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给一国经济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蕴含着多方面的金融风险,我们一定要有备而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多的利率自主权的同时,也对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商业银行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风险
利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金融现象。它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活动中,因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蒙受资产负债净收益水平下降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贯穿于资产负债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具体来讲,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可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阶段性风险
1 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
我国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通常是利率水平的持续升高,这就蕴含着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随着利率的升高,偏好风险的借款人更多的成为银行的客户,产生逆向选择效应;而原本厌恶风险的借款人也倾向于改变自己的项目性质,使之具有更高的风险和收益水平,这就产生了“风险激励效应”。所以,利率提高会诱使资产的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加大。二是利率的升高会吸引外资的过度流入,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2 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力,而只有中央银行才有贷款价格制定权。但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有了贷与不贷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大权力。这时,如果金融机构的约束机制不健全,就可能不严格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现象,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3 信贷资金大量流入高见险行业使国民经济面临泡沫化
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管制将会大大放松,银行为了换取高额回报,可能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或通过参股、控股的形式将资金变相投入进去,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膨胀,这将不可避免地把国民经济推向泡沫化,并最终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恒久性风险
1 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日或重新定价时间差异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当市场利率变化时,这种资产、负债重新定价时间的差异会带来资产负债业务价格调整时间的不一致,从而带来金融机构利差收益的变化。虽然此类风险是金融机构借以盈利的基础,但不加计量和管理也会带来不可预期的收益变化。
根据我国目前的存贷款业务利息计算规则,定期存款利率固定,利息计算不受存款期内利率调整影响,存款到期后按存入日挂牌利率支付利息。而贷款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水平上由商业银行进行适当浮动并每年调整一次。银行对长期存款和贷款进行期限匹配后,在到期日前若遇利率下调,银行对存款支付的利息并不会减少,而贷款利率却要在基准利率调整的当年或下一年度开始相应下调,贷款利息收入将下降,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
2 收益曲线风险
一般而言,收益曲线是向上倾斜的。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长短期利率水平的差异可给银行带来期望利差的收入。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时,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最近几年,国有商迎银行纷纷将富余资金投向债券市场,导致债券收益率下降,面临比较明显的收益曲线风险。在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时,储贷协会可以贏得稳定的利差收入。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存款利率直线上升,储贷协会原有长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收益却不变,导致许多相关金融机构账面利润下降,甚至破产。
3 基本点风险
在同一时期内,当一般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时,如果两种不同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即基准利率变化水平不同时,会导致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调整幅度不同,银行面临损失,形成基本点风险。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基准利率的不同步变动就给商业银行带来基本点风险。相同期限的存贷款利率下调幅度不同,商业银行名义存贷利差就因存贷基准利率调整幅度的不同步变化而发生了变化,当利差超着减小的方向变化时,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4 内含选择权风险
内含选择权风险是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在银行的许多业务中,客户都享有潜在的选择权。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当利率趋于下降时,贷款客户会要求提前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贷款。所以,利率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往往会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
自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原本是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客户,当他们借降息的机会提出提前偿还长期贷款,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时,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客户就不得不同意这种安排,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的内含选择权风险。调查显示,近年来由于连续下调利率,客户提前还款的现象比比皆是,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商业银行正常的资产负债管理,利率市场化后,这类风险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风险
利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金融现象。它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活动中,因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蒙受资产负债净收益水平下降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贯穿于资产负债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具体来讲,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可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阶段性风险
1 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
我国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通常是利率水平的持续升高,这就蕴含着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随着利率的升高,偏好风险的借款人更多的成为银行的客户,产生逆向选择效应;而原本厌恶风险的借款人也倾向于改变自己的项目性质,使之具有更高的风险和收益水平,这就产生了“风险激励效应”。所以,利率提高会诱使资产的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加大。二是利率的升高会吸引外资的过度流入,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2 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力,而只有中央银行才有贷款价格制定权。但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有了贷与不贷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大权力。这时,如果金融机构的约束机制不健全,就可能不严格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现象,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3 信贷资金大量流入高见险行业使国民经济面临泡沫化
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管制将会大大放松,银行为了换取高额回报,可能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或通过参股、控股的形式将资金变相投入进去,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膨胀,这将不可避免地把国民经济推向泡沫化,并最终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恒久性风险
1 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日或重新定价时间差异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当市场利率变化时,这种资产、负债重新定价时间的差异会带来资产负债业务价格调整时间的不一致,从而带来金融机构利差收益的变化。虽然此类风险是金融机构借以盈利的基础,但不加计量和管理也会带来不可预期的收益变化。
根据我国目前的存贷款业务利息计算规则,定期存款利率固定,利息计算不受存款期内利率调整影响,存款到期后按存入日挂牌利率支付利息。而贷款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水平上由商业银行进行适当浮动并每年调整一次。银行对长期存款和贷款进行期限匹配后,在到期日前若遇利率下调,银行对存款支付的利息并不会减少,而贷款利率却要在基准利率调整的当年或下一年度开始相应下调,贷款利息收入将下降,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
2 收益曲线风险
一般而言,收益曲线是向上倾斜的。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长短期利率水平的差异可给银行带来期望利差的收入。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时,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最近几年,国有商迎银行纷纷将富余资金投向债券市场,导致债券收益率下降,面临比较明显的收益曲线风险。在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时,储贷协会可以贏得稳定的利差收入。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存款利率直线上升,储贷协会原有长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收益却不变,导致许多相关金融机构账面利润下降,甚至破产。
3 基本点风险
在同一时期内,当一般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时,如果两种不同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即基准利率变化水平不同时,会导致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调整幅度不同,银行面临损失,形成基本点风险。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基准利率的不同步变动就给商业银行带来基本点风险。相同期限的存贷款利率下调幅度不同,商业银行名义存贷利差就因存贷基准利率调整幅度的不同步变化而发生了变化,当利差超着减小的方向变化时,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4 内含选择权风险
内含选择权风险是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在银行的许多业务中,客户都享有潜在的选择权。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当利率趋于下降时,贷款客户会要求提前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贷款。所以,利率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往往会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
自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原本是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客户,当他们借降息的机会提出提前偿还长期贷款,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时,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客户就不得不同意这种安排,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的内含选择权风险。调查显示,近年来由于连续下调利率,客户提前还款的现象比比皆是,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商业银行正常的资产负债管理,利率市场化后,这类风险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