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较早的研究证明蕈样肉芽肿(MF)病人血液淋巴细胞仅在第Ⅲ、Ⅳ期有异常,但现有的进展对此表示怀疑.作者对13例MF Ⅰ、Ⅱ期患者,10例斑块型副银屑病(PEP)患者作了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查,所选病例是在不改变治疗或未经治疗的情况下,病情至少已稳定6个月,且未接受系统性化疗或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较早的研究证明蕈样肉芽肿(MF)病人血液淋巴细胞仅在第Ⅲ、Ⅳ期有异常,但现有的进展对此表示怀疑.作者对13例MF Ⅰ、Ⅱ期患者,10例斑块型副银屑病(PEP)患者作了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查,所选病例是在不改变治疗或未经治疗的情况下,病情至少已稳定6个月,且未接受系统性化疗或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
其他文献
前列腺环素(prostacyclin,PGI2)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扩张剂和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因而能改善雷诺氏综合征患者的周围血流.作者对雷诺氏综合征患者进行PGI2双盲对照试验.
1.变态反应和免疫(1)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的病因和机制可概括分为非变态反应性(荨麻、毛虫等)、变态反应性(动物肉、蛋清等)和未定型(氧化铵、乙醇等)三类.对吡唑酮类过敏的患者中1/3用吡唑酮类斑试,可在局部发生接触性荨麻疹.异位性皮炎患者对花生奶油、马铃薯可发生接触荨麻疹,并用被动转移皮肤反应可证明其过敏性.慢性荨麻疹,有人报告具甲状腺自身免疫性,尤以甲状腺异常时往往可见,并用药物(capsai
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为研究组织中的免疫因子提供了一较敏感的方法.作者应用这一技术,对从TT到LL整个麻风病谱的共28例麻风病人的皮肤活检标本中的免疫球蛋白(IgG和IgM)、补体成分(C3、C3d和C1q)、血浆素原、溶菌酶、C-反应蛋白和α1抗胰蛋白酶作了测定.还测定了皮损中的Ia抗原.
本文报告7例硬皮病患者伴发网状青斑样血管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而产生溃疡。
患者女性73岁,病期53年,皮肤损害位于腹股沟,颈,眼睑,手背,确诊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其姐及女患有同样皮肤病.曾长期口服维生素甲,外用皮质类固醇等,效果短暂且不能完全控制症状.从1983年3月起采用反应停治疗,开始每日300mg,8天后改为每日200mg,共3周.皮损有好转,但因嗜睡停服.停服后48小时,出现发烧,皮损恶化,故再次服用反应停,每日250mg,2周后递减,到1983年8月减量到
鼠杂交瘤技术制备的特异性抗人类T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对人类T细胞亚群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作者应用对人类T细胞表面标志特异的单克隆抗体OKT3、OKT4、OKT8,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了三个年龄组(Ⅰ组15~50岁,Ⅱ组2~15岁,Ⅲ组4月~2岁)共40例男女异位性皮炎(AD)患者和30名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健康人对照者外周血中的总T细胞数、辅助―诱导性T细胞及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
宫颈癌和宫颈内上皮细胞肿瘤(CIN)很可能与各种性传播疾病(STD)有关,如果已知的STD有一些确实能引起这些疾病的话,有助于发现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那种特殊的相关性是否比另一种强得多。
硬化性苔藓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皮肤病,常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外阴。若不治疗,病情进行性发展,产生瘙痒、小阴唇消失、瘀斑和阴道口挛缩。
一例55岁患者,于1982年因小腿皮疹46年再次就诊。皮疹初发于小腿、四肢远端,为条索状排列的鲜红色坚实丘疹,相互交织成网。其上有表皮剥蚀和散在粟粒疹型囊肿。先后几次活检均示有表皮萎缩、汗管粟粒疹形成和真皮大量瘢痕组织增生。在真皮表皮之间的基底膜处有小的裂隙形成。
MF可累及仝身几乎每一器官和组织,本文首次报告一例累及乳突部的MF,患者中耳也受浸润,伴面神经麻痹,之后累及脑膜和CNS,引起交通性脑积水,作者较全面的复习了文献,共24例CNSMF患者资料进行了讨论.患者,男性41岁.1971年5月左腕、臂部起丘疹鳞屑性皮损.2年后扩展到躯干和四肢,呈弥漫性鳞屑性湿疹样皮疹,多次皮损活检诊断为斑块型副银屑病,并提示有淋巴瘤样丘疹病或淋巴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