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全国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建立。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较低;三是服务业的产业化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四是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五是生产服务业行业发展不均衡,人才缺口较大。“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长4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要达到47%,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40%。主要发展措施:一是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三化”;二是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水平;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五是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
关键词:加快 发展 服务业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与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既包括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用现代化的新技术而改造和升级的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从消费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大类;从服务功能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即基础服务类(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类(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类(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类(包括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经具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商务、商贸、旅游、软件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取得迅猛发展,房地产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市政公用等事业也得到同步推进。2006年~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82703、96328、120487、142918和17100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9.5%、39.1%、40.1%、42.6%和4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全国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
一些地方过于看重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我国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2010年服务业比重只有43%,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也落后于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平均45%的水平。服务业滞后,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就难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影响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降低经济增长的效益。只有第三产业充分发展,才能促使和支撑经济发展彻底摆脱过分依赖物质投入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局面。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较低
2010年,我国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75%,距离国际标准4%还有2.25%的差距。在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资源中,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创新成果大多数属于企业,而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几乎和发达国家是相反的。导致我国工业经济中有相当数量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这些企业还在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工业企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业务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工业设计、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大大影响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服务业的产业化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所有制结构单一,造成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结果是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一些“热门”行业的价格水平明显高出国际市场,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得到真实反映。较低的市场化程度还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服务的内在动力。
第四、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
我国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呈现“二少一多”特征。即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第五、生产服务业行业发展不均衡,人才缺口较大
我国生产服务业中金融业、物流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和会展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研发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等产业相对滞后,还处于“小、散”的局面,专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另一方面,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业需要一大批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长期以来,由于在战略上没有充分重视生产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我国人才队伍结构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如现代物流人才严重不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人才、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等缺口较多。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1、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已经加入WTO,在入世协议中承诺绝大多数领域对外开放,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程明显加快,吸引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能力明显增强,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将会更多地承接国际金融、流通、研发、咨询、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产业转移。我们必须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实现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2、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具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制造业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国家把加快发展制造业作为振兴民族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趋势下,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会更多地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有力支撑,这也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客观需要。
3、城市化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加快 发展 服务业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与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既包括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用现代化的新技术而改造和升级的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从消费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大类;从服务功能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即基础服务类(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类(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类(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类(包括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经具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商务、商贸、旅游、软件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取得迅猛发展,房地产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市政公用等事业也得到同步推进。2006年~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82703、96328、120487、142918和17100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9.5%、39.1%、40.1%、42.6%和4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全国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
一些地方过于看重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我国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2010年服务业比重只有43%,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也落后于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平均45%的水平。服务业滞后,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就难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影响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降低经济增长的效益。只有第三产业充分发展,才能促使和支撑经济发展彻底摆脱过分依赖物质投入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局面。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较低
2010年,我国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75%,距离国际标准4%还有2.25%的差距。在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资源中,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创新成果大多数属于企业,而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几乎和发达国家是相反的。导致我国工业经济中有相当数量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这些企业还在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工业企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业务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工业设计、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大大影响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服务业的产业化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所有制结构单一,造成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结果是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一些“热门”行业的价格水平明显高出国际市场,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得到真实反映。较低的市场化程度还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服务的内在动力。
第四、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
我国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呈现“二少一多”特征。即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第五、生产服务业行业发展不均衡,人才缺口较大
我国生产服务业中金融业、物流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和会展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研发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等产业相对滞后,还处于“小、散”的局面,专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另一方面,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业需要一大批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长期以来,由于在战略上没有充分重视生产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我国人才队伍结构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如现代物流人才严重不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人才、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等缺口较多。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1、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已经加入WTO,在入世协议中承诺绝大多数领域对外开放,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程明显加快,吸引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能力明显增强,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将会更多地承接国际金融、流通、研发、咨询、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产业转移。我们必须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实现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2、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具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制造业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国家把加快发展制造业作为振兴民族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趋势下,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会更多地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有力支撑,这也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客观需要。
3、城市化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