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中缺乏感恩教育,使得他们容易自私自利、精神迷茫,缺乏责任心,且很少感恩家长、学校、社会的培养,此现状有待改善。本文根据调查现状,分析了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不足,并初步提出了改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调查
如今社会,我们经常能看到感恩意识淡漠与缺失的现象,即使是在“天之骄子” 的大学生身上,这一现象也让人忧心忡忡。六旬老人张明星用自己的微薄收入资助了几十个贫困学生,但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却没人回来看望过老人,甚至没人以任何方式对老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歌手丛飞用义演所得的300多万元资助了 178 名贫困学生,自己却因胃癌欠下巨债,而他所资助的学生竟没有到医院看望他。面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世人质疑: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此无义,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如此冷漠,怎能奢望他们学成之后能牢记祖国和人民的恩德,肩负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当代中国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元的思想和文化,这也使得很多人精神迷失,享乐、拜金倾向严重,但缺乏足够的道德素质,给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带来障碍,造成很多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为此,家长、高校及社会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感恩宣传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对A市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对学生、家长、教师共15人进行的访谈调查,分析出了目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状况。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首先,在问卷调查中,86.6%的大学生认为周围有同学正在缺失或已严重缺失感恩意识,15%左右的学生会时常感谢自己的老师,55%—60%的学生会偶尔感谢父母、长辈,而只有21%—28%的大学生会正视挫折、感恩挫折,大学生感恩意识总体狀况并不乐观。
其次,在访谈调查中,教师、家长普遍认为当代学生感恩意识不佳,不会主动感恩社会培养,并对挫折心怀畏惧,而学生多表示,其感恩仅限于家长,比较忽视社会、老师的培养,且遇到苦难容易恐惧、退却,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比较冷漠、功利心和个人主义强烈,感恩意识淡薄,急待改变。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首先,在问卷调查中可看到,70%以上学生表示其成长环境中从未举办过感恩活动,且有23%学生表示其家长从未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成长环境中感恩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甚至有超过24%的学生表示从未想过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其次,从访谈调查中可知,学生家长、老师主动进行感恩教育的时间较少,且使用方法有限,老师会在上课时多少渗透些感恩教育内容,但效果一般,而很多家长更关注学生学习,却忽略了感恩教育,此外,受调查者均认为社会上的感恩宣传很少,由此看来,现在学校、家庭、社会针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比较缺乏。
二、当代大学生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上感恩氛围不浓
随着我国人民不断接触到国外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很多人开始精神迷失,变得拜金、享乐,且道德缺失,社会上人心冷漠、且充斥着不良的价值观、世界观,让当代90后为主的大学生的成长受到较大影响。比如,有些人因家境不佳受到社会资助,却往往在改变现状后忘记感谢,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并学会感恩[1]。
(二)高校教育流于形式
现在很多高校关注知识的传授,但很少对学生进行人伦、道德教育,致使学生不关心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感恩意识淡薄、自私自利。很多高校进行感恩教育活动仅是走走过场,效果有限,而高校思政课的感恩教育多为理论灌输,容易让学生厌倦和抵抗。
(三)家庭教育存在欠缺
当代90后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多比较优越,从小受到家长的宠溺,养成了他们凡事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同时,很多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忽略了道德培养,也不会主动教育子女感恩父母,结果使得学生对父母付出习以为常,缺少感谢。
(四)学生意识存在偏差
很多大学生关注享乐、自私自利,但较多考虑他人的付出,也没有足够的担当意识,很多学生意志薄弱、敏感易怒,且不会吃苦耐劳,这种以自我中心的学生很难心怀感恩、主动回报家长、老师及社会的培养[2]。
三、改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案
(一)高校转变观念
高校在当代社会多元思想、文化不断出现的今天,应当转变培养人才的观念,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还应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形成,高校可从思政教育中切入,以探索式、对话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情感教育,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感恩意识:第一,学校应开设各类感恩讲座,并在思政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感恩教育效果;第二,高校可以各类主题活动、讨论会、辩论会、拍摄微电影、进行优秀评比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注意活动应当符合学生兴趣特点,且实用性、趣味性较高;第三,可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感恩教育,如志愿服务等。
(二)家长应以身作则
家长应当意识到除了督促学习,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宠溺,却忽略对其责任感的培养,家长应当让子女了解:不可将父母的付出视为天经地义,一味向父母索取,而应当对父母恩情心怀感激,理解父母的辛苦不易,并意识到应主动体恤父母、回报父母恩情。父母可以身作则,感恩意识明确,这样才会利于学生积极模仿、会养成知恩图报的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一,通过各类媒体进行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注意可多使用学生喜欢的微信微博、社交网络等形式深入进行感恩教育宣传,另外,媒体可利用北京奥运会等活动的宣传,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及感恩情怀;第二,可从社会各类人群中发掘先进感恩事迹,促进学生学习感恩,如“感动中国”评选就取得了较佳的宣传效果;第三,为形成完善的感恩社会机制,政府可制定一些保障政策[3]。
(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学生并非天生就懂得感恩,通过持续的教育内化,并不断进步,其才会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高校应当致力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各类活动、实践中深刻的学习、体验,逐渐变得成熟、开阔、懂得宽容和奉献,形成良好的责任心、感恩意识,主动感激父母、老师、社会的培养、大自然的奉献,并形成坚定的意志,成为优秀人才。
结论:因高校教育不足、家庭氛围不良等原因,当代大学生并未接受足够的感恩教育,致使很多时候感恩意识缺失,因此,家长、老师及社会应当转变观念,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逐渐懂得感恩,并树立责任感、使命感,成为优秀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范效东.当代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23(6):21-23.
[2]吴倩.大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以河南省信阳市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1(2):17-18.
[3]何安明,惠秋平,刘华山.大学生的感恩、孤独感与社会支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10(5):782-785.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调查
如今社会,我们经常能看到感恩意识淡漠与缺失的现象,即使是在“天之骄子” 的大学生身上,这一现象也让人忧心忡忡。六旬老人张明星用自己的微薄收入资助了几十个贫困学生,但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却没人回来看望过老人,甚至没人以任何方式对老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歌手丛飞用义演所得的300多万元资助了 178 名贫困学生,自己却因胃癌欠下巨债,而他所资助的学生竟没有到医院看望他。面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世人质疑: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此无义,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如此冷漠,怎能奢望他们学成之后能牢记祖国和人民的恩德,肩负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当代中国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元的思想和文化,这也使得很多人精神迷失,享乐、拜金倾向严重,但缺乏足够的道德素质,给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带来障碍,造成很多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为此,家长、高校及社会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感恩宣传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对A市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对学生、家长、教师共15人进行的访谈调查,分析出了目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状况。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首先,在问卷调查中,86.6%的大学生认为周围有同学正在缺失或已严重缺失感恩意识,15%左右的学生会时常感谢自己的老师,55%—60%的学生会偶尔感谢父母、长辈,而只有21%—28%的大学生会正视挫折、感恩挫折,大学生感恩意识总体狀况并不乐观。
其次,在访谈调查中,教师、家长普遍认为当代学生感恩意识不佳,不会主动感恩社会培养,并对挫折心怀畏惧,而学生多表示,其感恩仅限于家长,比较忽视社会、老师的培养,且遇到苦难容易恐惧、退却,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比较冷漠、功利心和个人主义强烈,感恩意识淡薄,急待改变。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首先,在问卷调查中可看到,70%以上学生表示其成长环境中从未举办过感恩活动,且有23%学生表示其家长从未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成长环境中感恩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甚至有超过24%的学生表示从未想过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其次,从访谈调查中可知,学生家长、老师主动进行感恩教育的时间较少,且使用方法有限,老师会在上课时多少渗透些感恩教育内容,但效果一般,而很多家长更关注学生学习,却忽略了感恩教育,此外,受调查者均认为社会上的感恩宣传很少,由此看来,现在学校、家庭、社会针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比较缺乏。
二、当代大学生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上感恩氛围不浓
随着我国人民不断接触到国外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很多人开始精神迷失,变得拜金、享乐,且道德缺失,社会上人心冷漠、且充斥着不良的价值观、世界观,让当代90后为主的大学生的成长受到较大影响。比如,有些人因家境不佳受到社会资助,却往往在改变现状后忘记感谢,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并学会感恩[1]。
(二)高校教育流于形式
现在很多高校关注知识的传授,但很少对学生进行人伦、道德教育,致使学生不关心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感恩意识淡薄、自私自利。很多高校进行感恩教育活动仅是走走过场,效果有限,而高校思政课的感恩教育多为理论灌输,容易让学生厌倦和抵抗。
(三)家庭教育存在欠缺
当代90后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多比较优越,从小受到家长的宠溺,养成了他们凡事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同时,很多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忽略了道德培养,也不会主动教育子女感恩父母,结果使得学生对父母付出习以为常,缺少感谢。
(四)学生意识存在偏差
很多大学生关注享乐、自私自利,但较多考虑他人的付出,也没有足够的担当意识,很多学生意志薄弱、敏感易怒,且不会吃苦耐劳,这种以自我中心的学生很难心怀感恩、主动回报家长、老师及社会的培养[2]。
三、改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案
(一)高校转变观念
高校在当代社会多元思想、文化不断出现的今天,应当转变培养人才的观念,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还应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形成,高校可从思政教育中切入,以探索式、对话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情感教育,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感恩意识:第一,学校应开设各类感恩讲座,并在思政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感恩教育效果;第二,高校可以各类主题活动、讨论会、辩论会、拍摄微电影、进行优秀评比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注意活动应当符合学生兴趣特点,且实用性、趣味性较高;第三,可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感恩教育,如志愿服务等。
(二)家长应以身作则
家长应当意识到除了督促学习,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宠溺,却忽略对其责任感的培养,家长应当让子女了解:不可将父母的付出视为天经地义,一味向父母索取,而应当对父母恩情心怀感激,理解父母的辛苦不易,并意识到应主动体恤父母、回报父母恩情。父母可以身作则,感恩意识明确,这样才会利于学生积极模仿、会养成知恩图报的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一,通过各类媒体进行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注意可多使用学生喜欢的微信微博、社交网络等形式深入进行感恩教育宣传,另外,媒体可利用北京奥运会等活动的宣传,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及感恩情怀;第二,可从社会各类人群中发掘先进感恩事迹,促进学生学习感恩,如“感动中国”评选就取得了较佳的宣传效果;第三,为形成完善的感恩社会机制,政府可制定一些保障政策[3]。
(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学生并非天生就懂得感恩,通过持续的教育内化,并不断进步,其才会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高校应当致力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各类活动、实践中深刻的学习、体验,逐渐变得成熟、开阔、懂得宽容和奉献,形成良好的责任心、感恩意识,主动感激父母、老师、社会的培养、大自然的奉献,并形成坚定的意志,成为优秀人才。
结论:因高校教育不足、家庭氛围不良等原因,当代大学生并未接受足够的感恩教育,致使很多时候感恩意识缺失,因此,家长、老师及社会应当转变观念,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逐渐懂得感恩,并树立责任感、使命感,成为优秀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范效东.当代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23(6):21-23.
[2]吴倩.大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以河南省信阳市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1(2):17-18.
[3]何安明,惠秋平,刘华山.大学生的感恩、孤独感与社会支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10(5):782-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