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装备运用工程”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装备运用活动与其他装备技术活动分不清、装备运用实践与装备运用工程专业理论分不清;装备运用工程专业理论与“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的学科体系分不清等问题,从装备性能分类、活动主体分析、工程理论等多个层次对当前与装备运用工程有关的概念进行了区分,相关成果不仅对《装备运用工程》教学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推动该理论能够沿着“专业工程”的方向深入发展。
【关键词】装备保障;装备运用;专业工程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171-1.5
纵观当前国内关于“装备运用工程”的概念描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装备运用活动与其他装备保障活动或者装备管理活动分不清;装备运用实践与装备运用工程专业理论分不清;运用工程专业理论与“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的学科体系分不清。本文将根据装甲装备运用工程教材编写和授课中的一些体会,对装备运用工程的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剖析,以推动该理论能够沿着“专业工程”的方向深入发展。
一、装备运用活动和运用工程
装备运用工程中相关概念的混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运用活动”的范围界定不清造成的。所以首先探讨哪些是“装备运用活动”。
目前所收集到的专业文献中都没有对“运用”概念进行明确解释。这里引用新华字典中的定义:运用是根据事物的特性(性能)加以利用,而对“利用”的解释是: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装备运用活动,实际上对装备性能加以利用,从而充分发挥装备效能的一些活动。
装备性能。“运用”的字典解释中,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事物特性”,这里可以理解为“装备性能”。在“装备性能”的基础上谈“运用”,需要进一步明确“装备性能”的范围,按照目前美军对装备性能的认识,装备性能可以区分为装备作战性能和保障性能。但是,我们更倾向于把发挥装备作战性能的相关活动称为运用;而把与保障性能有关的活动称为保障。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装备运用”同“装备保障”区别开来,有利于这两类活动都分别向着专业工程的方向发展。
装备运用活动的主体。不仅仅靠装备性能的定义能够把“运用”、“保障”和“管理”分开,依赖这些活动的主体同样能够对这些活动进行区分。无论是装备运用、装备保障还是装备管理,都需要明确特定的主体。即由谁来从事这些活动。从活动主体上,可以看出:装备运用活动的主体是乘员,而乘员的主要任务是发挥装备的作战性能。
装备技术运用与战术运用。谈到装备运用,就不能回避“技术运用”和“战术运用”两个概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非常著名的坦克运用名将,如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但是,这些名将所从事的坦克“运用”和我们所说的装甲装备“运用”仍旧在概念上存在差异:古德里安所擅长的是坦克兵种的“战术运用”,是一种作战指挥活动,而在装备运用工程理论中,我们更强调的是乘员的技术运用。两者无论在活动主体、活动表现形式上都有明显的区别。例如技术运用主要考虑装备操作技能的发挥,乘员是运用的主体。而战术运用的主体则是连、营、团一级的指挥员。重点考虑装备集群的效能发挥。但是,技术运用是战术运用的基础和保证,战术运用应该建立在乘员对装备技术运用熟练的前提下。两个概念同样在更高层次上存在联系,但不宜在基础概念方面进行混淆。
装备运用活动内容。在明确了装备运用是以乘员为主体的技术活动后,可以很容易确定出装备运用活动的主要内容。《装甲兵技术条例》对乘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会操作使用、会检查、会维护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显然,与这些要求相对应的活动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装备运用活动。另外,在常见的维护保养教材中,维护保养的主要工作内容又定为:清洁、润滑、检查、调整、排除故障。所以,如果采用更为严谨的说法,乘员所从事的装备运用活动实质上只有两类活动:使用和保养。尽管从工程理论角度,每一项保养活动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不一样。
通过上述概念辨析,较为清楚地界定了运用与维修、保障、管理等专业活动之间的区别,同时也为装备运用工程专业理论与学科体系之间的区别奠定了基础。
装备运用工程的概念。通俗地讲,技术运用的重点是研究“怎么做(经验总结)”;而“装备运用工程”的重点则在于从“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角度说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是合理的”,甚至能够帮助乘员发现更为合理的操作实践。从这个角度而言,运用工程理论既不能等同于装备构造知识,同时与常见装备的运用实践甚至经验总结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以目前装备运用工程中比较成熟的机动性运用理论为例,装备构造的理论内容为传动部分各部件的结构、连接关系和工作过程,装备运用实践则重点叙述乘员的操作(驾驶动作要领)。而机动性运用理论则是通过各种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重点分析乘员操作是如何转化和影响装备机动性能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乘员操作技能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装备运用工程相关概念层次模型。人们普遍认为,技术状况变化理论是运用工程的核心内容。以装备各种性能仿真模型为基础构建的多种技术状况变化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对乘员的操作行为进行解释和改进;而且可以反映不同的使用保障条件和环境条件对装备性能发挥的影响。以此观点出发构建一个与装备运用工程相关的各种概念层次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图中,装备运用工程的理论核心是技术状况模型;但该模型的输入则是乘员的运用(操作)实践;同时,使用保障条件和环境条件都可以作为技术状况模型的输入或者约束条件;技术状况模型的最终输出是装备效能。基于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各种装备技术状况模型,不仅能够解释由于乘员操作差异而造成的各种装备性能输出差异现象,而且能够还能够根据各种输入条件(环境、车辆技术状况)的变化为乘员的不同操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上图中,如果去掉核心的装备技术状况模型,处在中间层次的“乘员运用实践”“使用保障条件”“环境条件”对“装备效能”的影响可以构成技术使用的主要研究内容,用于总结和归纳我军装备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经验以及必要的运用知识。处在该模型最外层次的是“装备保障”、“装备管理”“战术运用”等更大范围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知识体系。上述所有这些概念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广义的“装备运用工程”学科体系,整个学科体系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保持、恢复甚至于提高装备效能。
二、结语
本文结合《装备运用工程》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授课体会,从活动主体、工程理论和学科体系等多个角度对当前与装备运用工程有关的概念进行了简单区分,相关成果不仅对《装备运用工程》课程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推动该理论能够沿着“专业工程”的方向深入发展,有利于保持我院在装备运用工程专业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孔繁柯.军用车辆运用工程[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2]张雨.装甲装备运用工程[J].装甲兵工程学院,2007.
【作者简介】师文涛: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试用与培训大队。 刘义乐: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试用与培训大队。
【关键词】装备保障;装备运用;专业工程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171-1.5
纵观当前国内关于“装备运用工程”的概念描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装备运用活动与其他装备保障活动或者装备管理活动分不清;装备运用实践与装备运用工程专业理论分不清;运用工程专业理论与“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的学科体系分不清。本文将根据装甲装备运用工程教材编写和授课中的一些体会,对装备运用工程的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剖析,以推动该理论能够沿着“专业工程”的方向深入发展。
一、装备运用活动和运用工程
装备运用工程中相关概念的混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运用活动”的范围界定不清造成的。所以首先探讨哪些是“装备运用活动”。
目前所收集到的专业文献中都没有对“运用”概念进行明确解释。这里引用新华字典中的定义:运用是根据事物的特性(性能)加以利用,而对“利用”的解释是: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装备运用活动,实际上对装备性能加以利用,从而充分发挥装备效能的一些活动。
装备性能。“运用”的字典解释中,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事物特性”,这里可以理解为“装备性能”。在“装备性能”的基础上谈“运用”,需要进一步明确“装备性能”的范围,按照目前美军对装备性能的认识,装备性能可以区分为装备作战性能和保障性能。但是,我们更倾向于把发挥装备作战性能的相关活动称为运用;而把与保障性能有关的活动称为保障。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装备运用”同“装备保障”区别开来,有利于这两类活动都分别向着专业工程的方向发展。
装备运用活动的主体。不仅仅靠装备性能的定义能够把“运用”、“保障”和“管理”分开,依赖这些活动的主体同样能够对这些活动进行区分。无论是装备运用、装备保障还是装备管理,都需要明确特定的主体。即由谁来从事这些活动。从活动主体上,可以看出:装备运用活动的主体是乘员,而乘员的主要任务是发挥装备的作战性能。
装备技术运用与战术运用。谈到装备运用,就不能回避“技术运用”和“战术运用”两个概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非常著名的坦克运用名将,如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但是,这些名将所从事的坦克“运用”和我们所说的装甲装备“运用”仍旧在概念上存在差异:古德里安所擅长的是坦克兵种的“战术运用”,是一种作战指挥活动,而在装备运用工程理论中,我们更强调的是乘员的技术运用。两者无论在活动主体、活动表现形式上都有明显的区别。例如技术运用主要考虑装备操作技能的发挥,乘员是运用的主体。而战术运用的主体则是连、营、团一级的指挥员。重点考虑装备集群的效能发挥。但是,技术运用是战术运用的基础和保证,战术运用应该建立在乘员对装备技术运用熟练的前提下。两个概念同样在更高层次上存在联系,但不宜在基础概念方面进行混淆。
装备运用活动内容。在明确了装备运用是以乘员为主体的技术活动后,可以很容易确定出装备运用活动的主要内容。《装甲兵技术条例》对乘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会操作使用、会检查、会维护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显然,与这些要求相对应的活动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装备运用活动。另外,在常见的维护保养教材中,维护保养的主要工作内容又定为:清洁、润滑、检查、调整、排除故障。所以,如果采用更为严谨的说法,乘员所从事的装备运用活动实质上只有两类活动:使用和保养。尽管从工程理论角度,每一项保养活动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不一样。
通过上述概念辨析,较为清楚地界定了运用与维修、保障、管理等专业活动之间的区别,同时也为装备运用工程专业理论与学科体系之间的区别奠定了基础。
装备运用工程的概念。通俗地讲,技术运用的重点是研究“怎么做(经验总结)”;而“装备运用工程”的重点则在于从“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角度说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是合理的”,甚至能够帮助乘员发现更为合理的操作实践。从这个角度而言,运用工程理论既不能等同于装备构造知识,同时与常见装备的运用实践甚至经验总结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以目前装备运用工程中比较成熟的机动性运用理论为例,装备构造的理论内容为传动部分各部件的结构、连接关系和工作过程,装备运用实践则重点叙述乘员的操作(驾驶动作要领)。而机动性运用理论则是通过各种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重点分析乘员操作是如何转化和影响装备机动性能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乘员操作技能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装备运用工程相关概念层次模型。人们普遍认为,技术状况变化理论是运用工程的核心内容。以装备各种性能仿真模型为基础构建的多种技术状况变化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对乘员的操作行为进行解释和改进;而且可以反映不同的使用保障条件和环境条件对装备性能发挥的影响。以此观点出发构建一个与装备运用工程相关的各种概念层次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图中,装备运用工程的理论核心是技术状况模型;但该模型的输入则是乘员的运用(操作)实践;同时,使用保障条件和环境条件都可以作为技术状况模型的输入或者约束条件;技术状况模型的最终输出是装备效能。基于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各种装备技术状况模型,不仅能够解释由于乘员操作差异而造成的各种装备性能输出差异现象,而且能够还能够根据各种输入条件(环境、车辆技术状况)的变化为乘员的不同操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上图中,如果去掉核心的装备技术状况模型,处在中间层次的“乘员运用实践”“使用保障条件”“环境条件”对“装备效能”的影响可以构成技术使用的主要研究内容,用于总结和归纳我军装备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经验以及必要的运用知识。处在该模型最外层次的是“装备保障”、“装备管理”“战术运用”等更大范围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知识体系。上述所有这些概念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广义的“装备运用工程”学科体系,整个学科体系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保持、恢复甚至于提高装备效能。
二、结语
本文结合《装备运用工程》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授课体会,从活动主体、工程理论和学科体系等多个角度对当前与装备运用工程有关的概念进行了简单区分,相关成果不仅对《装备运用工程》课程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推动该理论能够沿着“专业工程”的方向深入发展,有利于保持我院在装备运用工程专业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孔繁柯.军用车辆运用工程[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2]张雨.装甲装备运用工程[J].装甲兵工程学院,2007.
【作者简介】师文涛: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试用与培训大队。 刘义乐: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试用与培训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