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现代信息日益便捷化,文化艺术之间频繁交流、渗透与兼容,艺术与科学的融合,造就了当前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创新格局,3D投影技术在此背景下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3D投影属于空间增强现实(SAR)的一种,是基于投影仪实现空间增强的技术手段,艺术家运用这种技术方式所创作的3D投影为观众提供裸眼感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方式,避免了基于VR设备所带来的眩晕感.本文通过研究公共空间中3D投影的应用和创新趋向,以期为现代公共空间构建多元的艺术栖居环境,拉近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创作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传递信息,并创造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信息日益便捷化,文化艺术之间频繁交流、渗透与兼容,艺术与科学的融合,造就了当前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创新格局,3D投影技术在此背景下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3D投影属于空间增强现实(SAR)的一种,是基于投影仪实现空间增强的技术手段,艺术家运用这种技术方式所创作的3D投影为观众提供裸眼感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方式,避免了基于VR设备所带来的眩晕感.本文通过研究公共空间中3D投影的应用和创新趋向,以期为现代公共空间构建多元的艺术栖居环境,拉近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创作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传递信息,并创造出新的价值.方法是通过梳理3D投影的发展历程,分析当下3D投影的创作理念,以及室外、室内公共空间和网络公共空间中3D投影的具体应用,结合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规律,探讨未来艺术、科技、文化、商业的融合创新趋势.
其他文献
动画作为一种深受儿童喜欢并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样式和当下全新的一种传播媒介,其独特的假定性特征更容易成为呈现暴力元素和内容的载体.受“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的观念影响,很多动画作品出现了暴力元素表达的“伦理失范”现象,对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从动画媒介暴力的概念及成因出发,探讨动画媒介暴力的解构路径.
交互影像装置利用计算机生成艺术对影像与互动进行实时渲染形成沉浸式环境,通过建构多维度叙事,融合了环境艺术、建筑艺术、声音艺术、光线艺术、装置艺术等,扩展了影像艺术的边界,在拟境与实境之间,为受众提供了独特的情境体验.计算机生成艺术特有的系统自治性、实时生成性与数据互动性对影像艺术创作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上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文从身体浸入的多感官知觉转换建构、在场的实时影像互动体验、数据可视化的美学设计等方面探讨计算机生成艺术在影像装置艺术中应用的可能性.
在当前艺术学科各专业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在思想上还有待统一,理论上还有待深化.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翻转),以自身实践探索提出系统化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植根艺术学本质规律,直面艺术学课程建设中四不问题,提出运用宏观整体思维等四种方法思维加以解决,并把握四种建设原则,从而实现提出新方法、打造新路径、产生新理念和形成新机制的艺术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希望为全国艺术学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启迪.
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设计研究所发布的1959—2019“现代100个伟大设计”榜单中,有近三分之一的非传统物质产品形态的“设计”获奖,显示了当代设计内涵的急剧扩张.从塑造产品形态到塑造未来,设计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变革,突出了设计作为传统行业颠覆者的形象.新榜单总结过去60年里世界设计成就的同时也对未来的设计研究提出了挑战.如何面对设计内容无限的膨胀,将成为今后设计学研究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徽州竹雕作为徽州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其题材广泛,品类多样.目前来看,徽州竹雕虽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传播价值,但是其发展面临很多困境,设计理念滞后,产业需升级.徽州竹雕中的自然景观、植物花鸟、神话人物、书法字画等元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对此进行分析,提出用情感化设计手段加以干预,制作成文创产品在市场上流通销售,为弘扬徽州文化贡献一份力量,并且为徽州竹雕文创的发展方向提出对策.
百年来,我国工艺美术发展久经波折、历久弥新,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工艺美术状况截然不同.在经历承载使命、重组合作、曲折发展、重大转型、繁荣腾飞几个阶段,工艺美术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满足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化需要贡献艺术力量.本文分析了不同时期工艺美术行业数据,更进一步了解工艺美术百年发展历程.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重要议题.本文以广州榄雕(增城)为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下的创造性转化路径.通过对增城榄雕的全面调研,分析榄雕传承发展遭遇的实践困境.探索可行性的转化路径,发掘地域文化特色,将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建立以非遗为特色整体性地方品牌;并扩大非遗传承面和优化传承模式,以乡村资源为素材丰富非遗商品创作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非遗”的创新转化不仅可以形成新的乡村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增强乡村文化的建设,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支持.
色粉画崇尚极简的技法与华丽雅致的风格,深受西方画家的推崇,成为与油画、水彩画并列的西方三大画种之一.色粉画自欧洲传入中国已有百多年,期间几经坎坷,险遭毁灭,走过了一条“勃兴—沉寂—复苏—新生”的发展之路.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色粉画在中国仍然处于边缘地位,虽偶露峥嵘,但总体上受众较小、影响不大.新时代,重视并加快构建高校色粉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色粉画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育机制,是推动色粉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题性美术创作不断获得国家的重视,国家文化艺术部门将美术创作纳入相关计划和社会文化发展之中.与此同时,主题性的创作项目也需要更为丰富的艺术语言支撑其内涵,表现性美术语言在艺术家的自觉追求中得到了多元的运用.艺术家在形式语言结构与主题叙事框架的调适中获得了自我表现的空间,主题性创作的叙事模式在形式语言的变革中被打开.表现性美术语言的变革,不仅实现了主题性创作的现代性转换,也拓宽了主题性创作的发展空间.
晚清的碑学运动,碑学书法大盛.篆隶、北碑的用笔、用墨又渗入绘画领域,为文人画带来了新发展,导致了道咸画学中兴.金石入画赋予绘画金石趣味,形成了苍茫古拙的新艺术形式,改变了传统文人画柔弱雅逸的面貌,带动了时代风格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是继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之后文人画的又一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