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但生源综合素质差是不争的事实。职校生读职校的失落感和学业不良、由于职业准备不充分造成决策困难和决策后失调,这些原因决定他们存在着自我认同危机。自我认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是学校教育基本目标之一。职业生涯规划课在自我认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要把促进学生自我认同作为一项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优秀的劳动者。
關键词:职校生;自我认同;职业生涯规划课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高中生源的逐渐减少,初中起点的学生在职业院校的招生比例越来越大,这很有可能将是以后职业院校的生源趋势。而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叛逆追求个性,在学习和生活中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和困惑,处于自我认同的边缘期。初中起点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产生诸多困惑,会加剧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如果这一危机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他们的人格特征和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除了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把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的主要渠道,在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
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认同危机
自我认同是指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产生内在的连续,也是个体“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体现。自我认同感强的个体能够理智地看待自己和外界环境变化,接纳自己,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本人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缺乏自我认同,主要表现为:否定自己的过去,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自我认识不清,自我认识中存在较多矛盾;缺少远大的理想,对人生感到迷茫;缺少自我归属感,不情愿成为一名职校生,对自己所属的班级和学校缺少积极的情感,对个人前途不看好,没有学习动力。
二、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偏见
近年来国家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不断重视职业教育,但社会长期受“重智力轻体力”思想的影响,普遍不够尊重技术工人,对“一线工人”有偏见,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低、保障弱、无晋升和发展空间等。这对前来就读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读职业学校对相当大一部份学生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
(二)过往的学业不佳
本人让入学新生用5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有近半数的学生用贬义词来形容自己。在解释该评价的来源时,很多学生回答“学习没意思”“没什么优点”“父母和亲友认为我不是学习的料,就过来学个技术”“没考进高中过来混个文凭”。初中起点的新生不同程度存在学习懈怠倾向,课堂学习不认真,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心理上表现为缺乏自信,逆反,无责任感,自以为是,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行为上表现为厌学、说粗话、抽烟、打架和早恋。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与中职生自我认同的实现
自我认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职业院校要实现培养优秀劳动者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把对学生的自我认同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中。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培养职业素养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专业课程、班会课、主题活动等教育途径相比有着突出的优越性,除了课时有保证以外,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含自我认同教育,也有相关知识点与之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落实此教学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课里的自我认知阶段包括性格认知、兴趣认知,能力认知、价值观认知四大部分。本人结合日常教学谈谈如何在职业规划课中开展自我认同教育。
(一)性格认知
自我认同教育渗透在性格认知的始终。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正确认识自我成长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懂得挫折和困难的积极作用,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等。通过性格认知使学生能够做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综合统一。
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直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告诉我们,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不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培养自我认同感可以从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合理认知入手。生活中,学生中存在着各种认知曲解,如:“我是差生”“老师一向不喜欢我”,这是一种认知曲解的“贴标签”,一旦学生将自己归类为差生,他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像差生,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中考失败,意味着我不是个好学生,我的人生很难再有气色。”这是“过度引申”的认知方式容易让人产生悲观失望、一蹶不振。存在“糟糕至极”信念的学生会消极预测未来,产生比如“这次面试不成功,我完了,没有企业会要我”的想法。
通过这些不合理自我认知,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而自我定位是个体对自己客观的认识,从自己的性格、素质、需求到对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需要进行判断。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容易使个体受各种限制,失去生活的主动权,从而迷失自我。不合理认知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容易被教师察觉。而不合理认知产生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教师透过现象看问题,要以学生的不良认知为切入点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解决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学生建立理性认知,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社会。 (二)兴趣认知
当代青少年因为社会物质环境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的骄宠,唯升学以求的畸形生活目标的影响,而常常显示出人格心理发展的困境。独立与盲从、自傲与自卑、激情与冷漠、理想与现实等种种心理人格因素的对立冲突在当代青少年身上时常纠缠交织。一些青少年无法自拔,又无法或不愿寻求外界的帮助,常采取一些不适当来自我排解和宣泄。例如沉溺于吸烟、网络等。
在我个人看来,青少年中各種“成瘾、上瘾”行为尤如一个个强大的漩涡,使得围绕在它周围的青少年被深深地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然而当一个人自身有着强大的旋转轴心时,他就不容易被一个人旋涡卷走。本人认为,青少年的职业兴趣能够成为他们一个很好的个人自身强大的“漩涡”。因为,当一个人有着崇高的职业理想,一心为着这个理想奋斗、拼搏,就很难被一些低俗的、无聊的东西吸引,他的健康心理人格也会养成。所以建立稳定的职业兴趣有利于青少年抵制网络等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心理。在现在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不仅对建立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青少年的生活乃至以后的人生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爱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的很多事例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是增强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呆板,黑板加粉笔,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地位消极被动,教学氛围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游戏等来丰富课堂教学。这样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变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教学活动教得生动、学得活泼、练得扎实。最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学习也是如此,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帮助他取得一点成绩,并给以鼓励和支持,使他转苦为乐,这就会造成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
(三)能力认知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本人指导学生分析自身能力条件,研究分析职业需求,将个人与职业两者进行合理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一位网络专业的学生谈到: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我无奈来到了技师学校,那时候的我嘴上一直说无所谓,但是心里其实是极度的失落的。每次回家之后爸妈也不给我好脸色看,还时不时说上我几句。
由于这位学生和他的家长对中职教育没有信心,导致该学生在入学后产生了适应问题,这类现象在新生中普遍存在。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倾向,学业特点。学生了解到自己具有多元智能,除了语言、逻辑智能外,还具有其他通用智能,在学校课程里,通过各种活动设计帮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还了解相关专业的行业动态,知名企业员工所需要的条件等,帮助他们树立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结合他们自己的成就故事和本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引导他们建立自我认同感,重新确立对学业和生活的信心。
(四)价值观认知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存在不合理认知的学生,往往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的实质是自我评价的困境,个体处理不好“社会角色”与“自我”的关系。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有悖于个体的兴趣、爱好、志向、意志,而且个体不能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意义,不认同自己在角色行为中的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课中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自己和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把自己的职业兴趣、业能力和未来从事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择业动机,从而推动个人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除此之外,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掌握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价值观教学,让学生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准职业人,而不是前途无望者,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将社会角色与自己的角色很好地结合起来,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意义,表现出对角色的热爱和尽责,在职业学习中找到自我价值。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除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无不是建立在学生具有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基础之上。职校生自我认同水平的高与低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群体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自我认同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育人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实现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美)戴安·萨克尼克,威廉·班达特,丽莎·若夫门.职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刘合群,梁洪泽.“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美)理查得·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4]尹岩.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5]温丽娜.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培养中职生健康人格[J].科教文汇.
[6]张晓宏,陈建军.论职校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及其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
關键词:职校生;自我认同;职业生涯规划课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高中生源的逐渐减少,初中起点的学生在职业院校的招生比例越来越大,这很有可能将是以后职业院校的生源趋势。而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叛逆追求个性,在学习和生活中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和困惑,处于自我认同的边缘期。初中起点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产生诸多困惑,会加剧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如果这一危机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他们的人格特征和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除了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把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的主要渠道,在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
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认同危机
自我认同是指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产生内在的连续,也是个体“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体现。自我认同感强的个体能够理智地看待自己和外界环境变化,接纳自己,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本人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缺乏自我认同,主要表现为:否定自己的过去,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自我认识不清,自我认识中存在较多矛盾;缺少远大的理想,对人生感到迷茫;缺少自我归属感,不情愿成为一名职校生,对自己所属的班级和学校缺少积极的情感,对个人前途不看好,没有学习动力。
二、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偏见
近年来国家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不断重视职业教育,但社会长期受“重智力轻体力”思想的影响,普遍不够尊重技术工人,对“一线工人”有偏见,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低、保障弱、无晋升和发展空间等。这对前来就读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读职业学校对相当大一部份学生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
(二)过往的学业不佳
本人让入学新生用5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有近半数的学生用贬义词来形容自己。在解释该评价的来源时,很多学生回答“学习没意思”“没什么优点”“父母和亲友认为我不是学习的料,就过来学个技术”“没考进高中过来混个文凭”。初中起点的新生不同程度存在学习懈怠倾向,课堂学习不认真,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心理上表现为缺乏自信,逆反,无责任感,自以为是,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行为上表现为厌学、说粗话、抽烟、打架和早恋。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与中职生自我认同的实现
自我认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职业院校要实现培养优秀劳动者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把对学生的自我认同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中。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培养职业素养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专业课程、班会课、主题活动等教育途径相比有着突出的优越性,除了课时有保证以外,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含自我认同教育,也有相关知识点与之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落实此教学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课里的自我认知阶段包括性格认知、兴趣认知,能力认知、价值观认知四大部分。本人结合日常教学谈谈如何在职业规划课中开展自我认同教育。
(一)性格认知
自我认同教育渗透在性格认知的始终。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正确认识自我成长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懂得挫折和困难的积极作用,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等。通过性格认知使学生能够做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综合统一。
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直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告诉我们,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不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培养自我认同感可以从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合理认知入手。生活中,学生中存在着各种认知曲解,如:“我是差生”“老师一向不喜欢我”,这是一种认知曲解的“贴标签”,一旦学生将自己归类为差生,他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像差生,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中考失败,意味着我不是个好学生,我的人生很难再有气色。”这是“过度引申”的认知方式容易让人产生悲观失望、一蹶不振。存在“糟糕至极”信念的学生会消极预测未来,产生比如“这次面试不成功,我完了,没有企业会要我”的想法。
通过这些不合理自我认知,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而自我定位是个体对自己客观的认识,从自己的性格、素质、需求到对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需要进行判断。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容易使个体受各种限制,失去生活的主动权,从而迷失自我。不合理认知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容易被教师察觉。而不合理认知产生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教师透过现象看问题,要以学生的不良认知为切入点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解决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学生建立理性认知,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社会。 (二)兴趣认知
当代青少年因为社会物质环境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的骄宠,唯升学以求的畸形生活目标的影响,而常常显示出人格心理发展的困境。独立与盲从、自傲与自卑、激情与冷漠、理想与现实等种种心理人格因素的对立冲突在当代青少年身上时常纠缠交织。一些青少年无法自拔,又无法或不愿寻求外界的帮助,常采取一些不适当来自我排解和宣泄。例如沉溺于吸烟、网络等。
在我个人看来,青少年中各種“成瘾、上瘾”行为尤如一个个强大的漩涡,使得围绕在它周围的青少年被深深地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然而当一个人自身有着强大的旋转轴心时,他就不容易被一个人旋涡卷走。本人认为,青少年的职业兴趣能够成为他们一个很好的个人自身强大的“漩涡”。因为,当一个人有着崇高的职业理想,一心为着这个理想奋斗、拼搏,就很难被一些低俗的、无聊的东西吸引,他的健康心理人格也会养成。所以建立稳定的职业兴趣有利于青少年抵制网络等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心理。在现在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不仅对建立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青少年的生活乃至以后的人生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爱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的很多事例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是增强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呆板,黑板加粉笔,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地位消极被动,教学氛围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游戏等来丰富课堂教学。这样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变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教学活动教得生动、学得活泼、练得扎实。最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学习也是如此,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帮助他取得一点成绩,并给以鼓励和支持,使他转苦为乐,这就会造成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
(三)能力认知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本人指导学生分析自身能力条件,研究分析职业需求,将个人与职业两者进行合理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一位网络专业的学生谈到: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我无奈来到了技师学校,那时候的我嘴上一直说无所谓,但是心里其实是极度的失落的。每次回家之后爸妈也不给我好脸色看,还时不时说上我几句。
由于这位学生和他的家长对中职教育没有信心,导致该学生在入学后产生了适应问题,这类现象在新生中普遍存在。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倾向,学业特点。学生了解到自己具有多元智能,除了语言、逻辑智能外,还具有其他通用智能,在学校课程里,通过各种活动设计帮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还了解相关专业的行业动态,知名企业员工所需要的条件等,帮助他们树立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结合他们自己的成就故事和本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引导他们建立自我认同感,重新确立对学业和生活的信心。
(四)价值观认知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存在不合理认知的学生,往往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的实质是自我评价的困境,个体处理不好“社会角色”与“自我”的关系。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有悖于个体的兴趣、爱好、志向、意志,而且个体不能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意义,不认同自己在角色行为中的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课中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自己和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把自己的职业兴趣、业能力和未来从事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择业动机,从而推动个人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除此之外,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掌握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价值观教学,让学生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准职业人,而不是前途无望者,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将社会角色与自己的角色很好地结合起来,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意义,表现出对角色的热爱和尽责,在职业学习中找到自我价值。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除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无不是建立在学生具有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基础之上。职校生自我认同水平的高与低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群体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自我认同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育人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实现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美)戴安·萨克尼克,威廉·班达特,丽莎·若夫门.职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刘合群,梁洪泽.“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美)理查得·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4]尹岩.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5]温丽娜.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培养中职生健康人格[J].科教文汇.
[6]张晓宏,陈建军.论职校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及其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