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一,并明确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可见,思维与语言是不分家的,而且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与语文思维品质并没有达到相应学段所要求的质量标准。因此,为了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应依据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从“深刻、批判、独创”三个视角来努力探究语文思维能力。
一、阅读拓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反映和把握问题的深刻程度。其思维过程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首先是要落实好课内文本的阅读深度。文本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深意,特别是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文章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深入挖掘文本可让学生积极思维,开启思维潜力。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去品味思考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教学《断章》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诗歌主旨。学生在阅读后感受到主旨的多样化:如“爱情”“革命”“乡愁”“追忆”等。学生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主要是从文本的字面意义分析而来。课堂教学时,我建议学生解读文本要“知人论世”,可以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人生经历,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来推断诗歌的主旨。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如诗人卞之琳《关于〈鱼目集〉》中写道:“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这段话表明诗歌中所表达的并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而是哲学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诗中的意象在解读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因而解读成某一种明确的主旨,反而破坏了诗歌原有的朦胧美和不确定性。
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次是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教师不仅要布置课内阅读任务,还要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慢慢建立兴趣,以提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祝福》之前,我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1.自主阅读《祝福》,列出本文情节提纲,思考作者情节安排属于哪种顺序?2.祥林嫂是主人公,其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都比较成功,找到相关内容进行阅读赏析,学习人物塑造技巧和方法。3.文本具有特定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信息,为自主阅读提供信息支持。学生课前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有学生对祥林嫂等人物展开性格分析,认为人物命运与社会制度分不开。此时我建议学生将祥林嫂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闰土等人物进行对照,分析人物性格命运同社会制度的关系。学生对照后得知他们都属于社会制度的牺牲品。学生在讲述作品背景时,不仅对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度剖析,而且对当时人们思想麻痹的状况也进行了讨论。此外,教师还可以一步引导学生对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展开深度挖掘:不仅要从“人”的角度去看待人物,更要从“女人”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要把人物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看待,脱离人物本身的性格特性展开分析是片面的。
二、师生共建,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方式方法能对新发现的事实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纠正谬误的思维品性。思维的批判性是对思维定式的突破与超越,它能帮助人们洞悉客体事物和主观世界。
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即提升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要具有前瞻性“打破程式,因文设法”,从多角度打造课堂,给学生提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学习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小小红学会”讨论活动,针对《林黛玉进贾府》相关内容,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性格特点展开讨论,小组长负责讨论记录。提到“红学会”,自然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养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某篇文章可以有独特的解读,学生也应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学习反思和感悟。同时,教师要保持思维灵活的前瞻性,耐心倾听学生的奇思妙想,不急于批判与忽视。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有学生提出:“林黛玉个性太软弱,因为感觉寄人篱下,处处小心谨慎,大话不敢说,这也注定其凄惨命运。”有学生持不同意见:“林黛玉性格是弱一些,但这不是悲剧的根源,如果林黛玉跟王熙凤一样泼辣,贾宝玉会喜欢吗?”还有学生提出:“林黛玉属于病态美,这本身就是不符合逻辑的,什么时代也不能以病态作为美的标志……”学生讨论持续,教师巡视,并随时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在具体组织时,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并在不断谈论探索中形成个性学习认知。
三、读写联动,提升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可见新课标对阅读的重视,在输入的同时,还要重视输出,即写作。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才能相得益彰。
提升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可以从落实好随堂仿写训练着手。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仿写经典片段,遇到精美的篇章,教师要发动学生展开仿写活动,这对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表达能力有重要帮助。如《荷塘月色》这是朱自清的精美散文,其中不乏经典片段。教师可以先发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找出最为精彩的段落展开赏析,最后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很多学生都会找到描写月光一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有学生这样写:“河水依旧急匆匆地赶路,仿佛就是云游大侠,已经将行程作为终身的追求。在河道拐弯处,时不时会发出一些琐碎的细语,这是互相提醒,别迷路了。晚霞倾泻下来,河水不为所动;晨雾依附下来,河水轻轻摇摇头,依旧在赶路;那垂柳更是多情,还想在水中留个影,那河水依旧摆摆手,继续前行……”该生在仿写中选取典型物象,细腻描绘其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意境。可见仿写可以历练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力。
仿写是作文的最初级训练形式,因为有章可循,学生操作起来显得得心应手。所以在读写中更应注重开放性,由仿写逐步向创作驱动。例如在《骑桶者》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的虚构和真实”,我在教学中设置情景描写:用虚构和写实的手法,描写一个《讨薪人》的辛酸場景。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学生都能有比较精彩的发挥。一位同学写道:“深冬傍晚的昏沉是能撕碎人的,冷风簌簌,远远刮来一张干瘪的人:不,已经被压榨萎缩成一张‘纸’的讨薪者,连干瘪这个词对他来说都太过奢侈。那‘纸’破破烂烂的,单薄脆弱到随时可能在寒风里碎成粉末,却依然倔着骨头,艰难地抵着风蹒跚着向老板的居所走去。老板家暖黄的灯光透出来,像是一支充满希望的强心剂注入他扁平的心脏,他的人似乎又立体有力起来。老板在门口坐着休息,食物残余的香气从他身上飘出。‘请行行好,把薪水,咳咳咳…… ’话还未说完,讨薪者便剧烈地咳嗽起来。那‘纸’裂开了些缝,‘请把薪水结给我吧。’老板懒洋洋地剔着牙斜眼瞄了他一眼,刻薄的唇形里吐出几个冷漠如刀子的字:‘我可不记得欠了你什么。’‘不——’这把刀子将这张‘纸’直接剪碎了,碎了的纸屑被风刮散在已经完全暗下来的天色里,那是一片没有一点光的黑暗深处。”从这篇学生习作看,学生抓住讨薪人的“卑微怯懦”这一性格特征和他在希望破灭后“如纸片被撕碎般的绝望”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其富有感染力。由此可见,学生对习作的追求在逐步提高,不仅做到形似,更做到神似,这是教师科学引导的结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成长。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是紧密而分不开的,三者之间互相促进,有效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市越州中学。
一、阅读拓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反映和把握问题的深刻程度。其思维过程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首先是要落实好课内文本的阅读深度。文本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深意,特别是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文章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深入挖掘文本可让学生积极思维,开启思维潜力。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去品味思考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教学《断章》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诗歌主旨。学生在阅读后感受到主旨的多样化:如“爱情”“革命”“乡愁”“追忆”等。学生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主要是从文本的字面意义分析而来。课堂教学时,我建议学生解读文本要“知人论世”,可以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人生经历,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来推断诗歌的主旨。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如诗人卞之琳《关于〈鱼目集〉》中写道:“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这段话表明诗歌中所表达的并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而是哲学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诗中的意象在解读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因而解读成某一种明确的主旨,反而破坏了诗歌原有的朦胧美和不确定性。
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次是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教师不仅要布置课内阅读任务,还要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慢慢建立兴趣,以提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祝福》之前,我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1.自主阅读《祝福》,列出本文情节提纲,思考作者情节安排属于哪种顺序?2.祥林嫂是主人公,其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都比较成功,找到相关内容进行阅读赏析,学习人物塑造技巧和方法。3.文本具有特定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信息,为自主阅读提供信息支持。学生课前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有学生对祥林嫂等人物展开性格分析,认为人物命运与社会制度分不开。此时我建议学生将祥林嫂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闰土等人物进行对照,分析人物性格命运同社会制度的关系。学生对照后得知他们都属于社会制度的牺牲品。学生在讲述作品背景时,不仅对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度剖析,而且对当时人们思想麻痹的状况也进行了讨论。此外,教师还可以一步引导学生对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展开深度挖掘:不仅要从“人”的角度去看待人物,更要从“女人”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要把人物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看待,脱离人物本身的性格特性展开分析是片面的。
二、师生共建,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方式方法能对新发现的事实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纠正谬误的思维品性。思维的批判性是对思维定式的突破与超越,它能帮助人们洞悉客体事物和主观世界。
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即提升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要具有前瞻性“打破程式,因文设法”,从多角度打造课堂,给学生提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学习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小小红学会”讨论活动,针对《林黛玉进贾府》相关内容,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性格特点展开讨论,小组长负责讨论记录。提到“红学会”,自然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养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某篇文章可以有独特的解读,学生也应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学习反思和感悟。同时,教师要保持思维灵活的前瞻性,耐心倾听学生的奇思妙想,不急于批判与忽视。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有学生提出:“林黛玉个性太软弱,因为感觉寄人篱下,处处小心谨慎,大话不敢说,这也注定其凄惨命运。”有学生持不同意见:“林黛玉性格是弱一些,但这不是悲剧的根源,如果林黛玉跟王熙凤一样泼辣,贾宝玉会喜欢吗?”还有学生提出:“林黛玉属于病态美,这本身就是不符合逻辑的,什么时代也不能以病态作为美的标志……”学生讨论持续,教师巡视,并随时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在具体组织时,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并在不断谈论探索中形成个性学习认知。
三、读写联动,提升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可见新课标对阅读的重视,在输入的同时,还要重视输出,即写作。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才能相得益彰。
提升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可以从落实好随堂仿写训练着手。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仿写经典片段,遇到精美的篇章,教师要发动学生展开仿写活动,这对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表达能力有重要帮助。如《荷塘月色》这是朱自清的精美散文,其中不乏经典片段。教师可以先发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找出最为精彩的段落展开赏析,最后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很多学生都会找到描写月光一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有学生这样写:“河水依旧急匆匆地赶路,仿佛就是云游大侠,已经将行程作为终身的追求。在河道拐弯处,时不时会发出一些琐碎的细语,这是互相提醒,别迷路了。晚霞倾泻下来,河水不为所动;晨雾依附下来,河水轻轻摇摇头,依旧在赶路;那垂柳更是多情,还想在水中留个影,那河水依旧摆摆手,继续前行……”该生在仿写中选取典型物象,细腻描绘其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意境。可见仿写可以历练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力。
仿写是作文的最初级训练形式,因为有章可循,学生操作起来显得得心应手。所以在读写中更应注重开放性,由仿写逐步向创作驱动。例如在《骑桶者》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的虚构和真实”,我在教学中设置情景描写:用虚构和写实的手法,描写一个《讨薪人》的辛酸場景。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学生都能有比较精彩的发挥。一位同学写道:“深冬傍晚的昏沉是能撕碎人的,冷风簌簌,远远刮来一张干瘪的人:不,已经被压榨萎缩成一张‘纸’的讨薪者,连干瘪这个词对他来说都太过奢侈。那‘纸’破破烂烂的,单薄脆弱到随时可能在寒风里碎成粉末,却依然倔着骨头,艰难地抵着风蹒跚着向老板的居所走去。老板家暖黄的灯光透出来,像是一支充满希望的强心剂注入他扁平的心脏,他的人似乎又立体有力起来。老板在门口坐着休息,食物残余的香气从他身上飘出。‘请行行好,把薪水,咳咳咳…… ’话还未说完,讨薪者便剧烈地咳嗽起来。那‘纸’裂开了些缝,‘请把薪水结给我吧。’老板懒洋洋地剔着牙斜眼瞄了他一眼,刻薄的唇形里吐出几个冷漠如刀子的字:‘我可不记得欠了你什么。’‘不——’这把刀子将这张‘纸’直接剪碎了,碎了的纸屑被风刮散在已经完全暗下来的天色里,那是一片没有一点光的黑暗深处。”从这篇学生习作看,学生抓住讨薪人的“卑微怯懦”这一性格特征和他在希望破灭后“如纸片被撕碎般的绝望”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其富有感染力。由此可见,学生对习作的追求在逐步提高,不仅做到形似,更做到神似,这是教师科学引导的结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成长。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是紧密而分不开的,三者之间互相促进,有效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市越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