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与对策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诵读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当今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简要地探析优化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方向与策略。
  【关键词】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方向与策略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华经典重登中国文化教育舞台以来,经典诵读教学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但,当前我国尤其是城郊初中经诵读教学还比较滞后,以讲读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占据教学主要地位,经典诵读教学常淹没在阅读、讲读和写作教学之中。
  一、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对经典诵读教学不够重视
  虽然新课标的出台和新课改的到来让学校领导和老师认识到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受考试指挥棒和现实的影响,城郊初中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对经典诵读教学尚不重视。经典诵读教学大多是以早读课、课内古诗文朗读取代专门的经典诵读教学训练或夹杂在阅读和讲读教学中进行,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开展针对性的训练。经典诵读教学大都流于形式,未能面向全体学生。
  二、教学上缺乏统筹规划,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指导
  通过与城郊初中语文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到,许多教师本身对经典诵读教学的目标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学生应该诵读什么材料,诵读多少量,用何种模式,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指导性的统筹规划,使得一线教师在混沌中摸索,走了不少弯路;还有,对于教学方法还有诵读指导尤其是吟诵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也导致经典诵读教学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
  三、课程评价中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评价体系
  在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经典诵读课程在教学落实上大多流于形式,课程评价不能以整体、全面的方式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多数研究者要么在理论上纸上谈兵、泛泛而谈,要么望而却步、避而不谈。这就给在城郊中学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带来了困难,反馈不到位,效果甚微。
  学者赵世林认为:“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做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因此,文化传承重在积累与坚持,学校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应该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承工程。那么,面对以上问题,在城郊初中语文如何有效落实经典诵读教学呢?
  1.梳理整合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由于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止步不前。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明确诵读目标,始终坚持“传承文化”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梳理选择诵读内容,引导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将“传承文化”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统一起来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使经典诵读的文化传承目的得到最大体现,提高经典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要围绕经典诵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确定经典诵读内容,更好地传承文化,提高经典诵读的实际效果。例如,本着以“传承经典文化为目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生活和文化历史的程度”为依据,笔者认为,初中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四部分:一是儒家经典著作,如《大学》《论语》等;二是广泛流传的古代蒙学读本,如《笠翁对韵》《弟子规》等;三是经典古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等;四是近现代中华经典名篇、名著,如《沁园春·雪》《朝花夕拾》等。
  二、加强城郊经典诵读师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指导性
  经典诵读要求教师的教學语言必须具备科学性(概念准确、简明清晰、判断正确、符合逻辑);流畅性(于净利落、不带口头语,要有节奏顿挫、起伏变化);生动性(错落有致、生动活泼、诙谐风趣);启发性(激发兴趣、循循善诱,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特别是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正确掌握发音、运调、节奏自控、抑扬顿挫等技巧。
  为了提高城郊经典诵读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如,在朗诵主持学、语用学、口才学、演讲学、礼仪学、乐理学等学科领域都应有所涉猎,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利用身边中华文化经典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增加教师的文化储备同时与阅读文化经典原著相结合,以满足当前经典诵读教学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体验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更好提高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三、丰富经典诵读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实操性
  经典诵读是人们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面对面的双向交流,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它有其特定的对象,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随时随地的进行诵读活动。例如,利用早读和课前三分钟展示诵读。课间欣赏诵读,课堂教学诵读,班队活动、第二课堂集体诵读,还有周末假期诵读打卡等形式进行;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耳濡目染和模仿学习。
  四、完善经典诵读的评价机制,明确导向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作用和交流作用。它将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经典诵读教学评价表面化形式化,具体指标较为模糊甚至没有评价的情况较为严重,使得评价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笔者认为,经典阅读教学的评价应采取以下几点:
  1.把握全体性原则。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不应是个别优秀学生的展示舞台,个别学生比赛获奖也不应成为教师教学成果的主要考量。它的评价方式应把握全体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落实传承文化这一育人目标。
  2.重视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在经典诵读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动态记录学生成长,收集反映学生经典诵读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学生课堂诵读表现、课下诵读和活动比赛的记录、学生的自我感悟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反馈等。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经典诵读档案资料和考查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有效建议和指导。
  3.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经典诵读教学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其活动的开展涉及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在评价中我们要注意将学生的自身评价和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人员在一定情况下也应积极参与评价。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社会中,良好的表达和经典诵读能力是我们适应这个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城郊初中学校进行经典诵读教学必然强化文化的传承,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承工程,功在当代,受益于千万年。经典诵读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借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我们相信,经典诵读教学必定会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
  [本文系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中小学中华经典诵写讲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hzkt58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世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2]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9.
其他文献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每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打心眼里爱学生,以爱为名,坚持正面教育,坚持欣赏教育,学生会沿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教育;爱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前提和保证。”一名充满爱心和童心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他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
【摘 要】落实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需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笔者所在班的特色社团班本课程依托班级文化建设而进行,让任课教师、家长、学生参与到课程开发和实践中,有效补充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社团;班本课程;学生发展  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更加重视并落实“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主旨和理念,推进了新课程的
【摘要】阅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能够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正确的阅读技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根本,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才能促使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阅读兴趣;教学活动;阅读素养  根据《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应达到二级水平,能够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也
【摘要】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当孩子踏入幼儿园起,环境就在幼儿的脑海中暂时定格,一朵花、一棵草、一幅简笔画也能从不同角度唤醒孩子的某种天性或潜能,可见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多重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既能为幼儿提供有利的探索天地,又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可以有效提升幼儿思考能力,规范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班级环境;创设技巧   作为一名幼
摘 要:自主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提升品位的需要,是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为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德育工作者可以在开展自主活动、营造班级自主文化、构建自主课堂等方面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让自主性德育模式引领学生走向自主发展,才能提升育人实效,以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自主德育;自主活动;自主文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作文教学具有旺盛的活力。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赏析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注重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可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及思维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作文;运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
【摘要】本文通过指出英语词汇复习存在的问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探讨新的词汇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并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三英语;核心素养;词汇复习;活动设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新课标设计了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的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设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强调高中数学既要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又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运用有序的递进的教学策略,以数学基础知识为基础,结合链接生活、实验探究、课外延伸、学以致用等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切入、形成概念、拓展内涵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动态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本报综合消息 11月7-8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深圳市教育局承办,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协办的 “2019年广东省中小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成果交流活动”在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举行。广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邱克楠,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出席了活动。  本次活动以“让花儿在美中绽放”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國学校美育工作会议精神。7日下午,参加活动的代表参观了深圳市高级中学初中
【摘要】园本课程构建是为了保障儿童全面发展,在我国山区,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做基础,在其中可以感受文化传承、大自然的神奇,以幼儿实际需要和经验为出发点,构建丰富而有意义的课程。  【关键词】园本课程;构建与实施  一、园本课程构建的研究背景  (一)本园幼儿现状分析  我园招生对象以留守儿童居多,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祖孙辈的代沟十分明显,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自然缺失症”。对自己的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