的神奇能力。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空塑料瓶装入沙子变成沙锤,将废旧的瓶瓶罐罐制作成敲打乐器等。
在《跳吧跳吧》这课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使用自制的鼓来模仿手鼓节奏。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能锻炼学生动手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自制乐器的演奏掌握歌曲的节奏。这种自己动手参与的成就感,能让学生快速地学会音乐的节奏,对学生以后的人生经历也很有帮助。
总之,节奏感训练能够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脚都协同配合得到锻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自身的节奏感得到提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节奏意识的学习是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是“教”与“学”相结合的桥梁,是音乐理论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也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学习过程。节奏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阴建波.浅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