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对混凝土试件进行数值模型重构,研究不同恒定轴向应力下混凝土轴向应变的变化、破坏模式以及微裂纹的倾角规律.主要结论为(1)轴向应力与失效时间符合幂函数关系,拟合得到混凝土的单轴压缩的长期强度为44.83 MPa,与瞬时抗压强度的比值为0.80;(2)在蠕变加载过程中,蠕变曲线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蠕变阶段、等速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其中等速蠕变阶段持续时间最长;(3)在外部恒定荷载下界面过渡区首先萌生微裂纹,随后微裂纹逐渐扩展,最终贯通整个试件,发生单剪切面破坏或者“X”型共轭剪切破坏;(4)微
【机 构】
:
河南科技大学 应用工程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混凝土试件进行数值模型重构,研究不同恒定轴向应力下混凝土轴向应变的变化、破坏模式以及微裂纹的倾角规律.主要结论为(1)轴向应力与失效时间符合幂函数关系,拟合得到混凝土的单轴压缩的长期强度为44.83 MPa,与瞬时抗压强度的比值为0.80;(2)在蠕变加载过程中,蠕变曲线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蠕变阶段、等速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其中等速蠕变阶段持续时间最长;(3)在外部恒定荷载下界面过渡区首先萌生微裂纹,随后微裂纹逐渐扩展,最终贯通整个试件,发生单剪切面破坏或者“X”型共轭剪切破坏;(4)微裂纹倾角分布在两个集中范围,即40°~80°和130°~160°,许多微裂纹所组成的主破裂面是混凝土试件蠕变失稳破坏的最重要的因素.
其他文献
通过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试验,系统研究了基体强度等级(C25~C80)、钢纤维掺量(20~110 kg/m3)、钢纤维外形(3D单端钩型与4D、5D多端钩型)、钢纤维长径比(65~100)以及钢纤维长度(35~60 mm)对混凝土拉压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基体强度越大,脆性特征就越明显,但加入钢纤维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拉压比,改善脆性破坏特征;混凝土的拉压比随着钢纤维掺量、长径比的提高而增大,其中钢纤维掺量的提高最为显著;而钢纤维长度的变化对拉压比的影响较小;4D及5D多端钩型钢纤维可以更好地与
基于ZnAl15、Al、AlMg5热喷涂金属涂层为底层、环氧封闭底漆为中间层和丙烯酸面漆为表层的单层、双层和三层复合防腐涂层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推出试验研究,得到了其对应的位移-应力曲线、黏结强度和破坏特征,结果表明:黏结强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b2>b1>d1>c1>a>c2>d2>b>c>d;ZnAl15+环氧封闭底漆+丙烯酸聚氨酯面漆的黏结强度最大,相对于无涂层提高了8.1%;黏结强度=8 MPa是试样破坏模式发生变化的一个临界值.
钢管混凝土具有非常好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在工程当中.而钢管混凝土的黏结强度是其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因此提高钢管混凝土的黏结强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钢管的长细比,宽厚比,钢管内表面的粗糙度,钢管的截面形状,混凝土的强度,养护条件,浇筑方式,龄期,受力状态偏心率和轴压比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找到提高钢管混凝土黏结强度的方法.
提出了1种新型的配螺旋箍筋的装配式型钢混凝土柱,为研究其在偏心受压荷载下的受力性能,以型钢型号,相对偏心距为参数设计了6根配螺旋箍筋的试件,1根配普通箍筋的试件以及1根现浇型钢混凝土试件作为对比,进行非线性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相对偏心距的增大,装配式螺旋箍筋柱的正截面极限承载逐渐减小,但相对于普通型钢混凝土柱更高,其破坏形式基本都为混凝土受压区压碎脱离,同时当型钢含钢率较低时,构件的承载力会由于型钢的全截面屈服而明显降低,构件承载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应该限制螺旋箍筋柱的最小含钢率.
为了研究对缓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传递机理,于工程现场选取一根缓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作为试验监测对象,寻找监测过程中混凝土的应力变化规律,得出试验梁混凝土的应力传递机理,并与传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传递规律进行简单对比;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试验梁进行建模,对试验梁在张拉阶段和缓黏结剂黏结硬化阶段进行模拟计算,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同时模拟试验梁正常使用过程中受力情况,分析试验梁危险截面并提前预防.
采用高浓度强化污水对同水灰比水泥净浆、砂浆、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加速腐蚀研究,通过对比质量、强度等宏观性能及微观结构,探究其劣化本质及腐蚀相关性.结果表明:污水环境下各组试件间劣化关系随时间呈指数变化.在腐蚀初期,净浆试件溶蚀严重,而混凝土与砂浆试件的劣化程度相差不大,但此后随着骨料逐渐脱落导致耐腐蚀性降低,特别是混凝土试件.污水腐蚀3个月后,砂浆质量损失不及净浆一半,抗折与抗压强度耐蚀系数也均最高,说明其不仅表面腐蚀轻微,内部缺陷也较少.故采用非标准试件进行污水中的劣化行为研究时,需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及
内衬玻璃钢的混凝土管道在输水、输气、输油工程中广泛应用,为改进管道成型工艺中玻璃钢层与混凝土之间容易出现大面积脱黏的问题,在玻璃钢层与混凝土之间引入树脂基颗粒增强的界面适配层.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玻璃钢/混凝土界面的单剪试验,得到不同颗粒的质量平铺密度下界面的名义剪切强度,并与试验值对比,以预测颗粒的质量平铺密度与界面名义剪切强度之间的关系,为工程施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玻璃钢/混凝土界面加入不同粒径的增强颗粒能提高界面承载能力;相同质量平铺密度下,含中等粒径增强颗粒的适配层承载力比含
天然骨料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对于再生骨料的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阐述再生骨料的国内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传统改性方法进行了评述,并重点讨论了微生物在再生骨料改性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特点和优势,对再生骨料改性后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采用单面冻融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冻融介质(水、NaCl溶液、Na2SO4溶液)对玄武岩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Basalt Fiber Cement Composites,BFCC)剥落量和动弹模量的影响,并对不同冻融次数的BFCC进行XRD物相分析及微观孔结构测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究BFCC的冻融损伤过程.结果表明: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不同冻融介质中BFCC剥落量不断增加,相对动弹模量呈现下降趋势.在NaCl溶液中,随着冻融循环的进行,Ca(OH)2衍射峰的强度显著降低,并出现了明显的Friedel盐衍
将再生聚氯乙烯(PVC)颗粒等体积取代部分细骨料掺入混凝土中,研究了水灰比、再生PVC颗粒的掺量对混凝土不同龄期抗压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再生PVC颗粒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再生PVC混凝土试件,并测试了其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再生PVC颗粒掺量的增加,不同水灰比再生PVC混凝土的3、7、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水灰比取0.4时混凝土的抗压性能最好;两种改性方案均能改善再生PVC混凝土抗压性能,其中硅烷偶联剂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