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导致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大量存在,而且在目前条件下,这些因素无法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为此,预防心理疾病关键。是增强中学生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增进自我了解
就个体而言,对自己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不但能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有可能获得成功。人们一般认为,“了解自己”是不成问题的,事实上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血压等。用医疗器械设备测量一下便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但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优缺点等,就不那么简单了。了解自己通常有以下几种。
利用学习、工作的成果来了解自己。利用自己学习、工作的成果来了解自己。这样建立起来的自我印象常常比较正确。虽然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各不相同,但个体都可根据活动成果来了解自己是擅长文学还是工艺,或是计划组织等,从中可观察到自己智慧和能力的全貌。这将有助于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
积极参加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促进对自己的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愈丰富,接触的方面愈广泛,凡是与自己的经验不相符时,就会采取拒绝接受的态度,这是普遍的心理现象。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社会生活范围,多接触一些人和事物,就能获得一些经验,从而了解自己某一方面的品质,有助于防止这一倾向的危害。
通过同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少年学生在认识别人的能力和品质的过程中,不断的把别人同自己进行比较和对照,从而逐渐的认识自己。学生常常将自己的考试分数同别人的分数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一位学生得了80分,而全班大多数学生只有60分,就会觉得自己学习不错;如果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在95分以上。他就会觉得自己学习太差了。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受奖励或惩罚的次数等也都可成为比较的参考标准。书籍、电影、电视和广播懂得理想人物形象也往往是少年们比较的对象,通过比较来发现自己的差距,激励自己去努力奋斗。
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少年可以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获得有关自己的客观资料。例如,一个学生为教师所重视,为同学、朋友所尊重、喜欢,大家愿意同他来往,愿意同他一道学习和工作。这说明他具备了某些使人喜欢的品质。若是他被大家推举担任某些工作,则说明他已具备某些能力。反之,一个人不为周围人所重视或喜欢,大家对他持厌恶的态度,不喜欢同他一道学习和活动,他就会感到不安。如果我们能和较多的人来往,看看多数人对自己的反映,就有助于了解自己,就如我们时常去照照镜子以了解自己的形态一样。
二、确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了解自己比较难,喜欢自己也难。有的人有自卑心理,自卑就是对自己某些方面不满意的心理状态。而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因而愤世嫉俗,甚至狂妄自大,也是不好的自我表现。一个人的容貌、生理缺陷、家庭背景、父母的职业、社会阶层等一般是不大会改变的。如果自己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必然产生焦虑与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现实。只有乐意接受现实,才会心安理得,避免心理冲突。
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就不愿意认识自己的真正面目。他往往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进行自我防御。一种方法是,不和别人交往。不同别人交往,这样不但看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而且也着不到别人的成功和高兴。在他看来,别人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会使自己感到渺小、无能,因此不同别人来往更安全。另一种方法是,在没有把握时,不愿参加竞赛,他没有勇气接受“失败”,要不然就干脆最佳的对手竞赛,因为在这种场合下即使失败也不会丢面子。还有一种方法是,将不满或自责的态度投射到别人和外界事物上去,就是把原来“我不喜欢自己”或“我讨厌自己”等心理转为“别人不喜欢我”或“别人讨厌我”。当然,我们不喜欢受人压制或责备,但这比自责要好多了,将“自责”之心投射于别人。变为“他人责备”,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就可以减轻了
认真对待得失。每个人在学习、工作中都会有得失,获得成功时感到满意,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烦恼。因此,应认真对待得失,一方面,要承认自己能力或品质上的短处,以及工作方法上的缺点;另一方面,要避免做概括性的挫折反应。社会生活中绝对完善的事物很少,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对自己的短处能改的要尽量改正;如果确实无法改正,如生理上的不足以及残疾等,要有勇气承认它,不必掩饰,伪装。
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目标具有动机作用,一个人以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为目标,就成为动员自己的力量,去达到目标。但是,目标订得过高,难以达到,会产生挫折感,不能带来成功的满足;而目标订得过低,虽然容易达到,但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即使成功了也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研究证明,从实际出发以选择中度日标为最佳。中度目标容易使人获得成功,感到满意。
一、增进自我了解
就个体而言,对自己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不但能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有可能获得成功。人们一般认为,“了解自己”是不成问题的,事实上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血压等。用医疗器械设备测量一下便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但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优缺点等,就不那么简单了。了解自己通常有以下几种。
利用学习、工作的成果来了解自己。利用自己学习、工作的成果来了解自己。这样建立起来的自我印象常常比较正确。虽然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各不相同,但个体都可根据活动成果来了解自己是擅长文学还是工艺,或是计划组织等,从中可观察到自己智慧和能力的全貌。这将有助于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
积极参加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促进对自己的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愈丰富,接触的方面愈广泛,凡是与自己的经验不相符时,就会采取拒绝接受的态度,这是普遍的心理现象。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社会生活范围,多接触一些人和事物,就能获得一些经验,从而了解自己某一方面的品质,有助于防止这一倾向的危害。
通过同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少年学生在认识别人的能力和品质的过程中,不断的把别人同自己进行比较和对照,从而逐渐的认识自己。学生常常将自己的考试分数同别人的分数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一位学生得了80分,而全班大多数学生只有60分,就会觉得自己学习不错;如果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在95分以上。他就会觉得自己学习太差了。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受奖励或惩罚的次数等也都可成为比较的参考标准。书籍、电影、电视和广播懂得理想人物形象也往往是少年们比较的对象,通过比较来发现自己的差距,激励自己去努力奋斗。
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少年可以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获得有关自己的客观资料。例如,一个学生为教师所重视,为同学、朋友所尊重、喜欢,大家愿意同他来往,愿意同他一道学习和工作。这说明他具备了某些使人喜欢的品质。若是他被大家推举担任某些工作,则说明他已具备某些能力。反之,一个人不为周围人所重视或喜欢,大家对他持厌恶的态度,不喜欢同他一道学习和活动,他就会感到不安。如果我们能和较多的人来往,看看多数人对自己的反映,就有助于了解自己,就如我们时常去照照镜子以了解自己的形态一样。
二、确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了解自己比较难,喜欢自己也难。有的人有自卑心理,自卑就是对自己某些方面不满意的心理状态。而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因而愤世嫉俗,甚至狂妄自大,也是不好的自我表现。一个人的容貌、生理缺陷、家庭背景、父母的职业、社会阶层等一般是不大会改变的。如果自己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必然产生焦虑与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现实。只有乐意接受现实,才会心安理得,避免心理冲突。
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就不愿意认识自己的真正面目。他往往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进行自我防御。一种方法是,不和别人交往。不同别人交往,这样不但看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而且也着不到别人的成功和高兴。在他看来,别人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会使自己感到渺小、无能,因此不同别人来往更安全。另一种方法是,在没有把握时,不愿参加竞赛,他没有勇气接受“失败”,要不然就干脆最佳的对手竞赛,因为在这种场合下即使失败也不会丢面子。还有一种方法是,将不满或自责的态度投射到别人和外界事物上去,就是把原来“我不喜欢自己”或“我讨厌自己”等心理转为“别人不喜欢我”或“别人讨厌我”。当然,我们不喜欢受人压制或责备,但这比自责要好多了,将“自责”之心投射于别人。变为“他人责备”,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就可以减轻了
认真对待得失。每个人在学习、工作中都会有得失,获得成功时感到满意,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烦恼。因此,应认真对待得失,一方面,要承认自己能力或品质上的短处,以及工作方法上的缺点;另一方面,要避免做概括性的挫折反应。社会生活中绝对完善的事物很少,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对自己的短处能改的要尽量改正;如果确实无法改正,如生理上的不足以及残疾等,要有勇气承认它,不必掩饰,伪装。
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目标具有动机作用,一个人以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为目标,就成为动员自己的力量,去达到目标。但是,目标订得过高,难以达到,会产生挫折感,不能带来成功的满足;而目标订得过低,虽然容易达到,但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即使成功了也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研究证明,从实际出发以选择中度日标为最佳。中度目标容易使人获得成功,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