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代边疆大臣和瑛,一生宦海沉浮,在中国边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同时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本文拟对和瑛《易简斋诗钞》、《回疆通志》、《三州辑略》、《西藏赋》等西域著述略加考订,对其基本内容进行简要叙述梳理,裨使读和瑛西域著述者能知其津梁,免翻检之劳。
关键词:和瑛;西域著述;叙录
和瑛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曾著有《读易汇参》、《经史汇参》、《经史汇参补编》、《古镜约编》、《读易拟言》、《〈身丹〉軉心经》、《易贯进思录》、《杜律精华》、《易简斋诗钞》、《太庵诗稿》、《西藏赋》、《回疆通志》、《续〈水经〉》、《三州辑略》、《热河志略》、《风雅正音》、《铁笔围录》、《和瑛丛残》、《山庄秘课》等十数种之多,可惜大多未能刊行。其孙恒福之婿盛昱曾亲见他多部稿本,并感叹:“简勤手纂稿本盈箱累架,著录不下千卷,盖其撰著之未刊行者多矣。”①《清史稿》也称其为:“娴习掌故,优于文学,著书多不传。”②和瑛一生为宦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驻藏八年、在疆七年的任职边疆经历是他仕宦生涯较为辉煌的时期,作为清朝著名的疆臣,任职西域期间,和瑛每处一地均注意考察历史、搜集资料,笔耕不辍,其保存至今的西域著述均具有极大的文学、文献价值,而且对清中期以后的边塞诗歌、方志的编纂、地理学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惜尚无学者对其进行清理。本文拟对和瑛《易简斋诗钞》、《回疆通志》、《三州辑略》、《西藏赋》等西域著述略加考订,对其基本内容进行简要叙述梳理,裨使读和瑛西域著述者能知其津梁,免翻检之劳。
一、《易简斋诗钞》四卷
《易简斋诗钞》共四卷,道光三年刻本,藏复旦大学图书馆。一函二册,卷首有“道光三年岁次癸未孟秋之吉东吴侄吴慈鹤顿首拜序”,原书版高272毫米,宽171毫米,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行字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易简斋诗钞》全书按照诗歌创作年代顺序编排,开篇之作《太平府廨八咏》作于乾隆五十一年诗人任职天平知府时期,压卷之作《春分前》一日雪则作于道光元年,全书所收作者历时三十五载所作诗歌576首③,其中涉及到西域的即有292题328首,占到全诗总数的近三分之二,而且《易简斋诗钞》中最具文学价值和特色的也正是这一部分诗歌。可见在和瑛的笔下,即使是其历时三十五载而成的诗集,诗人的边疆意识、作品的西域元素仍然是极其鲜明。
《易简斋诗钞》卷一收录诗歌诗人创作时间自乾隆五十一年始、至五十八年止,即和瑛自任安徽太平知府至进藏赴任驻藏帮办大臣途中所作诗歌一百五十三首。卷一诗歌内容主要是:
(一)描写自然山水,清新婉丽
此类之歌主要描述诗人所任职之安徽、陕西、四川境内山水景物,别有风趣,诗人在描述雄奇壮丽的自然山水之外,亦表现出了自己豪迈奔放的感情,进而展示了自己山水诗独特的诗歌意境,如《太平府廨八咏》、《五溪桥望九华山》。
(二)关注灾情,心系民生
此类诗歌主要创作于诗人任陕西布政使期间,该时陕西咸阳、武功、长安等地受灾,和瑛在巡抚秦承恩始终回护陕西歉收地方赈济的情况下,查明灾情上报朝廷,最大程度的救济了陕西灾民的生活,减轻了灾情的影响,如《阅赈道中作杂诗九首》。
(三)为官川陕,心系西藏
乾隆五十六年七月,廓尔喀大军侵入西藏,清廷派福康安带军前往平叛,时和瑛身为陕西布政使,不仅奉命负责料理奉命料理大军途径陕西境内事宜,而且为国捐献银两、驮骡。五十八年十一月,因西藏帮办大臣成德年年老且辦事不力,清廷命赴藏任帮办大臣,因此和瑛始终关注西藏的统一,在入藏为官之前即创作大量反映统一的诗歌,如《喜闻廓尔喀投诚大将军班师纪事》、《出打箭炉》、《咏史十七首》。
《易简斋诗钞》卷二收录诗人创作时间自乾隆六十年始、至嘉庆五年止,即和瑛在藏担任帮办大臣及驻藏大臣期间所作诗歌诗歌一百七十七首。其诗歌内容主要为:
(一)居处西极、描摹风物
和瑛为宦西藏期间,西藏奇异壮丽的风光、已逝去的人文风物、荒寒艰苦的环境以及藏区特有的宗教习俗、风俗物产,均大大刺激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进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如《大关山》、《咏白牡丹》、《晤班禅额尔德尼》,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西藏特有的自然、人文风物对诗人创作的影响,以及诗人在西藏期间的心路历程。
(二)身在边疆,心系统一
清代中期,西藏虽然居处西极,但在政治史上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发生的任何尤其是有关国家一统的大事,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为官西藏期间,这里为和瑛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诗歌材料,时刻刺激着诗人的创作神经。诗人在创作这些诗歌的同时,也用这些诗歌在思考清廷巩固边防以及治边的理念,如《小招寺》、《前藏书事答和希斋五首》、《色拉寺题喇嘛诺们罕塔》等诗。
(三)守官西陲,体恤民生
和瑛在藏八年,确实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事实,体恤民情。他认为武力仅仅只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真正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只能是统治阶级体首先改善民生,体恤民情。而和瑛在真正入藏为官之后,也切实按照自己的治边理念,切实大大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改善了民生。④诚如《清史稿》所言:“久任边职,有惠政。”⑤
《易简斋诗钞》卷三收录诗人创作时间自嘉庆六年始、自嘉庆十五年止,即和瑛任职山东巡抚、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等职期间所作诗歌一百二十九首。其诗歌主要内容为:
(一)描摹内地与西域风物,清新与雄奇并存
和瑛在山东、安徽等地任职期间,创作的描摹自然山水诗歌均清新雅静,如《登岱》、《泰山杂咏》等诗。而诗人入职新疆后,西域的山水雄奇、大漠浩瀚,对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这类诗歌则多显雄浑、豪放之感,如《戈壁喜雪》、《风戈壁吟》等诗。而西域塞外独特的民族风俗也令诗人“初见眼中稀”,颇觉新奇,如《观回俗贺节》。但不论是哪一类诗歌,作者均较为注意把握内在心境与外物之间的关联,进而表现出变化多端的诗歌意境。 (二)守官西陲,志在经营
嘉庆七年,和瑛因“匿灾不报”与“金乡诗案”被贬往新疆,在诗人行至哈密时,重新被朝廷起用。和瑛在新疆被重新启用后,能够振刷精神,洗心革面,切实履行政事。⑥因此,他在新疆为官的七年间,虽身居远荒,但一直关注着对回疆的治理,在执行清廷对新疆“因俗而治”政策的基础上,同时提出治理和经营新疆,必须吸收历代治营新疆的教训和经验,不断尝试调整传统的回疆治理政策。可以说,和瑛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巩固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这一类诗歌在《易简斋诗钞》卷二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如《乌什城远眺》、《孤舟钓雪》、《寄别湘浦将军瘦石参赞四首》。
(三)身在谪籍,心系统一
新疆的统一,是清史最为重要的大事之一,和瑛在疆为官期间,多次目睹统一旧战场,自然对国家的统一充满自豪,对统一之后西域的安稳、乐居亦充满期待。同时,和瑛对那些为一己私利而发动叛乱的少数民族首领充满蔑视,对维护国家统一的少数民族官员并没有民族界限而是大加赞赏。通过和瑛这一类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违背各民族利益的分裂叛乱实属不义战争,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反对而最终失败。同时,清政府的平叛战争捍卫了国家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必然会得到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各民族的支持而最终取得胜利。该类诗歌的典型代表作是《哀叶尔羌阿奇木阿克伯克》、《英吉沙尔》、《题巴里坤南山唐碑》等。
《易简斋诗钞》卷四收录诗人创作时间自嘉庆十六年始、自道光元年止,即和瑛任职盛京将军、兵工刑三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期间所作诗歌一百一十七首。该部分诗歌主要是描摹东北自然山水,对朝中政事以及生活的感悟,如《出山海关作长歌》、《自述》等诗。但在这部分诗歌中,最具特色的还是和瑛和李商隐长篇纪游诗而作的《纪游行》(卷二)及《续纪游行》,此二诗创作恰如作者自己所言:“山庐寂静,梵阁清寒,偶忆丙午至己未,游十四载,山川风景如在目前,爰效玉谿生转韵体,作纪游一百七十六句。”⑦“前诗《纪游》起乾隆丙午,止嘉庆己未,盖行十万余里。自庚申至癸酉,阅十四载,又历四万余里,其间,景物聊可更。仆茲留守陪都,公余,效李义山转韵二百句为《续纪游行》,恐阳里子华未免操戈逐儒生也。”⑧这两诗自面世以来即受到高度评价,其价值符葆森在《国朝正雅集》中评价较为准确:“诗述诸边风土,可补舆图之。”⑨
二、《回疆通志》十二卷
《回疆通志》共十二卷,现有嘉庆九年抄本、民国抄本、铅印本三种。嘉庆九年抄本,题名《回疆全览》,现藏国家图书馆。十二卷,二涵十二册,卷首有“嘉庆九年岁次甲子夏至月之吉和宁序”,原书版高270毫米,寬173毫米,四周无栏,无格,半叶8行,行20字,小字双行夹注,行字同。各册卷首均无卷别之载,扉页钤有“张”之印,书皮正黄色,函套蓝色,834页。民国抄本,嘉庆九年抄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十二卷,一涵十二册,各册卷首无卷别之载,卷首有“嘉庆九年岁次甲子夏至月之吉和宁序,”原书版高280毫米,宽160毫米,四周无栏,无格,半叶八行,行20(18)字,小字双行夹注,亦行20(18)字,从字迹看,非一人抄写,且水平良莠不齐,以致错字频出,亦直接于字旁涂改。封皮土黄色,函套蓝色,828页。铅印本,民国十四年铅印,现藏国家图书馆,十二卷,一函四册,扉页有“甲子十二月胡惟德题签‘回疆通志’”,每卷首比嘉庆九年抄本、乙增句“回疆通志卷某,赐进士出身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和宁撰。”和序前有民国十四年沈瑞麟《校印回疆通志序》,原书版高260毫米,宽130毫米,四周单边,有格,半叶十二行,行三十字,小字双行夹注,亦行三十字,封皮土黄色,函套蓝色,扉页钤有“陈垣之印”印章,436页。
《回疆通志》卷一收录乾隆所作反映清政府武力统一新疆时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以及在战争中重要的军事行动和英雄人物事迹的御制诗十九题五十五首,均属原始文献,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平定伊犁受降》(乾隆乙亥仲夏)、《格登鄂拉斫营》(乙亥季夏)、《鄂垒扎拉图之战》(丙戌孟春补咏)、《河洛霍澌之捷》(戊寅孟秋)、《庫陇癸之战》(丙戌补咏)、《乌什酋长献城降》(戊寅九月)、《黑水围解》(己卯孟夏)、《呼尔满大捷》(己卯仲春)、《通古斯鲁克之战》(丙戌补咏)、《霍斯库鲁克之战》(丙戌孟春补咏)、《阿尔楚用之战》(丙戌孟春补咏)、《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丙戌孟春补咏)、《巴达山汗纳款》(己卯仲冬)、《平定回部献俘》(庚辰孟春)、《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庚辰仲春)、《凯宴成功诸将士得诗八章》(庚辰暮春)、《御制回疆三十韵诗》(乾隆辛亥,卷首御题“观城纪寓”)、《御制平定回部勒铭叶尔奇木之碑》(乾隆二十四年)、《御制双义诗》(有序,乾隆二十四年)。其中,《御制平定回部勒铭叶尔奇木之碑》碑文可见清廷平定回部始末,《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更是见证了了新疆的统一,是这些地区原属我国的铁证。由于矗立在葱岭的《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碑》今已不存,该地亦已不属我国,进一步凸显该诗的文献价值。
《回疆通志》卷二至卷六则回部王公总传及其子孙分脉而有世爵者列传,主要包括《钦定哈密回部总传》、《吐鲁番回部总传》、《额贝都拉列传》、《额敏和卓列传》、《鄂啰木咱卜列传》、《丕尔敦列传》、《鄂对列传》、《色提卜阿勒氐列传》、《噶岱默特列传》、《萨里列传》、《霍集斯列传》、《和什克列传》、《额色尹列传》、《图尔都列传》、《禡木特列传》、《哈什木列传》、《阿卜都尔满列传》、《帕尔萨列传》、《土尔扈特列传》、《渥巴锡列传》、《额默根乌巴什列传》、《拜济瑚列传》、《和硕特列传》、《雅兰丕勒列传》,卷十二之《纪略》、《回族》则主要记载回部王公子孙分脉并无世爵者生平事迹。该部分传记,主要记载回部地区历史史实及维吾尔族上层事迹,在记载过程中,作者详今略古,尤其注重记载有清以来特别是清代中期收复回疆时期的历史事实,反映维族首领在清政府统一新疆时期所起历史作用,同也反映了普通维吾尔民众在维护祖国统一斗争中所作的贡献,以及他们对国家的认同。该部分传记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蒙古回部王公列传》等史籍,但由于《回疆通志》编著的及时性与资料的完备,也大大补充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清实录》等官私史籍的不足,为后代治理新疆者提供了足够多的历史借鉴,为我们今天研究清中期新疆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 《回疆通志》卷七至卷十主要记载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乌什、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南疆八大回城的疆域、沿革、山川、建置、古迹、官制、兵防、军械、粮饷、赋税、税则、钱法、杂支、牧场、卡伦、军台、事宜、伯克、贡赋、租税、营伍、硝局、回务、布鲁特、屯田等方面状况,这方面内容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地志体例,详细记载了回疆各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展现了自统一以来回疆的经济发展成就,以及回疆的政治、军事、回务、伯克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回疆通志》在事宜、官铺租税、伯克、杂支、回务、硝局等部分内容都是方志编纂史上门类的创新,特别是“回务”与“伯克”两门的设置,极具创新意义。同时,哈密、吐鲁番二地虽在地理与行政上均不属回疆,但此二地不仅是维吾尔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内地出入回疆的重要门户,作者也将吐鲁番、哈密诸上情况也加以详细记载。
同时,在卷七至卷十一中,《回疆通志》详细的记载了回疆各城的历史古迹,这些古迹今天除少部分尚存之外大多已遭毁灭。这些历史古迹,是历代中央政府与新疆(西域)悠久历史联系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新疆(西域)在两千年前已纳入我国版图的明证,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即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回疆通志》卷七至十一所载这些清中期尚存的古迹,为我国维护边疆领土主权、维护边疆稳定提供法理依据,为新疆自古即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提供现实依据。同时,《回疆通志》还细致的记录了大量的历史碑刻,并对重要的碑文加以全文著录,如《建显佑寺木碑》、《御制双义诗》、《南山口唐碑记》、《大树记》、《关帝庙碑记》、《重修关帝庙碑记》、《重修打坂径碑记》、《建安西道署记》等等,这些碑文大多均属清政府收复新疆的纪功碑,详细记载了清廷收复新疆的重要军事行动。但目前这些碑文大多漫漶不清,《回疆通志》对此的全文收录,无论是对文献的补充还是对增强历史的考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三州辑略》九卷
《三州辑略》共九卷,现有嘉庆十年刻本及抄本多种⑩。嘉庆九年抄、嘉庆十年行刻、道光间刊印本,现藏国家图书馆。九卷,一函八册,卷首有“嘉庆岁次乙丑孟冬太葊和瑛序”,原书版高271毫米,宽172毫米,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版心象鼻处刻有书名、卷名及页码等信息。半叶8行,行21字,小字双行,行字同。每册首页均有“简庵藏书之章”、“国立北平图书馆珍藏”之印。书皮明黄色,函套蓝色,364页。刻本乙,道光间刻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卷,四函二十四册,卷首有和瑛自序。原书版高270毫米,宽170毫米,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版心象鼻处刻有书名、卷名、及页码等相关信息。半叶8行,行21字,小字双行夹注,行字同。每册均钤“燕京大学图书馆珍藏”之印。书皮为蓝色,函套亦蓝色,382页。民国间抄本,现藏国家图书馆。九卷,四函十六册。卷首为嘉庆十年和瑛自序,序后署名“长白和宁”。原书版高279厘米,宽162厘米,四周无栏,无格。半叶8行,行19字,小字双行夹注,行字同。书内含有大量抄者对《三州辑略》内容谬误进行修订之浮签,封皮土黄色,函套蓝色,421页。B11
《三州辑略》全书九卷,共分为沿革门、疆域门、山川门、官制门、建置门、库藏门、仓储门、户口门、赋税门、屯田门、俸廉门、粮饷门、营伍门、马政门、台站门、礼仪门、旌典门、学校门、流寓门、艺文门和物产门共二十一门类,可以说是第一部全面反映清代中期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三地政治、历史、军事、社会、经济等诸多史实的一部方志,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且资料翔实。卷一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三地之《沿革门》,主要记载这三州历史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但详今略古,重点叙述清代以来伊、西、庭三州回归祖国大家庭的历史。三地的沿革说明新疆在汉代即已在此设吏管理,此后随着中央政府实力的起伏,中央政府与新疆的联系也时断时续,但新疆自古即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央政府对该地的管辖从未完全终绝。历代政府,尤其是清政府特别重视新疆的经营和管理,在收复前即对新疆采用各种方式加强联系,收复后对新疆采用“因俗而治”的政策,在结合新疆当地特殊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发展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进而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三州辑略·沿革门》史料主要源于历代官方史书及《蒙古王公表传》和《回疆通志》,但是《三州辑略·沿革门》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官方史书的不足,进而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疆域门》、《建置》和《山川门》三门,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伊、西、庭三地各城疆域、山川等自然地理情况加以详细考证,详列具体数据,对清政府在新疆地区的管理和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地理意义。清政府收复新疆后,最初乌鲁木齐设一名参赞大臣管理管理满营军务,后因伊、西、庭三地距伊犁甚远,且兵民辐辏,在乾隆三十八年改设都统,归伊犁将军节制,统辖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库尔喀拉乌苏、吐魯番、哈密等地驻防绿旗各军,并兼辖镇迪道。B12《三州辑略·官制门》对此有着极为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对历任官员的任期记载补充了官方史书在这方面的不足,为今天学界研究清中期乌鲁木齐都统所辖区域的管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营伍门》、《马政门》及《台站门》此三门保持了我国地志的传统体例,记载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三地的军事情况。在西域塞外,边防极为重要,尤其是伊、西、庭三州地当要冲,自古即是军事要地,《三州辑略》在这三门不厌其烦的大量详列了有关各级官兵数量、职掌、设置时间、任职来源、养廉银数、口粮、军械装备等方面的准确数字。这些数字的记载无疑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军事资料价值,体现了清政府收复新疆后对该地区经营和管理的重视。而《仓储门》、《库藏门》、《户口门》、《赋税门》、《屯田门》则记载自收复以来了伊、西、庭三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自在康熙年间即开始兵屯来解决塞外士兵的粮食供给,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为了巩固边疆稳定局势,随后制定一些列政策开始了大规模民屯,进而开始新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维护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三州辑略》这几门详细的记载了自乾隆四十八年至嘉庆十一年间,乌鲁木齐地区户口屯田、赋税及户口人数增长状况,这些数字虽然琐碎,但也正为我们今天研究伊、西、庭三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文献资料。 《三州辑略》最具价值、最有特色的是《流寓门》和《艺文门》。《流寓门》属于《三州辑略》首创,对后世地志的编纂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记载了自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二年间册载流放乌鲁木齐的372名各级官员名单、籍贯及原任官职和到任日期等情况,这些贬谪新疆官员中的优秀者后来后新疆的各项事业尤其是文化事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州辑略·流寓门》的这些记载保存清代中期流放新疆文人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极具价值。《三州辑略·艺文门》亦屬中国地志史上之首创,同样极具特色和价值。《艺文门》三卷大量搜录宦新官员和流放文人诗文碑铭,佳作甚多,共收录纪昀、曹麟开、洪亮吉等人共166题274收诗文作品,且多数均属罕见之作,无论是文学还是文献,都价值极高。
综上所述,和瑛有关西域的著述均不仅体例严谨、内容丰富,而且作者在编纂这些著作时在尽可能搜录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能够亲身调查,考疑正误,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史书的正确性。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无论是在官方编纂还是私人著述的史书中均较早的依据官书规范舆地,并且作者在编纂过程中,不仅保留我了我国地志编纂史上诸多的优良传统,做到了史地并重,同时作者在充分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在地志的门类分布上也有诸多创新和突破,“流寓”、“艺文”以及“伯克”等诸多门类的开创均属方志编纂史上的创新。因此,和瑛的这些西域著述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而且对后世方志的编纂也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暨西域文史研究中心)
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新疆稀见史料调查与研究(11&ZD095)”成果之一,2015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科基地西域文史研究中心项目“和瑛西域著述考论(XJEDU040215C02)”成果之一。
注解:
①杨钟羲《雪桥诗话初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494页。
②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三五三《和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284页。
③如加上和瑛自乾隆二十六年开始创作、至嘉庆十五年为止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太庵诗稿》(已不存)1060首诗歌,可以看出和瑛确实一生笔耕不辍。
④详见《卫藏通志》卷十四《抚恤》,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清史稿》卷三五三《和瑛传》,11284页。
⑥和瑛《奏为恩赏御制勤政殿记墨刻谢恩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号:04-01-15-0032-030。
⑦和瑛《纪游行·序》,《易简斋诗钞》,卷二。
⑧和瑛《续纪游行·序》,《易简斋诗钞》,卷四。
⑨符葆森《国朝正雅集·寄心庵诗话》,卷八十一,咸丰七年刻本。
⑩《三州辑略》版本较为复杂,此处则要而谈,其他内容笔者将另文探讨。
B11参高近《〈三州辑略〉版本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期,51—55页。
B12详见《三州辑略》,卷二。
参考文献:
[1]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和瑛《易简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60册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和瑛《回疆通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59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4]和瑛《三州辑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第5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关键词:和瑛;西域著述;叙录
和瑛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曾著有《读易汇参》、《经史汇参》、《经史汇参补编》、《古镜约编》、《读易拟言》、《〈身丹〉軉心经》、《易贯进思录》、《杜律精华》、《易简斋诗钞》、《太庵诗稿》、《西藏赋》、《回疆通志》、《续〈水经〉》、《三州辑略》、《热河志略》、《风雅正音》、《铁笔围录》、《和瑛丛残》、《山庄秘课》等十数种之多,可惜大多未能刊行。其孙恒福之婿盛昱曾亲见他多部稿本,并感叹:“简勤手纂稿本盈箱累架,著录不下千卷,盖其撰著之未刊行者多矣。”①《清史稿》也称其为:“娴习掌故,优于文学,著书多不传。”②和瑛一生为宦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驻藏八年、在疆七年的任职边疆经历是他仕宦生涯较为辉煌的时期,作为清朝著名的疆臣,任职西域期间,和瑛每处一地均注意考察历史、搜集资料,笔耕不辍,其保存至今的西域著述均具有极大的文学、文献价值,而且对清中期以后的边塞诗歌、方志的编纂、地理学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惜尚无学者对其进行清理。本文拟对和瑛《易简斋诗钞》、《回疆通志》、《三州辑略》、《西藏赋》等西域著述略加考订,对其基本内容进行简要叙述梳理,裨使读和瑛西域著述者能知其津梁,免翻检之劳。
一、《易简斋诗钞》四卷
《易简斋诗钞》共四卷,道光三年刻本,藏复旦大学图书馆。一函二册,卷首有“道光三年岁次癸未孟秋之吉东吴侄吴慈鹤顿首拜序”,原书版高272毫米,宽171毫米,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行字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易简斋诗钞》全书按照诗歌创作年代顺序编排,开篇之作《太平府廨八咏》作于乾隆五十一年诗人任职天平知府时期,压卷之作《春分前》一日雪则作于道光元年,全书所收作者历时三十五载所作诗歌576首③,其中涉及到西域的即有292题328首,占到全诗总数的近三分之二,而且《易简斋诗钞》中最具文学价值和特色的也正是这一部分诗歌。可见在和瑛的笔下,即使是其历时三十五载而成的诗集,诗人的边疆意识、作品的西域元素仍然是极其鲜明。
《易简斋诗钞》卷一收录诗歌诗人创作时间自乾隆五十一年始、至五十八年止,即和瑛自任安徽太平知府至进藏赴任驻藏帮办大臣途中所作诗歌一百五十三首。卷一诗歌内容主要是:
(一)描写自然山水,清新婉丽
此类之歌主要描述诗人所任职之安徽、陕西、四川境内山水景物,别有风趣,诗人在描述雄奇壮丽的自然山水之外,亦表现出了自己豪迈奔放的感情,进而展示了自己山水诗独特的诗歌意境,如《太平府廨八咏》、《五溪桥望九华山》。
(二)关注灾情,心系民生
此类诗歌主要创作于诗人任陕西布政使期间,该时陕西咸阳、武功、长安等地受灾,和瑛在巡抚秦承恩始终回护陕西歉收地方赈济的情况下,查明灾情上报朝廷,最大程度的救济了陕西灾民的生活,减轻了灾情的影响,如《阅赈道中作杂诗九首》。
(三)为官川陕,心系西藏
乾隆五十六年七月,廓尔喀大军侵入西藏,清廷派福康安带军前往平叛,时和瑛身为陕西布政使,不仅奉命负责料理奉命料理大军途径陕西境内事宜,而且为国捐献银两、驮骡。五十八年十一月,因西藏帮办大臣成德年年老且辦事不力,清廷命赴藏任帮办大臣,因此和瑛始终关注西藏的统一,在入藏为官之前即创作大量反映统一的诗歌,如《喜闻廓尔喀投诚大将军班师纪事》、《出打箭炉》、《咏史十七首》。
《易简斋诗钞》卷二收录诗人创作时间自乾隆六十年始、至嘉庆五年止,即和瑛在藏担任帮办大臣及驻藏大臣期间所作诗歌诗歌一百七十七首。其诗歌内容主要为:
(一)居处西极、描摹风物
和瑛为宦西藏期间,西藏奇异壮丽的风光、已逝去的人文风物、荒寒艰苦的环境以及藏区特有的宗教习俗、风俗物产,均大大刺激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进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如《大关山》、《咏白牡丹》、《晤班禅额尔德尼》,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西藏特有的自然、人文风物对诗人创作的影响,以及诗人在西藏期间的心路历程。
(二)身在边疆,心系统一
清代中期,西藏虽然居处西极,但在政治史上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发生的任何尤其是有关国家一统的大事,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为官西藏期间,这里为和瑛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诗歌材料,时刻刺激着诗人的创作神经。诗人在创作这些诗歌的同时,也用这些诗歌在思考清廷巩固边防以及治边的理念,如《小招寺》、《前藏书事答和希斋五首》、《色拉寺题喇嘛诺们罕塔》等诗。
(三)守官西陲,体恤民生
和瑛在藏八年,确实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事实,体恤民情。他认为武力仅仅只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真正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只能是统治阶级体首先改善民生,体恤民情。而和瑛在真正入藏为官之后,也切实按照自己的治边理念,切实大大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改善了民生。④诚如《清史稿》所言:“久任边职,有惠政。”⑤
《易简斋诗钞》卷三收录诗人创作时间自嘉庆六年始、自嘉庆十五年止,即和瑛任职山东巡抚、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等职期间所作诗歌一百二十九首。其诗歌主要内容为:
(一)描摹内地与西域风物,清新与雄奇并存
和瑛在山东、安徽等地任职期间,创作的描摹自然山水诗歌均清新雅静,如《登岱》、《泰山杂咏》等诗。而诗人入职新疆后,西域的山水雄奇、大漠浩瀚,对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这类诗歌则多显雄浑、豪放之感,如《戈壁喜雪》、《风戈壁吟》等诗。而西域塞外独特的民族风俗也令诗人“初见眼中稀”,颇觉新奇,如《观回俗贺节》。但不论是哪一类诗歌,作者均较为注意把握内在心境与外物之间的关联,进而表现出变化多端的诗歌意境。 (二)守官西陲,志在经营
嘉庆七年,和瑛因“匿灾不报”与“金乡诗案”被贬往新疆,在诗人行至哈密时,重新被朝廷起用。和瑛在新疆被重新启用后,能够振刷精神,洗心革面,切实履行政事。⑥因此,他在新疆为官的七年间,虽身居远荒,但一直关注着对回疆的治理,在执行清廷对新疆“因俗而治”政策的基础上,同时提出治理和经营新疆,必须吸收历代治营新疆的教训和经验,不断尝试调整传统的回疆治理政策。可以说,和瑛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巩固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这一类诗歌在《易简斋诗钞》卷二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如《乌什城远眺》、《孤舟钓雪》、《寄别湘浦将军瘦石参赞四首》。
(三)身在谪籍,心系统一
新疆的统一,是清史最为重要的大事之一,和瑛在疆为官期间,多次目睹统一旧战场,自然对国家的统一充满自豪,对统一之后西域的安稳、乐居亦充满期待。同时,和瑛对那些为一己私利而发动叛乱的少数民族首领充满蔑视,对维护国家统一的少数民族官员并没有民族界限而是大加赞赏。通过和瑛这一类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违背各民族利益的分裂叛乱实属不义战争,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反对而最终失败。同时,清政府的平叛战争捍卫了国家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必然会得到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各民族的支持而最终取得胜利。该类诗歌的典型代表作是《哀叶尔羌阿奇木阿克伯克》、《英吉沙尔》、《题巴里坤南山唐碑》等。
《易简斋诗钞》卷四收录诗人创作时间自嘉庆十六年始、自道光元年止,即和瑛任职盛京将军、兵工刑三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期间所作诗歌一百一十七首。该部分诗歌主要是描摹东北自然山水,对朝中政事以及生活的感悟,如《出山海关作长歌》、《自述》等诗。但在这部分诗歌中,最具特色的还是和瑛和李商隐长篇纪游诗而作的《纪游行》(卷二)及《续纪游行》,此二诗创作恰如作者自己所言:“山庐寂静,梵阁清寒,偶忆丙午至己未,游十四载,山川风景如在目前,爰效玉谿生转韵体,作纪游一百七十六句。”⑦“前诗《纪游》起乾隆丙午,止嘉庆己未,盖行十万余里。自庚申至癸酉,阅十四载,又历四万余里,其间,景物聊可更。仆茲留守陪都,公余,效李义山转韵二百句为《续纪游行》,恐阳里子华未免操戈逐儒生也。”⑧这两诗自面世以来即受到高度评价,其价值符葆森在《国朝正雅集》中评价较为准确:“诗述诸边风土,可补舆图之。”⑨
二、《回疆通志》十二卷
《回疆通志》共十二卷,现有嘉庆九年抄本、民国抄本、铅印本三种。嘉庆九年抄本,题名《回疆全览》,现藏国家图书馆。十二卷,二涵十二册,卷首有“嘉庆九年岁次甲子夏至月之吉和宁序”,原书版高270毫米,寬173毫米,四周无栏,无格,半叶8行,行20字,小字双行夹注,行字同。各册卷首均无卷别之载,扉页钤有“张”之印,书皮正黄色,函套蓝色,834页。民国抄本,嘉庆九年抄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十二卷,一涵十二册,各册卷首无卷别之载,卷首有“嘉庆九年岁次甲子夏至月之吉和宁序,”原书版高280毫米,宽160毫米,四周无栏,无格,半叶八行,行20(18)字,小字双行夹注,亦行20(18)字,从字迹看,非一人抄写,且水平良莠不齐,以致错字频出,亦直接于字旁涂改。封皮土黄色,函套蓝色,828页。铅印本,民国十四年铅印,现藏国家图书馆,十二卷,一函四册,扉页有“甲子十二月胡惟德题签‘回疆通志’”,每卷首比嘉庆九年抄本、乙增句“回疆通志卷某,赐进士出身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和宁撰。”和序前有民国十四年沈瑞麟《校印回疆通志序》,原书版高260毫米,宽130毫米,四周单边,有格,半叶十二行,行三十字,小字双行夹注,亦行三十字,封皮土黄色,函套蓝色,扉页钤有“陈垣之印”印章,436页。
《回疆通志》卷一收录乾隆所作反映清政府武力统一新疆时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以及在战争中重要的军事行动和英雄人物事迹的御制诗十九题五十五首,均属原始文献,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平定伊犁受降》(乾隆乙亥仲夏)、《格登鄂拉斫营》(乙亥季夏)、《鄂垒扎拉图之战》(丙戌孟春补咏)、《河洛霍澌之捷》(戊寅孟秋)、《庫陇癸之战》(丙戌补咏)、《乌什酋长献城降》(戊寅九月)、《黑水围解》(己卯孟夏)、《呼尔满大捷》(己卯仲春)、《通古斯鲁克之战》(丙戌补咏)、《霍斯库鲁克之战》(丙戌孟春补咏)、《阿尔楚用之战》(丙戌孟春补咏)、《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丙戌孟春补咏)、《巴达山汗纳款》(己卯仲冬)、《平定回部献俘》(庚辰孟春)、《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庚辰仲春)、《凯宴成功诸将士得诗八章》(庚辰暮春)、《御制回疆三十韵诗》(乾隆辛亥,卷首御题“观城纪寓”)、《御制平定回部勒铭叶尔奇木之碑》(乾隆二十四年)、《御制双义诗》(有序,乾隆二十四年)。其中,《御制平定回部勒铭叶尔奇木之碑》碑文可见清廷平定回部始末,《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更是见证了了新疆的统一,是这些地区原属我国的铁证。由于矗立在葱岭的《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碑》今已不存,该地亦已不属我国,进一步凸显该诗的文献价值。
《回疆通志》卷二至卷六则回部王公总传及其子孙分脉而有世爵者列传,主要包括《钦定哈密回部总传》、《吐鲁番回部总传》、《额贝都拉列传》、《额敏和卓列传》、《鄂啰木咱卜列传》、《丕尔敦列传》、《鄂对列传》、《色提卜阿勒氐列传》、《噶岱默特列传》、《萨里列传》、《霍集斯列传》、《和什克列传》、《额色尹列传》、《图尔都列传》、《禡木特列传》、《哈什木列传》、《阿卜都尔满列传》、《帕尔萨列传》、《土尔扈特列传》、《渥巴锡列传》、《额默根乌巴什列传》、《拜济瑚列传》、《和硕特列传》、《雅兰丕勒列传》,卷十二之《纪略》、《回族》则主要记载回部王公子孙分脉并无世爵者生平事迹。该部分传记,主要记载回部地区历史史实及维吾尔族上层事迹,在记载过程中,作者详今略古,尤其注重记载有清以来特别是清代中期收复回疆时期的历史事实,反映维族首领在清政府统一新疆时期所起历史作用,同也反映了普通维吾尔民众在维护祖国统一斗争中所作的贡献,以及他们对国家的认同。该部分传记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蒙古回部王公列传》等史籍,但由于《回疆通志》编著的及时性与资料的完备,也大大补充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清实录》等官私史籍的不足,为后代治理新疆者提供了足够多的历史借鉴,为我们今天研究清中期新疆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 《回疆通志》卷七至卷十主要记载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乌什、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南疆八大回城的疆域、沿革、山川、建置、古迹、官制、兵防、军械、粮饷、赋税、税则、钱法、杂支、牧场、卡伦、军台、事宜、伯克、贡赋、租税、营伍、硝局、回务、布鲁特、屯田等方面状况,这方面内容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地志体例,详细记载了回疆各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展现了自统一以来回疆的经济发展成就,以及回疆的政治、军事、回务、伯克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回疆通志》在事宜、官铺租税、伯克、杂支、回务、硝局等部分内容都是方志编纂史上门类的创新,特别是“回务”与“伯克”两门的设置,极具创新意义。同时,哈密、吐鲁番二地虽在地理与行政上均不属回疆,但此二地不仅是维吾尔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内地出入回疆的重要门户,作者也将吐鲁番、哈密诸上情况也加以详细记载。
同时,在卷七至卷十一中,《回疆通志》详细的记载了回疆各城的历史古迹,这些古迹今天除少部分尚存之外大多已遭毁灭。这些历史古迹,是历代中央政府与新疆(西域)悠久历史联系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新疆(西域)在两千年前已纳入我国版图的明证,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即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回疆通志》卷七至十一所载这些清中期尚存的古迹,为我国维护边疆领土主权、维护边疆稳定提供法理依据,为新疆自古即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提供现实依据。同时,《回疆通志》还细致的记录了大量的历史碑刻,并对重要的碑文加以全文著录,如《建显佑寺木碑》、《御制双义诗》、《南山口唐碑记》、《大树记》、《关帝庙碑记》、《重修关帝庙碑记》、《重修打坂径碑记》、《建安西道署记》等等,这些碑文大多均属清政府收复新疆的纪功碑,详细记载了清廷收复新疆的重要军事行动。但目前这些碑文大多漫漶不清,《回疆通志》对此的全文收录,无论是对文献的补充还是对增强历史的考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三州辑略》九卷
《三州辑略》共九卷,现有嘉庆十年刻本及抄本多种⑩。嘉庆九年抄、嘉庆十年行刻、道光间刊印本,现藏国家图书馆。九卷,一函八册,卷首有“嘉庆岁次乙丑孟冬太葊和瑛序”,原书版高271毫米,宽172毫米,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版心象鼻处刻有书名、卷名及页码等信息。半叶8行,行21字,小字双行,行字同。每册首页均有“简庵藏书之章”、“国立北平图书馆珍藏”之印。书皮明黄色,函套蓝色,364页。刻本乙,道光间刻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卷,四函二十四册,卷首有和瑛自序。原书版高270毫米,宽170毫米,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版心象鼻处刻有书名、卷名、及页码等相关信息。半叶8行,行21字,小字双行夹注,行字同。每册均钤“燕京大学图书馆珍藏”之印。书皮为蓝色,函套亦蓝色,382页。民国间抄本,现藏国家图书馆。九卷,四函十六册。卷首为嘉庆十年和瑛自序,序后署名“长白和宁”。原书版高279厘米,宽162厘米,四周无栏,无格。半叶8行,行19字,小字双行夹注,行字同。书内含有大量抄者对《三州辑略》内容谬误进行修订之浮签,封皮土黄色,函套蓝色,421页。B11
《三州辑略》全书九卷,共分为沿革门、疆域门、山川门、官制门、建置门、库藏门、仓储门、户口门、赋税门、屯田门、俸廉门、粮饷门、营伍门、马政门、台站门、礼仪门、旌典门、学校门、流寓门、艺文门和物产门共二十一门类,可以说是第一部全面反映清代中期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三地政治、历史、军事、社会、经济等诸多史实的一部方志,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且资料翔实。卷一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三地之《沿革门》,主要记载这三州历史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但详今略古,重点叙述清代以来伊、西、庭三州回归祖国大家庭的历史。三地的沿革说明新疆在汉代即已在此设吏管理,此后随着中央政府实力的起伏,中央政府与新疆的联系也时断时续,但新疆自古即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央政府对该地的管辖从未完全终绝。历代政府,尤其是清政府特别重视新疆的经营和管理,在收复前即对新疆采用各种方式加强联系,收复后对新疆采用“因俗而治”的政策,在结合新疆当地特殊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发展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进而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三州辑略·沿革门》史料主要源于历代官方史书及《蒙古王公表传》和《回疆通志》,但是《三州辑略·沿革门》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官方史书的不足,进而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疆域门》、《建置》和《山川门》三门,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伊、西、庭三地各城疆域、山川等自然地理情况加以详细考证,详列具体数据,对清政府在新疆地区的管理和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地理意义。清政府收复新疆后,最初乌鲁木齐设一名参赞大臣管理管理满营军务,后因伊、西、庭三地距伊犁甚远,且兵民辐辏,在乾隆三十八年改设都统,归伊犁将军节制,统辖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库尔喀拉乌苏、吐魯番、哈密等地驻防绿旗各军,并兼辖镇迪道。B12《三州辑略·官制门》对此有着极为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对历任官员的任期记载补充了官方史书在这方面的不足,为今天学界研究清中期乌鲁木齐都统所辖区域的管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营伍门》、《马政门》及《台站门》此三门保持了我国地志的传统体例,记载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三地的军事情况。在西域塞外,边防极为重要,尤其是伊、西、庭三州地当要冲,自古即是军事要地,《三州辑略》在这三门不厌其烦的大量详列了有关各级官兵数量、职掌、设置时间、任职来源、养廉银数、口粮、军械装备等方面的准确数字。这些数字的记载无疑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军事资料价值,体现了清政府收复新疆后对该地区经营和管理的重视。而《仓储门》、《库藏门》、《户口门》、《赋税门》、《屯田门》则记载自收复以来了伊、西、庭三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自在康熙年间即开始兵屯来解决塞外士兵的粮食供给,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为了巩固边疆稳定局势,随后制定一些列政策开始了大规模民屯,进而开始新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维护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三州辑略》这几门详细的记载了自乾隆四十八年至嘉庆十一年间,乌鲁木齐地区户口屯田、赋税及户口人数增长状况,这些数字虽然琐碎,但也正为我们今天研究伊、西、庭三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文献资料。 《三州辑略》最具价值、最有特色的是《流寓门》和《艺文门》。《流寓门》属于《三州辑略》首创,对后世地志的编纂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记载了自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二年间册载流放乌鲁木齐的372名各级官员名单、籍贯及原任官职和到任日期等情况,这些贬谪新疆官员中的优秀者后来后新疆的各项事业尤其是文化事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州辑略·流寓门》的这些记载保存清代中期流放新疆文人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极具价值。《三州辑略·艺文门》亦屬中国地志史上之首创,同样极具特色和价值。《艺文门》三卷大量搜录宦新官员和流放文人诗文碑铭,佳作甚多,共收录纪昀、曹麟开、洪亮吉等人共166题274收诗文作品,且多数均属罕见之作,无论是文学还是文献,都价值极高。
综上所述,和瑛有关西域的著述均不仅体例严谨、内容丰富,而且作者在编纂这些著作时在尽可能搜录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能够亲身调查,考疑正误,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史书的正确性。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无论是在官方编纂还是私人著述的史书中均较早的依据官书规范舆地,并且作者在编纂过程中,不仅保留我了我国地志编纂史上诸多的优良传统,做到了史地并重,同时作者在充分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在地志的门类分布上也有诸多创新和突破,“流寓”、“艺文”以及“伯克”等诸多门类的开创均属方志编纂史上的创新。因此,和瑛的这些西域著述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而且对后世方志的编纂也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暨西域文史研究中心)
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新疆稀见史料调查与研究(11&ZD095)”成果之一,2015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科基地西域文史研究中心项目“和瑛西域著述考论(XJEDU040215C02)”成果之一。
注解:
①杨钟羲《雪桥诗话初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494页。
②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三五三《和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284页。
③如加上和瑛自乾隆二十六年开始创作、至嘉庆十五年为止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太庵诗稿》(已不存)1060首诗歌,可以看出和瑛确实一生笔耕不辍。
④详见《卫藏通志》卷十四《抚恤》,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清史稿》卷三五三《和瑛传》,11284页。
⑥和瑛《奏为恩赏御制勤政殿记墨刻谢恩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号:04-01-15-0032-030。
⑦和瑛《纪游行·序》,《易简斋诗钞》,卷二。
⑧和瑛《续纪游行·序》,《易简斋诗钞》,卷四。
⑨符葆森《国朝正雅集·寄心庵诗话》,卷八十一,咸丰七年刻本。
⑩《三州辑略》版本较为复杂,此处则要而谈,其他内容笔者将另文探讨。
B11参高近《〈三州辑略〉版本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期,51—55页。
B12详见《三州辑略》,卷二。
参考文献:
[1]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和瑛《易简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60册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和瑛《回疆通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59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4]和瑛《三州辑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第5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