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价问题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人民的生活影响重大。本文首先对推动我国物价上涨三大因素进行分析,之后对物价上涨因素作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物价;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12-02
1 我国物价上涨原因分析
1.1 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是物价上涨的两大基本动力
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现阶段宏观调控应该着重考虑如何消化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目前我国的输入型通胀主要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的飙升引起的。在各种大宗商品中,中国对外依赖程度最高的大宗商品是原油、铁矿石以及大豆,这些商品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去年这三种商品的总进口金额达到了2389亿美元,约占中国全年进口的17%左右。如果进口量不变,这三种商品的价格在2011年上涨20%,则贸易顺差将减少567.8亿美元(去年的顺差为1831亿美元)。上游成本的增加能否转嫁到下游产品,要看企业的定价能力、利润空间以及政府的价格管制力度。
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通胀预期的影响。直接影响即直接导致物价的上涨,需要经历投入产出环节,影响比较隐蔽,具有滞后效应;大宗商品的上涨,特别是成品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成本,使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更加贴切,加剧了人们的通胀预期。2011年4月7日,发改委再次上调了成品油的价格,平均涨幅在5%左右。在这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时,原油移动变化率已经达到14.38%,超过了定价机制4%的调价线,因此,这次调价符合成品油的定价机制。成品油价格的上涨主要影响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所消耗的汽、煤、柴三大成品油约占总消费量的70%。成品油价格上涨将给农业带来较大影响,直接增加农资运输、灌溉、耕田、收割等农机具的燃油成本。由于农业的利润空间较低,成本的增加通常直接转嫁到食品价格的上涨。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飙升,输入型通胀愈演愈烈,在国内货币政策空间渐行渐窄的背景下,如何在短期内消化输入通胀以及在长期内改变输入通胀给国内造成的冲击,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通货膨胀都是对物价有极大的影响。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增加,从而使货币贬值,人们手中的现金值钱,购买力下降。物价暴涨、资产暴涨、归根结底都是过多货币追逐的结果。如果现在还不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付出代价将更加严重。由于社会各个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在通货膨胀时期,各成员工资收入增长不一致,因此其名义收入比例会发生变化,承受的物价上涨损失呈现出不平衡状态。
1.2 工资上涨,居民消费能力提高
2011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647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2%,转移性收入增长8.5%,经营净收入增长32.6%,财产性收入增长23.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187元,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9%,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1.4%,财产性收入增长13.3%,转移性收入增长27.9%。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1.3 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推动价格上涨
在实际供求总量及结构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推动价格水平上涨。当前统计制度中货币供给是现金与存款之和,与交易性货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货币供给的流向看,部分货币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沉淀于流通领域之外;部分货币供给以房地产贷款和客户保证金方式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是影响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控制物价上涨对策分析
2.1 实行货币紧缩性政策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货币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根据现在的情况应该采取紧缩性政策,加强控制。对于当前的控制物价和流动性调控,加息似乎优于上调存款准备金。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但物价控制效果有限。不考虑差别存款准备金因素,当前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9.5%,达到历史最高点。不过,综合各种情况,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韩国等均有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20%以上的先例。另外,从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资金运用看,贷款约占67%,央票约占4%,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约占20%,金融机构仍有约9%的资金用于国债投资等,从理论上讲,这部分资金可视为央行继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限空间。但是,提高存款准备金虽然可以影响“国内信贷”,但对“国外净资产”却影响甚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资金状况。所以,当前提高存款准备金的结果,在造成银行间资金紧张的同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流动性充裕的状况,其控制物价效果大打折扣。
紧缩性财政政策能有效地在国内抑制社会需求,对抑制物价持续增长十分有效。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出口造成较大影响,紧缩的财政政策缓解了国内的通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物价的上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仅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减少对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尽量减少由于投资带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未来,中国政府应当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手段减少内需,积极推动物价的持续回落。
2.2 适度控制工资涨幅
稳定通货膨胀需要时间且会造成失业,而要消除失业就要使工资的变化率下降。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劳动力供求格局逐步向总量供给不足转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上涨将是我国物价上涨的持久推动因素,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是抑制物价涨幅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处理好抑制通货膨胀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控制价格总体水平上涨过快,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测,密切关注各商品价格的走势,建立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其做法是通过立法来管制工资和价格,或者是政府试图说服劳工领袖和资方将工资和价格的提高步伐放得更缓慢一些。
2.3 加强价格调控,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进一步加强对价格趋势性变化的监测,密切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价格走势,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认真落实国家确定的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的各项措施。完善储备体系,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活用品的供应。合理把握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调整力度和节奏。认真落实国家确定的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的各项措施。完善储备体系,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活用品的供应。
[关键词]物价;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12-02
1 我国物价上涨原因分析
1.1 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是物价上涨的两大基本动力
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现阶段宏观调控应该着重考虑如何消化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目前我国的输入型通胀主要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的飙升引起的。在各种大宗商品中,中国对外依赖程度最高的大宗商品是原油、铁矿石以及大豆,这些商品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去年这三种商品的总进口金额达到了2389亿美元,约占中国全年进口的17%左右。如果进口量不变,这三种商品的价格在2011年上涨20%,则贸易顺差将减少567.8亿美元(去年的顺差为1831亿美元)。上游成本的增加能否转嫁到下游产品,要看企业的定价能力、利润空间以及政府的价格管制力度。
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通胀预期的影响。直接影响即直接导致物价的上涨,需要经历投入产出环节,影响比较隐蔽,具有滞后效应;大宗商品的上涨,特别是成品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成本,使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更加贴切,加剧了人们的通胀预期。2011年4月7日,发改委再次上调了成品油的价格,平均涨幅在5%左右。在这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时,原油移动变化率已经达到14.38%,超过了定价机制4%的调价线,因此,这次调价符合成品油的定价机制。成品油价格的上涨主要影响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所消耗的汽、煤、柴三大成品油约占总消费量的70%。成品油价格上涨将给农业带来较大影响,直接增加农资运输、灌溉、耕田、收割等农机具的燃油成本。由于农业的利润空间较低,成本的增加通常直接转嫁到食品价格的上涨。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飙升,输入型通胀愈演愈烈,在国内货币政策空间渐行渐窄的背景下,如何在短期内消化输入通胀以及在长期内改变输入通胀给国内造成的冲击,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通货膨胀都是对物价有极大的影响。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增加,从而使货币贬值,人们手中的现金值钱,购买力下降。物价暴涨、资产暴涨、归根结底都是过多货币追逐的结果。如果现在还不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付出代价将更加严重。由于社会各个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在通货膨胀时期,各成员工资收入增长不一致,因此其名义收入比例会发生变化,承受的物价上涨损失呈现出不平衡状态。
1.2 工资上涨,居民消费能力提高
2011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647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2%,转移性收入增长8.5%,经营净收入增长32.6%,财产性收入增长23.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187元,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9%,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1.4%,财产性收入增长13.3%,转移性收入增长27.9%。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1.3 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推动价格上涨
在实际供求总量及结构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推动价格水平上涨。当前统计制度中货币供给是现金与存款之和,与交易性货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货币供给的流向看,部分货币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沉淀于流通领域之外;部分货币供给以房地产贷款和客户保证金方式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是影响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控制物价上涨对策分析
2.1 实行货币紧缩性政策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货币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根据现在的情况应该采取紧缩性政策,加强控制。对于当前的控制物价和流动性调控,加息似乎优于上调存款准备金。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但物价控制效果有限。不考虑差别存款准备金因素,当前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9.5%,达到历史最高点。不过,综合各种情况,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韩国等均有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20%以上的先例。另外,从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资金运用看,贷款约占67%,央票约占4%,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约占20%,金融机构仍有约9%的资金用于国债投资等,从理论上讲,这部分资金可视为央行继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限空间。但是,提高存款准备金虽然可以影响“国内信贷”,但对“国外净资产”却影响甚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资金状况。所以,当前提高存款准备金的结果,在造成银行间资金紧张的同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流动性充裕的状况,其控制物价效果大打折扣。
紧缩性财政政策能有效地在国内抑制社会需求,对抑制物价持续增长十分有效。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出口造成较大影响,紧缩的财政政策缓解了国内的通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物价的上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仅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减少对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尽量减少由于投资带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未来,中国政府应当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手段减少内需,积极推动物价的持续回落。
2.2 适度控制工资涨幅
稳定通货膨胀需要时间且会造成失业,而要消除失业就要使工资的变化率下降。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劳动力供求格局逐步向总量供给不足转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上涨将是我国物价上涨的持久推动因素,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是抑制物价涨幅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处理好抑制通货膨胀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控制价格总体水平上涨过快,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测,密切关注各商品价格的走势,建立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其做法是通过立法来管制工资和价格,或者是政府试图说服劳工领袖和资方将工资和价格的提高步伐放得更缓慢一些。
2.3 加强价格调控,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进一步加强对价格趋势性变化的监测,密切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价格走势,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认真落实国家确定的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的各项措施。完善储备体系,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活用品的供应。合理把握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调整力度和节奏。认真落实国家确定的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的各项措施。完善储备体系,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活用品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