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还是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方式有关。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当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时,首先不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而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这就无形中让教师要依赖于参考书,依赖于网络资料,定势的影响让教师自己的东西缺失了,这样再去引导学生对文本解读,也就有局限性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新课改提倡阅读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体会和感悟,但教师始终是学生的主导,是课堂的组织者,如果教师没有正确解读文本,那么又何谈引导,何谈组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就成了核心问题,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就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教师解读文本现状及原因分析
文本解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教师站在专家或学者的角度来分析、解读文本。但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因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一)标准化、模式化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下,分数就是老师和学生的“根”,于是,一些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忽略了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一核心,而是通过对近年来的中考阅读考试的题型和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一个套路,再在教学中用这一套路去影响学生。一谈《孔乙己》就是揭示封建制度的毒害,一说《红楼梦》就是宝黛爱情故事,凡此种种,教师自身就陷入到了既定的模式中,无法走出考试的圈套。再说《藤野先生》就定位为对藤野的描写,而忽视了这是从《朝花夕拾》中选出的文章,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真正内涵。
(二)肤浅化、片面化
虽然目前中学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知识层次上都向“本科”靠拢,但受工资、课时和绩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容易受教参和网络资源的影响,甚至一些教师迷信教参等参考资料,照本宣科,从而导致对文本的解读过于肤浅和片面。以《论语八则》为例,在苏教版教材中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放在一起连成了一则,到现在为止,估计还有许多教师不知其中原因,只知这一则是讲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其实,这三句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话其实是想表明孔子当时的境遇和心情,也正是因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才让他成为了我国教育的先驱,编辑将《学而》这三句话连在一起是另有深意的。
除此之外还因教师写作水平的欠缺而导致对文本内涵理解的狭窄化,如《背影》,教师更多的是从人物形象描写来分析文章,而忽视了文中父爱之所以感人心的原因是家境“惨淡”却对孩子百般呵护,买橘子时“艰难而愉快”。在文中,“我”努力试着与父亲沟通(忘却我的不好),且是在“大去之期不远”的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有了这一层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
二、教师解读文本的策略
教师解读文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体验作品。因此,教师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跳出教师身份的束缚
这就要求教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解读文本。通常而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先看一遍文本,然后对照着参考书或其他资料来进行备课。结果,教师因受这些“资源”的影响,进而忽视了自己的东西。
跳出教师身份的束缚,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文本,积极地、主动地去朗读文本,通过思考、联想、填补和反思等方法来对文本进行解读,以自己的知识基础,人生经历作为理解和体验文本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如果教师尚无理解和体验,那怎能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
(二)注重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核心价值取向。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是文本解读的最低要求,也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最低要求。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容易出现“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状况。以《散文家谈散文》(关于散文《白鹭》晓雪)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核心应该在“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但如果教学后去问学生:白鹭为什么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估计没有几个学生能回答,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根据教参来引导学生去认识郭沫若的散文风格,(试想,郭沫若的散文风格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要理解《白鹭》重点应该在“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这才是一种美,才是真正使白鹭成为“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原因。抓住了这一点,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让学生从文本到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
(三)要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要站在学生角度去看待文本,这不仅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心理来体会文本,还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来理解文本。以《社戏》教学为例,文章通过“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写了“我”在看戏途中、看戏过程中的愉快心情。尤其是最后一段,婉转地表达了“我”对社戏的怀念。那么,学生是否能理解“我”为什么怀念社戏,这和“我”的思想历程是否存在关系,教师是否需要根据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朝花夕拾》来解释,这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学情来考虑。
教师解读文本可以有多种参考资料来作为辅助,这是好事,但是这些参考资料也会影响教师对文本的内涵解读。学生则不然,受知识水平、经验和资源的限制,学生更多时候是在对纯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去理解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能正确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从而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理解和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责任编辑:刘婷婷)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新课改提倡阅读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体会和感悟,但教师始终是学生的主导,是课堂的组织者,如果教师没有正确解读文本,那么又何谈引导,何谈组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就成了核心问题,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就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教师解读文本现状及原因分析
文本解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教师站在专家或学者的角度来分析、解读文本。但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因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一)标准化、模式化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下,分数就是老师和学生的“根”,于是,一些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忽略了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一核心,而是通过对近年来的中考阅读考试的题型和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一个套路,再在教学中用这一套路去影响学生。一谈《孔乙己》就是揭示封建制度的毒害,一说《红楼梦》就是宝黛爱情故事,凡此种种,教师自身就陷入到了既定的模式中,无法走出考试的圈套。再说《藤野先生》就定位为对藤野的描写,而忽视了这是从《朝花夕拾》中选出的文章,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真正内涵。
(二)肤浅化、片面化
虽然目前中学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知识层次上都向“本科”靠拢,但受工资、课时和绩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容易受教参和网络资源的影响,甚至一些教师迷信教参等参考资料,照本宣科,从而导致对文本的解读过于肤浅和片面。以《论语八则》为例,在苏教版教材中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放在一起连成了一则,到现在为止,估计还有许多教师不知其中原因,只知这一则是讲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其实,这三句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话其实是想表明孔子当时的境遇和心情,也正是因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才让他成为了我国教育的先驱,编辑将《学而》这三句话连在一起是另有深意的。
除此之外还因教师写作水平的欠缺而导致对文本内涵理解的狭窄化,如《背影》,教师更多的是从人物形象描写来分析文章,而忽视了文中父爱之所以感人心的原因是家境“惨淡”却对孩子百般呵护,买橘子时“艰难而愉快”。在文中,“我”努力试着与父亲沟通(忘却我的不好),且是在“大去之期不远”的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有了这一层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
二、教师解读文本的策略
教师解读文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体验作品。因此,教师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跳出教师身份的束缚
这就要求教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解读文本。通常而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先看一遍文本,然后对照着参考书或其他资料来进行备课。结果,教师因受这些“资源”的影响,进而忽视了自己的东西。
跳出教师身份的束缚,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文本,积极地、主动地去朗读文本,通过思考、联想、填补和反思等方法来对文本进行解读,以自己的知识基础,人生经历作为理解和体验文本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如果教师尚无理解和体验,那怎能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
(二)注重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核心价值取向。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是文本解读的最低要求,也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最低要求。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容易出现“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状况。以《散文家谈散文》(关于散文《白鹭》晓雪)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核心应该在“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但如果教学后去问学生:白鹭为什么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估计没有几个学生能回答,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根据教参来引导学生去认识郭沫若的散文风格,(试想,郭沫若的散文风格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要理解《白鹭》重点应该在“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这才是一种美,才是真正使白鹭成为“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原因。抓住了这一点,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让学生从文本到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
(三)要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要站在学生角度去看待文本,这不仅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心理来体会文本,还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来理解文本。以《社戏》教学为例,文章通过“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写了“我”在看戏途中、看戏过程中的愉快心情。尤其是最后一段,婉转地表达了“我”对社戏的怀念。那么,学生是否能理解“我”为什么怀念社戏,这和“我”的思想历程是否存在关系,教师是否需要根据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朝花夕拾》来解释,这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学情来考虑。
教师解读文本可以有多种参考资料来作为辅助,这是好事,但是这些参考资料也会影响教师对文本的内涵解读。学生则不然,受知识水平、经验和资源的限制,学生更多时候是在对纯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去理解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能正确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从而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理解和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责任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