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告在传播俗文化的同时也影响、改变了俗文化。广告传播对俗文化既有渲染与强化作用,又有贬抑和扭转作用。俗文化的广告传播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广告表现粗俗,内容误导大众。优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俗文化;广告;传播
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与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许多广告中蕴涵着俗文化,广告借俗文化实现传播目的;另一方面,广告也影响着俗文化的发展。
一、广告传播中俗文化的表现
本文从中国民间风俗和民间心理两大方面探讨俗文化在广告传播中的表现。
(一)中国民间风俗在广告中的表现。以下仅以节庆风俗、婚恋风俗和饮食风俗为例。
1.节庆风俗。中国民间节日很多,每当节日来临,人们都要举行一定的庆祝、纪念活动,我们经常可以在广告中看到这些风俗的展现。以节庆风俗为切人点的广告通常有三个特点:一是其发布有一定的时段限制,节日一过广告也就僵旗息鼓。二是其宣传的商品多与节日风俗有关,比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三是广告的情境多与节庆的气氛相融。总之,这类广告多为应节、应时之作。
2.女婚恋风俗。中国民间的婚恋风俗丰富多彩,并且逐渐发生变化,但男主动女被动,男主导女从属的传统风俗一直根深蒂固。在以婚恋为题材的广告中,婚前男为求偶献财物,女为姿色美容颜;婚后男为养家忙工作,女为所爱劳家务的现象比比皆是。广告中,常见定情物还有钻石、项链、衣服、食品等,情节几乎一致,都是男送女礼物以求换得红颜一笑。
3.饮食风俗。饮食风俗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比如湖南人爱辣食,上海人喜甜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仅就饮酒而言,在中国,“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酒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酒种类繁多,白酒、米酒、葡萄酒、啤酒、黄酒、药酒等应有尽有。饮酒镜头在广告中经常闪现:喜结良缘要喝酒,迎宾待客要喝酒,良辰佳节要喝酒,全家团圆要喝酒,庆祝成功要喝酒,排遣孤寂要喝酒……许多酒以“福、寿、喜、仙、金、玉、财”之类的词命名,很有俗味。酒在广告中可谓出尽风头,饮酒风俗也在酒广告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二)民间心理在广告中的表现。
民间心理是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其构成十分复杂,涉及民俗、宗教、道德、经济、政治诸多范畴。以下从民间心理在广告中的表现这一角度选取三个较为典型的方面予以阐述。
1.安土重家的心理。中国人安土重家的心理十分强烈,主要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重视祖先、重视父母的忠孝观念。孔子说得明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二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居主导地位,土地是安身立命的物质依据,所以古人大多向往安居乐业,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由于宗法制的熟人社会给人们一种自适的安全感,因此人们也不习惯在流浪中追寻生活。在中国,背井离乡往往带有悲剧色彩,人们不到迫不得已一般是不会选择的。展现安土重家心理的广告作品很多。如刘欢主演的一则孔府家酒广告,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深深道出了久别故里的游子情。
2.趋同求稳的心理。很多广告借用了这种趋同求稳的心理为推销服务。葛优主演的中国移动通信“神州行,我看行”电视广告,其独白“这就跟进饭馆一样,一条街上,哪家人多我进哪家”,正是针对趋同求稳的国民心理,很有说服力。
3.敬官畏上的心理
始创于1853年的一家鞋店以“内联升”命名,其广告招牌配以鞋踏云朵的图案,寓意穿了他们制作的鞋子可以平步青云,连升几级,很合世人的心理。当今许多广告牵强附会乃至胡编乱造地将商品与帝王、宫廷、官员挂钩。从酒到药,从牛奶到酱油,直至摩托车、方便面,或挂上太子、皇家之类的招牌,或由帝王、殡妃出面,无不是宣扬或暗示商品多么高贵、多么有效、多么畅销,正是为了迎合或者说利用民众敬官畏上的心理。
二、广告传播对俗文化的影响
广告在传播俗文化的同时也影响、改变了俗文化。广告传播对俗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渲染与强化作用
这些广告多以着民族服装的人物、大红的色调、喧闹的锣鼓、炸响的爆竹、春联、风车、剪纸、灯笼、民居等为背景,加人商品图像或广告语,组合成颇具传统民俗的场景,着重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以唤起观众对于传统民俗的认同,并引导受众的消费动机。这类广告对受众产生了巨大冲击力,无形中也对俗文化起了积极的渲染与强化作用。这种渲染与强化作用有时也可能是消极的。有些性诉求广告宣扬了传统的男权霸权意识,是对女性的偏见或者说歧视。
2.贬抑与扭转作用
NIKE著名的广告词just do it,宣扬的是自由、自主,无疑是对我国民众趋同求稳、敬官畏上心理的贬抑。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节日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国内商家经常借机大作广告,诱导消费者追随异域文化情境,为之消费。曾几何时,这些洋节日在我国城市青年一代中甚至出现了反客为主的趋势。麦当劳近年在中国大做广告,网点遍地开花。其广告不仅是宣传麦当劳的食品,更重要的是它传播了西方的快餐文化:方便、快捷、简单,吃饱就行,营养搭配恰当与否则是次要的,甚至可以不管。受广告传播的影响,不少中国家长对麦当劳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疼孩子就带孩子去吃麦当劳。麦当劳甚至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之一,令许多中国人趋之若鹜。这自然对中国的饮食风俗带来了冲击。
三、如何优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
广告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广告有意追随俗文化、利用俗文化,以求给受众熟悉的感觉,增加广告的亲和力。广告中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经过传播都会渗透到受众心里,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广告表现粗俗,内容误导大众。如何优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针对广告人的要求。广告人要提升文化修养,全面、深人地了解俗文化。俗文化的组成是丰富多彩的,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诸多方面。广告人不能只看到春联、爆竹、月饼、粽子、灯笼、花轿这些俗文化的物质表现,更要关注其所体现的国民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内涵。俗文化既有朴实美好的内容,也有粗俗落后的成分,在广告创意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强化社会责任感。说到俗文化的广告传播,有人马上联想到俗广告,将两者等同起来,这种认识固然是片面的,但也有广告人的责任。一些广告人偏爱以媚俗、粗俗、滥俗的方式表现庸俗、艳俗、鄙俗的内容,既是对俗文化的歪曲,也是对社会责任的轻视。俗文化可以为广告服务,广告也要对俗文化负责,不能糟蹋、恶搞俗文化。
在广告文化思想盛行的今天,许多俗文化广告应运而生,而且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回避其良芳不齐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广告与俗文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俗文化;广告;传播
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与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许多广告中蕴涵着俗文化,广告借俗文化实现传播目的;另一方面,广告也影响着俗文化的发展。
一、广告传播中俗文化的表现
本文从中国民间风俗和民间心理两大方面探讨俗文化在广告传播中的表现。
(一)中国民间风俗在广告中的表现。以下仅以节庆风俗、婚恋风俗和饮食风俗为例。
1.节庆风俗。中国民间节日很多,每当节日来临,人们都要举行一定的庆祝、纪念活动,我们经常可以在广告中看到这些风俗的展现。以节庆风俗为切人点的广告通常有三个特点:一是其发布有一定的时段限制,节日一过广告也就僵旗息鼓。二是其宣传的商品多与节日风俗有关,比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三是广告的情境多与节庆的气氛相融。总之,这类广告多为应节、应时之作。
2.女婚恋风俗。中国民间的婚恋风俗丰富多彩,并且逐渐发生变化,但男主动女被动,男主导女从属的传统风俗一直根深蒂固。在以婚恋为题材的广告中,婚前男为求偶献财物,女为姿色美容颜;婚后男为养家忙工作,女为所爱劳家务的现象比比皆是。广告中,常见定情物还有钻石、项链、衣服、食品等,情节几乎一致,都是男送女礼物以求换得红颜一笑。
3.饮食风俗。饮食风俗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比如湖南人爱辣食,上海人喜甜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仅就饮酒而言,在中国,“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酒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酒种类繁多,白酒、米酒、葡萄酒、啤酒、黄酒、药酒等应有尽有。饮酒镜头在广告中经常闪现:喜结良缘要喝酒,迎宾待客要喝酒,良辰佳节要喝酒,全家团圆要喝酒,庆祝成功要喝酒,排遣孤寂要喝酒……许多酒以“福、寿、喜、仙、金、玉、财”之类的词命名,很有俗味。酒在广告中可谓出尽风头,饮酒风俗也在酒广告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二)民间心理在广告中的表现。
民间心理是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其构成十分复杂,涉及民俗、宗教、道德、经济、政治诸多范畴。以下从民间心理在广告中的表现这一角度选取三个较为典型的方面予以阐述。
1.安土重家的心理。中国人安土重家的心理十分强烈,主要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重视祖先、重视父母的忠孝观念。孔子说得明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二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居主导地位,土地是安身立命的物质依据,所以古人大多向往安居乐业,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由于宗法制的熟人社会给人们一种自适的安全感,因此人们也不习惯在流浪中追寻生活。在中国,背井离乡往往带有悲剧色彩,人们不到迫不得已一般是不会选择的。展现安土重家心理的广告作品很多。如刘欢主演的一则孔府家酒广告,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深深道出了久别故里的游子情。
2.趋同求稳的心理。很多广告借用了这种趋同求稳的心理为推销服务。葛优主演的中国移动通信“神州行,我看行”电视广告,其独白“这就跟进饭馆一样,一条街上,哪家人多我进哪家”,正是针对趋同求稳的国民心理,很有说服力。
3.敬官畏上的心理
始创于1853年的一家鞋店以“内联升”命名,其广告招牌配以鞋踏云朵的图案,寓意穿了他们制作的鞋子可以平步青云,连升几级,很合世人的心理。当今许多广告牵强附会乃至胡编乱造地将商品与帝王、宫廷、官员挂钩。从酒到药,从牛奶到酱油,直至摩托车、方便面,或挂上太子、皇家之类的招牌,或由帝王、殡妃出面,无不是宣扬或暗示商品多么高贵、多么有效、多么畅销,正是为了迎合或者说利用民众敬官畏上的心理。
二、广告传播对俗文化的影响
广告在传播俗文化的同时也影响、改变了俗文化。广告传播对俗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渲染与强化作用
这些广告多以着民族服装的人物、大红的色调、喧闹的锣鼓、炸响的爆竹、春联、风车、剪纸、灯笼、民居等为背景,加人商品图像或广告语,组合成颇具传统民俗的场景,着重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以唤起观众对于传统民俗的认同,并引导受众的消费动机。这类广告对受众产生了巨大冲击力,无形中也对俗文化起了积极的渲染与强化作用。这种渲染与强化作用有时也可能是消极的。有些性诉求广告宣扬了传统的男权霸权意识,是对女性的偏见或者说歧视。
2.贬抑与扭转作用
NIKE著名的广告词just do it,宣扬的是自由、自主,无疑是对我国民众趋同求稳、敬官畏上心理的贬抑。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节日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国内商家经常借机大作广告,诱导消费者追随异域文化情境,为之消费。曾几何时,这些洋节日在我国城市青年一代中甚至出现了反客为主的趋势。麦当劳近年在中国大做广告,网点遍地开花。其广告不仅是宣传麦当劳的食品,更重要的是它传播了西方的快餐文化:方便、快捷、简单,吃饱就行,营养搭配恰当与否则是次要的,甚至可以不管。受广告传播的影响,不少中国家长对麦当劳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疼孩子就带孩子去吃麦当劳。麦当劳甚至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之一,令许多中国人趋之若鹜。这自然对中国的饮食风俗带来了冲击。
三、如何优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
广告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广告有意追随俗文化、利用俗文化,以求给受众熟悉的感觉,增加广告的亲和力。广告中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经过传播都会渗透到受众心里,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广告表现粗俗,内容误导大众。如何优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针对广告人的要求。广告人要提升文化修养,全面、深人地了解俗文化。俗文化的组成是丰富多彩的,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诸多方面。广告人不能只看到春联、爆竹、月饼、粽子、灯笼、花轿这些俗文化的物质表现,更要关注其所体现的国民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内涵。俗文化既有朴实美好的内容,也有粗俗落后的成分,在广告创意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强化社会责任感。说到俗文化的广告传播,有人马上联想到俗广告,将两者等同起来,这种认识固然是片面的,但也有广告人的责任。一些广告人偏爱以媚俗、粗俗、滥俗的方式表现庸俗、艳俗、鄙俗的内容,既是对俗文化的歪曲,也是对社会责任的轻视。俗文化可以为广告服务,广告也要对俗文化负责,不能糟蹋、恶搞俗文化。
在广告文化思想盛行的今天,许多俗文化广告应运而生,而且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回避其良芳不齐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广告与俗文化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