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诵读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当今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简要地探析优化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方向与策略。
【关键词】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方向与策略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华经典重登中国文化教育舞台以来,经典诵读教学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但,当前我国尤其是城郊初中经诵读教学还比较滞后,以讲读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占据教学主要地位,经典诵读教学常淹没在阅读、讲读和写作教学之中。
一、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对经典诵读教学不够重视
虽然新课标的出台和新课改的到来让学校领导和老师认识到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受考试指挥棒和现实的影响,城郊初中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对经典诵读教学尚不重视。经典诵读教学大多是以早读课、课内古诗文朗读取代专门的经典诵读教学训练或夹杂在阅读和讲读教学中进行,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开展针对性的训练。经典诵读教学大都流于形式,未能面向全体学生。
二、教学上缺乏统筹规划,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指导
通过与城郊初中语文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到,许多教师本身对经典诵读教学的目标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学生应该诵读什么材料,诵读多少量,用何种模式,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指导性的统筹规划,使得一线教师在混沌中摸索,走了不少弯路;还有,对于教学方法还有诵读指导尤其是吟诵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也导致经典诵读教学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
三、课程评价中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评价体系
在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经典诵读课程在教学落实上大多流于形式,课程评价不能以整体、全面的方式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多数研究者要么在理论上纸上谈兵、泛泛而谈,要么望而却步、避而不谈。这就给在城郊中学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带来了困难,反馈不到位,效果甚微。
学者赵世林认为:“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做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因此,文化传承重在积累与坚持,学校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应该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承工程。那么,面对以上问题,在城郊初中语文如何有效落实经典诵读教学呢?
1.梳理整合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由于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止步不前。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明确诵读目标,始终坚持“传承文化”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梳理选择诵读内容,引导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将“传承文化”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统一起来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使经典诵读的文化传承目的得到最大体现,提高经典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要围绕经典诵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确定经典诵读内容,更好地传承文化,提高经典诵读的实际效果。例如,本着以“传承经典文化为目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生活和文化历史的程度”为依据,笔者认为,初中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四部分:一是儒家经典著作,如《大学》《论语》等;二是广泛流传的古代蒙学读本,如《笠翁对韵》《弟子规》等;三是经典古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等;四是近现代中华经典名篇、名著,如《沁园春·雪》《朝花夕拾》等。
二、加强城郊经典诵读师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指导性
经典诵读要求教师的教學语言必须具备科学性(概念准确、简明清晰、判断正确、符合逻辑);流畅性(于净利落、不带口头语,要有节奏顿挫、起伏变化);生动性(错落有致、生动活泼、诙谐风趣);启发性(激发兴趣、循循善诱,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特别是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正确掌握发音、运调、节奏自控、抑扬顿挫等技巧。
为了提高城郊经典诵读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如,在朗诵主持学、语用学、口才学、演讲学、礼仪学、乐理学等学科领域都应有所涉猎,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利用身边中华文化经典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增加教师的文化储备同时与阅读文化经典原著相结合,以满足当前经典诵读教学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体验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更好提高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三、丰富经典诵读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实操性
经典诵读是人们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面对面的双向交流,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它有其特定的对象,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随时随地的进行诵读活动。例如,利用早读和课前三分钟展示诵读。课间欣赏诵读,课堂教学诵读,班队活动、第二课堂集体诵读,还有周末假期诵读打卡等形式进行;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耳濡目染和模仿学习。
四、完善经典诵读的评价机制,明确导向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作用和交流作用。它将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经典诵读教学评价表面化形式化,具体指标较为模糊甚至没有评价的情况较为严重,使得评价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笔者认为,经典阅读教学的评价应采取以下几点:
1.把握全体性原则。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不应是个别优秀学生的展示舞台,个别学生比赛获奖也不应成为教师教学成果的主要考量。它的评价方式应把握全体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落实传承文化这一育人目标。
2.重视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在经典诵读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动态记录学生成长,收集反映学生经典诵读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学生课堂诵读表现、课下诵读和活动比赛的记录、学生的自我感悟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反馈等。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经典诵读档案资料和考查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有效建议和指导。
3.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经典诵读教学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其活动的开展涉及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在评价中我们要注意将学生的自身评价和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人员在一定情况下也应积极参与评价。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社会中,良好的表达和经典诵读能力是我们适应这个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城郊初中学校进行经典诵读教学必然强化文化的传承,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承工程,功在当代,受益于千万年。经典诵读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借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我们相信,经典诵读教学必定会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
[本文系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中小学中华经典诵写讲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hzkt58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世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2]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9.
【关键词】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方向与策略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华经典重登中国文化教育舞台以来,经典诵读教学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但,当前我国尤其是城郊初中经诵读教学还比较滞后,以讲读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占据教学主要地位,经典诵读教学常淹没在阅读、讲读和写作教学之中。
一、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对经典诵读教学不够重视
虽然新课标的出台和新课改的到来让学校领导和老师认识到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受考试指挥棒和现实的影响,城郊初中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对经典诵读教学尚不重视。经典诵读教学大多是以早读课、课内古诗文朗读取代专门的经典诵读教学训练或夹杂在阅读和讲读教学中进行,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开展针对性的训练。经典诵读教学大都流于形式,未能面向全体学生。
二、教学上缺乏统筹规划,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指导
通过与城郊初中语文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到,许多教师本身对经典诵读教学的目标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学生应该诵读什么材料,诵读多少量,用何种模式,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指导性的统筹规划,使得一线教师在混沌中摸索,走了不少弯路;还有,对于教学方法还有诵读指导尤其是吟诵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也导致经典诵读教学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
三、课程评价中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评价体系
在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经典诵读课程在教学落实上大多流于形式,课程评价不能以整体、全面的方式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多数研究者要么在理论上纸上谈兵、泛泛而谈,要么望而却步、避而不谈。这就给在城郊中学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带来了困难,反馈不到位,效果甚微。
学者赵世林认为:“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做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因此,文化传承重在积累与坚持,学校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应该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承工程。那么,面对以上问题,在城郊初中语文如何有效落实经典诵读教学呢?
1.梳理整合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城郊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由于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止步不前。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明确诵读目标,始终坚持“传承文化”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梳理选择诵读内容,引导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将“传承文化”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统一起来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使经典诵读的文化传承目的得到最大体现,提高经典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要围绕经典诵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确定经典诵读内容,更好地传承文化,提高经典诵读的实际效果。例如,本着以“传承经典文化为目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生活和文化历史的程度”为依据,笔者认为,初中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四部分:一是儒家经典著作,如《大学》《论语》等;二是广泛流传的古代蒙学读本,如《笠翁对韵》《弟子规》等;三是经典古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等;四是近现代中华经典名篇、名著,如《沁园春·雪》《朝花夕拾》等。
二、加强城郊经典诵读师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指导性
经典诵读要求教师的教學语言必须具备科学性(概念准确、简明清晰、判断正确、符合逻辑);流畅性(于净利落、不带口头语,要有节奏顿挫、起伏变化);生动性(错落有致、生动活泼、诙谐风趣);启发性(激发兴趣、循循善诱,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特别是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正确掌握发音、运调、节奏自控、抑扬顿挫等技巧。
为了提高城郊经典诵读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如,在朗诵主持学、语用学、口才学、演讲学、礼仪学、乐理学等学科领域都应有所涉猎,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利用身边中华文化经典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增加教师的文化储备同时与阅读文化经典原著相结合,以满足当前经典诵读教学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体验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更好提高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三、丰富经典诵读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实操性
经典诵读是人们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面对面的双向交流,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它有其特定的对象,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随时随地的进行诵读活动。例如,利用早读和课前三分钟展示诵读。课间欣赏诵读,课堂教学诵读,班队活动、第二课堂集体诵读,还有周末假期诵读打卡等形式进行;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耳濡目染和模仿学习。
四、完善经典诵读的评价机制,明确导向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作用和交流作用。它将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经典诵读教学评价表面化形式化,具体指标较为模糊甚至没有评价的情况较为严重,使得评价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笔者认为,经典阅读教学的评价应采取以下几点:
1.把握全体性原则。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不应是个别优秀学生的展示舞台,个别学生比赛获奖也不应成为教师教学成果的主要考量。它的评价方式应把握全体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落实传承文化这一育人目标。
2.重视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在经典诵读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动态记录学生成长,收集反映学生经典诵读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学生课堂诵读表现、课下诵读和活动比赛的记录、学生的自我感悟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反馈等。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经典诵读档案资料和考查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有效建议和指导。
3.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经典诵读教学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其活动的开展涉及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在评价中我们要注意将学生的自身评价和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人员在一定情况下也应积极参与评价。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社会中,良好的表达和经典诵读能力是我们适应这个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城郊初中学校进行经典诵读教学必然强化文化的传承,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承工程,功在当代,受益于千万年。经典诵读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借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我们相信,经典诵读教学必定会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
[本文系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中小学中华经典诵写讲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hzkt58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世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2]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