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在教师“启”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去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教师在活动中巡视、指导、了解信息给以鼓励、肯定,
“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做法:环绕教材的中心要求,设计一系列互相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作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继续探讨,不断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认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现成的东西去记忆,必须不停地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1.不重复教材中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缩小学生自己应该进行的思考范围。2.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教师要心中有数,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特别考虑中下程度学生的参与面。3.对积极参与教学的学生的成功,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功,教师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进步更要特别鼓励。
一、精心设问
自学是学生吸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途径,而不仅是教师讲课前学生的准备阶段。由于课堂上自学时间极其有限,自学易流于形式,“深入理解”更是一句空话。为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可将复杂的书本知识“缩微”设计自学提要,让学生按提要学习,不仅时间够,而且知识准,理解深,记得牢。
设计自学提要应遵循以下原则:(1)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规律。教师应对教材进行详细分析,明确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识问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勾勒出知识链和网络,从而抓住本节中心问题并围绕该中心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数学问题序列,做到心中有数。(2)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思维的特点,即问题序列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既要让学生想一想,又要让他们经过努力之后能够答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积极性,使课堂呈现议论纷纷、各执一说的热烈气氛。(3)要多花心思诊断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探究哪些方面学生易出现思维障碍,从而考虑提出什么问题和如何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全班讨论或两者结合等形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尤其对中差生较多的小组给予帮助,从而使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各学习小组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充分。一方面,在学习小组中,优生对中差生起到帮带作用,能把普通问题解决在本学习小组之内;另一方面,也可弥补教师辅导之不足,同时还能调动优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做小先生带来的快乐。
在这一环节中,要处理好学生独立讨论和教师主动指导之间的关系。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应主要由学生自己立论和反驳。要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达到生动、深刻、经久不忘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课前选题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讨论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和控制讨论过程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并敢于发表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反面意见,并适时拨正讨论方向,掌握讨论的节奏,根据讨论发展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教师的引导和控制,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学生在讨论中的主人翁地位,因此不要过早支持正确意见或否定错误意见。
三、分层练习
在学生讨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接受,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给予学生指导。有时出示一些学生的错误答案,造成一些新矛盾,引起新的讨论,从而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和真伪,学得更扎实。同时,为了及时发挥讨论成果的作用,有必要联系讨论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作适当引申和扩展。(1)理解和运用概念规律的巩固性练习题;(2)训练学生运用讨论所得的思路、方法去解决同类知识的不同型问题和不同类知识的同型问题;(3)以讨论中暂时撇开的“次要问题”或“次要矛盾”作为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提出问题。除第(1)、(2)项内容中有一部分可规定学生必做外,其他可由学生自由讨论,以适应不同学生实际,做到分层次教学。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多讨论、费思考、严要求、重训练。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经历了困惑、焦虑、喜悦和激动等情感的变化,获得了大量的数学知识、经验,形成了思维能力,发展了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活动中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顽强意志、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使他们相信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做法:环绕教材的中心要求,设计一系列互相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作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继续探讨,不断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认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现成的东西去记忆,必须不停地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1.不重复教材中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缩小学生自己应该进行的思考范围。2.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教师要心中有数,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特别考虑中下程度学生的参与面。3.对积极参与教学的学生的成功,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功,教师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进步更要特别鼓励。
一、精心设问
自学是学生吸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途径,而不仅是教师讲课前学生的准备阶段。由于课堂上自学时间极其有限,自学易流于形式,“深入理解”更是一句空话。为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可将复杂的书本知识“缩微”设计自学提要,让学生按提要学习,不仅时间够,而且知识准,理解深,记得牢。
设计自学提要应遵循以下原则:(1)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规律。教师应对教材进行详细分析,明确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识问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勾勒出知识链和网络,从而抓住本节中心问题并围绕该中心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数学问题序列,做到心中有数。(2)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思维的特点,即问题序列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既要让学生想一想,又要让他们经过努力之后能够答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积极性,使课堂呈现议论纷纷、各执一说的热烈气氛。(3)要多花心思诊断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探究哪些方面学生易出现思维障碍,从而考虑提出什么问题和如何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全班讨论或两者结合等形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尤其对中差生较多的小组给予帮助,从而使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各学习小组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充分。一方面,在学习小组中,优生对中差生起到帮带作用,能把普通问题解决在本学习小组之内;另一方面,也可弥补教师辅导之不足,同时还能调动优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做小先生带来的快乐。
在这一环节中,要处理好学生独立讨论和教师主动指导之间的关系。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应主要由学生自己立论和反驳。要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达到生动、深刻、经久不忘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课前选题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讨论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和控制讨论过程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并敢于发表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反面意见,并适时拨正讨论方向,掌握讨论的节奏,根据讨论发展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教师的引导和控制,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学生在讨论中的主人翁地位,因此不要过早支持正确意见或否定错误意见。
三、分层练习
在学生讨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接受,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给予学生指导。有时出示一些学生的错误答案,造成一些新矛盾,引起新的讨论,从而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和真伪,学得更扎实。同时,为了及时发挥讨论成果的作用,有必要联系讨论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作适当引申和扩展。(1)理解和运用概念规律的巩固性练习题;(2)训练学生运用讨论所得的思路、方法去解决同类知识的不同型问题和不同类知识的同型问题;(3)以讨论中暂时撇开的“次要问题”或“次要矛盾”作为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提出问题。除第(1)、(2)项内容中有一部分可规定学生必做外,其他可由学生自由讨论,以适应不同学生实际,做到分层次教学。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多讨论、费思考、严要求、重训练。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经历了困惑、焦虑、喜悦和激动等情感的变化,获得了大量的数学知识、经验,形成了思维能力,发展了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活动中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顽强意志、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使他们相信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