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之一。阅读能力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在新世纪里,国内外产生了众多的教学理念。因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新理念;阅读能力
1阅读教学新理念研究的时代意义
阅读是人们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新世纪中,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还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生成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且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阅读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独立阅读),启迪思维,养成读书习惯。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生命的发展。因而,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对阅读有正确的认识,掌握着阅读教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阅读教学研究的内容
2.1阅读的含义
什么是阅读?我们认为阅读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从目标看,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这一点,是阅读的本质特征。
第二,从过程上看,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既是内化,又是建构;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
第三,从操作上看,阅读是人的智力技能的表现。阅读时,阅读主体在进行复杂的心智活动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这种行为,我们称为技能,是阅读成功的必要条件。《语文教育新课标》中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阅读,这是从阅读的功能,对话阅读理念和个性化阅读理念的角度来给下定义的。
2.2阅读教学新理念
(1)对话阅读
《标准》引进了阅读和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这种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和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动态过程,是主体间的主体交叉,互动,互为依存的关系。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维护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应该通过教学的对话,引导着学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在阅读时,有几点要求:
第一,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第二,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的反映也就不一样,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千万不要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的阅读过程应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做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应起到向导的作用,而不是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2)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阅读--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结果。《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根据自身经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阅读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构建自己解读经典名篇的意识,并通过与作者以及同学间解读作品的结果的对话碰撞、激活思维、启迪智慧、形成能力。
阅读目标特别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语文材料的情感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感染,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心灵的触动,体验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条件,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是必备心理氛围。
(3)真实阅读
真实性阅读的最基本的阅读状态是审美自失。即在原汁原味阅读的前提下,优秀读物的内在美吸引读者完成阅读,当吸引力足够大时将使读者“自失于对象之中”,乃至废寝忘食,这种自失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叔本华在其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多次描述过这一审美状态的一般特点,王国维着力转述过叔本华的理论,并有“忘我观美”境界的表述。文学理论家顾祖钊也曾描述过这一审美状态,指出这种审美自失指向“人人心中有,各个笔下无”的秘妙。按照一般的美学理论,审美活动既是感性的、直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思维的。审美自失的理性指向,就优秀读物而言,就是那个“人人心中有,各个笔下无”的秘妙。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从审美的角度,称“秘妙”为美,在真实阅读中阅读教学目标和阅读教学内容出现了向真实性回归和向多维化发展的新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相对单一走想多维,从相对虚拟走向真实。阅读“立足于学生的阅读体验”包括“独特体验”、“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等。阅读回归到原汁原味的阅读。
(4)体验性阅读
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方法的教学,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整体把握,而不只是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自己的体验,主张自由阅读。要求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从这种感受性出发,逐步加强理性成分。体验是学生独特的感受,它的形成与深化是一个修改修改再修改、完善完善再完善的动态过程,而且这个动态过程是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不断争论所构成的。
(5)探究性阅读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其获得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在指导探究性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养成探究习惯。明确探究性阅读的目标,是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和 能力的乐趣。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综合新形式、新理念,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发展内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全面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拓展思维空间、开阔思维广场,培养适合于学生的新的阅读方式,指导学生以正确的阅读姿态,运用符合自身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满足正在发展中的社会对阅读能力提出的新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李福主编《语文课程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潘新和主编 《新语文课程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泽厚主编《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曾祥芹编《阅读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顾祖钊编《文学原理新释》,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8]曾祥芹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新理念;阅读能力
1阅读教学新理念研究的时代意义
阅读是人们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新世纪中,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还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生成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且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阅读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独立阅读),启迪思维,养成读书习惯。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生命的发展。因而,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对阅读有正确的认识,掌握着阅读教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阅读教学研究的内容
2.1阅读的含义
什么是阅读?我们认为阅读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从目标看,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这一点,是阅读的本质特征。
第二,从过程上看,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既是内化,又是建构;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
第三,从操作上看,阅读是人的智力技能的表现。阅读时,阅读主体在进行复杂的心智活动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这种行为,我们称为技能,是阅读成功的必要条件。《语文教育新课标》中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阅读,这是从阅读的功能,对话阅读理念和个性化阅读理念的角度来给下定义的。
2.2阅读教学新理念
(1)对话阅读
《标准》引进了阅读和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这种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和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动态过程,是主体间的主体交叉,互动,互为依存的关系。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维护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应该通过教学的对话,引导着学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在阅读时,有几点要求:
第一,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第二,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的反映也就不一样,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千万不要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的阅读过程应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做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应起到向导的作用,而不是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2)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阅读--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结果。《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根据自身经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阅读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构建自己解读经典名篇的意识,并通过与作者以及同学间解读作品的结果的对话碰撞、激活思维、启迪智慧、形成能力。
阅读目标特别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语文材料的情感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感染,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心灵的触动,体验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条件,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是必备心理氛围。
(3)真实阅读
真实性阅读的最基本的阅读状态是审美自失。即在原汁原味阅读的前提下,优秀读物的内在美吸引读者完成阅读,当吸引力足够大时将使读者“自失于对象之中”,乃至废寝忘食,这种自失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叔本华在其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多次描述过这一审美状态的一般特点,王国维着力转述过叔本华的理论,并有“忘我观美”境界的表述。文学理论家顾祖钊也曾描述过这一审美状态,指出这种审美自失指向“人人心中有,各个笔下无”的秘妙。按照一般的美学理论,审美活动既是感性的、直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思维的。审美自失的理性指向,就优秀读物而言,就是那个“人人心中有,各个笔下无”的秘妙。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从审美的角度,称“秘妙”为美,在真实阅读中阅读教学目标和阅读教学内容出现了向真实性回归和向多维化发展的新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相对单一走想多维,从相对虚拟走向真实。阅读“立足于学生的阅读体验”包括“独特体验”、“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等。阅读回归到原汁原味的阅读。
(4)体验性阅读
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方法的教学,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整体把握,而不只是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自己的体验,主张自由阅读。要求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从这种感受性出发,逐步加强理性成分。体验是学生独特的感受,它的形成与深化是一个修改修改再修改、完善完善再完善的动态过程,而且这个动态过程是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不断争论所构成的。
(5)探究性阅读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其获得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在指导探究性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养成探究习惯。明确探究性阅读的目标,是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和 能力的乐趣。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综合新形式、新理念,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发展内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全面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拓展思维空间、开阔思维广场,培养适合于学生的新的阅读方式,指导学生以正确的阅读姿态,运用符合自身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满足正在发展中的社会对阅读能力提出的新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李福主编《语文课程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潘新和主编 《新语文课程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泽厚主编《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曾祥芹编《阅读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顾祖钊编《文学原理新释》,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8]曾祥芹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