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江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显然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象,这种培养模式在中外新闻教育史上尚无先例可循,它对当今国内新闻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
早在2001年底,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签约,在全国首创以“部校共建”模式推进新闻教育教学改革,打通业界和学界的“围墙”,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2013年12月20日,南京大学与江苏省委宣传部签订了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协议。协议规定,南京大学与江苏省委宣传部将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深化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新闻传播学科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需求能力,培养优秀的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人才,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新闻传播学院。
2015年4月底,中宣部、教育部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召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会,总结交流“部校共建”全面开展一年多来的经验做法,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至此,在江苏省委宣传部主持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江苏广电总台等主流媒体在“部校共建”总体架构下延伸出的“院媒协同”的“南大模式”浮现。
从类型上看,“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属于“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协调型的合作教育。根据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三螺旋理论,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了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三螺旋理论不刻意强调谁是主体,而是强调政府、产业和大学的合作关系,三者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彼此重叠[1]。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的多年经验已经证明,地方党委宣传部能够充分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一方面把握大的方向,另一方面协调各种资源;媒体发挥专业、实践和经验优势,既可以为新闻学院教师提供实战锻炼的机会,也可以为大学生实习和见习提供必备的应用型师资和软硬件平台,还能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获得发展支持和人才的保障;高等院校借助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学术背景,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能够为媒体发展提出决策参考,也能够为媒体人士进修、深造提供条件。同时,培养的人才也可以直接为媒体服务,比如全媒体或融合媒体人才。
在学习、借鉴复旦“好学力行”经验的基础上,江苏省的“部校共建”工作从一开始就深刻意识到并明确提出地方党委宣传部、媒体和高校新闻学院三者要强强联合、相互借力,创新体制机制以便共同打造培养新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委宣传部出面主持和协调资源,各家媒体提供专业师资和实践平台进行深度参与,新闻学院教学科研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共建三方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障碍。
共建过程中,江苏省委宣传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首期下拨启动共建资金500万元,以项目投入的方式,为新闻传播学院的改革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为了使“新闻人进课堂”从偶然成为常态,江苏省委宣传部与南京大学签订了《关于创新人事制度、设立人才基金共建新闻传播学科队伍的合作计划》,设立专门基金资助全职类、非全职类及双聘类等工作岗位,并整合了省委宣传部管辖的江苏省文化宣传系统及其下属的新华报业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广电总台、文化产业集团相关业务平台和师资力量,充分调动江苏省各家媒体助教办学的积极性,构建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格局,完善制度机制、深化院媒合作、搭建起同向同行、共享共赢的“教学研共同体”,这是“部校共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今,总编、名记进课堂,教授、讲师进媒体已经深刻融入日常教学当中。“请进来、走出去”的共建方式在交流中不断擦出火花,促进学界和业界的沟通融合。
1.双向交流 共建课程
根据“部校共建”双向交流计划的安排,学院时任副教授周凯老师2014年在江苏网络电视台挂职锻炼,他在工作中发现,过去对媒体生态以及运营的认识被全面“刷新”了,新闻实务已经远远走在了新闻理论建设的前头,这就要求去一线观察,贴近实际问题。2015年,学院又选派胡翼青、王辰瑶、张静等青年骨干教师到新华日报、江苏广电总台等媒体挂职,他们积极参与这些媒体的重大新闻或节目策劃,在实践锻炼中增长阅历、拓宽视野。受益于“部校共建”,多名教师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立项,学院科研成果、学科国际化均刷新纪录。
教师们普遍感到,“共建”为理论研究打开了面向一线的窗户,可以与火热的实践前沿零距离接触,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明确问题意识和专业感觉;通过与一线精英的深度接触,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在此基础上的理论研究,方能准确拿捏传媒改革的分寸;满载一线带着“时效”的经验,还能让平日的新闻课堂更加生动鲜活起来。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部校共建”后,新闻传播学院一改传统做法,着手与主流媒体合作搭建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第一,利用“共建”平台聘请的各界媒体人士和平台的内容资源开设“共建”课程——“江苏广电大讲堂”“名记者进课堂”“院媒茶座”“名栏目进课堂”和“新华报业大讲堂”。第二,在“共建”课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院开设了一批学界和业界“双师联动”的嵌入式课程,由学院教师与江苏省内媒体资深记者、编辑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学院教师主要承担理论部分,媒体的记者、编辑承担实务部分,做到优势互补。人才培养一改以往那样“抱着书本讲新闻”的传统模式,紧密贴近传媒现实,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教学提升 共建基地
2014年下半年,学院借助“部校共建”计划,选派了4位年轻教师加入江苏广电总台赴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培训团队,实地了解国外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最新发展和变化,以不断开拓的国际视野更好地服务自身的日常教学科研工作。 应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学院借鉴“复旦经验”,树立“大新闻传播”理念,共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培养模式,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梳理,内容陈旧课程坚决淘汰,对部分课程进行改造。
媒体实习是新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长期以来,国内高校新闻学院在新闻实践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实习机会少、专业技能实践渠道窄的困境,“部校共建”的优势还在于可以与合作媒体共同建设若干专业、稳定和系统的实践基地。江苏广电总台台长卜宇受命担任“部校共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和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这在全国新闻学院独此一例。此举的一大好处就是把学院与媒体有效联系起来,依托“部校共建”总体架构下延伸出的全方位“院媒合作”。从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提供了一个绝对可靠的合作基础。
除了江苏广电总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江苏省内重点宣传文化单位都是学院合作的单位,通过共建,有效缓解甚至解决了学院推荐大学生实习实践渠道不畅这一老大难问题,过去主要依靠教师的私人关系安排到媒体零星实习的个体行为,逐渐转变为一种集体安排的组织行为,把各种媒体的实际需求与新闻学院的实习需要有机对接起来,因为媒体日常工作对于实习生也有稳定的需求,从而形成互助互惠的帮衬关系。
1.融合生动案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初衷是切实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新闻舆论后备人才队伍。为建设一支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学院组织力量编写国内领先、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系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精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同时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列为全校新闻传播类必修核心课程,由丁柏铨教授领衔的11位专家组成团队,全面负责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聘请国内一流专家担任主讲人,从实践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生动解说,真正达到入耳入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主心骨”。
2.不拘一格引进高水平人才
“新闻教育的关键是大学教师”,然而,媒介融合时代,大学新闻学院专业教师匮乏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多年来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学点的不断增加,网络与新媒体、融合新闻、数据新闻等新专业的出现,即使是南京大学这样全国重点大学依然存在结构上不足的问题。无奈之下,学界纷纷把目光放到了业界,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同时,希望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资深专业人士充实到教学一线。但是高校学历、职称这道过高的门槛却成了“拦路虎”,即使有些符合条件的媒体精英想进入大学,也会因为高校完全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望而却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14年成功引进了两位只读过硕士的央视资深新闻人士担任实务型教师,关键就在于其为他们专门制定了《实务教职评聘办法》,职称上予以“低职高聘”,解除了媒体精英的后顾之忧,这在全国的新闻学院中开了先河,也开了好头。其实,长期以来,南京大学引进新教师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非博士“出身”的教授、副教授一律不进。“部校共建”以后,南京大学特事特办,打破人才引进定式,不拘一格为学院揽才。
3.有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2014年暑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孙韵,作为学院十位研究生代表之一,与江苏广电总台十位记者混合编队,在“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基地”干部实训课上根据新闻实践编写研讨案例,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2015年学院把新开设的《演播室节目制作》直接安排到江苏广电总台现代化的演播室,让学生在媒体第一线学习室内拍摄、导播、舞美、灯光专业技术。深度融合下课程“转型升级”,学院先后共建了12门颇受欢迎的工作坊课程,国内和省内主流媒体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制片人等亲授第一手经验,学生反响热烈,选修几乎爆满。
作为现任江苏广电总台一把手的卜宇台长兼任“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院长,这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首批试点单位中就是一个创新之举,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新闻业界的人才、经验引入课堂,而且依托“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的新闻舆论人才培养机制开始逐步呈现,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不断提升,为大学生提供的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所需的教学平台、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与教学培养模式也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4.尊重人才培养规律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工作目前已经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展开,与主流媒体一个声音高调支持态度不同的是,各方有关疑虑、困惑就未曾中断,尤其是学界内部,也有不同看法。相关话题在网络上也引发了诸多讨论,有人担心宣传部将以此干预高校的新闻教育,还有人认为全国 “共建”不能简单照搬和套用“复旦模式”,更不能抛开学科发展和新闻教育自身规律,盲目“共建”。
对此,2015年4月26日,南京大学丁柏铨教授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说,江苏的“部校共建”尊重了客观规律,省委宣传部没有干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具体工作,而是把握方向,為人才培养拓展空间,为老师们提升水平提供保障[2]。《光明日报》评论强调,党委宣传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掌握好“收”和“放”的艺术,尊重人才培养规律[3]。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异宾表示,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学院致力于积极创造科研条件,整合学术资源,构建开放的课题研究机制,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提升教师们的科研竞争力,力求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优势。由此,共建工程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也逐步成为一个深受好评的人心工程。
截至2015年底,“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部分省级以下地市党委宣传部按照中央精神,自发与所属地方高校对接建立了“部校共建”关系;中央、地方的主流媒体也在有关宣传部门的引导下,积极与有关高等院校开展院媒共建。
坚持共建共享,学他人之长,创江苏之新,“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南大实践无疑已经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然而,这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时间上看还比较短,江苏的“部校共建”从2014年启动至今不过3年多,现有的很多做法应该说是充分学习和借鉴了2001年开始的“复旦模式”,同时也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融入了自身的特色。因此,共建的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初始摸索阶段,共建的效果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调整和完善。
[1]赵东霞,张 璟: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官产学协同创新机制探究[J].高教论坛,2014(12).
[2]杨频萍.“1+1”走进新闻人才成长新时代——江苏部校共建新传学院综述[N].新华日报,2015-4-26 .
[3]《光明日报》评论员.部校共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举措[N].光明日报,2014-9-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显然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象,这种培养模式在中外新闻教育史上尚无先例可循,它对当今国内新闻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
早在2001年底,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签约,在全国首创以“部校共建”模式推进新闻教育教学改革,打通业界和学界的“围墙”,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2013年12月20日,南京大学与江苏省委宣传部签订了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协议。协议规定,南京大学与江苏省委宣传部将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深化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新闻传播学科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需求能力,培养优秀的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人才,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新闻传播学院。
2015年4月底,中宣部、教育部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召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会,总结交流“部校共建”全面开展一年多来的经验做法,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至此,在江苏省委宣传部主持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江苏广电总台等主流媒体在“部校共建”总体架构下延伸出的“院媒协同”的“南大模式”浮现。
一、合作是前提
从类型上看,“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属于“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协调型的合作教育。根据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三螺旋理论,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了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三螺旋理论不刻意强调谁是主体,而是强调政府、产业和大学的合作关系,三者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彼此重叠[1]。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的多年经验已经证明,地方党委宣传部能够充分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一方面把握大的方向,另一方面协调各种资源;媒体发挥专业、实践和经验优势,既可以为新闻学院教师提供实战锻炼的机会,也可以为大学生实习和见习提供必备的应用型师资和软硬件平台,还能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获得发展支持和人才的保障;高等院校借助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学术背景,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能够为媒体发展提出决策参考,也能够为媒体人士进修、深造提供条件。同时,培养的人才也可以直接为媒体服务,比如全媒体或融合媒体人才。
在学习、借鉴复旦“好学力行”经验的基础上,江苏省的“部校共建”工作从一开始就深刻意识到并明确提出地方党委宣传部、媒体和高校新闻学院三者要强强联合、相互借力,创新体制机制以便共同打造培养新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委宣传部出面主持和协调资源,各家媒体提供专业师资和实践平台进行深度参与,新闻学院教学科研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共建三方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障碍。
共建过程中,江苏省委宣传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首期下拨启动共建资金500万元,以项目投入的方式,为新闻传播学院的改革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为了使“新闻人进课堂”从偶然成为常态,江苏省委宣传部与南京大学签订了《关于创新人事制度、设立人才基金共建新闻传播学科队伍的合作计划》,设立专门基金资助全职类、非全职类及双聘类等工作岗位,并整合了省委宣传部管辖的江苏省文化宣传系统及其下属的新华报业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广电总台、文化产业集团相关业务平台和师资力量,充分调动江苏省各家媒体助教办学的积极性,构建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格局,完善制度机制、深化院媒合作、搭建起同向同行、共享共赢的“教学研共同体”,这是“部校共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今,总编、名记进课堂,教授、讲师进媒体已经深刻融入日常教学当中。“请进来、走出去”的共建方式在交流中不断擦出火花,促进学界和业界的沟通融合。
二、“共建”是关键
1.双向交流 共建课程
根据“部校共建”双向交流计划的安排,学院时任副教授周凯老师2014年在江苏网络电视台挂职锻炼,他在工作中发现,过去对媒体生态以及运营的认识被全面“刷新”了,新闻实务已经远远走在了新闻理论建设的前头,这就要求去一线观察,贴近实际问题。2015年,学院又选派胡翼青、王辰瑶、张静等青年骨干教师到新华日报、江苏广电总台等媒体挂职,他们积极参与这些媒体的重大新闻或节目策劃,在实践锻炼中增长阅历、拓宽视野。受益于“部校共建”,多名教师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立项,学院科研成果、学科国际化均刷新纪录。
教师们普遍感到,“共建”为理论研究打开了面向一线的窗户,可以与火热的实践前沿零距离接触,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明确问题意识和专业感觉;通过与一线精英的深度接触,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在此基础上的理论研究,方能准确拿捏传媒改革的分寸;满载一线带着“时效”的经验,还能让平日的新闻课堂更加生动鲜活起来。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部校共建”后,新闻传播学院一改传统做法,着手与主流媒体合作搭建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第一,利用“共建”平台聘请的各界媒体人士和平台的内容资源开设“共建”课程——“江苏广电大讲堂”“名记者进课堂”“院媒茶座”“名栏目进课堂”和“新华报业大讲堂”。第二,在“共建”课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院开设了一批学界和业界“双师联动”的嵌入式课程,由学院教师与江苏省内媒体资深记者、编辑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学院教师主要承担理论部分,媒体的记者、编辑承担实务部分,做到优势互补。人才培养一改以往那样“抱着书本讲新闻”的传统模式,紧密贴近传媒现实,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教学提升 共建基地
2014年下半年,学院借助“部校共建”计划,选派了4位年轻教师加入江苏广电总台赴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培训团队,实地了解国外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最新发展和变化,以不断开拓的国际视野更好地服务自身的日常教学科研工作。 应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学院借鉴“复旦经验”,树立“大新闻传播”理念,共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培养模式,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梳理,内容陈旧课程坚决淘汰,对部分课程进行改造。
媒体实习是新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长期以来,国内高校新闻学院在新闻实践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实习机会少、专业技能实践渠道窄的困境,“部校共建”的优势还在于可以与合作媒体共同建设若干专业、稳定和系统的实践基地。江苏广电总台台长卜宇受命担任“部校共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和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这在全国新闻学院独此一例。此举的一大好处就是把学院与媒体有效联系起来,依托“部校共建”总体架构下延伸出的全方位“院媒合作”。从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提供了一个绝对可靠的合作基础。
除了江苏广电总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江苏省内重点宣传文化单位都是学院合作的单位,通过共建,有效缓解甚至解决了学院推荐大学生实习实践渠道不畅这一老大难问题,过去主要依靠教师的私人关系安排到媒体零星实习的个体行为,逐渐转变为一种集体安排的组织行为,把各种媒体的实际需求与新闻学院的实习需要有机对接起来,因为媒体日常工作对于实习生也有稳定的需求,从而形成互助互惠的帮衬关系。
三、创新是核心
1.融合生动案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初衷是切实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新闻舆论后备人才队伍。为建设一支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学院组织力量编写国内领先、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系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精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同时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列为全校新闻传播类必修核心课程,由丁柏铨教授领衔的11位专家组成团队,全面负责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聘请国内一流专家担任主讲人,从实践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生动解说,真正达到入耳入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主心骨”。
2.不拘一格引进高水平人才
“新闻教育的关键是大学教师”,然而,媒介融合时代,大学新闻学院专业教师匮乏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多年来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学点的不断增加,网络与新媒体、融合新闻、数据新闻等新专业的出现,即使是南京大学这样全国重点大学依然存在结构上不足的问题。无奈之下,学界纷纷把目光放到了业界,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同时,希望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资深专业人士充实到教学一线。但是高校学历、职称这道过高的门槛却成了“拦路虎”,即使有些符合条件的媒体精英想进入大学,也会因为高校完全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望而却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14年成功引进了两位只读过硕士的央视资深新闻人士担任实务型教师,关键就在于其为他们专门制定了《实务教职评聘办法》,职称上予以“低职高聘”,解除了媒体精英的后顾之忧,这在全国的新闻学院中开了先河,也开了好头。其实,长期以来,南京大学引进新教师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非博士“出身”的教授、副教授一律不进。“部校共建”以后,南京大学特事特办,打破人才引进定式,不拘一格为学院揽才。
3.有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2014年暑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孙韵,作为学院十位研究生代表之一,与江苏广电总台十位记者混合编队,在“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基地”干部实训课上根据新闻实践编写研讨案例,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2015年学院把新开设的《演播室节目制作》直接安排到江苏广电总台现代化的演播室,让学生在媒体第一线学习室内拍摄、导播、舞美、灯光专业技术。深度融合下课程“转型升级”,学院先后共建了12门颇受欢迎的工作坊课程,国内和省内主流媒体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制片人等亲授第一手经验,学生反响热烈,选修几乎爆满。
作为现任江苏广电总台一把手的卜宇台长兼任“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院长,这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首批试点单位中就是一个创新之举,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新闻业界的人才、经验引入课堂,而且依托“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的新闻舆论人才培养机制开始逐步呈现,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不断提升,为大学生提供的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所需的教学平台、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与教学培养模式也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4.尊重人才培养规律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工作目前已经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展开,与主流媒体一个声音高调支持态度不同的是,各方有关疑虑、困惑就未曾中断,尤其是学界内部,也有不同看法。相关话题在网络上也引发了诸多讨论,有人担心宣传部将以此干预高校的新闻教育,还有人认为全国 “共建”不能简单照搬和套用“复旦模式”,更不能抛开学科发展和新闻教育自身规律,盲目“共建”。
对此,2015年4月26日,南京大学丁柏铨教授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说,江苏的“部校共建”尊重了客观规律,省委宣传部没有干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具体工作,而是把握方向,為人才培养拓展空间,为老师们提升水平提供保障[2]。《光明日报》评论强调,党委宣传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掌握好“收”和“放”的艺术,尊重人才培养规律[3]。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异宾表示,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学院致力于积极创造科研条件,整合学术资源,构建开放的课题研究机制,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提升教师们的科研竞争力,力求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优势。由此,共建工程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也逐步成为一个深受好评的人心工程。
四、小结
截至2015年底,“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部分省级以下地市党委宣传部按照中央精神,自发与所属地方高校对接建立了“部校共建”关系;中央、地方的主流媒体也在有关宣传部门的引导下,积极与有关高等院校开展院媒共建。
坚持共建共享,学他人之长,创江苏之新,“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南大实践无疑已经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然而,这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时间上看还比较短,江苏的“部校共建”从2014年启动至今不过3年多,现有的很多做法应该说是充分学习和借鉴了2001年开始的“复旦模式”,同时也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融入了自身的特色。因此,共建的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初始摸索阶段,共建的效果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东霞,张 璟: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官产学协同创新机制探究[J].高教论坛,2014(12).
[2]杨频萍.“1+1”走进新闻人才成长新时代——江苏部校共建新传学院综述[N].新华日报,2015-4-26 .
[3]《光明日报》评论员.部校共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举措[N].光明日报,201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