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效果,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45例,A组给予东菱克栓酶治疗,B组给予红花、丹参、胞二磷胆碱等,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45例患者中有效率达80.00%,B组45例患者中有效率达60.00%;A组并发症2例,B组并发症1例。两组患者两指标各自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东菱克栓酶;急性期脑梗死;治疗效果
众所周知,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连年升高,很多中老年人患病,出现半身不遂、失语、昏迷等症状,虽然治疗仍然难以痊愈,因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致残致死,随之而来的是患病后家庭与社会负担重重[1]。本研究在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年间选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给予东菱克栓酶治疗,B组给予红花、丹参、胞二磷胆碱等,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年间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30例,性别比为2.0:1,年龄35~60岁之间,平均为(53.66±10.75)岁。所有的患者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1.2 分组方法 将入选的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45例,其中A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性别比为2.0:1,年龄介于35~58岁之间,平均为(52.43±10.46)岁;B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性别比为2.0:1,年龄介于35~60岁之间,平均为(54.16±11.26)岁。两组患者年龄与性别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试验方法 A组给予东菱克栓酶治疗,B组给予红花、丹参、胞二磷胆碱等,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疗效标准:基本痊愈:即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恶化:治疗后评分大于治疗前。标准
参考文献[1]。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部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数据采用χ2检验。取a=0.05为检验标准,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疗效与并发症的统计结果 A组45例患者中有效36例,有效率达80.00%,B组45例患者中有效27例,有效率达60.00%;A组并发症2例,B组并发症1例。两组患者两指标各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一年内为恢复期,是最佳的二级预防时期,这个时期多数患者改善最快、效果最佳。脑梗死恢复期以口服用药为主要治疗方法,辅以功能训练,饮食调节等综合性措施。只有坚持可靠用药,才能对脑梗死诱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液黏度高等基础病变进行有效治疗,防止动脉硬化血栓再次形成;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量,为脑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恢复脑神经系统,使由其控制的运动、语言神经系统体征得到改善。恢复期治疗目的就是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语言不利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脑梗死的高复发率。
有研究表明在脑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内有丧失功能但结构完整的神经元,若能及时恢复其血供,该部位组织的突触传递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东菱克栓酶是一种新型强力单成份溶栓剂,其主要成份凝血酶样酶可直接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释放B 肽,生成非交联的纤维蛋白单体和多聚体,并迅速被纤溶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同时能促使内皮细胞释放组织溶酶原活化物,降低溶酶原活化因子的活性,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增大,进而恢复梗死区的血流,挽救半暗带区脑组织,使受损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同时尚有降低全血黏度、抗血小板粘附性、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2]。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45例患者中有效率达80.00%,B组45例患者中有效率达60.00%;A组并发症2例,B组并发症1例。两组患者两指标各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梅芳.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1):61.
[2] 匡培根,陶沂,田亚平,等.巴曲酶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降低NO神经毒性作用.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8:329.
【关键词】东菱克栓酶;急性期脑梗死;治疗效果
众所周知,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连年升高,很多中老年人患病,出现半身不遂、失语、昏迷等症状,虽然治疗仍然难以痊愈,因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致残致死,随之而来的是患病后家庭与社会负担重重[1]。本研究在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年间选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给予东菱克栓酶治疗,B组给予红花、丹参、胞二磷胆碱等,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年间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30例,性别比为2.0:1,年龄35~60岁之间,平均为(53.66±10.75)岁。所有的患者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1.2 分组方法 将入选的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45例,其中A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性别比为2.0:1,年龄介于35~58岁之间,平均为(52.43±10.46)岁;B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性别比为2.0:1,年龄介于35~60岁之间,平均为(54.16±11.26)岁。两组患者年龄与性别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试验方法 A组给予东菱克栓酶治疗,B组给予红花、丹参、胞二磷胆碱等,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疗效标准:基本痊愈:即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恶化:治疗后评分大于治疗前。标准
参考文献[1]。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部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数据采用χ2检验。取a=0.05为检验标准,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疗效与并发症的统计结果 A组45例患者中有效36例,有效率达80.00%,B组45例患者中有效27例,有效率达60.00%;A组并发症2例,B组并发症1例。两组患者两指标各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一年内为恢复期,是最佳的二级预防时期,这个时期多数患者改善最快、效果最佳。脑梗死恢复期以口服用药为主要治疗方法,辅以功能训练,饮食调节等综合性措施。只有坚持可靠用药,才能对脑梗死诱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液黏度高等基础病变进行有效治疗,防止动脉硬化血栓再次形成;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量,为脑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恢复脑神经系统,使由其控制的运动、语言神经系统体征得到改善。恢复期治疗目的就是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语言不利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脑梗死的高复发率。
有研究表明在脑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内有丧失功能但结构完整的神经元,若能及时恢复其血供,该部位组织的突触传递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东菱克栓酶是一种新型强力单成份溶栓剂,其主要成份凝血酶样酶可直接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释放B 肽,生成非交联的纤维蛋白单体和多聚体,并迅速被纤溶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同时能促使内皮细胞释放组织溶酶原活化物,降低溶酶原活化因子的活性,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增大,进而恢复梗死区的血流,挽救半暗带区脑组织,使受损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同时尚有降低全血黏度、抗血小板粘附性、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2]。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45例患者中有效率达80.00%,B组45例患者中有效率达60.00%;A组并发症2例,B组并发症1例。两组患者两指标各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梅芳.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1):61.
[2] 匡培根,陶沂,田亚平,等.巴曲酶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降低NO神经毒性作用.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