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又不仅仅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我们擅长从一个人的面孔对其迅速做出特质推断,比如从一个人的面部信息推测其是否值得信任。我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对某人性格方面的印象,这个时间甚至可以短到几十毫秒。实际上,这种印象的形成更多地是与我们的直觉相关,并不一定经过了大脑的加工,因而并非十分准确,鉴于这种不准确性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我们更应该理智地“看脸”。
面孔能够影响审判的结果
究竟面孔的哪些特征会促使我们对其形成特定的印象呢?
第一,面部的整体性特征,如娃娃脸。我们通常会认为有着娃娃脸的成人会更加柔弱、顺从、诚实以及友好。第二,面孔的典型性。即面孔结构是否奇怪,面孔越是不典型的人,则越会被认为不可信。第三,与自己面孔的相似性。我们会对与自己面孔相似的人表现得更加亲和友善。最后,个人特定的知识经验也会影响对面孔的评价。当一些面孔和我们经验中常与消极行为相联系的面孔相似时,那这些面孔会被认为更具消极性。
这种面孔对个体印象的影响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现实生活中的投票选举、审判决定以及约会等。在政治领域,面孔显得有能力、亲和友善的候选人,在选举中获得的票数也越多;在商业领域,面孔显得更有能力、更杰出的人能够被更好的公司雇用,薪水也会更高。另外,2015年,一项研究也发现,在涉及信任、犯罪行为的判断方面,面孔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面孔能够影响对罪责和惩罚轻重的裁定及审判的结果等。即使在犯罪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那些面部不可信的人更容易被判为有罪。在配偶的选择方面,面孔的预测力甚至超过身形吸引力的预测力。
儿童和老人都擅长面孔推断
许多研究表明,成人擅长通过面孔来看人,那么这种“面孔主义”倾向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其实,儿童在这方面同样表现出惊人的“天赋”。2014年,一项有关面孔推断的发展性研究表明,使用面部信息来推断他人特质的倾向,在童年时期就比较成熟,譬如五六岁的儿童就能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这表明,基于面孔做出推断早在我们的儿童时期就已出现,并不需要太多的社会经验。除此之外,2014年,科学家就老龄化对第一印象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文章中提到,老年人的执行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下降,但是这种基于面孔形成的第一印象的准确性并没有随之下降。可见,基于面孔的社会推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没有受到老龄化影响,老年人同样擅长“看脸”。
面孔推断有多准?
依据面孔做出的判断的准确度到底有多高呢?事实上,很多时候面孔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十分可靠。
虽然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面孔的信息对我们的评价影响很大,但我们更应看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具体的环境等)。并不是所有基于面孔的推断都有预测作用。
首先,一些特定的面部特质的预测力与具体的领域有关。比如,候选人的能力的高低在政治领域中一般都很重要,所以,在政治领域中,从面部信息判断候选人能力的有效性可能更高。
其次,基于面孔的特质推断的准确性还取决于个体的性别和种族等因素。譬如,在芬兰人的选举中,有能力的面孔能够预测男性政治候选人的成功,但是不能预测女性政治候选人的成功。
第三,基于面孔推断的准确性还要看判断者自身的特质如何。如受到候选人面孔影响的选民通常具备这些特征:他们政治方面的知识有限,对候选人不是很了解,而且一般是因为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候选人的面孔,才对候选人有所熟悉的。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接触更多的其他非面孔信息来减弱面孔造成的这种偏见性影响。
以上结果说明,我们的判断过多依赖于微小的面部线索,而忽略了其他信息的作用,比如年龄、性别等,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这些信息又是很容易获得并且很有价值。这就表明,我们有时会错误地依赖于那些基于面孔信息形成的判断。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忽略一些面部线索,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线索中去或许能够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从而更加理智地对待每一个人。
“看脸”是一把双刃剑
从生活经验来看,有时候面部线索对人的性格特质的推断确实是有效的,这又是为何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
首先,这种有效性可能包含另一种可能。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拥有某些面部线索的个体会逐渐内化别人对他们的期望,或者以一种证实社会偏见的方式来应对这些面部的刻板印象。比如,一些面孔线索具有威胁性或不可信的人,他们可能会由于面部长相遭受比同龄人更多的歧视或者消极对待,这会让他们的行为变得更有侵略性且不愿与他人合作。反过来,同龄人就更容易认为他们不可信,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带来不良后果。
其次,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利用“脸”来提高团队运作的效率。2016年,一个关于面部相似性对于团队效率影响的最新研究表明,面孔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评价,也会影响他人对团队的评价。比如,增加团队成员的面部相似性能够显著增强团队的预期表现和运作效率。面部相似性的增加,虽然只是团队面部特征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却足以影响人们对团队的表现和效率的评价。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团队成员的面孔相似度越高,成员之间的合作意向就会相应增加,团队的效率就会随之提高。看来让长相相似的伙伴组成一队或许是一种很好的组队方式。
由此可见,“看脸”有利有弊。从消极方面考虑,“看脸”不是一种最优策略,如果错误地利用面孔信息会给我们身边的人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从积极方面看,正确巧妙地对待面部信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何做到理智地“看脸”
生活中,即使依据面部线索做出的推断不是很准确,我们在做决策时仍旧倾向于依赖这些信息。那为什么人们会不断地采取这种不太可靠的方式呢?
原因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将事物简单化和方便化的思维。2015年,科学家通过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种思维方式:第一,短暂的延伸。它是指我们倾向于将短暂的状态看作是稳定的特质属性。如使用一些比较容易获得的面部信息去做出一些与这些信息相一致的推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个体的不同面孔照片能够给人不同的印象。第二,类型化。如果我们能够将一个面孔归类到一种社会类别,我们就会利用这种类别的相关知识对拥有该面孔的个体做出特质推断。第三,并列机制。当一个陌生人与我们经验中的某人面孔相似时,我们会将该人一些重要的品质概括化到该陌生人身上。第四,依据面孔附带物品的功能属性。比如,我们认为眼镜是学问多的象征,因而戴眼镜的面孔更加聪明。
也就是说,即使有时候面孔信息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些信息并非很完美,我们总是倾向于做出超出这些信息之外的推断,而在做决策时往往又会过多地看重这些推断,因而结果并不准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只与空洞的面孔交流,而是会获得更多肢体信息、言语信息以及一些丰富的环境信息等,这些信息都有助于我们在一些社会情境中做出足够好的决策,但是会给我们造成一种主要信息来源于面孔的错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是多种信息综合的结果,而并非只是“看脸”的结果。
当我们从面孔来做推断时,往往带有主观性,这种做法在有些场合下会造成许多不当的后果。所以,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更加理智地去关注一些更有用的非面部信息,如性别、年龄、种族等信息,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责任编辑】张小萌
我们擅长从一个人的面孔对其迅速做出特质推断,比如从一个人的面部信息推测其是否值得信任。我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对某人性格方面的印象,这个时间甚至可以短到几十毫秒。实际上,这种印象的形成更多地是与我们的直觉相关,并不一定经过了大脑的加工,因而并非十分准确,鉴于这种不准确性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我们更应该理智地“看脸”。
面孔能够影响审判的结果
究竟面孔的哪些特征会促使我们对其形成特定的印象呢?
第一,面部的整体性特征,如娃娃脸。我们通常会认为有着娃娃脸的成人会更加柔弱、顺从、诚实以及友好。第二,面孔的典型性。即面孔结构是否奇怪,面孔越是不典型的人,则越会被认为不可信。第三,与自己面孔的相似性。我们会对与自己面孔相似的人表现得更加亲和友善。最后,个人特定的知识经验也会影响对面孔的评价。当一些面孔和我们经验中常与消极行为相联系的面孔相似时,那这些面孔会被认为更具消极性。
这种面孔对个体印象的影响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现实生活中的投票选举、审判决定以及约会等。在政治领域,面孔显得有能力、亲和友善的候选人,在选举中获得的票数也越多;在商业领域,面孔显得更有能力、更杰出的人能够被更好的公司雇用,薪水也会更高。另外,2015年,一项研究也发现,在涉及信任、犯罪行为的判断方面,面孔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面孔能够影响对罪责和惩罚轻重的裁定及审判的结果等。即使在犯罪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那些面部不可信的人更容易被判为有罪。在配偶的选择方面,面孔的预测力甚至超过身形吸引力的预测力。
儿童和老人都擅长面孔推断
许多研究表明,成人擅长通过面孔来看人,那么这种“面孔主义”倾向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其实,儿童在这方面同样表现出惊人的“天赋”。2014年,一项有关面孔推断的发展性研究表明,使用面部信息来推断他人特质的倾向,在童年时期就比较成熟,譬如五六岁的儿童就能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这表明,基于面孔做出推断早在我们的儿童时期就已出现,并不需要太多的社会经验。除此之外,2014年,科学家就老龄化对第一印象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文章中提到,老年人的执行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下降,但是这种基于面孔形成的第一印象的准确性并没有随之下降。可见,基于面孔的社会推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没有受到老龄化影响,老年人同样擅长“看脸”。
面孔推断有多准?
依据面孔做出的判断的准确度到底有多高呢?事实上,很多时候面孔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十分可靠。
虽然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面孔的信息对我们的评价影响很大,但我们更应看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具体的环境等)。并不是所有基于面孔的推断都有预测作用。
首先,一些特定的面部特质的预测力与具体的领域有关。比如,候选人的能力的高低在政治领域中一般都很重要,所以,在政治领域中,从面部信息判断候选人能力的有效性可能更高。
其次,基于面孔的特质推断的准确性还取决于个体的性别和种族等因素。譬如,在芬兰人的选举中,有能力的面孔能够预测男性政治候选人的成功,但是不能预测女性政治候选人的成功。
第三,基于面孔推断的准确性还要看判断者自身的特质如何。如受到候选人面孔影响的选民通常具备这些特征:他们政治方面的知识有限,对候选人不是很了解,而且一般是因为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候选人的面孔,才对候选人有所熟悉的。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接触更多的其他非面孔信息来减弱面孔造成的这种偏见性影响。
以上结果说明,我们的判断过多依赖于微小的面部线索,而忽略了其他信息的作用,比如年龄、性别等,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这些信息又是很容易获得并且很有价值。这就表明,我们有时会错误地依赖于那些基于面孔信息形成的判断。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忽略一些面部线索,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线索中去或许能够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从而更加理智地对待每一个人。
“看脸”是一把双刃剑
从生活经验来看,有时候面部线索对人的性格特质的推断确实是有效的,这又是为何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
首先,这种有效性可能包含另一种可能。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拥有某些面部线索的个体会逐渐内化别人对他们的期望,或者以一种证实社会偏见的方式来应对这些面部的刻板印象。比如,一些面孔线索具有威胁性或不可信的人,他们可能会由于面部长相遭受比同龄人更多的歧视或者消极对待,这会让他们的行为变得更有侵略性且不愿与他人合作。反过来,同龄人就更容易认为他们不可信,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带来不良后果。
其次,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利用“脸”来提高团队运作的效率。2016年,一个关于面部相似性对于团队效率影响的最新研究表明,面孔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评价,也会影响他人对团队的评价。比如,增加团队成员的面部相似性能够显著增强团队的预期表现和运作效率。面部相似性的增加,虽然只是团队面部特征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却足以影响人们对团队的表现和效率的评价。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团队成员的面孔相似度越高,成员之间的合作意向就会相应增加,团队的效率就会随之提高。看来让长相相似的伙伴组成一队或许是一种很好的组队方式。
由此可见,“看脸”有利有弊。从消极方面考虑,“看脸”不是一种最优策略,如果错误地利用面孔信息会给我们身边的人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从积极方面看,正确巧妙地对待面部信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何做到理智地“看脸”
生活中,即使依据面部线索做出的推断不是很准确,我们在做决策时仍旧倾向于依赖这些信息。那为什么人们会不断地采取这种不太可靠的方式呢?
原因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将事物简单化和方便化的思维。2015年,科学家通过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种思维方式:第一,短暂的延伸。它是指我们倾向于将短暂的状态看作是稳定的特质属性。如使用一些比较容易获得的面部信息去做出一些与这些信息相一致的推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个体的不同面孔照片能够给人不同的印象。第二,类型化。如果我们能够将一个面孔归类到一种社会类别,我们就会利用这种类别的相关知识对拥有该面孔的个体做出特质推断。第三,并列机制。当一个陌生人与我们经验中的某人面孔相似时,我们会将该人一些重要的品质概括化到该陌生人身上。第四,依据面孔附带物品的功能属性。比如,我们认为眼镜是学问多的象征,因而戴眼镜的面孔更加聪明。
也就是说,即使有时候面孔信息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些信息并非很完美,我们总是倾向于做出超出这些信息之外的推断,而在做决策时往往又会过多地看重这些推断,因而结果并不准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只与空洞的面孔交流,而是会获得更多肢体信息、言语信息以及一些丰富的环境信息等,这些信息都有助于我们在一些社会情境中做出足够好的决策,但是会给我们造成一种主要信息来源于面孔的错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是多种信息综合的结果,而并非只是“看脸”的结果。
当我们从面孔来做推断时,往往带有主观性,这种做法在有些场合下会造成许多不当的后果。所以,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更加理智地去关注一些更有用的非面部信息,如性别、年龄、种族等信息,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责任编辑】张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