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场·鲜为人知的战斗
战争,是人类矛盾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人类传承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延续不断的战争史。读者朋友们应该已经熟知一些战争史上的决定性战役,比如马拉松战役、坎尼会战、滑铁卢战役、葛底斯堡战役、凡尔登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诺曼底登陆等等。然而,这些著名战役只是战争史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大大小小并不那么为人所知的战事,犹如点点繁星般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
自本期开始,本刊特别推出“战场·鲜为人知的战斗”系列文章,带您穿行于世界历史的各个时期,回到那些虽没那么耀眼,却和决定性战役一样充满战争艺术的战事中去。
1916年5月,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的战争已经进行了12个月。在此期间,战事的焦点始终都在意大利国境东北面的伊松佐河地区,双方再次进行了多次龙争虎斗。相较之下,位于伊松佐河以西的特伦蒂诺及附近的阿尔卑斯山地则相对平静,奥匈帝国占据着这里的大片领土,它像一把匕首直插意大利北部,指向富饶的波河盆地。不过由于阿尔卑斯山的大小群峰阻碍着大兵团行动,当地只发生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术冲突。
时至1916年,特伦蒂诺地区的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紧张的味道。这片布满嶙峋怪石的山地,有可能成为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之间下一场大战的战场吗?
赫岑多夫的大计划
自从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人背信弃义(意大利原为同盟国的一员,这时选择加入协约国作战),对奥匈帝国宣战以来,奥匈军队就不得不在原有的俄国和塞尔维亚战线之外面对第三条战线的压力。在伊松佐河地区的连场交战难分胜负,更让奥匈军方倍感压力。对于多线作战的奥匈帝国来说,必须尽快解决掉意大利问题才能集中全力去应对主要敌人——俄国。为了快速达到目的,奥匈军队的“大脑”——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将“长剑”指向了特伦蒂诺。他决定集中重兵突击特伦蒂诺山地,在扫荡约80千米宽的当面意军防线后一举冲入威尼斯平原。接下来,奥匈军队将顺势进占维琴察等地,继而从侧后切断在伊松佐河战场的意军主力,将其消灭而彻底“搞定”意大利战局。
就奥匈军队在开战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反应迟缓、组织复杂、效率低下等特质而言,这样宏大的进攻计划确实令人大吃一惊。在很大程度上,这份计划的出台恰当地表明了其制定者赫岑多夫素来对对手意大利持有的那种态度——极度轻蔑的仇视。
奥匈大军势在必得
奥匈帝国要想达成上述宏大的战役意图,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出其不意的迅速攻击,二是摧枯拉朽的优势兵力。
奥匈帝国已经全面动员,可国内可用的预备兵力少得可怜,为了进攻意大利,就必须从俄国前线抽调重兵,但赫岑多夫得祈求上苍保佑,让俄军别在这段时间里发起大规模行动。不过,如果德军能够派出部分兵力参战,那就不必过分削弱东线。于是赫岑多夫向他的盟友—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提出了请求,希望调派9个德国步兵师赴特伦蒂诺参战。
然而,法尔肯海因冷冰冰地拒绝了。首先,他在研究了赫岑多夫的作战方案后认为,这样的作战计划过于投机,失败的风险很大,而且就算按赫岑多夫计划的那样投入18个师(包括德国师在内),力量仍显不足,法尔肯海因估计该计划至少需要25个师。其次,当时德军需要集中力量在法国战场上的凡尔登,不可能向其他地区抽兵。第三,当时意大利还没有向德国宣战,两个国家理论上还不是敌人。
虽然法尔肯海因的拒绝令赫岑多夫感到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反而像受了刺激一般的开始全力推动它。他从东线抽调了13个主力师,和特伦蒂诺原有的部队合编为两个集团军,分别是由丹克尔将军指挥的第11集团军和由凯斯哈萨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这两个大兵团将采取一前一后的部署,为这场攻击注入持续的推动力。进攻兵力共计15.7万人,火炮数量为1977门,其中有多达476门大口径炮,令人生畏的420毫米重炮也在其中。此外,多名皇亲贵胄的加入突显出这场攻势的重要性,在战场上出任总指挥的是欧根大公,即将成为奥匈帝国皇帝的卡尔大公也从维也纳赶来亲自指挥一个军。
大兵团在山地的行动对后勤保障提出了近乎严酷的要求,赫岑多夫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这一点。据说,投入运输和后勤保障的人数同作战兵员不相上下,即便如此,还是有多支部队被明确告知:开战后的头几天里,他们惟一能吃的食物就是自己携带的罐头。此外,在山地条件下,各部队之间的通讯和协同将会非常困难,基本上有赖于各位主官的临机判断,不过赫岑多夫预计意军的士气和作战意志都很低,不会给奥匈军队造成太大的麻烦。而一旦越过阿尔卑斯山地,通讯和物资供应就能恢复正常。
在总参谋长的乐观情绪下,攻击部队中弥漫着轻松的气氛。甚至有一批导游也加入到前锋部队中,为的是在攻入意大利大城市后,为军官们指点当地最好的饭店!
“引人入胜”的开局
战前,奥匈军方普遍认为在特伦蒂诺的进攻会打意大利人一个措手不及,但实际上,那里的意军已经在做着相关准备,军队高层也预计到奥匈军队会从特伦蒂诺进攻,只不过敌人进攻的规模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意军的总参谋长卡多尔纳伯爵是一位战略眼光显著优于战术素养的老将,一开始,他和其他协约国将领一样,相信奥匈军队不会从俄军眼皮底下抽调部队来攻打特伦蒂诺,因此他考虑的重点是谋划一场新的伊松佐河攻势。为此,他告诉在特伦蒂诺地区的第1集团军司令布鲁萨蒂,让他保持“正常的防御态势”。
到了1916年春天,奥匈军队即将进攻的小道消息不断流传,这让卡多尔纳开始重新审视局势。他于4月视察特伦蒂诺防区,对相关部署极不满意,下令增设山地据点加强一线防御,同时解了第1集团军司令布鲁萨蒂的职,代之以更加沉稳的佩科里·吉拉尔迪将军。此外,卡多尔纳开始向这里增调部队,到4月底特伦蒂诺的意军已经达到118个步兵营外加40个预备营的规模,火炮数量为623门。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坊间传言意军难享假期、工资微薄,不过士兵们的士气倒是相当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