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书馆作为每个高校的重要组成,在教师和学生查补资料、增长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其重要职能,而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则是发挥其职能的重要途径。目前在许多的高职院校中,图书馆的图书管理相关服务已经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图书的归纳整理、借阅、归还以及咨询等主体服务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不过在流通服务上还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调整,本文就将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管理;流通服务
一、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存在的问题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流通管理现有的现状和表现,具体可以将存在的问题分为三个方面:对阅读环境不够重视;服务质量严重不足;工作效率低下。下面将对这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分别进行探讨。
1.阅读环境
图书馆作为每座高校职能上的重要组成不管在建筑还是在内部设施上都是所有高校着重精力进行投入的重点。在不少高校,图书馆往往就是该校的地标性建筑,不管对于外来参观者还是内部师生,图书馆外观在视觉感官的刺激往往会提供某种特殊的驱动力和满足感,从而使人在内心升起对书本、对知识的憧憬和向往。但在一些高校中,由于资金或管理层的重视程度等因素导致的图书馆的建筑老化、内部硬件设施差等问题成为了阻碍图书馆发展以及与师生交流的严重绊脚石之一。当然,这些环境和硬件设施上的“硬伤”在短期之内是难以立即改善的,但还是有一些有效的措施可以立即得到改善,例如花功夫研究阅读者的喜好和需求以此来改善藏书布局结构以及利用寒暑假入馆人数相对较少的时间对图书馆内部的装潢进行细微的修缮和设计等,这些对成本投入要求不高的措施一旦妥善利用起来,对图书馆对借阅者的吸引力和对书本的流通都将发挥极大作用,但不少高校却忽视了这一点,甚至在一些必备的(诸如桌椅、空调、网络设备)的环境条件上也出现了不能完全达标的情况。
2.服务质量差
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质量问题集中在多个方面,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即:服务模式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模式出现的问题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传统的服务模式相对于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新型的集藏、检、借、阅为一体的“大流通”服务模式,在传统模式下,师生对某项资料的搜寻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书架上,而在信息化条件下,馆内的所有资料和文献被输入到计算机内,师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馆内是否有自己想要的学习文献以及数目,这对于师生学习上的效率有极大的帮助,另外传统模式下的借阅模式也比较繁琐,在工作量上对图书管理员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从而也会使整个流通服务受到不利影响。
流通服务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长期以来都是为人所诟病的。在理念上,相当多的服务人员将流通服务简单的理解为每天的“借借还还”,在工作态度上也将其职业视为一份“贵在安稳”、“压力较小”的工作,这对于培养服务人员的责任感与积极性将是一场巨大的阻碍,对于借阅者的服务体验也将是一场磨难,而这种服务意识上的薄弱不仅集中于服务者的个人素养和服务态度上,同时也体现了落后的管理水平。在部分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应聘岗位职责上会添加负责图书的宣传报道、推荐、咨询等栏目,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大多数服务人员的工作却是在不断的机械、重复当中度过的,这当然部分来源于工作岗位上所固有重复单调的性质,但管理层完全可以将职责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或轮换,建立起激励机制,鼓励服务人员在图书流通服务上与借阅者多进行交流,然而这些却是在现实中难以看到了,不少高职高校的图书管理体系僵化,管理理念落后,这样既唤不起服务人员的职业热情,同时在服务质量上也很难得到借阅师生的认可。
3.工作效率低下
致使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有许多,但最为致命的是在互联网科技与多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图书馆管理转型往往不够及时。一方面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落后,在服务意识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借阅思维模式里,导致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从而在工作效率上也被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具备网络信息化管理的高校甩开;在管理制度上,信息化的介入使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开放化得到显著提高,然而许多高校却依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流通管理上依然遵循传统,趋于保守,这样的固步自封不仅在效率上达不到现有的标准,还会在便利性这一点上使借阅师生感到不适。另外,部分高校对互联网的利用趋于形式化,对于一些其他学校的成功案例采取完全照搬的态度,这样既没能完全理解互联网与多媒体所能创造出的优势而使信息化的图书流通管理沦为鸡肋,而且由于技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有严重威胁到借阅者的文献查找和阅读体验的可能。
二、多媒体环境下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发展策略分析
1.转变图书馆流通服务的理念
在数字化的背景和趋势下,高职高专图书馆流通服务首先应该进行革新的就是其服务与管理理念,且这种理念的转化不应当只是被当作一种流通服务在传统程序上的数字化转向,而更应该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与数字思维来进行的一场深层次的革新。当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为图书管理带来的就是图书验收整理以及借阅等功能上的高效率与便捷性,特别是在图书的借还与统计上,有了计算机的帮助工作人员只需要简单的操作便能将借还的信息准确的录入计算机内,即便是后续出现了差错,通过计算机的检索也能准确快速的查找到相关信息的记录。以现在来看,这种信息化的图书馆内部图书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标配,同时,大部分高校也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网上预约与借阅平台,师生通过扫码注册等方式即可在网上完成整个预约与借阅环节,借阅信息的同步化录入也使图书管理者借由平台完成了对整个環节的监控。图书管理者也可以提前输入好系统指令,对逾期不还的借阅人在超过规定日期之后系统将自动弹出催还讯息,提醒其尽快归还。
不过,网上信息平台的搭建还远远够不上一场数字化观念革新,数字化的服务空间依然留有大量余地供流通管理人员开拓。通过意见反馈系统的搭建可以及时的收集借阅者的需求信息并及时的给予反馈,这在提升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发挥了出来;图书的检索记录通过大数据和计算机的算法处理即可迅速为读者推荐出相似的文献和资料,这对于借阅目的性较强与较弱的群体都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新书的导读与推荐在使师生对图书馆上架的新书有动态了解的同时也增加读者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的发布一些新书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既包含了图书封皮、出版社、馆藏地、索书号等基本信息来方便读者进行识别和检索,又包含了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简介来使读者在了解图书内容概况的同时培养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再例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系列专题荐读通过对红色经典作品的鉴赏使师生对于红色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流通管理者也细心地添加了图书的馆藏信息和书刊状态,使希望借阅的读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书刊的借阅状态。 在多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网上平台完全可以不留余力地发挥多媒体时代的特性来丰富读者的感官和视野,如在一篇新书荐读的推文中可以尝试使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介形式,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由于单个媒介形式所造成的内容枯燥,缺乏生动性的问题,同时也将单个媒介形式所难以表达的信息通过其他媒介的优势得到更好的表达。同样举杨凌技术学院图书馆红色经典作品荐读的例子,排版上出现的大片红色要素(包括图片设计、文字颜色等)不仅对应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为文章本身创造了形式上的美感,而这种细节上的把控,不仅表现了新媒体下的流通服务的部分优势,同時也回答了应该如何去理解深层次的把握数字化的服务理念。
2.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越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服务的个性化倾向就越是为人所强调。在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管理过程当中,网上平台的信息导航功能可以帮助借阅者在分门别类好的各项选择当中快速的识别和查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同样的,数据与算法的推荐中也可以辅助借阅者快速完成对所需资料的补充。另外,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特征(如评论、人工服务、服务评价及反馈等)也潜在的加强了这种个性化的服务特质。当然,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需要充分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知识所需,形成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独特的服务特长,如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办学特色在图书馆的建设当中完成对某一领域内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建构等,在这一过程当中,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与相关专业院校进行馆际链接,以及通过文献代理查询服务等方式对专业领域内的知识面进行积极的扩宽,当然这种信息化的运营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图书馆电子化的经费投入上差距甚大,以购买电子文献资源为例,有的院校的投入仅以万元计,而部分高校的年投入已经超过了百万以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态度上的差异。
3.提升硬件质量
多媒体与数字化的建设当然不仅仅只是集中在网络上,图书馆内硬件设施的提升对流通服务的质量同样起着关键作用,相当程度上,图书馆内的建设才是完成图书馆转型的基础。馆内硬件设施的提升包括建立电子阅览室、设置电子预约屏和电子借阅器等,这些设备上的更新不仅可以使入馆的师生通过馆内设备与手机终端的连接实现自助服务,同时也将这种便捷性与图书馆内优异的学习环境融合起来充分利用,促进了师生入馆学习的积极性。当然硬件设施的提升不仅集中在数字化设备的引进,一些基础设施的更新与改善对馆内的学习环境以及图书馆内图书流通的质量同样起着关键作用,院校在进行馆内设备更新的过程中务必要重视起影响馆内服务质量的多个因素,不能顾此失彼。
三、总结
总的来说,新时期内的电子化阅读将是大势所趋,应对这种趋势,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上都应该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积极的应对,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如何妥善地将电子化阅读的碎片化、零散化特征与传统的精细化阅读进行调和,这种思考与取舍将是如何提升流通服务的关键,因为它将树立起图书馆服务意识的底色和态度,而一种鲜明的服务风格往往能够吸引到更多忠实的借阅人。
参考文献
[1]刘华梅,龚芳.电子化阅读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32(05):85-88.
[2]崔东明.加强流通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关于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2):142-143.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管理;流通服务
一、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存在的问题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流通管理现有的现状和表现,具体可以将存在的问题分为三个方面:对阅读环境不够重视;服务质量严重不足;工作效率低下。下面将对这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分别进行探讨。
1.阅读环境
图书馆作为每座高校职能上的重要组成不管在建筑还是在内部设施上都是所有高校着重精力进行投入的重点。在不少高校,图书馆往往就是该校的地标性建筑,不管对于外来参观者还是内部师生,图书馆外观在视觉感官的刺激往往会提供某种特殊的驱动力和满足感,从而使人在内心升起对书本、对知识的憧憬和向往。但在一些高校中,由于资金或管理层的重视程度等因素导致的图书馆的建筑老化、内部硬件设施差等问题成为了阻碍图书馆发展以及与师生交流的严重绊脚石之一。当然,这些环境和硬件设施上的“硬伤”在短期之内是难以立即改善的,但还是有一些有效的措施可以立即得到改善,例如花功夫研究阅读者的喜好和需求以此来改善藏书布局结构以及利用寒暑假入馆人数相对较少的时间对图书馆内部的装潢进行细微的修缮和设计等,这些对成本投入要求不高的措施一旦妥善利用起来,对图书馆对借阅者的吸引力和对书本的流通都将发挥极大作用,但不少高校却忽视了这一点,甚至在一些必备的(诸如桌椅、空调、网络设备)的环境条件上也出现了不能完全达标的情况。
2.服务质量差
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质量问题集中在多个方面,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即:服务模式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模式出现的问题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传统的服务模式相对于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新型的集藏、检、借、阅为一体的“大流通”服务模式,在传统模式下,师生对某项资料的搜寻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书架上,而在信息化条件下,馆内的所有资料和文献被输入到计算机内,师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馆内是否有自己想要的学习文献以及数目,这对于师生学习上的效率有极大的帮助,另外传统模式下的借阅模式也比较繁琐,在工作量上对图书管理员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从而也会使整个流通服务受到不利影响。
流通服务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长期以来都是为人所诟病的。在理念上,相当多的服务人员将流通服务简单的理解为每天的“借借还还”,在工作态度上也将其职业视为一份“贵在安稳”、“压力较小”的工作,这对于培养服务人员的责任感与积极性将是一场巨大的阻碍,对于借阅者的服务体验也将是一场磨难,而这种服务意识上的薄弱不仅集中于服务者的个人素养和服务态度上,同时也体现了落后的管理水平。在部分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应聘岗位职责上会添加负责图书的宣传报道、推荐、咨询等栏目,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大多数服务人员的工作却是在不断的机械、重复当中度过的,这当然部分来源于工作岗位上所固有重复单调的性质,但管理层完全可以将职责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或轮换,建立起激励机制,鼓励服务人员在图书流通服务上与借阅者多进行交流,然而这些却是在现实中难以看到了,不少高职高校的图书管理体系僵化,管理理念落后,这样既唤不起服务人员的职业热情,同时在服务质量上也很难得到借阅师生的认可。
3.工作效率低下
致使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有许多,但最为致命的是在互联网科技与多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图书馆管理转型往往不够及时。一方面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落后,在服务意识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借阅思维模式里,导致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从而在工作效率上也被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具备网络信息化管理的高校甩开;在管理制度上,信息化的介入使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开放化得到显著提高,然而许多高校却依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流通管理上依然遵循传统,趋于保守,这样的固步自封不仅在效率上达不到现有的标准,还会在便利性这一点上使借阅师生感到不适。另外,部分高校对互联网的利用趋于形式化,对于一些其他学校的成功案例采取完全照搬的态度,这样既没能完全理解互联网与多媒体所能创造出的优势而使信息化的图书流通管理沦为鸡肋,而且由于技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有严重威胁到借阅者的文献查找和阅读体验的可能。
二、多媒体环境下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发展策略分析
1.转变图书馆流通服务的理念
在数字化的背景和趋势下,高职高专图书馆流通服务首先应该进行革新的就是其服务与管理理念,且这种理念的转化不应当只是被当作一种流通服务在传统程序上的数字化转向,而更应该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与数字思维来进行的一场深层次的革新。当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为图书管理带来的就是图书验收整理以及借阅等功能上的高效率与便捷性,特别是在图书的借还与统计上,有了计算机的帮助工作人员只需要简单的操作便能将借还的信息准确的录入计算机内,即便是后续出现了差错,通过计算机的检索也能准确快速的查找到相关信息的记录。以现在来看,这种信息化的图书馆内部图书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标配,同时,大部分高校也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网上预约与借阅平台,师生通过扫码注册等方式即可在网上完成整个预约与借阅环节,借阅信息的同步化录入也使图书管理者借由平台完成了对整个環节的监控。图书管理者也可以提前输入好系统指令,对逾期不还的借阅人在超过规定日期之后系统将自动弹出催还讯息,提醒其尽快归还。
不过,网上信息平台的搭建还远远够不上一场数字化观念革新,数字化的服务空间依然留有大量余地供流通管理人员开拓。通过意见反馈系统的搭建可以及时的收集借阅者的需求信息并及时的给予反馈,这在提升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发挥了出来;图书的检索记录通过大数据和计算机的算法处理即可迅速为读者推荐出相似的文献和资料,这对于借阅目的性较强与较弱的群体都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新书的导读与推荐在使师生对图书馆上架的新书有动态了解的同时也增加读者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的发布一些新书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既包含了图书封皮、出版社、馆藏地、索书号等基本信息来方便读者进行识别和检索,又包含了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简介来使读者在了解图书内容概况的同时培养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再例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系列专题荐读通过对红色经典作品的鉴赏使师生对于红色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流通管理者也细心地添加了图书的馆藏信息和书刊状态,使希望借阅的读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书刊的借阅状态。 在多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网上平台完全可以不留余力地发挥多媒体时代的特性来丰富读者的感官和视野,如在一篇新书荐读的推文中可以尝试使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介形式,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由于单个媒介形式所造成的内容枯燥,缺乏生动性的问题,同时也将单个媒介形式所难以表达的信息通过其他媒介的优势得到更好的表达。同样举杨凌技术学院图书馆红色经典作品荐读的例子,排版上出现的大片红色要素(包括图片设计、文字颜色等)不仅对应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为文章本身创造了形式上的美感,而这种细节上的把控,不仅表现了新媒体下的流通服务的部分优势,同時也回答了应该如何去理解深层次的把握数字化的服务理念。
2.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越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服务的个性化倾向就越是为人所强调。在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管理过程当中,网上平台的信息导航功能可以帮助借阅者在分门别类好的各项选择当中快速的识别和查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同样的,数据与算法的推荐中也可以辅助借阅者快速完成对所需资料的补充。另外,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特征(如评论、人工服务、服务评价及反馈等)也潜在的加强了这种个性化的服务特质。当然,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需要充分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知识所需,形成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独特的服务特长,如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办学特色在图书馆的建设当中完成对某一领域内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建构等,在这一过程当中,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与相关专业院校进行馆际链接,以及通过文献代理查询服务等方式对专业领域内的知识面进行积极的扩宽,当然这种信息化的运营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图书馆电子化的经费投入上差距甚大,以购买电子文献资源为例,有的院校的投入仅以万元计,而部分高校的年投入已经超过了百万以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态度上的差异。
3.提升硬件质量
多媒体与数字化的建设当然不仅仅只是集中在网络上,图书馆内硬件设施的提升对流通服务的质量同样起着关键作用,相当程度上,图书馆内的建设才是完成图书馆转型的基础。馆内硬件设施的提升包括建立电子阅览室、设置电子预约屏和电子借阅器等,这些设备上的更新不仅可以使入馆的师生通过馆内设备与手机终端的连接实现自助服务,同时也将这种便捷性与图书馆内优异的学习环境融合起来充分利用,促进了师生入馆学习的积极性。当然硬件设施的提升不仅集中在数字化设备的引进,一些基础设施的更新与改善对馆内的学习环境以及图书馆内图书流通的质量同样起着关键作用,院校在进行馆内设备更新的过程中务必要重视起影响馆内服务质量的多个因素,不能顾此失彼。
三、总结
总的来说,新时期内的电子化阅读将是大势所趋,应对这种趋势,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上都应该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积极的应对,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如何妥善地将电子化阅读的碎片化、零散化特征与传统的精细化阅读进行调和,这种思考与取舍将是如何提升流通服务的关键,因为它将树立起图书馆服务意识的底色和态度,而一种鲜明的服务风格往往能够吸引到更多忠实的借阅人。
参考文献
[1]刘华梅,龚芳.电子化阅读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32(05):85-88.
[2]崔东明.加强流通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关于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