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曾一度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总的说来,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实效性不强。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薄弱中学的办学条件依旧差、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没有跟上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在中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瓶颈。
那怎样做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落实到位呢?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些问题说说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教师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否则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发现问题,而应试教育是解决问题。而考试不考发现问题。问题发现越多,教师答不上来,教学就进行不下去,考试没法考。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知识贫乏、心胸狭窄的教师,能够培养出思想道德高尚、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心理健全的学生来。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了要求,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让教师教育的终身化,造就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师,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改革现行的中、高考制度
在现行的中考制度下,中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本来初中阶段是培养和塑造人创造能力时段。但在过去的考试模式下,也就是通过一次考试决定去好学校还是去次等的学校,而考试发挥不好不是补习一年就是交高额的“择校费”,这样不仅加重家庭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既使开明点的学校有心实行素质教育,但恐怕也难以切实地实行。
这种制度在这几年遭到社会各界人员,学生家长的抨击,纷纷要求改革。在这种形势下,山东、云南、江苏、陕西等地陆续推出的中考改革方案,意在通过多元的综合评价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但在“分数为王”的高考指挥棒下,中考“一考定终身”的“坚冰”难以打破,改革的种种努力被质疑为“隔靴搔痒”。中考改革的探索应该鼓励,但在我国现行的“唯学历”“唯名校”“唯分数”的用人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下,中考制度很难超前于高考制度进行实质性变革,教育改革在“局部改良”之外更需要“整体推进”。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更好的考核制度来使学生真正接受素质教育?
(一)要对现行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教育部中考改革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考改革的原则和思路。教育部明确规定: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适当减少考试科目,探索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考试、考查方式应鼓励采用纸笔测验、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成果展示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形式。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增加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和评估,并根据考查方式多样的特点,逐步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规范及制度。同时要逐步建立命题专业队伍,不断提高命题水平。这些规定在一定意义上符合了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了让孩子读好学校,家长煞费苦心。但我们并不敢责怪家长爱折腾。望子成龙心切,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家门口的学校就不错,或者他们有门路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他们也不必动脑筋择校。
因此,改变中考模式的同时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们看到,近几年,教育资源经过整合,名义的重点学校被取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方面的差异。尽管师资流动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但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了自身利益,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甚至到处挖掘优质师资。这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障碍。由于校际差异,优质师资非但不愿向薄弱学校倾斜,还有向名校集中的趋势。
三、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
素质教育评价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动力。尽管我国素质教育评价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已经显示了其特有的力量。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教育评价与素质教育评价的深入贯彻实施尚存在诸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评价观念狭隘
狭隘的教育评价观念严重束缚着素质教育评价的改革实施。现行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应试性教育评价,仍以应试的观念、考试的方式、分数和升学率为尺度去评价学校教育。由于价值观的错位,因而产生错误的评价逻辑:高分数——好学生——好教师——好学校——好教育。
评价教育,就是将教师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升学率或考试分数评价;评价学校,就是将办学水平评价等同于教学水平评价、等同于学生升学率或统考分数评价;评价学生,就是将学生素质评价等同于学习成绩评价、等同于课程考试分数评价。这样的教育评价显然是片面的、静止的。
所以,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只注重对学生已有能力水平和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判断和测试,是在学程的终点裁判胜负、优劣,而忽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评价,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是僵硬的、缺乏活力的。
(二)评价过程不透明
封闭的评价操作模式使素质教育评价出现畸形发展。现行的教育评价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在一个由政府掌握的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政府的工作检查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组织系统上,评价基本上是由政府组织进行,其他社会力量极少介入评价;在评价信息收集渠道方面,只局限于学校内部,十分单一;在评价结果处理方面,由评价的组织者掌握处理,直接向政府汇报,不为社会所知晓。现行教育评价模式的封闭性给素质教育评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明显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评价队伍落后
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制定评价方案、设计指标体系、实施评价、处理评价结果等一系列工作,无不要求评价者既要有良好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技术基础,又要有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是教育评价得以科学、有效进行的基本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尚无相对稳定的专业评价队伍和评价机构,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还非常缺乏教育评价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除了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教育评价与测量方面的课程外,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以非专业评价专业,很不合理。所以,在当今教师队伍中缺乏有较好的教育评价理论修养、熟悉教育评价与测量技术的人才,更谈不上普及了。没有一支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精通教育评价的人才队伍,是不可能很好地发展素质教育评价的。
(四)腐败现象的影响
教育评价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腐蚀着素质教育评价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评价过程是一种建立在评价双方互相信任基础上的双向交流过程,整体和谐的气氛必须贯穿于全过程。教育评价成功与否,取决于评价双方在评价过程中的坦诚和参与的程度。但由于评价观念的错位、评价队伍素质不高、评价模式封闭以及评价操作欠当等原因,出现下级为迎合上级的评价就请客送礼,弄虚作假等一些不良现象。这些严重损坏了教育评价的形象。
正是由于教育评价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致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育评价产生误解和厌恶。他们把教育评价当作自上而下的外部强加的行政任务,自身内部缺乏评价需要,也就失去积极参与评价的动机。所以,当前评价中的不良现象严重阻碍着教育评价的健康、深入发展。
克服当前教育评价中的种种弊端,使之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从选拔转向发展,从一元走向多元,从产出转向效率和过程,评价模式从封闭、单向转向开放、双向,评价方法从单纯量化走向量化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但是,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得以实现,才能保证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基于对素质教育评价的认识和对现行教育评价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真正发挥教育评价对素质教育的“助推器”的作用,必须建立一种由政府、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教育评价机制。
综上可以得出,要切实地落实素质教育必须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即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观,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多元化的质量观,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观,以及动态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提升教育者的各方面素质,改革过时政策、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落实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多方面的工作,只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英明.中学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0.
[2]康昭标.素质教育内涵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06).
[3]孟宪显,侯玲.改革高考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湖北招生考试,2003.
[4]杨盛清,伍贤光.浅谈中学素质教育评价[J].广西教育,2004.
[5]白巍.实施中学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呼兰师专学报,2001(02).
[6]南莉萍.谈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则[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7]刘淑芳.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工作上新台阶[J].北京教育,2010.
(责任编辑 袁妮)
但总的说来,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实效性不强。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薄弱中学的办学条件依旧差、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没有跟上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在中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瓶颈。
那怎样做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落实到位呢?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些问题说说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教师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否则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发现问题,而应试教育是解决问题。而考试不考发现问题。问题发现越多,教师答不上来,教学就进行不下去,考试没法考。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知识贫乏、心胸狭窄的教师,能够培养出思想道德高尚、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心理健全的学生来。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了要求,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让教师教育的终身化,造就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师,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改革现行的中、高考制度
在现行的中考制度下,中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本来初中阶段是培养和塑造人创造能力时段。但在过去的考试模式下,也就是通过一次考试决定去好学校还是去次等的学校,而考试发挥不好不是补习一年就是交高额的“择校费”,这样不仅加重家庭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既使开明点的学校有心实行素质教育,但恐怕也难以切实地实行。
这种制度在这几年遭到社会各界人员,学生家长的抨击,纷纷要求改革。在这种形势下,山东、云南、江苏、陕西等地陆续推出的中考改革方案,意在通过多元的综合评价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但在“分数为王”的高考指挥棒下,中考“一考定终身”的“坚冰”难以打破,改革的种种努力被质疑为“隔靴搔痒”。中考改革的探索应该鼓励,但在我国现行的“唯学历”“唯名校”“唯分数”的用人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下,中考制度很难超前于高考制度进行实质性变革,教育改革在“局部改良”之外更需要“整体推进”。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更好的考核制度来使学生真正接受素质教育?
(一)要对现行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教育部中考改革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考改革的原则和思路。教育部明确规定: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适当减少考试科目,探索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考试、考查方式应鼓励采用纸笔测验、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成果展示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形式。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增加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和评估,并根据考查方式多样的特点,逐步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规范及制度。同时要逐步建立命题专业队伍,不断提高命题水平。这些规定在一定意义上符合了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了让孩子读好学校,家长煞费苦心。但我们并不敢责怪家长爱折腾。望子成龙心切,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家门口的学校就不错,或者他们有门路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他们也不必动脑筋择校。
因此,改变中考模式的同时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们看到,近几年,教育资源经过整合,名义的重点学校被取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方面的差异。尽管师资流动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但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了自身利益,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甚至到处挖掘优质师资。这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障碍。由于校际差异,优质师资非但不愿向薄弱学校倾斜,还有向名校集中的趋势。
三、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
素质教育评价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动力。尽管我国素质教育评价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已经显示了其特有的力量。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教育评价与素质教育评价的深入贯彻实施尚存在诸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评价观念狭隘
狭隘的教育评价观念严重束缚着素质教育评价的改革实施。现行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应试性教育评价,仍以应试的观念、考试的方式、分数和升学率为尺度去评价学校教育。由于价值观的错位,因而产生错误的评价逻辑:高分数——好学生——好教师——好学校——好教育。
评价教育,就是将教师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升学率或考试分数评价;评价学校,就是将办学水平评价等同于教学水平评价、等同于学生升学率或统考分数评价;评价学生,就是将学生素质评价等同于学习成绩评价、等同于课程考试分数评价。这样的教育评价显然是片面的、静止的。
所以,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只注重对学生已有能力水平和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判断和测试,是在学程的终点裁判胜负、优劣,而忽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评价,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是僵硬的、缺乏活力的。
(二)评价过程不透明
封闭的评价操作模式使素质教育评价出现畸形发展。现行的教育评价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在一个由政府掌握的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政府的工作检查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组织系统上,评价基本上是由政府组织进行,其他社会力量极少介入评价;在评价信息收集渠道方面,只局限于学校内部,十分单一;在评价结果处理方面,由评价的组织者掌握处理,直接向政府汇报,不为社会所知晓。现行教育评价模式的封闭性给素质教育评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明显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评价队伍落后
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制定评价方案、设计指标体系、实施评价、处理评价结果等一系列工作,无不要求评价者既要有良好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技术基础,又要有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是教育评价得以科学、有效进行的基本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尚无相对稳定的专业评价队伍和评价机构,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还非常缺乏教育评价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除了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教育评价与测量方面的课程外,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以非专业评价专业,很不合理。所以,在当今教师队伍中缺乏有较好的教育评价理论修养、熟悉教育评价与测量技术的人才,更谈不上普及了。没有一支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精通教育评价的人才队伍,是不可能很好地发展素质教育评价的。
(四)腐败现象的影响
教育评价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腐蚀着素质教育评价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评价过程是一种建立在评价双方互相信任基础上的双向交流过程,整体和谐的气氛必须贯穿于全过程。教育评价成功与否,取决于评价双方在评价过程中的坦诚和参与的程度。但由于评价观念的错位、评价队伍素质不高、评价模式封闭以及评价操作欠当等原因,出现下级为迎合上级的评价就请客送礼,弄虚作假等一些不良现象。这些严重损坏了教育评价的形象。
正是由于教育评价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致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育评价产生误解和厌恶。他们把教育评价当作自上而下的外部强加的行政任务,自身内部缺乏评价需要,也就失去积极参与评价的动机。所以,当前评价中的不良现象严重阻碍着教育评价的健康、深入发展。
克服当前教育评价中的种种弊端,使之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从选拔转向发展,从一元走向多元,从产出转向效率和过程,评价模式从封闭、单向转向开放、双向,评价方法从单纯量化走向量化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但是,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得以实现,才能保证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基于对素质教育评价的认识和对现行教育评价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真正发挥教育评价对素质教育的“助推器”的作用,必须建立一种由政府、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教育评价机制。
综上可以得出,要切实地落实素质教育必须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即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观,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多元化的质量观,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观,以及动态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提升教育者的各方面素质,改革过时政策、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落实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多方面的工作,只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英明.中学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0.
[2]康昭标.素质教育内涵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06).
[3]孟宪显,侯玲.改革高考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湖北招生考试,2003.
[4]杨盛清,伍贤光.浅谈中学素质教育评价[J].广西教育,2004.
[5]白巍.实施中学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呼兰师专学报,2001(02).
[6]南莉萍.谈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则[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7]刘淑芳.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工作上新台阶[J].北京教育,2010.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