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效率争议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效率一般是指企业投入的一定单位的成本所得到的产出。人们常常把企业收益看作是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带来的,企业的成本也是为获得这些要素而付出的代价。常常采用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利润率等单要素生产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实际操作中,计算企业的效率往往采用一些可以测度的企业财务指标。本文试图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性质”及其目标函数的阐述,来对我国国有企业“效率争议”进行解释。
  
  国有企业的性质及其目标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单位组织”。作为单位组织的国有企业不但承担经济功能,也承担社会和政治功能。国有企业为实现其非经济功能所付出的成本,我们称之为社会成本。
  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不仅承担经济功能,同时也承担社会和政治功能,其目标函数就与私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不同。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这里我们用简单的经济学逻辑来解释“国有企业效率争议”产生的原因。首先我们提出几个经济学假设:
  第一,国有企业需要承担社会成本,这种成本量化地表现为财务支出。
  第二,把社会成本产生的收益简化概括成社会收益,它是无形的、不可计量的。
  第三,国有企业效率的衡量标准是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的总体最大化,这是由我国国有企业特殊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的。
  国有企业的总成本等于产品的生产成本与社会成本之和。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如果没有社会成本的开支,便可基本上“扭亏为盈”,因为这些不完全统计的社会成本,可以使样本国有企业的亏损冲销到“0”以上。本文中假定国有企业付出的社会成本小于其获得的社会收益。如果我们按照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用于生产产品的成本加上所承担的社会成本组成的总成本是小于包括财务收益和社会收益在内的总收益的,可以说国有企业在宏观经济资源配置上是有效率的。
  如果按照“国有企业非效率论”的观点,国有企业之所以是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其在财务上是亏损的,所以国有企业的总成本应该大于国有企业的财务收入。这反映的只是国有企业按照会计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并没有考虑到无形的、不可计量的社会收益,所以恶化的财务指标只能在这个层面上反映国有企业的非效率。
  笔者认为,如果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就必须对国有企业效率的度量标准做调整,不能只根据会计学中的财务指标恶化片面地认为企业是非效率的。因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定位上就是提供特殊的“准公共物品”和包括企业员工在内的社会成员的福利,其还具有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抑平市价等作用。这一切都会使国有企业逆市场而行,进行不适应于市场、不利于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投资。
  
  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全面“民营化”有待商榷
  “中国国有企业非效率论”认为国有企业出现财务指标恶化、经济比重下降、亏损扩大的根源在于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存在缺陷,“民营化”是解决国有企业非效率的唯一途径。笔者认为,即使国有企业全面实行“民营化”,资源配制的效率也未必会提高。如果全面实行“民营化”,相当于国有企业把原本用于实现“社会收益”的“社会成本”支出计入“财务收益”。这样,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实现了自身的资源配置最优并提高了经济效率,此时的“国有企业”已与私营企业无异,不再承担社会成本(本文中特指的)。但是,由此整个社会要承担新的社会成本。但是,如果实行国有企业全面“民营化”,企业自身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未必能补偿由此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此时的社会总收益未必比之前高。
  
  整体有效率并不等于不需要改革
  
  既然国有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是有效率的,为什么还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首先,要再次强调一下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巨大作用和贡献不言而喻,在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占全部企业总数不到0.5%的国有企业创造了全部工业80%以上的总产值和70%以上的利税额。从历史的角度看,如果国有企业整体非效率的话,新中国的政权不可能在国内外的颠覆和侵略中生存下来,我国的经济转轨也不可能在平稳的通道中进行。
  其次,国有企业在整体上有效率并不等于说国有企业就不需要进行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转轨,原本在计划经济条件中存活下来的一些国有企业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从国有企业建立初期到现在,一直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克服系统性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协调器,国家控制改革速度、改革路径以及改革效率的控制器。但是,当市场逐渐发育起来,市场中企业的竞争日趋完善,不再需要政府为了维持国计民生培育市场提供产品。同时,许多诸如消费品市场的供需已经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再需要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进行调控。此时如果国有企业继续向这样的“纯私人物品”领域投资,在自身需要背负的“社会成本”的重压下是难与“轻装上阵”的民营企业相竞争的。像这样的国有企业,其所付出的边际社会成本已经大于边际社会收益,应该从此类竞争性领域撤出,把优质资产重新投入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领域。这也就是国有企业需要改革的效率边界。
其他文献
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企业,就是构建和谐企业。这不仅因为企业是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因为以和谐为道经营企业,是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和气生财”最持久。“和气生财”可谓古今中外企业经营的金科玉律。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尚且是和气生财,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就更是如此。用经济学的术语讲,和气生财强调对顾客或消费者要和气、要讲诚信。以怨气、怒气、霸气和痞气对待顾客或消费者,即使得利于一时,但决
期刊
特别鸣谢社会各界各级领导、广大作者读者朋友的厚爱与勉励    共贺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重庆市社科院   济南市社科院  青岛市委宣传部  中国文化研究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  新华文摘杂志社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  国有资产管理杂志社   中国机电工业杂志社   政工师指南杂志社  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杂志社   经营者杂志社  科技与企业杂志社   中国军转民杂志社  商界
期刊
冲突自有原因,融合亦讲方法,正所谓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让冲突冰消,让融合热烈,这正是我们的真正诉求。    目前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或设厂。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有不少是由于跨文化冲突而导致企业管理的困惑。统计数据表明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约有1/3的著名跨国公司因为多元企业文化管理不善而
期刊
中核集团二○二厂是我国最早建成的核燃料元件、核材料生产和科研基地,是我国核工业创业之初的“五厂三矿”之一,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和核工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曾受到国务院嘉奖,先后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优美工厂”、“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现为国家重点保军骨干企业。近年来,中核集团二○二厂在积极进行军品生产能力结构调整、确保完成军品生产科研任务的
期刊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必须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实现企业目标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犹如鱼和水一样。企业既要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必须注重社会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一要牢固树立公益是普遍的、互助的价值观
期刊
管理者角色定位很重要一点,就是在重视自身执行力提升时,必须重视培养部属的执行力。执行力的提升应该是整个企业范围内的事情,而不只是少数管理者的专利。管理者如何培养部下的执行力,将是企业总体执行力提升的关键。    维护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不少企业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过于追求团队的亲和力和人情味,认为“团队之内皆兄弟”,而严明的团队纪律是有碍团结的。这就直接导致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虽有制度但执行不
期刊
国务院国资委最近要求,所有国企都要公开在生产经营中的一切费用,接受职工监督。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强调,凡是国家规定保密的或涉及商业机密的东西可以不公开,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应该公开,使广大职工知道招待费使用情况,监督资金的执行,避免腐败。他还指出,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也是由于制度不公开造成的。国资委要求,今后企业除了要公布经营及资产状况外,还要公布改制方案、收购程序,改制企业的职工审议通
期刊
2001年9月,位于陕西省户县的西安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公司成立之后的短短几年内,就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规模不断增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企业销售收入以数亿元的速度持续增长。2001年,企业销售收入仅为5.8亿元,2002年销售收入就增长为6.27亿元,2003年达到7亿元,到2004年就突破10亿元大关,扭转了连续14年亏损的局面,实现盈利2891万元。2005年,销售收入预计将突
期刊
让看得见摸得着的党建工作在合资企业里敲起威风锣鼓,这虽然是一种探索与尝试,但只要处理好三个关系、遵循好四个原则、解决好四个问题,实现的愿望也并非奢谈。    合资企业作为新型经济组织,由于其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分配关系和人员构成等方面的特殊性,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探索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合资企业党组织有效运行的重要内容。  “东风有
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充分借鉴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国资委组织部分中央企业及下属单位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于2005年3月16日至4月5日赴日本进行了企业文化培训考察。    培训采取三种形式    一是听取专家集中授课。长崎大学神郡克彦教授讲授了《如何建立企业名牌》,神户大学黄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