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城市,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地震而闻名天下,这就是河北的邢台。
漫长的时光记忆从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开始,距今整整五十年了。从那一刻起,历史注定了未来,注定了“邢台”这一地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声名远播。
难道不是吗?提及邢台或者涉及与邢台有关的事情和话题,大家基本上都会说:“邢台?知道,不就是那年发生过大地震的地方嘛!”如果这些人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他们一般不知道邢台是哪个省的,但知道邢台这个地名。很多年来,邢台因大地震而大名远扬海内外,但很多的人会说邢台,记忆里知道有个邢台,却不会准确地书写“邢台”,用文字表达时经常把“邢台”写成“刑台”,尤其是在一些书信、公函表述中最为常见。邢台人听说后或者看到了,就会特别郁闷、无奈,甚至是义愤填膺。
这也不怪那些不知道邢台的历史,只知道有过“大地震”的外地人。邢台大地震的名气,远远超出了其文化渊源——在西周初期周成王将他叔叔的第四子姬苴封于“邢地”做侯,史称“邢侯”,才得以冠名邢台,并从此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座以“邢”氏命名的城市。外地人听说邢台大地震死了很多人,所以在缺乏对“邢”这一汉字是专意用于姓氏的情况下才谐音以为是“刑台”,“行刑的台子”,走上了“断头台”没命了。这个地方发生了大地震,天崩地陷,房倒屋塌,死伤惨重,不是什么好事,连《人民日报》当年报道时,都在“编者按”里把这次地震形容成“怪物”。
邢台的地名由来洇润着凝重而悠长的历史文化。这是一块坐落于冀南地区,东接山东、西临山西、南挨邯郸、北邻石家庄,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京广高铁切境穿过的沃土。它西依八百里太行山最险峻的一段,东临京杭大运河进京的要冲,地域独特,山水奇诡。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三次定都,具有3500年的建城史。境内有明长城残段遗迹、邢国墓地、大唐祖陵、千年邢窑、大开元寺、清风楼、达活泉等人文遗产;也有崆山白云洞、峡谷群、天河山、云梦山、紫金山、凌霄山、天梯山、马岭关等自然名胜;刺客豫让、扁鹊行医、黄巾大起义、巨鹿大战、泜水岸边的背水一战、秦始皇病逝于沙丘平台、千手观音、赵云故里、宋璟碑、梅花拳、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义和团运动及首领赵三多等传说经久不衰;传统古村落比比皆是,其中神头村、英谈村、王硇村、上申庄村、樊下曹村、渐凹村、大坪村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邢台还是革命老区,有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南宫冀南烈士陵园、八路军一二九师驻地、冀南革命纪念馆等红色革命遗址。
地域的优越和自然环境的迥异,致使邢台大地风物卓然,特产丰盈。比如威县三白西瓜、沙河马场梨、隆尧泽畔藕和鸡腿大葱、临城薄皮核桃和腌肉、巨鹿枸杞、金银花和串枝红杏、邢台板栗、宁晋雪花梨和鸭梨、沙丘梨、洛阳梨、百泉稻、南和金米、富岗苹果、滏河贡白菜、平乡黄芽白、今麦郎方便面、华龙面、空心挂面、古顺酒、泥坑酒、水仙花酒、华丰糕点、桐泰祥糕点、邢枣仁、酸枣面、浆水苹果、邢台焖饼、南宫香肠和黄韭、临西酱菜、顺德油条、魏庄熏鸡、炸布袋、邢台馓子、邢台柿饼、邢台锅贴、白牌烧鸡、威县火烧、广宗薄饼、临西饼卷肉、清河菜豆腐、邢台包子、黑家饺子、隆尧羊汤等都远近闻名。
其中,兴于隋、盛于唐的“邢窑”所生产的“邢瓷”,其庞大的“窑区”位于邢台的临城、内丘、邢台县三县近70公里长、20公里宽的狭长地域上,大小遗址多达一百多处,一直被誉为我国白瓷的发祥地。我国陶瓷史上所说的著名的“南青北白”,南青,指越州青瓷,北白,就是指邢窑的白瓷。邢州瓷窑是唐代七大名窑之一,是华夏乃至世界白瓷的鼻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邢窑从公元5世纪的北朝时期兴盛,到元代逐渐尘封于地下,历经了创烧、发展、鼎盛、衰落、消亡的过程,走过八百多年的风雨历程,成为中国古代瓷窑中罕见的范例。在后唐、五代十国及宋辽金各个时代,由于兵荒马乱,战事不断,邢州地处各国交兵的中心地带,致使本地民众逃避战乱而举家大批南迁。于是,一些技艺精湛的邢州窑工和技师甚至是声名显赫的“陶瓷专家”,得到了朝廷的保护以及南方人的欢迎,为他们划地建村。至今,在河南汝州的大山深处一个930多口人的小山村,还有浙江一个869户共3150人口的村庄的名字,仍以“邢窑村”相称。邢州窑膛熊熊燃烧的烈焰,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独舞蹁跹,编创和锻造出了一百多项装饰工艺和陶瓷品种。随着窑民们的迁徙,一批批、一代代陶瓷艺术家所携带着的摧枯拉朽般的炽热和温度,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薪火相传。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邢瓷的辉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耀眼的光芒。如今,邢瓷以独步天下的器物品相和空前绝后的色调,成为陶瓷专家和爱好者心目中的极品,在北京的故宫和台湾的故宫里,均属于相当稀绝的珍藏。
邢台还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据明嘉靖、万历和清康熙、光绪各版《南宫县志》及其他史料记载,南宫普彤寺、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比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的洛阳白马寺和中国第一佛塔的齐云塔都要早。所以,南宫普彤寺才是中国佛教第一寺,该寺的普彤塔亦是中国佛教第一塔。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滋长、兴盛、衰微的关键处,很多都与其在邢台的发展相关联。可以说,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佛教文化的精华。此外,邢台众多的千年古刹作为遗世独立的佛教文化精品,具有其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大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罕见的十六面尊胜陀罗尼经宝幢和著名的佛教建筑圆照塔。开元寺在元朝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驾临拜佛,并御赐“大开元寺”匾额,开元寺成为皇家御用寺院,占地规模扩大,建筑数量增加,寺内僧人上千,信徒如织,香火缭绕,堪称我国北方佛教中心之一。开元寺是邢台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对研究佛教发展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邢台塔林系国内现存的大型塔林之一,或砖砌或石雕,或高或矮,一塔一样。据传,最盛时邢台塔林共有大小不一的墓塔数百座,比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山东灵岩寺塔林数量都多,堪称中国之最。另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临城普利寺、内丘且停寺、沙河漆泉寺、平乡兴固寺、南和白雀庵等名扬中国的邢台古刹,均是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品。 历史积淀出文化叠翠与超群,厚德载物致使精英辈出。
万年磨砺,千年打造,邢台亘古沉雄的山水和一代代人文精神洗涤,滋养和孕育出魏征、宋璟、柴荣、刘秉忠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特别是郭守敬,所做出的科学贡献对世界科学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之为中国古代科技圣人。他的科学成就遍及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规划、建筑、测绘等广阔的领域,其中二十多项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水平,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推向了最高峰,同时也将元初中国科技文明推向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1970年,国际天文学组织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 1977年,国际天文组织将太空中发现的2012号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
邢台的历史符号和文化标签默念可诵,触手可及,煌煌典册里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这么多年来,由于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沉淀遍及于大江南北各地的角角落落,邢台这些目不暇接的历史和人文资源,似乎被淹没和尘封了,并没有最大限度提高邢台的知名度。邢台最知名的,就是大地震。
邢台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生在我国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当时邢台地区总人口为377万,面积12456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303人/平方公里)、持续时间长、造成严重破坏和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灾害。
从1966年3月8日至3月29日的21天时间里,分别在邢台地区的隆尧、宁晋、巨鹿以及石家庄地区束鹿北,先后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部发生的7.2级地震。这次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震中烈度为Ⅹ度。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邢台大地震的突兀而至,瞬间便袭击了河北省邢台、石家庄、衡水、邯郸、保定、沧州6个地区,80个县市,1639个乡镇,17633个村庄,尤其是首震发生在凌晨五点半左右,人们都在熟睡之时,因此造成这一地区8182人丧生、38675人受伤,倒塌房屋508余万间,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特别是3月22日下午4时19分发生在宁晋东汪镇的7.2级强烈地震,有感范围北达内蒙古多伦,南至江苏南京,东至山东烟台,西到陕西铜川,有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有一亿两千万人程度不同地感知到了这次大地震。
地震袭击了110多个工厂和矿山,袭击了52个县市邮局,破坏了京广和石太等5条铁路沿线的桥墩和路堑16处,震毁和损坏公路桥梁77座,地方铁路桥2座,毁坏农业生产用桥梁22座。
邢台大地震的极震区地形地貌变化显著,出现大量地裂缝、滑坡、崩塌、错动、涌泉、水位变化、地面沉陷等现象。喷水冒沙现象普遍,最大的喷沙孔直径达2米。地下水普遍上升2米多,许多水井向外冒水。低洼的田地和干涸的池塘溢满了地下冒出的水,淹没了农田和水利设施。地面裂缝纵横交错,延绵数十米,有的达数千米,马栏一个村就有大小地裂缝150余条。有的地面上下错动几十厘米。冀县阎家寨附近石津渠的堤坝原高出地面2米,震后陷入地表以下2米,在长110米、宽11米的地段上,裂开有5米大缝,缝深4米。震区内滏阳河两岸严重坍塌。任村滏阳河故道被挤压成一条长48米、宽3米、高1米的土梁。地震造成山石崩塌361处,山崩飞石撞击引起火灾22处,烧山3000余亩。震后次生火灾连续发生。根据邢台、衡水、石家庄、邯郸、保定5个地区统计,1966年3月中旬至4月初,就发生火灾422起,烧死39人,烧伤74人,烧毁防震棚470座。一些有千百年历史的古代建筑也被严重损毁,宁晋县多处石牌坊塌落,正定县宋朝木塔被震落两层,赵县柏林寺塔被震掉了铁顶,许多千年古迹毁于一旦。
邢台市地震局编纂的地震资料里这样描述:“人们还在睡梦中,突然地声隆隆、地光闪闪、山河颤抖、房屋摇晃、地面骤裂、黄沙黑水喷向高空。”
目击者则恐骇地讲述道:“只见路边的麦田平地蹿起三尺高的黑水,黑水卷着泥沙漫过了公路,填满了路沟,公路也裂开了一尺宽的裂缝。附近村庄腾起的烟尘汇成一片黄云,瓦片乱飞,鸡鸣狗吠,大小牲口到处乱窜。”
在震后短短的时间里,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迅速泛滥,仅谣言就涉及河北、河南、北京等3个省市、8个地区、40个县市。致使灾区及其邻区广大群众惊慌不安,一度无心劳动,工业产量下降,农业出勤率降低,直接损失数10亿元,其间接损失无法估量。
1966年3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新华社所发的关于邢台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3月11日,《人民日报》以《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救灾》为题,在头版头条报道了邢台发生大地震的消息。
邢台大地震还创造了诸多的“中国之最”:开创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先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大规模投入“军救”的开端;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在这里起步;全国最早的群众性地震预报队伍在这里诞生;包括地质部长、著名地质力学家李四光在内的近四千余名科学家和全国一百多个科研单位云集地震现场列全国之首;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以及有关部委的百余名国家级、省部级、将军级等领导来这里慰问、视察、考察史无前例;唱响全国并在那个时期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诞生于此……
邢台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就来到了地震的灾区邢台地区的隆尧县。第二天,又去了该县的震中白家寨村。7.2级强震后,他又从北京来到宁晋县的东汪村震中和巨鹿县的何寨等地。此后,也可以说是“大地震”之后,所诞生的这诸多的“中国之最”,都是因为周总理那细微的体贴、关怀和亲自的部署、调度。
这就是至今仍在这一带民间口口相传着的“周总理三进邢台大地震灾区”的故事。
(由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邢台市文联主席、知名作家贾兴安创作的《周总理与邢台大地震》日前杀青,这是一部全面、细致、生动再现周恩来总理在1966年3月邢台大地震期间,冒着余震不断的险情,三次亲临重灾区视察和慰问受灾群众情景的长篇报告文学。在邢台大地震五十周年、周总理逝世四十周年之际,作者沿着周总理曾经走过的足迹,采访当年见过周总理的干部和村民,力求再现周总理在邢台期间鲜为人知的细节。《邢台日报》精选其部分章节进行连载。本文是从《邢台日报》发表的文字中摘选。)
漫长的时光记忆从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开始,距今整整五十年了。从那一刻起,历史注定了未来,注定了“邢台”这一地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声名远播。
难道不是吗?提及邢台或者涉及与邢台有关的事情和话题,大家基本上都会说:“邢台?知道,不就是那年发生过大地震的地方嘛!”如果这些人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他们一般不知道邢台是哪个省的,但知道邢台这个地名。很多年来,邢台因大地震而大名远扬海内外,但很多的人会说邢台,记忆里知道有个邢台,却不会准确地书写“邢台”,用文字表达时经常把“邢台”写成“刑台”,尤其是在一些书信、公函表述中最为常见。邢台人听说后或者看到了,就会特别郁闷、无奈,甚至是义愤填膺。
这也不怪那些不知道邢台的历史,只知道有过“大地震”的外地人。邢台大地震的名气,远远超出了其文化渊源——在西周初期周成王将他叔叔的第四子姬苴封于“邢地”做侯,史称“邢侯”,才得以冠名邢台,并从此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座以“邢”氏命名的城市。外地人听说邢台大地震死了很多人,所以在缺乏对“邢”这一汉字是专意用于姓氏的情况下才谐音以为是“刑台”,“行刑的台子”,走上了“断头台”没命了。这个地方发生了大地震,天崩地陷,房倒屋塌,死伤惨重,不是什么好事,连《人民日报》当年报道时,都在“编者按”里把这次地震形容成“怪物”。
邢台的地名由来洇润着凝重而悠长的历史文化。这是一块坐落于冀南地区,东接山东、西临山西、南挨邯郸、北邻石家庄,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京广高铁切境穿过的沃土。它西依八百里太行山最险峻的一段,东临京杭大运河进京的要冲,地域独特,山水奇诡。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三次定都,具有3500年的建城史。境内有明长城残段遗迹、邢国墓地、大唐祖陵、千年邢窑、大开元寺、清风楼、达活泉等人文遗产;也有崆山白云洞、峡谷群、天河山、云梦山、紫金山、凌霄山、天梯山、马岭关等自然名胜;刺客豫让、扁鹊行医、黄巾大起义、巨鹿大战、泜水岸边的背水一战、秦始皇病逝于沙丘平台、千手观音、赵云故里、宋璟碑、梅花拳、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义和团运动及首领赵三多等传说经久不衰;传统古村落比比皆是,其中神头村、英谈村、王硇村、上申庄村、樊下曹村、渐凹村、大坪村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邢台还是革命老区,有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南宫冀南烈士陵园、八路军一二九师驻地、冀南革命纪念馆等红色革命遗址。
地域的优越和自然环境的迥异,致使邢台大地风物卓然,特产丰盈。比如威县三白西瓜、沙河马场梨、隆尧泽畔藕和鸡腿大葱、临城薄皮核桃和腌肉、巨鹿枸杞、金银花和串枝红杏、邢台板栗、宁晋雪花梨和鸭梨、沙丘梨、洛阳梨、百泉稻、南和金米、富岗苹果、滏河贡白菜、平乡黄芽白、今麦郎方便面、华龙面、空心挂面、古顺酒、泥坑酒、水仙花酒、华丰糕点、桐泰祥糕点、邢枣仁、酸枣面、浆水苹果、邢台焖饼、南宫香肠和黄韭、临西酱菜、顺德油条、魏庄熏鸡、炸布袋、邢台馓子、邢台柿饼、邢台锅贴、白牌烧鸡、威县火烧、广宗薄饼、临西饼卷肉、清河菜豆腐、邢台包子、黑家饺子、隆尧羊汤等都远近闻名。
其中,兴于隋、盛于唐的“邢窑”所生产的“邢瓷”,其庞大的“窑区”位于邢台的临城、内丘、邢台县三县近70公里长、20公里宽的狭长地域上,大小遗址多达一百多处,一直被誉为我国白瓷的发祥地。我国陶瓷史上所说的著名的“南青北白”,南青,指越州青瓷,北白,就是指邢窑的白瓷。邢州瓷窑是唐代七大名窑之一,是华夏乃至世界白瓷的鼻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邢窑从公元5世纪的北朝时期兴盛,到元代逐渐尘封于地下,历经了创烧、发展、鼎盛、衰落、消亡的过程,走过八百多年的风雨历程,成为中国古代瓷窑中罕见的范例。在后唐、五代十国及宋辽金各个时代,由于兵荒马乱,战事不断,邢州地处各国交兵的中心地带,致使本地民众逃避战乱而举家大批南迁。于是,一些技艺精湛的邢州窑工和技师甚至是声名显赫的“陶瓷专家”,得到了朝廷的保护以及南方人的欢迎,为他们划地建村。至今,在河南汝州的大山深处一个930多口人的小山村,还有浙江一个869户共3150人口的村庄的名字,仍以“邢窑村”相称。邢州窑膛熊熊燃烧的烈焰,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独舞蹁跹,编创和锻造出了一百多项装饰工艺和陶瓷品种。随着窑民们的迁徙,一批批、一代代陶瓷艺术家所携带着的摧枯拉朽般的炽热和温度,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薪火相传。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邢瓷的辉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耀眼的光芒。如今,邢瓷以独步天下的器物品相和空前绝后的色调,成为陶瓷专家和爱好者心目中的极品,在北京的故宫和台湾的故宫里,均属于相当稀绝的珍藏。
邢台还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据明嘉靖、万历和清康熙、光绪各版《南宫县志》及其他史料记载,南宫普彤寺、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比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的洛阳白马寺和中国第一佛塔的齐云塔都要早。所以,南宫普彤寺才是中国佛教第一寺,该寺的普彤塔亦是中国佛教第一塔。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滋长、兴盛、衰微的关键处,很多都与其在邢台的发展相关联。可以说,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佛教文化的精华。此外,邢台众多的千年古刹作为遗世独立的佛教文化精品,具有其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大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罕见的十六面尊胜陀罗尼经宝幢和著名的佛教建筑圆照塔。开元寺在元朝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驾临拜佛,并御赐“大开元寺”匾额,开元寺成为皇家御用寺院,占地规模扩大,建筑数量增加,寺内僧人上千,信徒如织,香火缭绕,堪称我国北方佛教中心之一。开元寺是邢台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对研究佛教发展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邢台塔林系国内现存的大型塔林之一,或砖砌或石雕,或高或矮,一塔一样。据传,最盛时邢台塔林共有大小不一的墓塔数百座,比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山东灵岩寺塔林数量都多,堪称中国之最。另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临城普利寺、内丘且停寺、沙河漆泉寺、平乡兴固寺、南和白雀庵等名扬中国的邢台古刹,均是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品。 历史积淀出文化叠翠与超群,厚德载物致使精英辈出。
万年磨砺,千年打造,邢台亘古沉雄的山水和一代代人文精神洗涤,滋养和孕育出魏征、宋璟、柴荣、刘秉忠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特别是郭守敬,所做出的科学贡献对世界科学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之为中国古代科技圣人。他的科学成就遍及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规划、建筑、测绘等广阔的领域,其中二十多项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水平,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推向了最高峰,同时也将元初中国科技文明推向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1970年,国际天文学组织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 1977年,国际天文组织将太空中发现的2012号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
邢台的历史符号和文化标签默念可诵,触手可及,煌煌典册里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这么多年来,由于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沉淀遍及于大江南北各地的角角落落,邢台这些目不暇接的历史和人文资源,似乎被淹没和尘封了,并没有最大限度提高邢台的知名度。邢台最知名的,就是大地震。
邢台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生在我国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当时邢台地区总人口为377万,面积12456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303人/平方公里)、持续时间长、造成严重破坏和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灾害。
从1966年3月8日至3月29日的21天时间里,分别在邢台地区的隆尧、宁晋、巨鹿以及石家庄地区束鹿北,先后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部发生的7.2级地震。这次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震中烈度为Ⅹ度。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邢台大地震的突兀而至,瞬间便袭击了河北省邢台、石家庄、衡水、邯郸、保定、沧州6个地区,80个县市,1639个乡镇,17633个村庄,尤其是首震发生在凌晨五点半左右,人们都在熟睡之时,因此造成这一地区8182人丧生、38675人受伤,倒塌房屋508余万间,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特别是3月22日下午4时19分发生在宁晋东汪镇的7.2级强烈地震,有感范围北达内蒙古多伦,南至江苏南京,东至山东烟台,西到陕西铜川,有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有一亿两千万人程度不同地感知到了这次大地震。
地震袭击了110多个工厂和矿山,袭击了52个县市邮局,破坏了京广和石太等5条铁路沿线的桥墩和路堑16处,震毁和损坏公路桥梁77座,地方铁路桥2座,毁坏农业生产用桥梁22座。
邢台大地震的极震区地形地貌变化显著,出现大量地裂缝、滑坡、崩塌、错动、涌泉、水位变化、地面沉陷等现象。喷水冒沙现象普遍,最大的喷沙孔直径达2米。地下水普遍上升2米多,许多水井向外冒水。低洼的田地和干涸的池塘溢满了地下冒出的水,淹没了农田和水利设施。地面裂缝纵横交错,延绵数十米,有的达数千米,马栏一个村就有大小地裂缝150余条。有的地面上下错动几十厘米。冀县阎家寨附近石津渠的堤坝原高出地面2米,震后陷入地表以下2米,在长110米、宽11米的地段上,裂开有5米大缝,缝深4米。震区内滏阳河两岸严重坍塌。任村滏阳河故道被挤压成一条长48米、宽3米、高1米的土梁。地震造成山石崩塌361处,山崩飞石撞击引起火灾22处,烧山3000余亩。震后次生火灾连续发生。根据邢台、衡水、石家庄、邯郸、保定5个地区统计,1966年3月中旬至4月初,就发生火灾422起,烧死39人,烧伤74人,烧毁防震棚470座。一些有千百年历史的古代建筑也被严重损毁,宁晋县多处石牌坊塌落,正定县宋朝木塔被震落两层,赵县柏林寺塔被震掉了铁顶,许多千年古迹毁于一旦。
邢台市地震局编纂的地震资料里这样描述:“人们还在睡梦中,突然地声隆隆、地光闪闪、山河颤抖、房屋摇晃、地面骤裂、黄沙黑水喷向高空。”
目击者则恐骇地讲述道:“只见路边的麦田平地蹿起三尺高的黑水,黑水卷着泥沙漫过了公路,填满了路沟,公路也裂开了一尺宽的裂缝。附近村庄腾起的烟尘汇成一片黄云,瓦片乱飞,鸡鸣狗吠,大小牲口到处乱窜。”
在震后短短的时间里,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迅速泛滥,仅谣言就涉及河北、河南、北京等3个省市、8个地区、40个县市。致使灾区及其邻区广大群众惊慌不安,一度无心劳动,工业产量下降,农业出勤率降低,直接损失数10亿元,其间接损失无法估量。
1966年3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新华社所发的关于邢台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3月11日,《人民日报》以《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救灾》为题,在头版头条报道了邢台发生大地震的消息。
邢台大地震还创造了诸多的“中国之最”:开创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先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大规模投入“军救”的开端;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在这里起步;全国最早的群众性地震预报队伍在这里诞生;包括地质部长、著名地质力学家李四光在内的近四千余名科学家和全国一百多个科研单位云集地震现场列全国之首;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以及有关部委的百余名国家级、省部级、将军级等领导来这里慰问、视察、考察史无前例;唱响全国并在那个时期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诞生于此……
邢台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就来到了地震的灾区邢台地区的隆尧县。第二天,又去了该县的震中白家寨村。7.2级强震后,他又从北京来到宁晋县的东汪村震中和巨鹿县的何寨等地。此后,也可以说是“大地震”之后,所诞生的这诸多的“中国之最”,都是因为周总理那细微的体贴、关怀和亲自的部署、调度。
这就是至今仍在这一带民间口口相传着的“周总理三进邢台大地震灾区”的故事。
(由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邢台市文联主席、知名作家贾兴安创作的《周总理与邢台大地震》日前杀青,这是一部全面、细致、生动再现周恩来总理在1966年3月邢台大地震期间,冒着余震不断的险情,三次亲临重灾区视察和慰问受灾群众情景的长篇报告文学。在邢台大地震五十周年、周总理逝世四十周年之际,作者沿着周总理曾经走过的足迹,采访当年见过周总理的干部和村民,力求再现周总理在邢台期间鲜为人知的细节。《邢台日报》精选其部分章节进行连载。本文是从《邢台日报》发表的文字中摘选。)