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大家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不忘对品质的一贯关注。在生产制造业,供应链的管理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不断增长的业务外包、供应链协同一体化、电子商务、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一系列技术已经成为了供应链专业化的双刃剑。速度的追求使得各方对供应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使得供应链的管理更为多样化和更具开放性,但与此同时,供应链的高效、及时和准确性也在不断的受到挑战和面临巨大的压力。所以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比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更具竞争力。而信息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就是最有力的保证和前提。
根据国际供应链协会发布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1],供应链可以划分为5个方面,分别是计划、资源获取、制造、交付和回收。计划就是根据企业的销售与运营计划来制定企业的生产计划,目的是为了实现产销平衡,零库存管理。资源获取是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所需物品的采购,既包括对物品的鉴别和采购活动,也包括对供应商的评估和全过程管理。制造就是将原材料制成产成品的过程。交付是指从供应商到生产商再到中间商最终到消费者的整个物品流转过程,包括进货物流、出货物流和仓储管理。回收是指将产成品或者原料的回收与维护。
在供应链运作中每一个供应链管理的环节当中,都可以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在此我提出几个有效的结合控制点:
(1)计划方面:销售与运营计划
(2)资源获取方面:供应商评估
(3)制造方面:物料需求计划
(4)交付方面:运输与库存管理
(5)回收方面:退货处理
销售与运营计划的有效制定,可以避免企业日常的各种浪费,例如:原材料的库存浪费,产成品的库存浪费,物流运输浪费等。换句话说是直接对库存管理产生影响。企业为了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减少浪费,就必须在生产之前制定好一个计划,它的数字来源于销售市场却又高于市场。由于销量不是固定的,他是一个动态可变的数字,并且没有一个可以准确衡量的公式算法,因而这往往给企业的计划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企业首先要有一个“从上到下”的认识,从高层管理人员到职能部门、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再到执行层人员都要重视销售与运营计划的作用。基于此认识的基础之上,可以组建一个跨职能的预测团队,定期按月召开跨部门的计划会议,汇总各部门的数字并且确定安全库存、生产产能等指标数量。与此同时,结合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将每个月的预测指标数据存入到系统,并将同期销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总结出影响企业销售数量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然后在不断的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对比分析中进行校正,最终形成一套企业特有的影响销售数据的因素。在整个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尽量消除主观人为的影响,让客观的数据来说话。当然,仅有一个信息系统并不能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跨部门跨职能的团队沟通。因为销售数据是从业务一线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在此还要有一个“从下到上”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过程。只有企业认识到“从上到下”的重要性与“从下到上”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将销售与运营计划有效的实施起来。
随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品质关注,企业对产品质量追溯,源头可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产生了供应商评估管理,意在对资源获取环节的上游供应商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较之销售与运营计划中的动态数据预测,供应商管理的数据来源相对简单,主要以静态的形式来收集和存储供应商的基础信息,例如供应商的联系人、地址、电话、银行信息、资质证明信息等。在供应商的全过程管理中,最关键的指标是评估,而评估的结果实际上与后续的采购业务直接相关。例如评估合格的供应商就会进入企业的供应商库,成为经常性合作伙伴;而评估不合格的供应商则只能被列入企业的黑名单,在新一轮竞争中淘汰出局。那么在此项环节中,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体现在对供应商信息和以往交易数据的记录,它更可以将供应商评估过程中的数据和指标设置成打分项目,从而在完成每一单业务之后,对供应商的评分就已经有了结果,进而形成新的历史数据,最终成为对供应商最终进行评级的依据。与此同时,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能够根据历史评估数据,结合最新的报价,给出最优供应商的选择建议,这将会对采购部门的采购决策起到客观数据的保障。
供应链管理当中另一个控制难点就是制造。如果制造流程不通畅,将会产生严重的生产浪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制造流程和标准,它既包含了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也包括未纳入到生产线环节上的前端任务分解以及产品研发设计,这三点往往都容易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因为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并且已经具有一套可以满足销售需求的生产制造流程,就会使得大多数企业认为目前正在使用的制造流程就是合理的、没有问题和隐患的。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相反,最容易改进、提高和创新的地方,就是生产制造流程。从前端的任务分解来看,过去我们往往是按照实际订单进行排产,那将有可能导致的问题是生产不均衡,资源将会在不均衡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浪费。如何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是许多企业一直研究和尝试的课题,其中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可以是根据实际订单,找到产量与产出的最佳组合,制定每日的生产进度跟踪表,这一步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从研发设计的过程来看,往往会设定产品的研发周期,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来尽量缩短产品研发设计周期就是对此环节的帮助与提高,使用计算机软件是一种办法,利用前期的供应商评估数据估算新产品成本也是办法,这都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部门的效率。从生产线方面讲,改进生产流程,增设电子看板,运用可视化的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生产制造引领上一个新的台阶,让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摘掉老旧行业的帽子,成为智慧化的新工厂。
运输与库存管理和信息化的有效结合在于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形成一套运输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功能应包括运输路线的规则和优化、运输方式和载体的选择、运输车辆的跟踪、运输公司的服务质量评估、运输配送路线的优化、运输成本的控制、运输车辆的回程利用等等。让信息系统来提供最佳的运输方案或建议,是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这将大大降低企业在物流环节中所造成的浪费。
退货其实是一种反向物流,一个产品的退回可能包含了几种原因,例如:质量问题、包装损坏、需要维修、版本样式不对等等。不同的原因会有不同的退货处理方式,无论什么方式,只要能够降低退货的相关成本,就是信息化管理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运输管理系统的强大功能就可以实现对退货成本的控制。与此同时,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功能,将每一次退货的业务记录备案,并且将退货原因进行汇总分析归类,就可以找出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对销售与运营计划、供应商评估、物料需求计划、物流与库存管理做一个全面的回顾,在回顾中找出问题点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升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平。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与信息技术牢牢的紧密结合,都可以运用信息化管理的方法系统性的逐一攻克各环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但信息化管理的应用首先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认可与重视,进而需要企业内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的配合与支持。当然,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企业也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思路和方法,所以光有信息系统也是不够的,依然要不断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企业内实现有效的沟通机制,做好横向和纵向的双向沟通,才能使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日益精进并不断迈向新起点。
根据国际供应链协会发布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1],供应链可以划分为5个方面,分别是计划、资源获取、制造、交付和回收。计划就是根据企业的销售与运营计划来制定企业的生产计划,目的是为了实现产销平衡,零库存管理。资源获取是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所需物品的采购,既包括对物品的鉴别和采购活动,也包括对供应商的评估和全过程管理。制造就是将原材料制成产成品的过程。交付是指从供应商到生产商再到中间商最终到消费者的整个物品流转过程,包括进货物流、出货物流和仓储管理。回收是指将产成品或者原料的回收与维护。
在供应链运作中每一个供应链管理的环节当中,都可以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在此我提出几个有效的结合控制点:
(1)计划方面:销售与运营计划
(2)资源获取方面:供应商评估
(3)制造方面:物料需求计划
(4)交付方面:运输与库存管理
(5)回收方面:退货处理
销售与运营计划的有效制定,可以避免企业日常的各种浪费,例如:原材料的库存浪费,产成品的库存浪费,物流运输浪费等。换句话说是直接对库存管理产生影响。企业为了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减少浪费,就必须在生产之前制定好一个计划,它的数字来源于销售市场却又高于市场。由于销量不是固定的,他是一个动态可变的数字,并且没有一个可以准确衡量的公式算法,因而这往往给企业的计划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企业首先要有一个“从上到下”的认识,从高层管理人员到职能部门、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再到执行层人员都要重视销售与运营计划的作用。基于此认识的基础之上,可以组建一个跨职能的预测团队,定期按月召开跨部门的计划会议,汇总各部门的数字并且确定安全库存、生产产能等指标数量。与此同时,结合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将每个月的预测指标数据存入到系统,并将同期销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总结出影响企业销售数量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然后在不断的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对比分析中进行校正,最终形成一套企业特有的影响销售数据的因素。在整个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尽量消除主观人为的影响,让客观的数据来说话。当然,仅有一个信息系统并不能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跨部门跨职能的团队沟通。因为销售数据是从业务一线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在此还要有一个“从下到上”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过程。只有企业认识到“从上到下”的重要性与“从下到上”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将销售与运营计划有效的实施起来。
随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品质关注,企业对产品质量追溯,源头可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产生了供应商评估管理,意在对资源获取环节的上游供应商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较之销售与运营计划中的动态数据预测,供应商管理的数据来源相对简单,主要以静态的形式来收集和存储供应商的基础信息,例如供应商的联系人、地址、电话、银行信息、资质证明信息等。在供应商的全过程管理中,最关键的指标是评估,而评估的结果实际上与后续的采购业务直接相关。例如评估合格的供应商就会进入企业的供应商库,成为经常性合作伙伴;而评估不合格的供应商则只能被列入企业的黑名单,在新一轮竞争中淘汰出局。那么在此项环节中,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体现在对供应商信息和以往交易数据的记录,它更可以将供应商评估过程中的数据和指标设置成打分项目,从而在完成每一单业务之后,对供应商的评分就已经有了结果,进而形成新的历史数据,最终成为对供应商最终进行评级的依据。与此同时,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能够根据历史评估数据,结合最新的报价,给出最优供应商的选择建议,这将会对采购部门的采购决策起到客观数据的保障。
供应链管理当中另一个控制难点就是制造。如果制造流程不通畅,将会产生严重的生产浪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制造流程和标准,它既包含了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也包括未纳入到生产线环节上的前端任务分解以及产品研发设计,这三点往往都容易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因为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并且已经具有一套可以满足销售需求的生产制造流程,就会使得大多数企业认为目前正在使用的制造流程就是合理的、没有问题和隐患的。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相反,最容易改进、提高和创新的地方,就是生产制造流程。从前端的任务分解来看,过去我们往往是按照实际订单进行排产,那将有可能导致的问题是生产不均衡,资源将会在不均衡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浪费。如何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是许多企业一直研究和尝试的课题,其中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可以是根据实际订单,找到产量与产出的最佳组合,制定每日的生产进度跟踪表,这一步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从研发设计的过程来看,往往会设定产品的研发周期,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来尽量缩短产品研发设计周期就是对此环节的帮助与提高,使用计算机软件是一种办法,利用前期的供应商评估数据估算新产品成本也是办法,这都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部门的效率。从生产线方面讲,改进生产流程,增设电子看板,运用可视化的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生产制造引领上一个新的台阶,让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摘掉老旧行业的帽子,成为智慧化的新工厂。
运输与库存管理和信息化的有效结合在于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形成一套运输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功能应包括运输路线的规则和优化、运输方式和载体的选择、运输车辆的跟踪、运输公司的服务质量评估、运输配送路线的优化、运输成本的控制、运输车辆的回程利用等等。让信息系统来提供最佳的运输方案或建议,是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这将大大降低企业在物流环节中所造成的浪费。
退货其实是一种反向物流,一个产品的退回可能包含了几种原因,例如:质量问题、包装损坏、需要维修、版本样式不对等等。不同的原因会有不同的退货处理方式,无论什么方式,只要能够降低退货的相关成本,就是信息化管理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运输管理系统的强大功能就可以实现对退货成本的控制。与此同时,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功能,将每一次退货的业务记录备案,并且将退货原因进行汇总分析归类,就可以找出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对销售与运营计划、供应商评估、物料需求计划、物流与库存管理做一个全面的回顾,在回顾中找出问题点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升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平。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与信息技术牢牢的紧密结合,都可以运用信息化管理的方法系统性的逐一攻克各环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但信息化管理的应用首先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认可与重视,进而需要企业内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的配合与支持。当然,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企业也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思路和方法,所以光有信息系统也是不够的,依然要不断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企业内实现有效的沟通机制,做好横向和纵向的双向沟通,才能使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日益精进并不断迈向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