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古风》的社会现实性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ec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其中包含有唐玄宗时期的政治由开明到黑暗腐朽的;有反对不义战争的;有天宝时期的政治和政策脱离社会现实的;有李白个人怀才不遇,说明当时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等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社会现实性。
  关键词: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社会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059-03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前期写出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浪漫美丽诗篇。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变化,李白的笔触逐渐由浪漫主义的高峰融进更多现实生活的气息,笔端上饱醮着天宝以后现实生活的灰暗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和控诉,揭示着唐王朝由腐败走向没落的社会现实。“古风五十九首”就是这样的佳作。
  “古风五十九首”并不是一时一地之作,而各个时期作品都有。古风,即古诗。李白的“古风”是以五言古诗形式表现的诗歌。《诗经》中把采集的民歌称作“风”,“风”又作为诗歌的同义语,而后人把凡是带有民歌特点的诗都称为“风”,因而诗人又称为“风人”。“古风”也就是古诗的同义语。
  “古风五十九首”就思想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论诗,揭露现实,咏史,感遇等几个方面。论诗公认的是第一首(大雅久不作)和第三十五首(丑女来效颦)。其它各篇无论是游仙或咏史都联系着诗人的遭遇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面貌。
  首先直接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并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的诗,在“古风五十九首”中约占三分之一。这些诗构成了李白诗歌思想内容上最光辉的一部分。例如《古风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诗人用极其鲜明地笔调刻画了当时京城长安官僚“中贵”的骄横形象。而斗鸡正是当时以玄宗为首的腐朽统治阶级荒唐生活中的典型事实。十三岁的斗鸡儿贾昌即因这一技之长而受到与公卿同等的待遇(陈鸿《东城老父传》),使得当时京城的人们传唱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那些达官贵臣骄马轻蹄,驱车飞奔,掀起的扬尘也要使道路昏暗,他们骄横跋扈,出口气也像虹蜺一样上冲云天,就连路上的行人见了,也要吃惊打颤。然而诗人却极其鄙视这些人,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大盗。“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一方面反映出李白对这些斗鸡走狗之徒的疾恶和痛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唐王朝政治昏暗得已辨不出好与坏、是与非的现状。
  又如,《古风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当途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杨执戟,闭关草太玄。
  这首诗歌是《古风二十四》的姊妹篇,对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生活作了更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痛斥唐明皇荒政误国的行为——唐朝开国一百四十年来,国容是多么的强大啊!“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是到了你唐明皇就开始骄傲和昏庸腐朽起来,不谋国政,耽溺于荒淫,让斗鸡走狗之徒的腐败分子横行于宫廷中。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掩蔽白日,动摇主听,指挥扭转青天。这正像他在《远别离》中所说的那样:“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然而诗人对这些宠信之徒轻蔑地讽刺道:你们趾高气扬的日子该是多么短暂的一翕忽啊!误国殃民的腐败分子总有一天会遭受人民的唾弃。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唐玄宗的规劝和讽谏。最后诗人却赞扬汉代杨子云淡泊自如,不入势力之流,“闭关草《太玄》”。在这些揭露和讽喻里,不仅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政腐官黑,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体味到诗人强烈的爱国忧民之心。
  其次揭露唐玄宗晚期奸人当道,弄虚作假,不顾人民死活,追求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生活。李白的时代,李林甫执政十九年之久,他树党营私,排斥有正义感的人,制造政端,助长了安禄山的反动势力。杨国忠利用裙带关系,窃取要职,纵容高力士作恶,也纵容王铁采取弄虚作假手段聚敛财富。这一切都加重了唐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和负担。而唐玄宗这时还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宰相,边事付诸侯,夫复何忧?”当时的杨国忠几次发动边防战争,打了败仗,还假造捷报向皇上说打了大胜仗。而安禄山的反形已露,唐玄宗反把告发的人捆送给安禄山。早年精明的李隆基,这时已昏昏沉沉地睡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李白在《古风五十三》中所说的“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弑齐君。”并非是无目的的泛泛咏史,而是以商纣、楚怀王来影射唐玄宗。而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也正是各怀野心,“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而“果然田成子,一旦弑齐君!”也并非危言耸听。而恰恰是言未尽,天宝十四载(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明皇为保住自己性命,不恤人民死活而仓皇西逃。唐明皇政治上的昏庸腐朽终于酿成了它统治上的日趋崩溃,无可挽回,花落流水去。
  特别是《古风十八》“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更是一首揭露唐玄宗和杨国忠之流荒政贪色,花天酒地,淫靡歌舞,通宵达旦的出色诗。前人把这首诗和杜甫的《丽人行》相比说,“杜甫《丽人行》其刺国忠也娓而婉,此则直而显,自是异曲同工。”在《古风八》里,李白把权贵和腐败分子看作是一批“白首死罗绮,笑歌无休闲”的丑恶人物。这些家伙惯于作威作福,欺压善良的老百姓,把从人民身上搜刮得来的血汗钱,任意挥霍,反而还要回过头来侮辱人民。诗人对这些人充满了痛恨和鄙视。
  再次,诗人极力反对唐室的穷兵黩武,造成人民的苦难,揭露现实的黑暗。李白描写战争的频繁和惨酷,令人怵目惊心。他提出了自己的主见,表述了为安定边疆不可徒恃武力,任意发动战争,要“以德修远”,用正确的方法安扶边疆、解决民族矛盾的思想。例如《古风三十四》: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这首诗是针对当时南诏战争情况而写的。即天宝九年,南召王阁罗凤为云南太守所辱,欲诉无路,并被诬告谋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忿怒地发兵反抗。杨国忠前后发兵二十万,都被葬送在云南。然而皇帝不明真像,不加阻止,还继续大举募兵,人民都“莫肯应募”。杨国忠却遣御使分道捕人,连枷送到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相之送,哭声振野(见《通监天宝十载》)。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代表人民发出了愤怒的控诉:“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李白呼吁当政的睁开眼吧!不要使人民再做困兽为猛虎之斗;不要拿人民的性命当作诱饵,投弃于长鲸;成千上万的士兵活着去,而活着回来的却了了无几。这是血和泪的控诉。至于如何对待战争?诗人说“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这是明显的借助典故《艺文类聚》中《帝王世纪》的故事,反对用暴力(动用武器和兵力)来征服少数民族,而应该“敷文德以来远人”即是广修德政,让边族人民来朝服的办法安扶边疆。这里李白正确地指出了解决民族矛盾的初步认识和道路。至于诗中说“三公运权衡”,是祈望当政者要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行使和运用权力,不要随便乱用权力,办错事办坏事。又如《古风十四》,诗人在反映天宝八载唐玄宗命哥舒翰攻打吐番石堡城时,致使“唐士卒死者数万”(见《资治通鉴》)的战争说“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一幅悲惨凄凉的画面跃然纸上。战争使白骨横野,战争使人民无处安生。然而“赫怒我圣皇”“阴和变杀气”,皇帝还要继续发兵争战。“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即是滂沱大雨,也洗不去人民心头的哀怨和苦难。更使得我们注意的是“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诗人不仅写出了战争留在人民心中的创伤,而且也写出了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毁坏,战争使人民无法安心农业生产。此时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象压抑在地下的火流,奔泻咆哮而出。最后终于喊出了“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豹虎”的怨时之音。揭示了唐朝由于政治腐败和政策失误,致使帝国国力的日趋衰微,无能力安定边疆的现实。在《古风六》中,诗人更是设身处地的替士兵叫苦“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其四,借古讽今,批评唐明皇后期政策脱离社会现实。就咏史方面而言,可称最者。如《古风三》: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驰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中国,不愧是千古一帝。但是他在统一中国后,就骄傲起来,认为从此之后万世之君,永保无虞了。于是到处刊石立碑,刻书立传,歌功颂德。又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大修宫殿和陵墓;还派人去海外求仙,采不死药,以期长生。结果:在秦始皇陵墓的深深地下,金子铸的棺材里,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变成了一堆寒灰。李白这样鞭笞秦始皇,完全是有所为而发的。原来,唐王朝已是危机四伏,政治昏乱迫在眉睫,而风流天子李隆基却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并且还在天宝九载十一月命刑部尚书张均等前往宝山洞寻求妙宝真符,尊尚道教,期慕长生。故李白采用托古喻今的方式,隐晦曲折地表现了对唐明皇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以秦始皇悲惨的下场向最高统治者提出警世之言和前车之鉴。随着李唐王朝的国事日非,李白的遭遇也越来越不幸。因而诗人越来越激愤。如《古风三十一》: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此诗是借《史记》中的故事:秦时有人在去长安的路上遇见了华山之神,将秦始皇渡江时失落的白璧托送给长安附近的镐池君(意指秦始皇),并预言秦始皇的死期不远——用以暗示唐玄宗的统治也不会长久了。诗人对唐明皇发出了诅咒,并希望人民也像秦人一样,离开残暴黑暗的统治,“一往桃花源”过上幸福自在的生活。又如《古风五十八》“……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没,樵牧徒悲哀。”借楚襄王遊高唐梦神女的故事,讽刺唐玄宗的荒淫无度。面对着昏庸的唐明皇,诗人常常发出忧愤的感慨,“大运有轮忽”(《古风三十二》),“世道日交丧”《古风二十五》,“道丧无时还”(《古风三十》),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大势已去的日没现象。
  由此可看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有些诗歌虽然表面上是写历史故事,或是写古代神话,却仍然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攸关,使我们可以从中觉察出社会治乱和时代兴衰的变化规律。
  其五,“古风五十九首”中又有许多遊仙诗。这些诗往往辞句瑰丽,气势迭荡,感情真挚。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中说: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仙者大概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云龙而凌倒影,或欲留玉写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借白鹿于赤松,或欲餐金光于安朝,并不是因为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而是因为只信其说,而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耶!所以李白的遊仙诗并不是他要超然脱俗,而仍是对“弃而不用”现实不满的表达。他曾说过:“我本不弃也,世人自弃我。”如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时,李白写了《古风十九》,诗中说:“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看起来,诗人真是要飘飘欲仙了。可是紧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又开始披露起现实:“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诗人凌空鸟瞰,洛阳一带遍地胡兵,鲜血染红了原野,豺狼们正在人民的血泪中一个个粉墨登场做起了大官。全诗到此嘎然而止。然而读者不难想象出诗人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能够撇开危难中的国家,痛苦中的人民而独自飞升去做神仙吗?不!诗人心力所及,笔力所触,都是要反映那个现实,揭露那个社会的黑暗。这也正说明诗人并非要超然脱俗,而是忧国忧民之心不老啊!安史之乱的年代里,诗人李白经常是“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其六,“古风五十九首”中感遇咏怀诗也占三分之一多。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是李白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而且也是古风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从《古风三十七》谈起,“燕臣昔恸哭,五月飞秋霜。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精诚有所感,造化为悲伤。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
  我们知道李白很早就有“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之志。可是天宝三载,唐明皇将他“优诏罢谴”。对于这件事,诗人有着难言的苦衷。于是他想起古时候因被謲毁而仰天大哭的邹衍,连老天也为之感动得“六月飞霜”,而诗人自己究竟有何罪,也远身金殿旁。诗人托古喻己,悲泪纵横,忧郁的心情无法抑制,便直刺唐明皇愚昧昏庸——让乌云笼盖宫殿,就难以明辨事非、有所作为;让恶人当道、好人受气,就必然产生混乱。因此诗人为之叹息哀伤。李白在感遇诗中,还常常以鲁仲连、贾谊等自比。说明自己怀有雄才难遇,政治上无出路,衬托当时统治阶级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的现象。他的古诗中多处表现有雄才大志而不遇的痛苦,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搏上九万里”,“迎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有如《古风三十六》、《古风三十八》、《古风十五》等均是这类作品。另外在诗人的感遇中,还有许多描写妇女的诗。诗人以此比喻自己,抒发遭谗言被逐,怀才不遇的愤慨。例如《古风四十四》: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
  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王绮《李太白全集》注云:李白被謲去朝。正当盛年,恰是建功立业之时,却被弃而不用,落魄荒野。这不是很像妇女“色未衰而爱已驰”的悲剧么?“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多么悲哀,多么沉痛,贤人怀才不遇之愁心,实在没有更好的比喻了!总之诗人的感遇诗,也是充满着人世的辛酸和个人不幸遭遇的悲忧,隐刺着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同时对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与失策也揭露无遗。
  由上,可以说“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诗歌中思想性最深刻的佳作,是李白诗集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他揭示现实反映社会的思想、勇气和艺术手法,对后人仍有教育意义。因之还可以说李白不仅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参考文献
  1 汤高才编辑.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M],1983
  2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白居易)长恨歌.贵州人民出版社[M],1990
  3 郑天挺主编.资治通鉴选•天宝十载.中华书局[M],1985
  4 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M],1987
  5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华书局[M],1977
  6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中华书局[M],1977
  7 宋欧阳修、宋 祁撰.新唐书•宦者传上.中华书局[M],1975
  8 张碧波编著.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M],1984
  
  The Social Realities in Li Bai’s 59 Poems of “Ancient Style”
  Cao Jian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ideological contents in Li Bai’s 59 poems of “Ancient Style”, among which include the politics at the time of Emperor Tang Xuanzong from being enlightened to being decayed into darkness, the opposition to the unrighteous wars, the policy at Tianbao period being separated from the social realities, and also Li Bai’s complaint about his talent unrecognized to show the virtuous despised while the villainous entrusted and so on, all of these realities are reflected in the 59 poems of “Ancient Style”.
  Key words:Li Bai;“Ancient Style”59 poems;social realities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加强,传统的信念和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塑造大写的人一直成为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理由之一。其教育使人心灵变得高尚,具有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目的;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052-02    在我国,政治思想教育一直是我们对人的教育的一种最直接,最普遍的
摘要:本文主要从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概念、基础工作、作用及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等方面论述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关键词:公路;施工;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053-02    1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概念    技术管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是指以合同条款和技术规范为依据,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
摘要:本文对社会中四种不良倾向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企业年轻的管理人员重视自身修养,防止和克服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企业;年轻管理人员;不良倾向  中图分类号:C9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055-01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企业通过人才招聘,许多年轻的大学生走进了企业部分管理岗位。他们年富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开拓进取意识强,这无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的一些管理要素及对项目施工后的验收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机电安装;效益;管理;验收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057-02    机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施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因此直接关系到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