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卓越课堂”是当前课堂教学的趋势,开展“卓越课堂”,需要教师的创造能力,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和谐地贯穿在一起,在与学生的充分互动中,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灵性的唤醒、创造性的培养、个人能力的提高,本文试图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和“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有效开展“卓越课堂”的相关理念与方法。
关键词:卓越课堂 教学改革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149-01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日新月异,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卓越课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要求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旧的教学理念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反思“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个本质性问题。
一.“卓越课堂“的内涵
首先,“卓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诠释为“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之义。开展“卓越课堂”,是对未来课堂教育的一种美好期许,也是当前形势下的现实要求。“卓越课堂”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而是对现代理想课堂的一种描绘和期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卓越课堂”强调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浅谈开展“卓越课堂”的方法
1.课前制定切实的教案,使教学过程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主体,教师的视野决定课堂教育所能触及的范围,每节课前都应制定教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好的教案应具有:(1)科学性:教师应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归纳教学重点、难点,不能脱离教材,脱离实际。(2)差异性:准备同一堂课,一千个教育工作者就会有一千份不同的教案,只有风格不一的教师,没有千篇一律的教案。(3)艺术性: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件艺术品,教案则是教育者充满灵感的思维勾勒。教案要成为一篇独特优美的“教学散文”,让学生赏心悦目,如沐春风。教育就应该是潜移默化,直抵人心的过程。(4)考虑可变化性:学生是一堂课的“听众”,其反应是无法预料的,根据学生的即时反应而随机应变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教师应能够因势利导,动态调整。
2. 课堂上讲求互动,巧设情景,争取学生合作
课堂更像是师生的舞台,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创造。整个过程师生相互作用,是动静交流,知行统一的过程。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得以调整是授课的关键所在。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门:杜威先生说过:“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教师要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兴趣的门径,找到求知的入口,保证课堂有一个好的开端。教师应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将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以活跃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2)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一堂生动的课,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靠真诚得以维系。教师的表情、肢体动作等体现着教师的情绪,继而会感染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笑话能够引爆全场,一个感人的故事能够催人泪下,真挚的感情交流是学生能够更好接受知识的催化剂。(3)注重动手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数学课“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分发三角板,剪刀等工具,通过小组讨论或者独立思考,让学生们围绕“求三角形面积问题的转化”探讨学习,想办法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向,每个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获得知识,丰富实践。
3.强化课后与课堂的联系,巩固学习效果
课后是教学过程的后续。课后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合理布置任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具备自主总结、探索、发现的能力。由于思维能力不成熟,一些课程需要渐进地教授,这就需要在课时划分及章节内容布置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通过课后任务的布置,使各部分知识获得联系,让学生易于接受。譬如“光明小学某班有4个小队,每个小队有12名少先队员,在“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中,共捐款240元。平均每个少先队员捐款多少元?”这种问题是从已知条件入手,推出问题需要的相关条件,将两种应用题联系起来,需要步步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及时掌握与及时复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建立家长监督反馈机制,通过家长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能力的观察与将相关信息反馈至教师,使得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了解不同学生的掌握效果,以调整教学计划,平衡教学进度。
“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长期以来的实践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教育改革已成当今教育的主题,一改传统教育的枯燥,让每个学生都能沐浴“卓越课堂”之风,快乐地学习,是广大教育者应不懈奋斗的目标。开展“卓越课堂”,关注课堂生长,让课堂在师生的共同成长中绽放美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杨继明.小学数学卓越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J].教学·信息,2010,(12):169
[2]胡清淑.打造卓越课堂文化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J].教育科研, 2010,(35):52
[3]明敏.动静相宜 知行合一[J].语文教学通讯,2013,722(2):50-52
关键词:卓越课堂 教学改革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149-01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日新月异,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卓越课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要求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旧的教学理念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反思“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个本质性问题。
一.“卓越课堂“的内涵
首先,“卓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诠释为“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之义。开展“卓越课堂”,是对未来课堂教育的一种美好期许,也是当前形势下的现实要求。“卓越课堂”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而是对现代理想课堂的一种描绘和期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卓越课堂”强调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浅谈开展“卓越课堂”的方法
1.课前制定切实的教案,使教学过程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主体,教师的视野决定课堂教育所能触及的范围,每节课前都应制定教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好的教案应具有:(1)科学性:教师应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归纳教学重点、难点,不能脱离教材,脱离实际。(2)差异性:准备同一堂课,一千个教育工作者就会有一千份不同的教案,只有风格不一的教师,没有千篇一律的教案。(3)艺术性: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件艺术品,教案则是教育者充满灵感的思维勾勒。教案要成为一篇独特优美的“教学散文”,让学生赏心悦目,如沐春风。教育就应该是潜移默化,直抵人心的过程。(4)考虑可变化性:学生是一堂课的“听众”,其反应是无法预料的,根据学生的即时反应而随机应变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教师应能够因势利导,动态调整。
2. 课堂上讲求互动,巧设情景,争取学生合作
课堂更像是师生的舞台,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创造。整个过程师生相互作用,是动静交流,知行统一的过程。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得以调整是授课的关键所在。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门:杜威先生说过:“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教师要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兴趣的门径,找到求知的入口,保证课堂有一个好的开端。教师应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将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以活跃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2)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一堂生动的课,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靠真诚得以维系。教师的表情、肢体动作等体现着教师的情绪,继而会感染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笑话能够引爆全场,一个感人的故事能够催人泪下,真挚的感情交流是学生能够更好接受知识的催化剂。(3)注重动手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数学课“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分发三角板,剪刀等工具,通过小组讨论或者独立思考,让学生们围绕“求三角形面积问题的转化”探讨学习,想办法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向,每个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获得知识,丰富实践。
3.强化课后与课堂的联系,巩固学习效果
课后是教学过程的后续。课后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合理布置任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具备自主总结、探索、发现的能力。由于思维能力不成熟,一些课程需要渐进地教授,这就需要在课时划分及章节内容布置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通过课后任务的布置,使各部分知识获得联系,让学生易于接受。譬如“光明小学某班有4个小队,每个小队有12名少先队员,在“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中,共捐款240元。平均每个少先队员捐款多少元?”这种问题是从已知条件入手,推出问题需要的相关条件,将两种应用题联系起来,需要步步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及时掌握与及时复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建立家长监督反馈机制,通过家长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能力的观察与将相关信息反馈至教师,使得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了解不同学生的掌握效果,以调整教学计划,平衡教学进度。
“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长期以来的实践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教育改革已成当今教育的主题,一改传统教育的枯燥,让每个学生都能沐浴“卓越课堂”之风,快乐地学习,是广大教育者应不懈奋斗的目标。开展“卓越课堂”,关注课堂生长,让课堂在师生的共同成长中绽放美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杨继明.小学数学卓越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J].教学·信息,2010,(12):169
[2]胡清淑.打造卓越课堂文化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J].教育科研, 2010,(35):52
[3]明敏.动静相宜 知行合一[J].语文教学通讯,2013,722(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