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耀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
[关健词]李益;边塞诗;现实主义;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81-02
李益 (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大历十才子”之一。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检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任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李益诗风豪放明快,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李益的诗,按题材分,有边塞诗、闺怨诗、咏怀诗、山水诗、酬赠诗几类,其中边塞诗的成就最高。从总体说,他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成就,是中晚唐其他诗人所不可企及的。这些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烁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李益的边塞诗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叙写边塞战争的实际,赞扬广大将士的精忠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反映广大战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击朝廷守边无策和腐败无能。当时,广大唐军将士在反击吐蕃入侵的自卫战争中英勇战斗,气势豪迈。“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暮过回乐烽》)。诗人以高昂的笔调抒写了他们的从军之乐。《度破讷沙二首》之二写他们战罢归来的情景:“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前三句写初秋大漠晨景,开阔而富有生气,从而衬托了唐军战罢归来的豪情,最后正面描写英雄形象,突出了唐军将士不畏艰苦、士气高昂的形象。《塞下曲》第二、三、四三首中,诗人揭示了他们乐观无畏的原因,是为了杀敌立功、保卫边疆,“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对于唐在对外战争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诗人也作了深刻揭露。他借用古事批评朝廷不重边防,不赏战功,对外软弱:“汉庭议事先黄老,麟阁何人定战功!”(《赴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沉痛指出一部分边防将士无心报国,士气低落:“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夜发军中》)尖锐揭露了唐军内部的矛盾:“仍闻旧兵老,尚在乌兰戍。笳箫汉思繁,旌旗边色故。寝兴倦弓甲,勤役伤风露。来远赏不行,锋交勋乃茂。未知朔方道,何年罢兵赋!”(《五城道中》)一方面,朝廷守边无策,赏罚不明,边将“生事邀功,窃取官赏”;另一方面,战士久戍边庭,辛勤服役,思归厌战。对比是强烈的,爱憎是分明的。在《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中,诗人感慨系之:“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诗人由边地的荒凉而想到边防的废弛,又由泉水的分流而忧虑年华逝去,报国壮志无成,情景交融,婉转流畅。全诗充满着一种壮士无功、美人迟暮之感。
由于战争连年,朝廷守边无策和边将腐败无能,广大唐军将士在久戍难归、经常失败和功业无成的情况下,战斗士气削弱,普遍厌战思归。他们听到蕃音蕃曲就要思乡念远:“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夜上西城听凉州二首》之二)“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从军北征》)诗人以同情的态度,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这种感情。其中以《夜上受降城闻笛》最为出色:“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色彩鲜明地描写了边地寥廓凄清、寂寞苦寒的景象,由景见情;再写由闻笛而引起的望乡之情,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第二类主要是抒写诗人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有的抒发了从军报国、收复失地、安边定远的豪情壮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截海收蒲类,跑泉饮鹈。”(《再赴渭北使府留别》)“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赴邠宁留别》)在《塞下曲》里,诗人更是豪气洋溢:“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以马援、班超和薛仁贵自况,壮怀激烈,用典贴切。当他想到失地仍未收回,心情沉痛:“心知旧国(陇西)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面对边庭现实,赞颂唐将张仁愿当年筑城守边的功绩:“单于每向沙场猎,南望阴山哭始回。”(《拂云堆》)他要求主将关怀战士的不幸:“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回军行》)集中地反映诗人感情的是《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诗人由眼前的磨剑石展开联想,抚今思昔,哀悼阵亡将士,讴歌唐军“百万屯边秋”,决心“一雪万世仇”,慷慨悲歌,情怀壮烈。此诗在艺术上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气势雄健,风格悲壮,具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现存李益诗中,此诗篇幅仅次于《杂曲》,是最长的一首七言。
第三类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的。既写了战争之暇,骑射习武,“远见平原上,翻身向暮云”(《观骑射》)的情趣和“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夜宴观石将军舞》)的欢乐,更描绘了“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塞下曲》四首之一)的优美景色和“眼前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度破讷沙二首》之一)的苦寒气氛。《暖川》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胡风冻合鹈泉,牧马千群逐暖川。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风光壮美,意境阔大,真堪入画。
李益的这三类边塞诗作,第一、第三两类具有较多的现实主义成分,第二类的部分作品浪漫主义色彩较浓。李益是生活在中唐的边塞诗人,其作品中有情调偏于感伤者,是当时军事形势发生变化的反映。李益的诗歌,不仅《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被天下“唱为乐曲”,而且“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旧唐书·李益传》)。李益的诗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欢迎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雅俗共赏。李益不仅善于向历代诗人学习,并且虚心从民歌中汲取养料。他把典雅的书面语言与通俗的民间口语熔为一炉,精心锤炼,达到清新自然、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程度,歌唱起来,能够为广大听众所理解。
其二,富于音乐美。李益本人不仅精通音乐,而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其诗作极具音乐美。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李君虞益生长西凉,负才尚气,流落戎旃,坎坷世故,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悲壮而婉转,激昂而和谐的节奏,对听众极有吸引力。
其三,擅长绝句。李益诗今存160余首,1/3是七绝,1/8是五绝。明胡应麟说:“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李白)、龙标(王昌龄)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诗薮·内编》)他所举大多是边塞诗。如果单就边塞诗而论,所言甚当。若全面地看,那就应如清沈德潜所说:“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益)、刘宾客(禹锡)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李白)。”(《唐诗别裁集》)李益的五绝,在语言、韵味、音律、表现手法等方面,与七绝类似,也不乏佳作。唐乐人所唱,常常是绝句。李益写的绝诗,既多且好,乐人从中选择,各取所需。通过乐人之口,李益的作品,得到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后唐·沈昫.旧唐书·李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清·鼓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卞孝萱.李益年谱稿[J].中华文史论丛,1979.
[5]余正松.李益生平及诗歌研究辨正[J].文学遗产,2004.
[关健词]李益;边塞诗;现实主义;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81-02
李益 (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大历十才子”之一。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检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任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李益诗风豪放明快,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李益的诗,按题材分,有边塞诗、闺怨诗、咏怀诗、山水诗、酬赠诗几类,其中边塞诗的成就最高。从总体说,他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成就,是中晚唐其他诗人所不可企及的。这些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烁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李益的边塞诗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叙写边塞战争的实际,赞扬广大将士的精忠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反映广大战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击朝廷守边无策和腐败无能。当时,广大唐军将士在反击吐蕃入侵的自卫战争中英勇战斗,气势豪迈。“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暮过回乐烽》)。诗人以高昂的笔调抒写了他们的从军之乐。《度破讷沙二首》之二写他们战罢归来的情景:“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前三句写初秋大漠晨景,开阔而富有生气,从而衬托了唐军战罢归来的豪情,最后正面描写英雄形象,突出了唐军将士不畏艰苦、士气高昂的形象。《塞下曲》第二、三、四三首中,诗人揭示了他们乐观无畏的原因,是为了杀敌立功、保卫边疆,“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对于唐在对外战争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诗人也作了深刻揭露。他借用古事批评朝廷不重边防,不赏战功,对外软弱:“汉庭议事先黄老,麟阁何人定战功!”(《赴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沉痛指出一部分边防将士无心报国,士气低落:“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夜发军中》)尖锐揭露了唐军内部的矛盾:“仍闻旧兵老,尚在乌兰戍。笳箫汉思繁,旌旗边色故。寝兴倦弓甲,勤役伤风露。来远赏不行,锋交勋乃茂。未知朔方道,何年罢兵赋!”(《五城道中》)一方面,朝廷守边无策,赏罚不明,边将“生事邀功,窃取官赏”;另一方面,战士久戍边庭,辛勤服役,思归厌战。对比是强烈的,爱憎是分明的。在《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中,诗人感慨系之:“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诗人由边地的荒凉而想到边防的废弛,又由泉水的分流而忧虑年华逝去,报国壮志无成,情景交融,婉转流畅。全诗充满着一种壮士无功、美人迟暮之感。
由于战争连年,朝廷守边无策和边将腐败无能,广大唐军将士在久戍难归、经常失败和功业无成的情况下,战斗士气削弱,普遍厌战思归。他们听到蕃音蕃曲就要思乡念远:“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夜上西城听凉州二首》之二)“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从军北征》)诗人以同情的态度,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这种感情。其中以《夜上受降城闻笛》最为出色:“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色彩鲜明地描写了边地寥廓凄清、寂寞苦寒的景象,由景见情;再写由闻笛而引起的望乡之情,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第二类主要是抒写诗人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有的抒发了从军报国、收复失地、安边定远的豪情壮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截海收蒲类,跑泉饮鹈。”(《再赴渭北使府留别》)“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赴邠宁留别》)在《塞下曲》里,诗人更是豪气洋溢:“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以马援、班超和薛仁贵自况,壮怀激烈,用典贴切。当他想到失地仍未收回,心情沉痛:“心知旧国(陇西)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面对边庭现实,赞颂唐将张仁愿当年筑城守边的功绩:“单于每向沙场猎,南望阴山哭始回。”(《拂云堆》)他要求主将关怀战士的不幸:“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回军行》)集中地反映诗人感情的是《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诗人由眼前的磨剑石展开联想,抚今思昔,哀悼阵亡将士,讴歌唐军“百万屯边秋”,决心“一雪万世仇”,慷慨悲歌,情怀壮烈。此诗在艺术上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气势雄健,风格悲壮,具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现存李益诗中,此诗篇幅仅次于《杂曲》,是最长的一首七言。
第三类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的。既写了战争之暇,骑射习武,“远见平原上,翻身向暮云”(《观骑射》)的情趣和“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夜宴观石将军舞》)的欢乐,更描绘了“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塞下曲》四首之一)的优美景色和“眼前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度破讷沙二首》之一)的苦寒气氛。《暖川》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胡风冻合鹈泉,牧马千群逐暖川。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风光壮美,意境阔大,真堪入画。
李益的这三类边塞诗作,第一、第三两类具有较多的现实主义成分,第二类的部分作品浪漫主义色彩较浓。李益是生活在中唐的边塞诗人,其作品中有情调偏于感伤者,是当时军事形势发生变化的反映。李益的诗歌,不仅《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被天下“唱为乐曲”,而且“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旧唐书·李益传》)。李益的诗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欢迎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雅俗共赏。李益不仅善于向历代诗人学习,并且虚心从民歌中汲取养料。他把典雅的书面语言与通俗的民间口语熔为一炉,精心锤炼,达到清新自然、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程度,歌唱起来,能够为广大听众所理解。
其二,富于音乐美。李益本人不仅精通音乐,而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其诗作极具音乐美。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李君虞益生长西凉,负才尚气,流落戎旃,坎坷世故,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悲壮而婉转,激昂而和谐的节奏,对听众极有吸引力。
其三,擅长绝句。李益诗今存160余首,1/3是七绝,1/8是五绝。明胡应麟说:“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李白)、龙标(王昌龄)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诗薮·内编》)他所举大多是边塞诗。如果单就边塞诗而论,所言甚当。若全面地看,那就应如清沈德潜所说:“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益)、刘宾客(禹锡)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李白)。”(《唐诗别裁集》)李益的五绝,在语言、韵味、音律、表现手法等方面,与七绝类似,也不乏佳作。唐乐人所唱,常常是绝句。李益写的绝诗,既多且好,乐人从中选择,各取所需。通过乐人之口,李益的作品,得到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后唐·沈昫.旧唐书·李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清·鼓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卞孝萱.李益年谱稿[J].中华文史论丛,1979.
[5]余正松.李益生平及诗歌研究辨正[J].文学遗产,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