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推广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当代世界环境的变化和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旨在为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问题;对策
1.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称,它涵盖了亚太、欧亚、中东、非洲、南太平洋地区等总共65个国家,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潜力是无穷的。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借助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进行对外推广,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些方面,保障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开展与实施。从外交方面看,汉语国际推广既是国家外交的润滑剂,也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实施的有效方式。而且汉语国际推广能够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在国际平台的话语权,从而有力地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汉语的国际推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把对外汉语教学转向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新思路,把汉语国际推广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了各种支持推动的措施,但语言的向外传播和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相比是明显滞后的。在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推广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外部挑战
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客观上将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西方舆论中长久以来也存在“中国威胁论”这样的质疑。“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周边国家中,存在着不少政府对中国态度骑墙观望、民间不信任情绪滋长的情况。在“中国威胁论”这一不实言论背景下,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软实力的举措抱有很深的成见,尤其是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及相关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汉语作为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之一,给外国汉语学习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以欧洲人学习汉语为例,其汉语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处在于书写、发音、语言环境,乃至整个语言系统、语言思维习惯都十分不同。
2.2 内部弱势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与任务》一文中指出,在汉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遇到了两个瓶颈,一个瓶颈是教材,一个瓶颈是教师。在教材的问题上,教材种类过于单一,我国专用教材正式出版的有几百种,但是模式比较单一,都是从中国传统式教学的角度进行编写,缺少面向大学、中学、小学以及社会自学者的分层次教材。其次,教材的形式也相对单调,大多以纸质的为主,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进行汉语推广时,可以考虑教材的发展向网络多媒体教材倾斜。第三,教材的功能比较单一,专业教材虽多,但缺少辅助性教材。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这种辅助性教材的缺少显然属于“短板效应”,制约着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及辅助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为主体,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做好本土化教材与普适性教材的协调与互补,这是我国教材编写上仍需努力的。
汉语的“走出去”,对外汉语人才必不可少,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精通汉语及沿线国家语言的人才呈稀缺态势。截至2016年8月,国家汉办提供的数字表明: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缺口9万,印度尼西亚缺口10万。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中国语言人才培养主要通过高校课堂学习以及国外留学,人才培养途径较为单一,因此汉语国际推广还面临着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和需要培养本土化教师两方面问题。
3. 对策
3.1 “中国威胁论”的化解
由于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及相关文化交流活动时常被指责为进行文化侵略及价值观输出的行为,要想汉语国际推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有效成果,我国必须谨慎对待这一问题。汉语的国际传播,就是要通过与当地民众的互动,达到“人心相通”的效果,化解各国民众对中国综合实力发展所产生的担忧及恐慌情绪,否定“中国威胁论”等不实言论,从而营造积极有利的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旦误解与隔阂消融,汉语国际推广道路中的巨大拦路石将得以扫清并取得长足的进展。
3.2 加强高层次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工作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是顺利进行汉语国际推广的必要保证和重要支撑。高等教育不仅应当扩大对外汉语专业招生,还应重视语言课程设置的调整,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息息相关,因此国内高等教育还应当致力于培养大批复合型双语人才,与此同时,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发展。文化人才的“招进来”与“走出去”理应协同推进,例如建立境外大学和教育基地,积极接纳沿线国家留学生,开展国家间文化交流学术会议。
3.3 加强对外汉语教材建设
对于语言推广机构來讲,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也因此成为最大的难题和挑战。在对教学产品的开发上,国家汉办提出了四点原则:一是中外合作,在内容上进行把关,在形式上提倡多样性,符合当地学习习惯;二是要向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产品方向发展;三是通俗化、大众化,降低学习难度;四是走市场化道路。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国家汉办每年有计划地开发100多种教学产品,带动市场开发的产品有1000多种,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极为丰富。但是,即使如此,汉语教材的建设也仍然难与英语教材建设相比,我们应当借鉴英语教材开发理念与模式,开发出更多的汉语教材。
3.4 汉语国际推广的改进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的分布缺少战略规划,降低了汉语国际推广在这些国家的效率。因此,其地理上的战略性分布亟待增强。汉语国际教育应避免一味地强调语法及生硬地灌输文化,而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气氛活跃化及教学内容生动化。此外,汉语国际教育不能只借助传统的教育手段,还应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推动教学,使汉语国际推广的渠道多样化。
3.5 继续深化汉语考试研究与改革
为了进一步满足世界范围内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需求汉语学习者的需要,我们必在HSK和YCT考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并开发新的汉语考试类型,以便更为准确地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海外从事汉语教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语言教学考评的标准和依据。
4. 结论
综上所述,鉴于世界大环境的改变以及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汉语国际推广不会一帆风顺。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问题,借鉴他国经验,寻找解决问题之道,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2]殷树林,张小雪.汉语国际推广的两个瓶颈及几点对策[J].语文学刊,2009(9).
[3]李瑞晴.海外孔子学院发展浅析[J].八桂乔刊,2008(1).
[4]尹海良.对世界汉语热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前沿,2009(2).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问题;对策
1.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称,它涵盖了亚太、欧亚、中东、非洲、南太平洋地区等总共65个国家,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潜力是无穷的。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借助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进行对外推广,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些方面,保障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开展与实施。从外交方面看,汉语国际推广既是国家外交的润滑剂,也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实施的有效方式。而且汉语国际推广能够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在国际平台的话语权,从而有力地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汉语的国际推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把对外汉语教学转向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新思路,把汉语国际推广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了各种支持推动的措施,但语言的向外传播和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相比是明显滞后的。在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推广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外部挑战
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客观上将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西方舆论中长久以来也存在“中国威胁论”这样的质疑。“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周边国家中,存在着不少政府对中国态度骑墙观望、民间不信任情绪滋长的情况。在“中国威胁论”这一不实言论背景下,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软实力的举措抱有很深的成见,尤其是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及相关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汉语作为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之一,给外国汉语学习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以欧洲人学习汉语为例,其汉语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处在于书写、发音、语言环境,乃至整个语言系统、语言思维习惯都十分不同。
2.2 内部弱势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与任务》一文中指出,在汉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遇到了两个瓶颈,一个瓶颈是教材,一个瓶颈是教师。在教材的问题上,教材种类过于单一,我国专用教材正式出版的有几百种,但是模式比较单一,都是从中国传统式教学的角度进行编写,缺少面向大学、中学、小学以及社会自学者的分层次教材。其次,教材的形式也相对单调,大多以纸质的为主,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进行汉语推广时,可以考虑教材的发展向网络多媒体教材倾斜。第三,教材的功能比较单一,专业教材虽多,但缺少辅助性教材。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这种辅助性教材的缺少显然属于“短板效应”,制约着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及辅助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为主体,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做好本土化教材与普适性教材的协调与互补,这是我国教材编写上仍需努力的。
汉语的“走出去”,对外汉语人才必不可少,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精通汉语及沿线国家语言的人才呈稀缺态势。截至2016年8月,国家汉办提供的数字表明: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缺口9万,印度尼西亚缺口10万。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中国语言人才培养主要通过高校课堂学习以及国外留学,人才培养途径较为单一,因此汉语国际推广还面临着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和需要培养本土化教师两方面问题。
3. 对策
3.1 “中国威胁论”的化解
由于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及相关文化交流活动时常被指责为进行文化侵略及价值观输出的行为,要想汉语国际推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有效成果,我国必须谨慎对待这一问题。汉语的国际传播,就是要通过与当地民众的互动,达到“人心相通”的效果,化解各国民众对中国综合实力发展所产生的担忧及恐慌情绪,否定“中国威胁论”等不实言论,从而营造积极有利的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旦误解与隔阂消融,汉语国际推广道路中的巨大拦路石将得以扫清并取得长足的进展。
3.2 加强高层次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工作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是顺利进行汉语国际推广的必要保证和重要支撑。高等教育不仅应当扩大对外汉语专业招生,还应重视语言课程设置的调整,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息息相关,因此国内高等教育还应当致力于培养大批复合型双语人才,与此同时,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发展。文化人才的“招进来”与“走出去”理应协同推进,例如建立境外大学和教育基地,积极接纳沿线国家留学生,开展国家间文化交流学术会议。
3.3 加强对外汉语教材建设
对于语言推广机构來讲,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也因此成为最大的难题和挑战。在对教学产品的开发上,国家汉办提出了四点原则:一是中外合作,在内容上进行把关,在形式上提倡多样性,符合当地学习习惯;二是要向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产品方向发展;三是通俗化、大众化,降低学习难度;四是走市场化道路。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国家汉办每年有计划地开发100多种教学产品,带动市场开发的产品有1000多种,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极为丰富。但是,即使如此,汉语教材的建设也仍然难与英语教材建设相比,我们应当借鉴英语教材开发理念与模式,开发出更多的汉语教材。
3.4 汉语国际推广的改进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的分布缺少战略规划,降低了汉语国际推广在这些国家的效率。因此,其地理上的战略性分布亟待增强。汉语国际教育应避免一味地强调语法及生硬地灌输文化,而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气氛活跃化及教学内容生动化。此外,汉语国际教育不能只借助传统的教育手段,还应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推动教学,使汉语国际推广的渠道多样化。
3.5 继续深化汉语考试研究与改革
为了进一步满足世界范围内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需求汉语学习者的需要,我们必在HSK和YCT考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并开发新的汉语考试类型,以便更为准确地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海外从事汉语教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语言教学考评的标准和依据。
4. 结论
综上所述,鉴于世界大环境的改变以及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汉语国际推广不会一帆风顺。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问题,借鉴他国经验,寻找解决问题之道,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2]殷树林,张小雪.汉语国际推广的两个瓶颈及几点对策[J].语文学刊,2009(9).
[3]李瑞晴.海外孔子学院发展浅析[J].八桂乔刊,2008(1).
[4]尹海良.对世界汉语热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前沿,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